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钢[1]2004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保险业承担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首先,我国正处在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追求经济的高效益、工作的快节奏和生活的高质量,需要保险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再次,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决策的实施,带动了基础设施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保险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险将是支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重要手段。一言以蔽之,经济越发展,保险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也就越需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大致回顾和基本评价。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建国后早期的保险业基本上以财产保险为主。随着“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成分逐步单一化,最终只存在国营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1958年12月,武汉全
白光晶[2]2005年在《延边财产保险业现状及发展思路与对策》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高,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中国的保险市场出现了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首先,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其次,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已是大势所趋,可以说,入世已成为中国保险业第二次全面对外开放的契机,它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高领域上的开放,不仅使我国保险业面临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还将大大加快我国保险业国际化的进程,进而为我国经济最终融入世界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做为中国保险业一部分的延边财产保险业如何发展,如何发展民族保险业,增强延边保险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为这不仅能缓解保险业不正当的削价竞争的矛盾,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秩序,还能促进保险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保险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最终全面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本文通过对财产保险的概念、作用,以及对现今国内外财产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叙述,意在说明延边保险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分别介绍了保险理论、当今财产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延边财产保险的历史及现状。并通过对延边财产保险业存在问题的叙述,论述了延边财产保险业的发展思路及其具体措施。
丁树勇[3]2016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从医疗卫生方面分析,医疗责任保险可以有效的保障受害人的权益,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促进医务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扩大了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促进了保险公司经济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分析,大部分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愿投保,并且保险公司面对巨额赔偿时不愿承担责任。本文从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了实施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有效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措施。
孟津华[4]2011年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不断发展,财产保险在我国经济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虽然在现实当中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发展已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学术上,对于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研究却比较少。基于此,本文选择以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促进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理论分析,主要介绍了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含义、影响因素和四个相关理论。第叁章主要讲述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现状情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从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险种结构情况及赔款支出五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其次,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供给的现状进行了供给规模和供给主体的分析;最后,依据以上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过于集中等问题。第四章依据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的大小,确定本文研究所选定的影响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因素,包括经营财产保险的资本量、财产保险市场人员情况、财产保险产品价格、财产保险市场净利润、财产保险市场需求情况。第五章根据选定的因素做出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最大,其次是净利润。第六章根据现存的问题及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促使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的创新点是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因素的研究,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的大小,选定影响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五个因素,并根据选定的因素做出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影响最大,其次是净利润,两者对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的影响达到84%。
周俊所[5]2008年在《期权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自由化,出现横向扩展和变革创新浪潮的背景下,当今世界的保险业,从保险组织机构到保险业务的运作流程,再到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各个方面均在经历着深刻的创新和变革。作为保险创新的保险期权是期权技术在保险业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险公司化解不利因素的有效措施,也是转移保险风险、增强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的主要手段。现代保险业运用期权技术,开始突破传统保险业的基本功能,使资金由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渗透,将保险风险转移到实力雄厚的资本市场,从而缓解承保能力和赔付能力不足的困境。虽然我国保险业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然而保险市场上经营风险能力脆弱、保险商参与资本市场、巨灾的频繁带来了的沉重压力、保险证券化的趋势等,这些都是期权衍生工具融入保险市场的直接动力。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阐述了我国保险业现状,分析了期权的介入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保险风险形成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如何运用期权的避险原理来规避保险风险。其次,在宏观上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系统地分析期权在保险业各个层面上应用,从保险本身,即保险单的角度来分析其具有的期权性质;从保险产品类型角度,不同类型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期权性质;从产品定价的角度,分析了保险费和期权费的等价性,运用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及二叉树模型对保险费进行计量;从保险资金投资角度,分析期权的介入对保险资金的投资决策的影响,保险资金投资于期权可规避收益率、利率、汇率等变动带来的风险。再次,在微观上以巨灾风险为例分析期权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实证模拟了巨灾风险期权化的运作,阐述了我国自然灾害的频繁性,通过构建地震灾害风险模型,拟合地震灾害风险的损失额度和损失频率,运用复合泊松模型拟合总损失,根据信度理论预测未来损失,以此确立巨灾损失指数,模拟巨灾期权的运作机制。最后,分析了我国发展保险期权市场的前景以及需要采取策略。
马杰[6]2009年在《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现状分析》文中提出我国的财产保险业不是从无到有的,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而来的。本文将从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现状来分析财产保险企业的前景、滞后发展的原因及营销的策略。
代卫[7]2003年在《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快,保险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重庆国有财产保险公司既要面对实力强大的外资保险公司的挑战,又要抓住这几年保护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因此,必须全面审视自己,重新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在发展思路、目标定位、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战略步骤上进行重大调整,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快速、健康地发展。 在绪论部份,阐明研究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的意义,分析当前财产保险研究文献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通过介绍国际财产保险业的最新动态,并分析中国财产保险市场以及重庆财产保险业的现状,指出研究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按照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要求,本文重点对中国人保重庆公司的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与控制进行了全面阐述。通过对中国人保重庆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12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表示影响财产保险业和中国人保重庆公司的各种机会和威胁;并建立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和竞争态势矩阵。通过对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内部条件分析,找出13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表示中国人保重庆公司所具有的优势和弱点:并建立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根据已知的25个关键外部因素和关键内部因素,采用swot矩阵产生13个备选的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利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重点发展问题;指出差异化战略是中国人保重庆公司的必然选择,并进一步阐明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追求差异化的服务。 通过对财产保险产品实现过程的价值链分析指明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管理体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产品开发创新、营销渠道创新、计算机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文章的最后是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和创新,这既是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又是发展战略控制的核心内容。
康凯疆[8]2008年在《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经营方式、创新和拓展市场营销理念和策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已成为人保财险西安分公司面临的现实课题。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在保险营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保财险西安分公司市场营销现状的研究,以西安财产保险市场的实际营销调研为基础,对人保财险西安分公司的营销策略做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人保财险西安分公司的营销现状,指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其次,从西安财险市场的营销环境入手、对保险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人保财险的目标市场。最后,提出了人保财险西安分公司的整合营销策略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及促销策略。本文旨在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营销管理体制。尽管主要是探索具体企业的具体解决办法,但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存在类似问题的企业以启示和参考。
崔云洁[9]2011年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叁方机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小觑。可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却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半路夭折。所以,融资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学界的关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特点有所认识。所谓中小企业,就是相对其所处行业的大企业而言,在业务规模、资产规模和人员规模上都相对较小的企业。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依据的是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分别对中小企业所处的主要行业,如工业、建筑业、零售业等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从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来看,民营企业占了多数,行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地域分布明显,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到了全国企业总数99%,创造了60%的GDP和80%的就业机会。可见,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很多,中小企业也有很多的选择。但是从中小企业的融资意愿和实际情况考虑,中小企业还是比较偏向于银行贷款方式。银行贷款方式本身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加上现阶段的融资环境阻碍了其他融资渠道发展的空间,所以银行贷款理所当然的受到了中小企业的青睐。尽管如此,事实上,想要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很困难的。银行出于对贷款风险、融资成本、业绩考核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一是利率高,二是贷款额少、期限短,叁是存在行业歧视。更关键的是银行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物。正是这一点将大量市场前景良好、投资回报高,但缺乏担保物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从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本质来看,银行如此苛刻的原因是因为它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缺乏信心。这反应了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核心——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经济交往中,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因一方违约或违法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其产生的原因有叁种,分别是产权制度、信息不对称以及长期预期不稳。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中,本文认为信用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长期预期不稳。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银行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在贷款前,银行无法鉴定企业的风险高低。而如果采用利率作为甄别的手段又会导致逆向选择而使市场积聚过高的风险。在贷款后,银行无法对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和贷款资金运用进行有效的约束,导致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的长期预期不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企业贷款难。企业主由于对国家政策、企业寿命的预期相较于大型企业更加不稳定,所以其短期行为的动机很大。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比大型企业大得多。为了应对这一局面,银行采用了信贷配给的方式,即表现为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物。在信贷配给下产生的均衡是银行的局部均衡,并没有满足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的要求。可见,要实现一般均衡,光靠银行和中小企业两方的力量已经无法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本文认为需要引入第叁方,来降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杜绝银行的无奈之选——信贷配给,实现市场的总体均衡。从现有的叁方机制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市场第叁方机构是担保机构。担保机构近几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也取得喜人的成果。但是担保机构存在很多的弊病,使其作用无法完全发挥,比如政府参与过多、市场话语权太弱、缺乏资金、风险分散机制差、担保产品少等等。此外,由于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时,同样对担保物有要求。所以对于担保物不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担保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贷款难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引入一种新的叁方机制着力于解决担保物不足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于是引入本文的重点——保险机制。保险公司是直接面对风险、经营风险的机构,它具有丰富的风险应对方法。因此,保险机制在处理信用风险上具有很多的优势。从保险机制能够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来看,它一是可以通过丰富的风险识别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二是可以在事后对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散和转移。从均衡的角度分析,从内部动力来看,保险机制的介入可以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边际信誉成本一致,使银行的信贷支持向企业边际生产力回归。从外部影响来看,保险机制的介入降低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外界环境的改变推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局部均衡向整体均衡过渡。可见,从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保险机制的介入可以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另外,保险机制几乎可以解决担保机制的所有不足。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推广保险机制不仅可以对中小企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叁方都产生正面的作用,对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对我国信用市场的培育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中,保险公司需要应对的是信用风险,所以本文专门针对这种风险形式提出了两种保险介入手段——保证保险及信用保险。为了寻找适合我国的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保证保险开办方法,本文借鉴了最早开办中小企业贷款保险的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希望从中总结出适合我国特点的贷款保险发展道路。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日本建立了两个机构来负责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问题,分别是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以及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也就是原来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这两个机构都是由政府牵头,并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中小企业或者准备发放贷款的银行都可以向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提出申请,要求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经审核同意担保中小企业后,就会按一定条件自动获得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提供的保证保险。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向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缴纳相当于保证费收入40%的保费。如果发生事故,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要代替中小企业偿还银行债务。同时,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要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相当于实际代偿额70%的保险金。代偿后,追偿权转移给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如果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成功追回贷款,则信用保证协会应将收回部分的70%交还给综合事业团。实际上就是由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间接承保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而在美国,信用、保证保险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基本上美国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开展了此类业务。但是美国对经营该业务的市场主体由比较明确的限制,要求开展此业务的保险公司必须申请单独的经营执照。在美国,有90%的商业银行参加了贷款信用保险,可见其普及度之高。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保证保险于2007年开始推出,主要以贷款保证保险为主。根据我国的情况,本文对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开办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分别对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的条款进行了建议。主要是从保险金额、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保费、投保人、免赔条款等做了规定。这些规定考虑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需求,以及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实际情况。其次,我们对保险公司核保、理赔、再保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设置。接下来,我们分析了在贷款保险的开展过程中,外部环境可能造成的障碍。并根据这些问题,为政府的相关配套举措提供了政策建议,比如政府立法、资金扶持、机构设置、监管举措等等。最后,我们提出了在某些特定状况下,用保险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的新思路。一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企业财产保险,而将受益人确定为银行,凭借财险保单获得贷款。二是中小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主购买意外伤害险,以避免企业主因意外事故造成的贷款违约风险。叁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与担保物捆绑的超额保证保险的方式,在原贷款额基础上为增加的贷款部分购买保证保险。四是保险公司可以直接进入商业贷款领域,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学界有过很多的讨论。本文的选题创新点在于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中的银行贷款这种方式,并将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在研究思路上,本文的创新在于通过对信用风险以及信贷配给理论的深入分析,有根据的提出了引入叁方机制的原因和原理。在对现有的叁方机制进行全面的剖析后,引入了新的叁方机制——保险机制来解决原有的问题。文中对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并分别对其可行性以及条款设置做了详细的建议。这也是对这类文章的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刘立刚[10]2013年在《商业保险补充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对所有劳动者而言,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面向所有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了合作医疗制度,还曾被作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化的经济改革走向,社会保险制度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如今,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在内的较健全的社会保险体系。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国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叁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公平性不足,二是可持续性不足,叁是制度运行效率不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两条:一是合理界定政府的责任,进而确定适度的保障水平;二是确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尤其是在市场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社会保障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的发展不容小觑。从保险产品或服务的性质来说,社会保险是由政府提供或委托专门机构提供的,其公共性显而易见;而商业保险产品是不同的投保人向不同的保险公司购买的,它所提供的一部分利益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享有,另一部分利益可由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以外的人)通过保险产品保障的实际结果享有,属于私人产品。但是商业保险产品在发挥其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对社会保障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从宏观角度考察,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商业保险,都是社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商业保险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不同需求,二者虽性质不同,却都是由众多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参加并共同享受,而且保险消费者数量越多,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发挥得越好,对社会经济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也就越大。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商业保险充分发挥其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既存在合作性的互补关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而且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未来可能出现竞争的范围和领域还会增加。但是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所固有的特性来看,二者具有共同点,即二者都可以满足个体回避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需求。而且,满足个体对不确定性的需求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据此可以设计出一套制度,使社保和商保之间尽可能减少竞争,提高互补合作的效率,实现帕累托改进。国际经验也表明,一个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优势互补的,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参与的全方位保障体系。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商业保险机构要紧紧抓住机遇,把发展商业保险作为保民生、促和谐的一件大事,既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着眼长远,又必须立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现状、商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及当前所面临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都决定了本文得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在改革的实践探索方面,国家重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人寿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性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愈来愈好。1989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各种自保和互助保险形式之间,存在着“打乱仗”、“争地盘”等现象。尽管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有所好转,但依然难掩“混乱”的局面:社会保险排斥商业保险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行政部门以开办社会保险的名义经营一般性人身保险业务;有些地方极力排斥商业保险,忽略了商业保险的补充功能等。尽管商业保险在参与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这与一些障碍的存在有关,例如缺少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保险公司在商业性养老和医疗保险业务领域的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在社会保障“低水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下,面对日益丰富的保险市场需求,商业保险以其更加灵活的商业特性,采取以市场需求为主要方向的发展方式更能适应我国民众日益丰富的保障需求。商业保险供给手段丰富,也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改革将持续推进并且更加深入的阶段,社会保险制度及商业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对宏观层次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微观层次的劳动者就业决策与消费模式,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和环境条件之下,深入研究有关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影响问题,能为下一阶段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自社会保障出现以来对保险机制模式的研究就已经存在。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内专家学者对如何规避由保险模式引发的风险也进行了不少理论研究。本文归纳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保险模式研究的文献,并采取比较研究法,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实践中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的补充的实践经验,从而为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现实状况的保险模式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导论,阐明了研究意义及背景,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相关的主要理论成果进行概括与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性和不足。第二章商业保险概述,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了商业保险及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商业保险的分类、功能以及本质。第叁章分析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包括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对商业保险发挥补充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四章阐明了商业保险补充功能的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以及行为经济学理论。第五章对商业保险补充功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对我国深圳、南昌、岳阳等地的实地调研和现状分析的同时对国外商业保险补充功能的现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对影响中国商业保险发挥社会保障补充作用的障碍与改进路径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前景展望。研究表明,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补充功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找准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的定位,扫清商业保险发挥补充作用的障碍,进一步提高商业保险补充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就宏观层面而言,在承保对象上商业保险可以对社会保障制度未覆盖的居民给予保障,在保障水平上商业保险可以对社保网络覆盖之下仍有余力且愿意购买商业保险的被保险人提供保障,在实施方式上商业保险可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的运营;就微观层面而言,商业保险应该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补充。
参考文献:
[1].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前景[D]. 牛钢. 吉林大学. 2004
[2]. 延边财产保险业现状及发展思路与对策[D]. 白光晶. 延边大学. 2005
[3].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前景[J]. 丁树勇. 金融经济. 2016
[4]. 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供给研究[D]. 孟津华. 河北经贸大学. 2011
[5]. 期权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研究[D]. 周俊所. 江苏大学. 2008
[6]. 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现状分析[J]. 马杰.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9
[7]. 中国人保重庆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代卫. 重庆大学. 2003
[8]. 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康凯疆. 西北大学. 2008
[9]. 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市场的叁方机制[D]. 崔云洁.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10]. 商业保险补充功能研究[D]. 刘立刚. 武汉大学. 2013
标签:保险论文; 投资论文; 商业保险论文; 保险市场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财产保险论文; 信用保证保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重庆银行论文; 保证贷款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公司期权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 保证担保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