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效复合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高效,乙醇,废水,毒性,菌根,湿地松。
高效复合菌论文文献综述
文婷[1](2016)在《降解竹材木质素高效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竹资源丰富,竹纤维具有绿色环保性、良好吸放湿性、天然抗菌和抗紫外线等特性,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附加值。竹纤维中木质素严重影响了竹纤维产业化开发的进程,而微生物降解木质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从降解竹材木质素所需的微生物入手,利用微生物繁殖快、易培养、降解能力强的特点,通过不同竹材品种化学成分的分析、构建降解木质素的复合菌系,研究复合菌系降解竹材工艺,研究结果为竹原纤维生物降解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竹材品种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竹材品种,同种竹材品种不同年龄及不同部位竹材的灰分、木质素、综纤维素及果胶含量等重要化学成分分析,由于青皮竹或者毛竹的近中部位的竹材的化学成分中的灰分含量为2.07%、木质素含量为22.54%、综纤维素含量为76.86%、果胶含量为1.11%;毛竹竹材化学成分中的灰分含量为1.12%、木质素含量为27.49%、综纤维素含量为77.65%、果胶含量为0.92%,因此选用青皮竹或者毛竹的近中部位的竹材作为制浆原料的利用率较高,且能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竹材的持续经营和经济效益等优点。2.降解竹材木质素高效复合菌系的构建以不同菌株之间拮抗性、不同单菌株对竹材木质素降解效果为指标初筛选出不存在拮抗性且降解木质素能力高的菌株CN-12、HY-31、YY-36、ZYS-19;采用不同复合菌组合对生物量、竹材失重、竹材木质素的降解能力、竹材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对降解选择性系数为指标复筛出高降解、高选择性的竹材木质素复合菌株组合HY-YY-ZYS,其对竹材失重率为27.33%,竹材木质素的降解能力为38.19%、竹材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为10.49%、降解选择性系数为3.64:且经过复合菌组合的稳定性研究,表明该复合菌株组合木质素降解能力稳定,平均降解率达到38.54%,比降解能力最强的单菌株(ZYS-19)的降解率提高了8.78%。3.复合菌降解竹材木质素固体发酵工艺条件研究以降解率和选择系数为主要指标,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结合均匀设计试验,对复合菌株组合(BY-YY-ZYS)固体发酵降解竹材木质素培养基条件进行了优化:竹粉(40目)15.0g,以1:3的料液比加入合成培养液,酒石酸铵0.2 g/L,葡萄糖14g/L, Ca2+0.8mmol/L,Mn2+ 0.6mmol/L时,降解率为46.29%,选择系数为10.72。以降解率和选择系数为主要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复合菌株组合(HY-YY-ZYS)固体发酵降解竹材木质素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接种量为6%、含水量为50%、温度32℃、pH 5.0,在此条件下固体发酵25d时,竹材木质素降解率为60.29%,选择系数为12.79,降解率增加了21.75%,选择系数增加了9.15,降解时间缩短5d,竹材木质素降解率、选择系数,生产效率均得到了提高,且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进[2](2015)在《基于高效复合菌系的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焦化废水经传统二级生化处理后,仍含有多种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高毒性的有机物及无机盐类,其中多环芳烃、杂环芳烃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很难生化降解。针对焦化废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特征,本课题以实验室针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为降解目标,筛选、驯化出多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降解菌株为实验基础,自行设计中试装置,在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的生化处理车间内,利用该生产车间场地,自行建成中试实验装置。然后在自行设计的废水净化塔里通过流动循环物理法挂膜制备成生物活性炭,用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以期达到再生水的回用标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1)中试试验过程中对生物活性炭各个炭层上的生物量及脱氢酶活性进行检测,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均表明活性炭上的高效复合菌生长状况良好,废水净化塔内微生物的降解活性较高,出水中CODCr的均值≤60mg/L,CODCr的平均去除率≥50%;出水色度≤50倍,平均脱色率≥70%。(2)CODCr和色度的脱除率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急剧下降,中试试验过程中CODCr脱除率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废水温度在30℃左右时,废水净化塔的脱除率较高。(3)废水净化塔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活性炭层中下部,活性炭层的中下部对CODCr的脱除率占总脱除率的77.6%;随着进水基质浓度的增加,CODCr和UV254的脱除率先上升后下降,脱色率变化不明显。(4)在不同水力负荷下,通过模型的分析和数据拟合,得出废水净化塔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Ce/CO=exp﹛-2.4064H/L0.962﹜,通过对动力学方程的验证,方程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5)废水净化塔气、水联合反冲洗的水冲洗强度为2~3L/m2.s,气冲强度为3~4L/m2.s,反冲洗周期为10d,反冲洗时间25min。(6)对废水进行UV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中试试验前期、中期还是后期的出水相比于进水在紫外光区的吸光值明显减弱;对出水进行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技术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对比分析蒸氨塔废水和中水两个样的气质联用检索报告,可以得出出水中的大量长链烷烃来源于焦化厂的中水。(7)以生物活性炭工艺每小时处理100m3的废水作运行成本分析,经计算,处理成本约为1.47元/T(电耗按1元/度)。(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丽萍,程辉彩,崔冠慧,习彦花,张根伟[3](2013)在《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选育及高效复合菌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类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与能源危机,我国每年仅农作物秸秆就有1×10~(13)kg左右,除部分还田外,其它大部分被丢弃或作为农家燃料烧掉,有效利用纤维素这一巨大可再生资源对于解决食品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纤维素类物质结构复杂、难于水解酸化,一直困扰并阻碍着其高效利用进程。纤维素降解是由多种酶系协同作用的结果,单一微生物菌种很难产生全的复合酶系,复合菌系或多菌种联合培养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显着高于单一菌,利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4)
张磊[4](2013)在《松杉人工林高效复合菌根菌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松和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用材和造林树种,目前松杉人工林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如病虫害日益加剧、地力衰退严重和生产力下降等,严重威胁人工林的建设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因此,通过研制和应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达到速生、优质、丰产的目的,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松杉人工林外生菌根菌的优化组合、杉木林优势内生菌根菌的扩繁条件,以及松杉人工林内外生高效复合菌根菌剂的制作及其微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生菌根菌的组合优化。对多根硬皮马勃(编号为LGD-2)、马勃属(编号为LS3)、红汁乳菇(编号为RHG1)和乳菇属(编号为La-HZ3)这四这种外生菌根菌的固体培养基质进行筛选得出:四种外生菌根菌均采用松木屑+蛭石+改良PDA的培养基。外生菌根菌对湿地松进行接种实验表明:8种处理均能促进湿地松的生长,并能促进苗木对N、P和K元素的吸收;混合接种菌剂对湿地松苗的促生长效果未必比单一的接种体好;LS3/RHG1(1:1)和 LGD-2/LS3/RHG1/La-HZ3(2:2:1:1)的组合方式效果最好。(2)内生菌根菌的扩繁条件研究。对内生菌根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seae,简称GM)的扩繁条件进行筛选得出了摩西球囊霉的最佳扩繁条件:最佳的宿主植物为高粱,最佳的培养基质为3号培养基质,即沙:蛭石:土的比例为2:1:1(体积比),最佳的栽培密度为20株/盆,最佳的营养条件为施用浓度为30%的Hoagland's营养液。(3)内外生复合菌根菌肥的研制及其微生态效应研究。将内外生菌根真菌接种湿地松和杉木,结果表明:质量比为GM:LGD-2:LS3:RHG1:La-HZ3=3:2:2:1:1的复合方式为最佳的组合方式。菌剂接种湿地松实验,其苗高比对照提高了28.69%,地径比对照提高了 65.59%。细菌数量与对照没有显着性差异,真菌数量比对照提高了 21.15%,放线菌数量比对照提高了 333.33%。pH值比对照降低了 7.89%,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提高了 25.52%。根际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34.51%、58.80%和17.24%。菌剂接种杉木实验,其苗高比对照提高了 57.61%,地径比对照提高了 60.67%。细菌数量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真菌数量比对照提高了 13.15%,放线菌数量比对照提高了 200.00%。pH值比对照降低了5.12%,有机质含量比对照提高了 36.60%。根际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19.00%、52.23%和 15.93%。(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3-06-01)
吴凯,刘玉存,柴涛[5](2012)在《处理HNS废水的高效复合菌选择与培养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处理HNS(六硝基芪)生产废水的特效菌种的选择、复合与培养为核心,以细菌培养物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活性作为判断其絮凝能力的指标(即絮凝率),利用浇有六硝基芪废水的土壤作为菌源,筛选出絮凝率高的单菌落,进行驯化、菌种的两两复合以及探究复合后高絮凝率菌群的培养条件。经实验得知,菌种3和菌种13复合后的菌群絮凝活性更高,可作为处理HNS废水的高效复合菌群,并且其絮凝效果最佳的培养条件为:通用培养基初始pH=5,碳源为淀粉,氮源为蛋白胨。本研究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确定该菌群名称和利用微生物降解法大规模处理HNS生产废水提供了实际应用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2年03期)
朱凤晓,孔洁,由焦化,呼世斌,秦宝福[6](2011)在《高效复合菌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菌灵降解菌Alcaligene ssp.和Rhodococcu ssp.(编号为A和R)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并采用叁波长校正法和HPLC法测定不同复配降解体系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比较了纯培养和复合菌群对多菌灵的降解效果,最后对高效复合菌的降解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得到的高效降解复合菌群AR5(A:R复配比例1:4),培养24h后可完全降解100mg·L-1的多菌灵,对200mg·L-1多菌灵的降解率为74.25%,明显优于单一菌株的降解效果.同时,该复合菌群对高浓度多菌灵也具有较好的耐受和降解能力,72h内可将初始浓度为600mg·L-1的多菌灵降解至10mg·L-1左右.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菌群的最优降解条件为温度30℃、pH=6.0、接种量7%,该条件下多菌灵的降解率可达75.76%.添加少量氮源(如尿素和酵母浸粉)可以促进复合菌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杨红薇[7](2009)在《秸秆纤维素乙醇发酵高效复合菌系的构建及产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更多国家的工业化,能源危机日益彰显,世界各国纷纷展开新的替代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其中以燃料乙醇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现在利用粮食来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经成熟,而且这也是燃料乙醇生产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人口的剧增,粮食的短缺,该生(本文来源于《学术动态》期刊2009年03期)
崔静,陆光华[8](2008)在《高效复合菌对氯代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江苏省扬子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出口处取活性污泥样品,驯化、培养、分离得到降解氯代酚类芳烃化合物的复合菌作为微生物源,采用细菌生长抑制法分别进行了2-氯苯酚、3-氯苯酚和4-氯苯酚的24h急性毒性试验,求得了相应的24h半数抑制浓度值及24h毒性效应-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复合菌群较自然水体中混合细菌对氯代苯酚有更强的耐受性。采用实验室摇瓶法得到了这叁种受试化合物的生物降解曲线,对应的降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2-氯酚K=0.0112(h-1)、3-氯酚K=0. 0556(h-1)、4-氯酚K=0.0038(h-1);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61.9(h)、12.5(h)和182.4(h)。叁种化合物在100h内均达到了降解平衡,且降解平衡时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氯酚56.3%,3-氯酚81.7%,4-氯酚36.4%,属于高效复合菌,发挥了微生物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巨大降解和修复潜能。(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8年03期)
杜麟,曹向宇,付保荣,马汐平,李法云[9](2007)在《高效复合菌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高效复合菌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并对高效复合菌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高效复合菌应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2-01)
许碧君[10](2007)在《高效复合菌降解天然河水中取代苯胺化合物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市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的二沉池提取活性污泥样品。通过分离、培养和驯化,得到能够降解取代苯胺化合物的高效复合菌。通过平板观察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初步鉴定高效复合菌的组成包括库特氏菌属(Kurthia)、苍白杆菌属(Ochrobaltrum)、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镰刀霉菌(Fusarium sp.)。采用微生物生长抑制测定法研究取代苯胺类化合物对复合菌和河水土着菌的急性毒性。结果发现复合菌对化合物的耐受性高于自然水体(秦淮河)中土着菌的耐受性。剔除用于复合菌驯化的4-氯苯胺,其它取代苯胺类化合物对河水细菌和驯化后的高效复合菌的急性毒性存在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0.9。以驯化后的复合菌为降解微生物,采用实验室摇瓶法研究了其对取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特性。结果表明,驯化后的复合菌降解取代苯胺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4-氯苯胺的降解效果最好,最终去除率高达97.0%。按去除率由高到低排列为4-氯苯胺(97.0%)>4-溴苯胺(91.5%)>3-氯苯胺(88.0%)>2-氯苯胺(64.9%)>2,4-二氯苯胺(58.4%)>2,4,6-叁氯苯胺(47.1%)。同时可以发现,河水中的土着微生物对污染物有微弱的降解作用,降解速率缓慢,滞后期长,因此难以有效、迅速的净化水体。通过研究、比较复合菌在不同水环境条件下的降解能力变化,发现复合菌和天然河水中的土着菌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或协同代谢关系。研究了两种化合物4-氯苯胺和2-氯苯胺、4-氯苯胺和4-溴苯胺、2,4-二氯苯胺和2,4,6-叁氯苯胺在水环境中共存状态下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发现,4-氯苯胺和2-氯苯胺共存是,2-氯苯胺的最终去除率(66.7%)比单独存在(64.9%)要高,说明分解4-氯苯胺时产生的酶对复合菌降解2-氯苯胺有促进作用;4-氯苯胺和4-溴苯胺共存条件下4-溴苯胺的最终去除率(81.3%)不如单独存在时(91.5%)高;第叁组的降解效果不及它们单独存在时的降解效果,最终去除率分别是2,4-二氯苯胺52.9%,2,4,6-叁氯苯胺35.8%。(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7-05-01)
高效复合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焦化废水经传统二级生化处理后,仍含有多种难以被微生物降解、高毒性的有机物及无机盐类,其中多环芳烃、杂环芳烃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很难生化降解。针对焦化废水二级处理出水的特征,本课题以实验室针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为降解目标,筛选、驯化出多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降解菌株为实验基础,自行设计中试装置,在武汉平煤武钢联合焦化公司的生化处理车间内,利用该生产车间场地,自行建成中试实验装置。然后在自行设计的废水净化塔里通过流动循环物理法挂膜制备成生物活性炭,用于焦化废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以期达到再生水的回用标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1)中试试验过程中对生物活性炭各个炭层上的生物量及脱氢酶活性进行检测,并进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均表明活性炭上的高效复合菌生长状况良好,废水净化塔内微生物的降解活性较高,出水中CODCr的均值≤60mg/L,CODCr的平均去除率≥50%;出水色度≤50倍,平均脱色率≥70%。(2)CODCr和色度的脱除率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急剧下降,中试试验过程中CODCr脱除率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废水温度在30℃左右时,废水净化塔的脱除率较高。(3)废水净化塔对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活性炭层中下部,活性炭层的中下部对CODCr的脱除率占总脱除率的77.6%;随着进水基质浓度的增加,CODCr和UV254的脱除率先上升后下降,脱色率变化不明显。(4)在不同水力负荷下,通过模型的分析和数据拟合,得出废水净化塔的降解动力学方程为:Ce/CO=exp﹛-2.4064H/L0.962﹜,通过对动力学方程的验证,方程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一致。(5)废水净化塔气、水联合反冲洗的水冲洗强度为2~3L/m2.s,气冲强度为3~4L/m2.s,反冲洗周期为10d,反冲洗时间25min。(6)对废水进行UV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中试试验前期、中期还是后期的出水相比于进水在紫外光区的吸光值明显减弱;对出水进行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炭技术对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对比分析蒸氨塔废水和中水两个样的气质联用检索报告,可以得出出水中的大量长链烷烃来源于焦化厂的中水。(7)以生物活性炭工艺每小时处理100m3的废水作运行成本分析,经计算,处理成本约为1.47元/T(电耗按1元/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效复合菌论文参考文献
[1].文婷.降解竹材木质素高效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发酵工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2].李进.基于高效复合菌系的生物活性炭技术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
[3].张丽萍,程辉彩,崔冠慧,习彦花,张根伟.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选育及高效复合菌系构建[C].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张磊.松杉人工林高效复合菌根菌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5].吴凯,刘玉存,柴涛.处理HNS废水的高效复合菌选择与培养条件研究[J].山西化工.2012
[6].朱凤晓,孔洁,由焦化,呼世斌,秦宝福.高效复合菌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J].环境科学学报.2011
[7].杨红薇.秸秆纤维素乙醇发酵高效复合菌系的构建及产酶特性研究[J].学术动态.2009
[8].崔静,陆光华.高效复合菌对氯代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修复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
[9].杜麟,曹向宇,付保荣,马汐平,李法云.高效复合菌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C].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10].许碧君.高效复合菌降解天然河水中取代苯胺化合物的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