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力的传递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刚度,隔振,系统,总成,轮胎,特性,动力。
力的传递率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芳,徐龙龙,刘彦琦[1](2019)在《含水平非线性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含凸轮-滚轮-非线性弹簧机构作为负刚度结构的准零刚度隔振器,负刚度结构中对称设计了两个水平阻尼器。通过静力学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零刚度条件;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利用谐波平衡法进行了幅频响应分析,数值分析了水平弹簧的非线性、激励幅值、竖直阻尼比和水平阻尼比对力传递率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等效的线性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系统引入刚度渐减型弹簧比引入刚度渐增型弹簧所获得的低频隔振性能更好;增大竖直阻尼比和水平阻尼比都可进一步降低传递率峰值,但竖直阻尼比越大,整个高频区的力传递率越大,而较大的水平阻尼比只增大较窄频域内的力传递率,且对高频区的隔振性能无影响。此外,准零刚度系统的隔振性能还与激励幅值有关。与线性系统相比,该准零刚度系统具有较低的起始隔振频率,有效隔振频带宽更宽;在线性系统共振频率附近区域内,准零刚度系统隔振效果比线性系统更加优越;在高频区,两系统的隔振效果趋于一致。(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阳阳,李俊鹏,张芳[2](2015)在《车轮轮胎力传递率试验和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轮胎力传递率结果,首先设计了试验,根据传递函数相关理论进行了严密的公式推导,得到了轮胎横向和垂向的力传递率计算公式,然后通过该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对正开发项目的 3种备选轮胎进行了试验,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设计的试验方法简单、有效,通过推导公式计算得到的轮胎力传递率结果准确,能为轮胎选择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5年12期)
孙伟星,徐时吟,黄修长[3](2015)在《基于振动响应的隔振系统力传递率间接估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中,常用振级落差和力传递率来表征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振级落差可以由实验测得的隔振器上下端的振动响应,直接计算获取;相比之下,直接测量系统力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难点。为此,提出一种间接估算方法,以隔振器两端的振动响应作为输入,设备激励力及隔振器传递力,并通过有限元模型对该方法的正确性做出验证。相比于使用力传感器直接进行实验测试,该方法更为简洁,且能够对力传递率做出准确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5年04期)
杨庆超,楼京俊,朱石坚,刘树勇[4](2014)在《准零刚度系统力传递率特性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准零刚度系统的一般理论模型,讨论了系统在静平衡位置达到准零刚度的条件以及静平衡位置附近力与位移的关系。分析了准零刚度系统的幅频特性、跳跃频率及力传递率的特性,讨论了力传递率随激励力幅值、系统阻尼和系统刚度的变化趋势。设计并搭建了准零刚度试验台架,通过与线性系统的对比验证了准零刚度系统对低频振动隔离影响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张小龙,东亚斌[5](2012)在《Duffing型隔振的力传递率及跳跃现象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隔振器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特性,以立方非线性恢复力作用的单自由度隔振系统为例,用谐波平衡法求解非线性隔振系统固有频率附近的主共振响应,根据Routh-Hurwitz稳定性判定定理,从理论上说明主共振响应的幅频特性曲线族上垂直切线点的轨迹曲线所包围的区域为不稳定区域。推导出了隔振系统跳跃频率和力传递率的计算公式。计算表明隔振系统力传递率出现跳跃、滞后、以及稳定和不稳定现象,且隔振传递力中的高频谐波分量的影响很小。隔振系统的阻尼、非线性恢复力系数和激励幅值对共振区域的力传递率有影响,对频率低于共振频率区域的力传递率没有影响,其中仅阻尼对频率高于共振频率区域的力传递率有影响。还给出了力传递率小于1的起始频率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2年16期)
徐止听,张维达[6](2011)在《以力传递率为目标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悬置系统的设计性能指标,从隔振角度出发,定义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广义力频响函数传递率作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特性设计计算的评价指标。基于一种国产轿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计算分析,讨论各阶固有频率的频率比、模态解耦和力传递率频响函数,证明此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期刊2011年12期)
王亚楠,吕振华[7](2011)在《以广义力传递率为目标的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定义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广义力传递率及其积分和,适于作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特性优化设计计算的评价指标。提出以广义力传递率积分和极小化为目标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优化设计计算方法,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体振动模态频率的分布范围加以约束,可实现悬置系统布置参数和悬置元件刚度的优化。基于一种客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较完整的优化设计计算分析,使系统的广义力传递率、各阶固有振动频率的频率比和动态力传递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证明了这种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李江涛,王纬波,吴有生[8](2009)在《具有阻振质量的基座的纵向力传递率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具有阻振质量的基座系统的纵向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刚柔耦合多体系统的传递矩阵法和离散系统的机械阻抗法推导了基座的振动方程,得到了纵向力传递率T的两个解析公式,给出了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力传递率公式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两种方法各自在基座设计过程中的适用阶段。(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8)
力的传递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得到轮胎力传递率结果,首先设计了试验,根据传递函数相关理论进行了严密的公式推导,得到了轮胎横向和垂向的力传递率计算公式,然后通过该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对正开发项目的 3种备选轮胎进行了试验,最后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设计的试验方法简单、有效,通过推导公式计算得到的轮胎力传递率结果准确,能为轮胎选择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的传递率论文参考文献
[1].宋春芳,徐龙龙,刘彦琦.含水平非线性弹簧的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9
[2].赵阳阳,李俊鹏,张芳.车轮轮胎力传递率试验和计算方法研究[J].上海汽车.2015
[3].孙伟星,徐时吟,黄修长.基于振动响应的隔振系统力传递率间接估算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5
[4].杨庆超,楼京俊,朱石坚,刘树勇.准零刚度系统力传递率特性及实验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14
[5].张小龙,东亚斌.Duffing型隔振的力传递率及跳跃现象的理论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2
[6].徐止听,张维达.以力传递率为目标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11
[7].王亚楠,吕振华.以广义力传递率为目标的动力总成隔振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1
[8].李江涛,王纬波,吴有生.具有阻振质量的基座的纵向力传递率理论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