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奥陶系论文_阎春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寒武奥陶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地层,台地,地质,青藏高原,白云岩。

寒武奥陶系论文文献综述

阎春波[1](2019)在《武汉地调中心再获国际前沿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提交的“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辅助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ASSP)的建议书”进行了讨论和表决,正式批准该剖面作为寒武-奥陶系界线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和点位(ASS(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12-09)

阎春波[2](2019)在《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获批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提交的《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辅助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ASSP)的建议书》进行了讨论和表决,正式批准该剖面作为寒武—奥陶系界线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和点位(ASS(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12-07)

朱信旭[3](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可溶有机质含量较低,容易受到后期运移烃的影响。盆地海相深层原油成熟度高且遭受二次作用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难度大。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主力烃源和混合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可以进一步限定原油热演化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利用传统的抽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游离态可溶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研究,缺乏自由态与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以及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四套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抽提方法获取四套烃源岩游离烃并测定其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进一步采用高压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并测定了其碳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塔中地区部分奥陶系海相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高-过成熟阶段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对油-源对比和主力烃源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塔里木盆地塔中轻质油与下寒武统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中的正构烷烃普遍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但寒武-奥陶系钻井样品抽提与氢解产物在nC_(14)~nC_(20)间大多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特征,明显区别于下寒武统与中-上奥陶统剖面样品以及塔中轻质油。部分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的Pr/nC_(17)与Ph/nC_(18)相关参数分布特征与成熟度演化程度不一致,对烃源特征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2)塔里木盆地寒武统-奥陶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呈现奥陶系样品>寒武系钻井样品>下寒武统剖面样品的分布特征,并且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化,反映了母源生物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3)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13)C值,在-34‰~-31‰间,氢解产物δ~(13)C值也在这一范围内;寒武-奥陶系盆地内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δ~(13)C值整体在-32‰~-29‰之间,氢解产物变化范围相对较大,整体比抽提产物偏重,范围在-31‰~-28‰之间;中-上奥陶统萨尔干与印干组样品抽提产物δ~(13)C值在-33‰~-30‰之间,氢解产物范围也较为一致;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δ~(13)C值在-35‰~-31‰之间。(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δD值偏重,范围在-90‰~-60‰之间;萨尔干组与印干组剖面样品δD值在-110‰~-80‰间,略轻于下寒武剖面样品;盆地内钻井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D值,在-125‰~-95‰之间,其中英东2井中寒武统样品明显偏轻。塔中轻质油的δD值在-110‰~-60‰间。(5)烃源岩抽提产物与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的平均碳-氢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塔中轻质油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氢同位素组成,与下寒武统剖面以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较为接近。结合成熟度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评价,推测塔中轻质油主要来自下寒武统斜坡相烃源岩,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也可能有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继平[4](2019)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内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碳酸盐岩中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进一步梳理塔东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了塔东地区已钻井资料及分析实物样品,得出以下认识:白云岩和灰岩是主要的储层岩石类型,其中白云岩以结晶白云岩为主,灰岩以亮晶生屑灰岩、亮晶藻砂屑灰岩、泥—粉晶灰岩为主。碳酸盐岩孔隙类型多样,主要有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晶间孔及晶间孔迭加晶间溶孔等。灰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地层大量发育构造裂缝、压溶缝及溶蚀缝等,后期多被方解石、沥青等物质充填或半充填,裂缝的渗透性大大降低。总体上储层孔隙度较低,后期成岩作用对孔隙造成较大的破坏,渗透率多分布在(0.01~1.0)×10~(-3)μm~2之间,多为Ⅲ类储层。(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袁雪君[5](2019)在《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与YJ1X井奥陶系硅质岩中的微体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提克布拉大黄剖面寒武系硅质岩和跃参地区YJ1X井下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硅质结核为研究对象,运用镜下薄片观察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等综合方法,详细研究了硅质岩中的生物化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库鲁克塔格地区提克布拉大黄剖面寒武系硅质岩主要为黑色薄层硅质岩与黑色泥页岩共生。通过镜下薄片观察,发现大量疑源类化石及少量海绵骨针化石和织金钉化石。经鉴定,疑源类化石包括:Asteridium lanatum,Asteridium tornatum,Heliosphaeridium dissimilare,Heliosphaeridium lubomlense;海绵骨针化石主要为单轴针及二轴针;织金钉类化石包括Zhijinites Longistriatus与Parazhjinites guizhouensis两种。通过对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硅质岩及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得出本区碳酸盐岩夹硅质岩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应为远离陆源碎屑源区且水体相对较深的大陆边缘的陆棚环境。通过对YJ1X井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地层中的硅质结核进行切片观察,发现部分疑源类化石及大量丝状蓝藻化石。经鉴定,疑源类化石共包括:Aremoricanium sp.,Cheleutochroa oculata,Cymatiogalea sp.,Cymatiosphaera sp.,Dictyotidium microreticulatum,Leiosphaeridia sp.,Polygonium gracile,Pterospermella sp.;丝状蓝藻类化石两属四种,包括:Siphonophycus typicum,S.kestron,S.solidum,Oscillatoriopsis longa;多细胞球状藻类化石1种:Eoentophysalis sp.。其中丝状蓝藻类化石均为奥陶系一间房组的首次报道。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一间房组燧石结核中的微体化石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大量破碎的藻席及少数疑源类反映了本区沉积环境由浅水相变为深水相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李克[6](2019)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东地区逐步成为塔里木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战略接替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区内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加强对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系统研究了地质录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塔东地区寒武系地层厚度相对较薄,地层层序齐全,岩性主要为黑色泥质灰岩、泥岩、含硅质碳酸盐岩等。奥陶系地层岩性以浅色、褐灰色灰岩、砂屑灰岩、藻砂屑灰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塔东地区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塔东低隆起、孔雀河斜坡、英吉苏凹陷、满加尔凹陷东段和古城鼻隆5个二级构造单元。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沉积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碳酸盐岩沉积相分为深海相、次深海相、浅海相、缓坡、台地相等。其中台地相沉积可划分为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微相、台地边缘礁微相。(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崔永谦,汪建国,田建章,赵宗举,肖阳[7](2018)在《华北地台中北部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台中北部寒武系—奥陶系发育白云岩,主要分布在府君山组、馒头组上部、毛庄组上部、张夏组中部、冶里组上部、亮甲山组上部、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以及峰峰组下部。通过野外露头、岩心等资料分析了白云岩储层的成因及控制因素。其岩石类型为具有原岩结构泥微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以及无原岩结构的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等。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晶间孔、晶间溶孔、晶内溶孔、粒间孔、粒内溶孔、溶蚀孔洞以及少量溶蚀缝,并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主要形成于蒸发白云石化作用、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热液白云石化作用等过程中,有利的沉积环境、持续的白云石化作用和不同时期的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白云岩储层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张天羽[8](2018)在《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初步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邻区在早古生代期间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保存了冈瓦纳超大陆汇聚拼合事件的相关信息,是恢复和反演东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尽管前人已对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的地层、岩浆岩、构造以及变质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得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在早古生代期间经历了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但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与交通条件,以及其本身复杂的演化历史,致使目前有关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争论较大,意见不统一,如该期构造运动的分布规模如何?不同地区构造运动的时代是否相同?这期构造运动有什么样的时空分布特征?它与整个冈瓦纳大陆普遍经历的泛非造山运动又有什么联系?普遍认为区域性的沉积不整合及其上下地层是构造运动忠实的记录者,是恢复和反演构造运动过程及性质的最佳对象。因此,要想揭开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神秘面纱,区域性沉积不整合的研究是关键。尽管在青藏高原及邻区上广泛发育着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但是关于不整合性质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叁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基于冈瓦纳大陆内部存在大量早古生代的中高级变质作用与奥陶系底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寒武纪-前寒武纪地层之上的现象,认为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是泛非造山运动或晚泛非运动的产物;第二种观点依据地球体积平衡原理,认为在泛非造山运动结束后,刚完成拼合的冈瓦纳大陆周缘将形成新的俯冲带,而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安第斯型造山带的一部分;第叁种观点认为在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界面上存在正断层,而且区域上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有关,指示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形成于伸展的背景下。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在青藏高原及邻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已经报道的和笔者所在团队近年来新发现的典型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为重点研究对象,查明羌南-保山板块、冈底斯板块以及喜马拉雅板块上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的分布范围和上下地层及底砾岩的物质组成,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以及穿时性,探讨它们的性质。结合同时代的沉积建造、变质变形作用与岩浆岩等研究资料,最终恢复与重建了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时空演化过程。岔河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是羌南-保山板块东部地区最典型的不整合,表现为中奥陶统施甸组及红色砂砾岩平行不整合覆盖在上寒武统保山组之上,其形成时代至少早于中奥陶世。本文在岔河、施甸以及一碗水地区不整合上覆奥陶系底部采集了叁件粉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最年轻的锆石谐和年龄分别为551Ma、530Ma和529Ma。这些锆石年龄结果均明显地老于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年龄,指示羌南-保山板块东部在奥陶纪时期可能处于远离岩浆活动带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下,其物源直接来源于古老的冈瓦纳大陆内部。羌南-保山板块中部荣玛地区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具体表现为下奥陶统下古拉组平行不整合覆盖在寒武纪荣玛组之上。本文根据地层剖面的对比,将该不整合形成时代的上限由中奥陶世重新厘定为早奥陶世。可以看出,羌南-保山板块地区发育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普遍以平行不整合为主,仅局部地区呈微角度不整合,这与典型的挤压造山不整合区别较大。冈底斯板块中部申扎地区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是目前最典型、地层保存最好以及时代依据最充分的不整合,而且它也是我国首次在喜马拉雅板块以外报道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在冈底斯板块上,下奥陶统扎扛组及其底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寒武纪扎欠群之上,其形成时代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喜马拉雅板块东部康马地区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表现为中-上奥陶统则果群不整合覆盖在前寒武纪拉轨岗日岩群之上,局部残留底砾岩透镜体。本文在康马不整合上覆则果群最底部采集了一件碎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两颗最年轻的锆石谐和年龄为462Ma,与同层位的生物化石年龄相吻合,指示康马不整合的上限年龄可能在中奥陶世以前。另外本文在康马地区采集了两件花岗片麻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其原岩年龄结果分别为521Ma和495Ma,将康马不整合形成时代的下限约束在早寒武世。通过广泛查阅前人资料,结合我们近年来的研究,本文总结发现,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广泛的出露在青藏高原及邻区,包括喜马拉雅、冈底斯和羌南-保山板块,北界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其分布范围约2000×600km~2。通过统计区域上古生物化石资料、岩浆岩(火山岩夹层和侵入岩)和碎屑岩的锆石年龄结果,本文初步得出从印度到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方向,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上下地层的沉积间断在逐渐减小,且不整合的类型逐渐从角度不整合变为平行不整合,甚至局部可能为整合。结合奥陶系底砾岩成因、同时代的变质变形作用以及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等证据,我们得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寒武系与奥陶系不整合可能是超覆不整合,形成于伸展的背景下。本文推测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可能代表了泛非造山运动后的伸展运动,而不是泛非运动或安第斯型的增生造山运动。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过程可大致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新元古代晚期-晚寒武世早期期间,青藏高原及邻区远离冈瓦纳大陆内部的泛非造山带,而是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侧的边缘海盆,期间受到泛非运动的影响发生隆升,造成大规模的海退现象。第二阶段在晚寒武世晚期-早奥陶世早期期间,泛非造山带已经开始垮塌,其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折,由挤压造山转变为伸展过程。但造山带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地表并不会立刻由海退变为海进,可能二者保持着平衡。第叁阶段在早奥陶世晚期以后,由于泛非运动彻底结束,地壳的沉降过程造成新一轮海进,最终在晚奥陶世完全进入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沉积了大面积巨厚的晚奥陶世海相沉积地层。(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燕,田作基,吴义平[9](2018)在《烃包裹体赋存矿物ESR测年及成藏期次研究——以塔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是近年来引入石油地质领域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根据顺磁中心浓度与成矿年龄及岩石放射性元素含量的关系,确定矿物颗粒的结晶年龄,可应用于含原生烃包裹体赋存矿物石英测年。通过塔北地区样品镜下观察,以及取自不同期次含原生烃包裹体的石英脉样品ESR测年分析,结合前人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了塔北地区油气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具多期成藏特点:第一期以发褐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376Ma(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第二期以发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293.49—242.0Ma(海西晚期);第叁期以发蓝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为主,成藏时间为49—32.8Ma(喜马拉雅早期);第四期在局部发育黑色气态烃包裹体,成藏时间为24.0—8.5Ma(喜马拉雅晚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8年03期)

李九梅[10](2018)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玉北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通过对研究区钻测井资料和地震剖面解析,建立了叁维构造模型,对玉北及邻区重要断裂带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分析,揭示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特征;针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构造特征,使用印模法和残厚法,结合古水深校正,重建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并分析了构造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该区断裂主要分为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膏盐岩层之下的铲状逆冲断裂,寒武系膏盐岩之上的逆冲滑脱断裂。研究区东部较中西部地区断裂发育时间早,变形剧烈。在玉北东部以迭瓦冲断构造为主,次级断裂更为发育。空间上断裂的走向基本为NE向,玉北1断裂带和玉东3断裂带具有分段性,说明不同层系内的断裂受控因素不同。玉北及邻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I幕为向北倾的斜坡,整体为南高北低格局;加里东中期III幕整体隆升剥蚀,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范围缺失志留-中泥盆统,仍处于区域隆升阶段,玉北地区整体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海西晚期为稳定沉积期,玉北地区整体仍为东高西低的构造格局;喜马拉雅期巴麦地区整体反转,麦盖提为向南倾斜坡,玉北地区为北东高,南西低的构造格局。通过计算单井古水深,玉北地区蓬莱坝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东部水深范围在3.73~4.02 m。鹰山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水深范围在4.88~50 m,其中东部断洼为汇水区,水深在20.10~49.97 m;中部水深较浅,水深在4.88~9.86 m。蓬莱坝组和鹰山组沉积时,玉北地区为南高北低格局,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玉北地区中部和南部遭受风化剥蚀。构造古地貌恢复表明,玉北地区在加里东中期早幕时南西部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发育岩溶斜坡,北部及北东部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幕时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部及南西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皮山北新1井-皮山北2井一带呈条带状发育岩溶洼地;加里东中期III幕东部及中部以南发育岩溶高地,中北发育岩溶斜坡,西部则发育岩溶洼地;海西早期东部岩溶高地成条带状分布,中部发育岩溶斜坡,西部为岩溶洼地。从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和田古隆起核部向东转移,岩溶高地迁移与之具有一致性。玉北地区中部自加里东中期早幕至海西早期构造古地貌处于岩溶斜坡,遭受强烈剥蚀,是有利的岩溶发育带;蓬莱坝组和鹰山组风化壳岩溶以及东部断裂带褶皱翼部是有利勘探领域。(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寒武奥陶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近日,国际地层委员会奥陶系分会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提交的《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辅助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ASSP)的建议书》进行了讨论和表决,正式批准该剖面作为寒武—奥陶系界线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和点位(AS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武奥陶系论文参考文献

[1].阎春波.武汉地调中心再获国际前沿成果[N].中国矿业报.2019

[2].阎春波.华北大阳岔小阳桥剖面获批国际寒武系—奥陶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3].朱信旭.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4].王继平.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9

[5].袁雪君.塔里木盆地库鲁克塔格地区寒武系与YJ1X井奥陶系硅质岩中的微体化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6].李克.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9

[7].崔永谦,汪建国,田建章,赵宗举,肖阳.华北地台中北部寒武系—奥陶系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石油学报.2018

[8].张天羽.青藏高原及邻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D].吉林大学.2018

[9].张燕,田作基,吴义平.烃包裹体赋存矿物ESR测年及成藏期次研究——以塔北地区寒武系—奥陶系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18

[10].李九梅.塔里木盆地玉北及邻区构造演化及寒武-奥陶系构造古地貌重建[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论文知识图

碳酸盐缓坡沉积特征(醇化铁瓦店,奥...于奇6井寒武系与奥陶系微角度接触关系...浅海陆棚沉积特征(甘肃周家渠,寒武...前期解释的过塔深1井井区寒武系建隆(...东冈瓦纳大陆复原图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层序结构与沉积模...

标签:;  ;  ;  ;  ;  ;  ;  

寒武奥陶系论文_阎春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