神农架石笋论文_邓少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农架石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石笋,季风,东亚,事件,同位素,犀牛,亚洲。

神农架石笋论文文献综述

邓少林[1](2017)在《石笋氧碳同位素记录对全新世气候的不同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季风是全球季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全球一半人口的生产、生活,它也是联系世界上最大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对全球的气候演化有重要的影响。洞穴石笋被认为是研究季风演化的最佳材料之一,在季风的多尺度演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湖北神农架高海拔犀牛洞1支石笋,基于14个U/Th年龄和1146个δ18O、δ13C数据,建立了距今约13.1ka-2ka时段平均分辨率达9.63a的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和年均温演化序列。犀牛洞石笋δ18O指代的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在轨道尺度上与35°N夏季太阳辐射曲线和卡里亚科盆地钛浓度曲线基本一致,表明其直接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控制的赤道辐合带(ITCZ)的南北移动。在千年-百年尺度上与亚洲季风区其他洞穴石笋记录基本一致,YD事件和全新世期间出现的千年-百年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基本与发生于北大西洋的所有Bond事件一一对应,说明其与北高纬气候息息相关,可能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等有关,也可能就只是气候系统的内部震荡。通过对犀牛洞石笋与亚洲季风区其他洞穴石笋及其湖泊、黄土等地质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全新世期间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同相位变化,全新世适宜期在整个亚洲季风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出现时间为大约距今10ka-5ka。通过与湖泊孢粉、泥炭沉积、海洋沉积等地质资料的对比研究,表明神农架高海拔犀牛洞石笋δ13C可能更多地指代了受年均温影响的植被的演化,与夏季风降水演化有明显的差异。犀牛洞石笋δ13C几乎记录到了全新世期间发生的所有Bond事件,表明在千年-百年尺度上,年均温的变化与北大西洋的冰漂碎屑事件息息相关,可能更多地受控于大洋环流。犀牛洞石笋和亚洲季风区其他洞穴石笋δ18O、δ13C在全新世期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可能与它们指代的气候意义不同有关,δ18O指代的亚洲夏季风降水对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更敏感,而δ13C指代的年均温则对温室气体、冰量、海洋环流等更敏感,因此中晚全新世二者所出现的解耦也证明了其受不同驱动因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3)

王权,刘殿兵,汪永进,邓朝[2](2015)在《湖北神农架年纹层石笋记录的YD与8.2ka事件转型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青天洞两支年纹层石笋QT16和QT40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Younger Dryas(YD)和8.2 ka期间季风突变细节过程。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强度在YD和8.2 ka事件内部并不稳定。在年层时标控制下,季风强度在YD早期最弱,随后缓慢上升,其间迭加叁次百年尺度次级振荡;在8.2 ka期间,季风强度整体较弱,内部出现一次持续40 a左右的强季风事件,曲线形态类似"W"结构。运用"方差法"和"RAMPFIT"法分析显示,在两事件开始,季风衰减均表现出缓慢特征(转型时间占据事件整体历时的40%~50%),但在结束期间季风迅速增强,相似变化模式得到了同区其他石笋记录的支持。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对比发现,尽管高、低纬气候在两事件结束时段变化特征基本类似,但在两事件开始,亚洲季风衰减过程却显着长于北高纬气温变化。与低纬记录对比显示,热带水文变化在两事件开始阶段均表现出与亚洲季风基本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亚洲季风的突变过程可能具有鲜明的低纬特色。这些细节差异若得到更多高分辨率地质记录验证,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亚洲季风对突变事件的响应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赵侃,陈仕涛,崔英方,汪永进,程海[3](2015)在《神农架石笋记录的近200年东亚季风变化及其ENSO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湖北省神农架永兴洞石笋(编号:YX92)230Th年龄和纹层计数年代学研究,建立了1788AD-1956AD时段年际分辨率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该序列δ18O值变化范围为-9.70‰~-7.87‰,最大振幅约达1.83‰,呈现显着的年代际尺度振荡旋回特征。功率谱分析结果揭示存在显着的60~70年准周期信号。该记录与同区域和尚洞石笋δ18O曲线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说明其可能受控于共同的气候因子,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大尺度环流特征。将石笋重建的东亚夏季风指标与全印度夏季降水量指示的印度夏季风指数对比,结果显示两者在年代际旋回特征上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但是呈反相位关系。进一步与ENSO指数对比,发现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尺度变化与ENSO存在密切联系,表现为东亚夏季风增强,对应于ENSO暖期,反之亦然。因此,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可能源于两者对ENSO机制的不同响应。(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王先芳[4](2014)在《晚全新世湖北神农架高精度石笋碳同位素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洞穴石笋重建古气候越来越受到关注,且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在石笋众多可利用的指标中,尤以石笋氧同位素指标应用的最多,最受古气候学家的关注。然而,石笋氧同位素所代表的的气候意义一直受到学界的争议。因此,这要求关注石笋氧同位素的同时,不应忽略石笋碳同位素、灰度、微量元素等其它代用指标对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取湖北神农架地区犀牛洞BF4、BF1、SN叁支石笋材料,基于32个高精度铀钍年龄和932组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过去118-4413a BP长达4295年的湖北神农架地区高分辨率石笋碳同位素时间序列。对比研究发现,犀牛洞石笋氧同位素长期趋势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能量曲线一致,而碳同位素曲线则无明显的长期趋势。犀牛洞石笋δ13C值主要受由地表生物量、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土壤C02产率的影响,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状况。δ13C值偏低时,气候温暖湿润;δ13C偏高时,气候偏冷干。犀牛洞碳同位素记录清晰的揭示了晚全新世以来湖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对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比较敏感。记录显示,湖北神农架地区中世纪暖期较长,小冰期开始时间较晚,始于1520AD左右,呈冷干/暖湿特征。近千年以来,犀牛洞石笋δ13c记录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在年代-百年尺度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PDO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存在某种密切联系。气候变化是气候系统内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太阳是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外强迫因子。研究结果暗示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可能先作用于海温,通过海温变化改变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叁支石笋碳同位素具有66,59,57,41,39,37,36a等周期成分,66、59、57a与PDO典型的50-70年周期相同,30-40a周期与中国东部旱涝指数相似,这进一步说明东亚季风气候与PDO、太阳活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15)

邓朝,汪永进,刘殿兵,张振球[5](2013)在《“8.2ka”事件的湖北神农架高分辨率年纹层石笋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湖北神农架青天洞1支长179mm石笋的8个~(230)Th年龄、890条纹层和445个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早全新世8.8~7.9kaB.P.时段平均分辨率为2a的亚洲季风气候记录。结果显示,8.34~8.10kaB.P.期间石笋δ~(18)O明显正偏,指示了一次持续约240a的弱夏季风事件。该弱夏季风事件与同期格陵兰冰芯记录的中心事件(在8.21kaB.P.,持续70a)及淡水注入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8.2ka"事件与淡水注入导致的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减弱或关闭有关。然而,"8.2ka"事件发生前约120a,亚洲季风已开始逐渐减弱,与太阳活动明显减弱时间相对应,据此推测太阳活动可能对"8.2ka"事件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吴帅男[6](2013)在《中晚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与突变的神农架石笋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是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循环中最近的一个间冰期,这一时期的气候演变和突变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全新世特别是中晚全新世气候突变规律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神农架永兴洞3支石笋样品19个U/Th年龄,1683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永兴洞氧碳同位素序列,并结合石笋岩相学,恢复了神农架地区中晚全新世629-6972yr BP时段的气候变化序列,该序列最大振幅3.5%o,远大于董哥洞的DA记录,表明了永兴洞石笋敏感地响应了当地的气候变化。该序列从整体趋势上和北半球65。N太阳辐射变化一致,反映了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调控作用。在永兴洞石笋近7000年的8t8O记录中,发现4个明显818O正向漂移时段(1200yr BP,3000yr BP,4200yr BP,5800yr BP),与北大西洋记录中的4次冰漂碎屑事件一一对应,这说明千年尺度的北大西洋气候与永兴洞氧同位素记录的东亚季风千年事件密切相关。功率谱分析发现中晚全新世季风变化具有200年devrise周期、80年Gleissberg周期、准70年周期、53年周期等明显周期成分,表明太阳活动在十年-百年尺度上强烈影响了季风变化。在永兴洞石笋8180记录的中晚全新世4次弱季风事件中,发生在3000yr BP左右的季风事件最显着,即"3000yr BP弱季风事件”。本文通过YX37确定了事件的起始时间,为3005yr BP,另外通过具有YX57的纹层年代学以及同位素分析,对"3000yr BP马季风事件”进行了内部结构的剖析,该事件的持续时间为179±7年,这一事件在永兴洞记录中呈现的是季风的快速减弱后缓慢增强的结构。通过分析永兴洞记录,发现"3000yr BP弱季风事件”作为中晚全新世的一个显着百年尺度事件可能是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驱动以及海洋的正反馈作用引起的。这一时期的气候异常可能是过去五千年中国气候变化过程中最显着的一次突变,季风减弱,雨带南移,导致中原地区旱涝灾害空前增加,极端事件频发导致农业减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文明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3-04-20)

崔贵妮[7](2012)在《石笋年纹层记录的湖北神农架小冰期气候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研究越来越关注过去2000年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这一时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气候事件,比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二十世纪升温期,都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小冰期是处在中世纪暖期和二十世纪升温期之间的一个短暂气候降温事件,气候背景比较特殊,因此搞清楚小冰期气候变化特征、起止时间、内部结构以及驱动机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过程。本文基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犀牛洞叁支具有年纹层石笋的16个230Th年龄和1376个年纹层厚度,分别建立了具有年际分辨率的石笋纹层厚度曲线,发现其在整体趋势和细节变化上都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归一化处理将叁支石笋纹层曲线最终拼接为一条相对完整的石笋年纹层记录的复合时标(1180AD-1905AD)。精确标定出湖北地区典型的小冰期气候寒冷事件,该事件开始于约公元1365年,结束于公元1710年,持续时间为345年。期间季风气候变化呈现出两谷夹一峰的模式,内部更有次一级的波动,表明小冰期并不是持续的降温事件,而包含了几次冷暖波动。在事件结构和转型模式上与同区域的和尚洞以及不同区域的贵州龙泉洞和印度Jhumar洞石笋记录对比在重迭时段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气候变化具有大范围的区域一致性。关于小冰期气候的驱动机制有很多,其中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两个备受争议的因子。将石笋纹层厚度与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的对比发现,石笋对太阳活动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而对火山活动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另外,小冰期气候变化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能忽略自然变化、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2-03-15)

段福才,孔兴功[8](2011)在《神农架石笋氧同位素的海拔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石笋氧同位素为亚洲季风演化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可靠的证据。然而,关于石笋氧同位素指示的气候意义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选取了位于神农架地区海拔1 250~2 250m的黑龙洞、青天洞和叁宝洞3个洞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海拔洞穴石笋δ18O在波动形式上相同,但绝对值存在约-0.1‰/100m的系统差,而大气降水的在该地的海拔效应约为-0.2‰/100m。为此,我们认为,石笋δ18O除了受季风降雨的影响外,不同海拔的温度梯度也对石笋δ18O具有较大的贡献。结合洞穴年均温度,初步估算石笋δ18O的温度效应约为-0.25‰/℃,与O’Neil的同位素平衡分馏计算结果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1年01期)

姜修洋,孔兴功,汪永进,程海,张春霞[9](2011)在《神农架叁宝洞倒数第二次冰期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神农架叁宝洞两支石笋24个~(230)Th年龄以及637个δ~(13)C测试数据,建立了倒数第二次冰期191±1.8~133±0.6ka B.P.时段洞穴石笋高分辨率δ~(13)C的时间序列。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δ~(13)C值振幅达4.5‰,整体变化趋势与全球冰量曲线类似。在倒数第二次冰期,石笋δ~(13)C记录揭示出一系列较大振荡幅度的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并且与北大西洋SST记录的倒数第二次冰期9个千年尺度冷暖事件一一对应,甚至在某些DO亚旋回事件上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倒数第二次冰期北大西洋6个冰漂碎屑事件也在叁宝洞石笋δ~(13)C记录中留有印迹。叁宝洞石笋δ~(13)C记录将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与北大西洋气候的联系拓展至倒数第二次冰期,进一步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北大西洋温盐环流对季风气候仍然起着中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张春霞,张茂恒,李偏,孔兴功,朱正坤[10](2010)在《2592~1225 a B.P.湖北神农架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及区域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处于典型季风区中国内部湖北神农架地区青天洞一支具有连续清晰年纹层发育的石笋样品(QT6),通过精确的年纹层计数,结合高精度230Th年龄,建立2592~1225aB.P.期间长达1367a的石笋δ18O时间序列。石笋δ18O记录的17个持续时间在80a左右的峰谷旋回,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具有非常好的一一对应关系,说明在年代际尺度上石笋δ18O同样能反映区域性气候变化,可能的机制是北高纬温度的变化通过大气传输影响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从而影响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0年06期)

神农架石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青天洞两支年纹层石笋QT16和QT40高分辨率δ18O序列,重建了Younger Dryas(YD)和8.2 ka期间季风突变细节过程。结果显示,亚洲季风强度在YD和8.2 ka事件内部并不稳定。在年层时标控制下,季风强度在YD早期最弱,随后缓慢上升,其间迭加叁次百年尺度次级振荡;在8.2 ka期间,季风强度整体较弱,内部出现一次持续40 a左右的强季风事件,曲线形态类似"W"结构。运用"方差法"和"RAMPFIT"法分析显示,在两事件开始,季风衰减均表现出缓慢特征(转型时间占据事件整体历时的40%~50%),但在结束期间季风迅速增强,相似变化模式得到了同区其他石笋记录的支持。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对比发现,尽管高、低纬气候在两事件结束时段变化特征基本类似,但在两事件开始,亚洲季风衰减过程却显着长于北高纬气温变化。与低纬记录对比显示,热带水文变化在两事件开始阶段均表现出与亚洲季风基本一致的演化趋势,表明亚洲季风的突变过程可能具有鲜明的低纬特色。这些细节差异若得到更多高分辨率地质记录验证,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亚洲季风对突变事件的响应方式及其动力学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农架石笋论文参考文献

[1].邓少林.石笋氧碳同位素记录对全新世气候的不同响应[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王权,刘殿兵,汪永进,邓朝.湖北神农架年纹层石笋记录的YD与8.2ka事件转型模式研究[J].沉积学报.2015

[3].赵侃,陈仕涛,崔英方,汪永进,程海.神农架石笋记录的近200年东亚季风变化及其ENSO响应[J].地理研究.2015

[4].王先芳.晚全新世湖北神农架高精度石笋碳同位素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邓朝,汪永进,刘殿兵,张振球.“8.2ka”事件的湖北神农架高分辨率年纹层石笋记录[J].第四纪研究.2013

[6].吴帅男.中晚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与突变的神农架石笋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崔贵妮.石笋年纹层记录的湖北神农架小冰期气候特征及成因[D].南京师范大学.2012

[8].段福才,孔兴功.神农架石笋氧同位素的海拔效应[J].中国岩溶.2011

[9].姜修洋,孔兴功,汪永进,程海,张春霞.神农架叁宝洞倒数第二次冰期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J].第四纪研究.2011

[10].张春霞,张茂恒,李偏,孔兴功,朱正坤.2592~1225aB.P.湖北神农架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及区域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10

论文知识图

4 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与青天洞石笋 δ

标签:;  ;  ;  ;  ;  ;  ;  

神农架石笋论文_邓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