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随葬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器物,墓葬,汉墓,墓地,仁政,满城,形制。
随葬器物论文文献综述
孟苗[1](2017)在《忻府区考古发掘古墓葬129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孟苗)12月25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了解到,今年我省基建考古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忻州市忻府区怡居苑扶贫移民第十期建设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人员共清理了古墓葬129座,时代为汉、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出土有不同质地的随葬器物230余(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7-12-27)
徐燊[2](2017)在《磨盘山遗址墓葬随葬器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9月—12月,南京大学考古队在磨盘山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地层年代分别为商周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和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的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灰沟等,主要以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遗迹为主,本文使用的即为这批墓葬资料。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其次简述了发掘工作以及地层堆积情况。最后,因为该批墓葬材料涉及到的年代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叁个时期,因此对相关认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墓葬器物研究本章分为五个部分:本章前两个部分简单介绍了墓葬的基本情况并且详细介绍了墓葬随葬品的情况。进而从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形式,简单讨论了该遗址的墓葬习俗,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因为日常多使用鼎、豆、罐和石锛等器物,所以随葬时也将其一起埋葬,并且可能有将破损器物埋葬的习惯。此外,在晚期某个阶段,该地区的人们可能有专门制造冥器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随后将随葬器物同崧泽文化各遗址的器物进行比较,发现磨盘山遗址发现的这批墓葬器物的年代,除了少量可能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外,主要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且集中在晚期。除此以外,笔者发现属于崧泽文化的墓葬器物的器型同南河浜遗址的器物器型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推测磨盘山遗址可能受到该遗址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条经太湖南部的文化传播之路。最后在前人对崧泽文化分期断代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墓葬的打破关系,将部分器物进行分型分式,将相关墓葬年代划分为崧泽文化晚期早段和晚期晚段,其中每段又各分为两个小阶段。第叁章,与薛家岗文化的关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考古学文化除了自身在不断发展的之外,同周边地区的考古文化总是会有些许交流的。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根据器物类型推断应该属于崧泽文化的一部分,而同时代的西部也存在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那就是薛家岗文化。因此首先简单介绍了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同崧泽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一些器物的装饰风格上,还在器物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薛家岗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前段,从中期后段开始,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相对不再明显,主要的表现是薛家岗文化早期和中期前段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最多,越往后,薛家岗文化中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就越少。而薛家岗文化对崧泽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晚期,因为在崧泽文化中期则几乎难以见到含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陶器,直到后期才有少量发现。这两个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交流,而磨盘山位于两个文化的中间,也很可能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器物比较,笔者认为当时磨盘山地区确实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影响,只是崧泽文化的影响更大,所以器物呈现的崧泽文化因素较多。(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8)
徐义华[3](2016)在《从新石器时代墓葬随葬器物看社会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按时代顺序看,新石器时代墓葬的主要随葬器物按生产工具、宗教和财富标志物、政治标志物的次序变化。这种变化表明,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思想意识从最基本的生产组织和性别意识为主,向团体和宗教等级、财富等级和国家政治等级演化。人口、文化、财富、暴力是影响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尤其是后叁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决定社会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轨迹。(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杨平平[4](2013)在《长沙汉墓随葬动物形象的“器物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长沙汉墓随葬品不同"动物"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的人文观念,借用美术考古学家的"器物观念"概念,分析不同"动物"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人精神世界。笔者将"动物"形象分为现实动物形象、神话"动物"形象和"动物"组合形象叁类,分析其所依次表现出的"事死如事生"的世俗观念、以龙凤为主的神话观念和"天地相协"的理想观念。(本文来源于《南方文物》期刊2013年02期)
陈莉,贡巧丽[5](2012)在《从满城汉墓的随葬器物看西汉艺术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造型精巧,纹饰细腻,色彩华美。这些随葬器物,不仅折射着西汉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西汉艺术精神的认识。从满城汉墓随葬器物可以看出,西汉艺术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雄浑、古拙之美的追求,其二是对精巧、奢华之美的追求。前者以西汉征战南北、开疆拓土的气势一脉相承,后者与西汉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羽化升天的生活境界有关。(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张蕴,卫峰,刘思哲,张小莉,王久钢[6](2009)在《九泉之下的名门望族——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地》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底,陕西蓝田五里头村村北果园中一座古墓葬被盗,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宋代瓷器。经现场调查和对被盗文物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被盗墓葬主人应为北宋吕氏家族成员之一,此地可能是北宋文坛名士及金石学家吕大临与其兄弟大忠、大防、大钧等家族成员墓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09-09-11)
刘玉堂,贾济东[7](1996)在《异质文化撞击与交流的范例─淅川下寺墓随葬器物的产地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质文化撞击与交流的范例─淅川下寺墓随葬器物的产地及相关问题杜德兰(AlainThote)着刘玉堂,贾继东译本世纪,湖北和湖南发掘了数百座墓葬。年复一年,它们提供了大量的考古遗物,有的还是易损坏的出土文物如丝织品和漆木器。中国的其他地区则没有如此幸运...(本文来源于《江汉考古》期刊1996年02期)
全洪[8](1992)在《明湛若水墓及其随葬器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湛若水(1466—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新塘人,明代理学家,曾任明南京礼、兵、吏叁部尚书。其墓葬位于增城县永和镇陂头村天蚕山南坡,是广州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明代墓葬。该墓墓穴于1989年6月遭盗掘破坏。现将墓葬形制和被挖出的随葬器物略作介绍。一墓葬形制墓葬修建在山坡上,分为地下墓穴和地面建筑两部分。后者不同于一般的封土堆坟,而是用灰沙渗和土夯筑的规模宏大的台阶式建筑。在坟前有神道,约500~600米处仍有倒地的石人,石马和华表等,坟室后10米处有一隅护墙,如围院落,茔墓北高南低,南北长24.5米,东西宽15米.沿山坡分四级顺势而上,左右后叁面筑有高大灰沙挡土墙,前方后圆,其形状如同一张座落(本文来源于《岭南文史》期刊1992年02期)
贾振国[9](1985)在《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齐王墓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东北距齐故城遗址23公里,东距临淄区政府驻地辛店6公里,北距胶济铁路东风站约1公里(图一)。墓南为丘陵,墓北为平原,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墓封土规模颇大,虽经历年浸蚀,仍高达24米,占地面积约24市亩(图版拾伍,1)。(本文来源于《考古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10](1974)在《明朱檀墓的建筑及其随葬器物揭穿了孔孟之徒鼓吹“仁政”的罪恶目的》一文中研究指出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拼命鼓吹孔孟之道——"仁政",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1970年,我部奉上级指示,配合文物,考古工作者,参加了对明代鲁荒王朱檀墓的发掘工作,受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从这个反动王朝的上层人物的陵墓建筑到每一件随葬的器物,都雄辩地说明,孔孟之流和林彪所竭力宣扬的"仁政",完全是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杀害劳动人民的一把软刀子。(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1974年04期)
随葬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9月—12月,南京大学考古队在磨盘山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地层年代分别为商周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和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的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灰沟等,主要以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遗迹为主,本文使用的即为这批墓葬资料。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为叁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其次简述了发掘工作以及地层堆积情况。最后,因为该批墓葬材料涉及到的年代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叁个时期,因此对相关认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墓葬器物研究本章分为五个部分:本章前两个部分简单介绍了墓葬的基本情况并且详细介绍了墓葬随葬品的情况。进而从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形式,简单讨论了该遗址的墓葬习俗,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因为日常多使用鼎、豆、罐和石锛等器物,所以随葬时也将其一起埋葬,并且可能有将破损器物埋葬的习惯。此外,在晚期某个阶段,该地区的人们可能有专门制造冥器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随后将随葬器物同崧泽文化各遗址的器物进行比较,发现磨盘山遗址发现的这批墓葬器物的年代,除了少量可能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外,主要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且集中在晚期。除此以外,笔者发现属于崧泽文化的墓葬器物的器型同南河浜遗址的器物器型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推测磨盘山遗址可能受到该遗址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条经太湖南部的文化传播之路。最后在前人对崧泽文化分期断代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墓葬的打破关系,将部分器物进行分型分式,将相关墓葬年代划分为崧泽文化晚期早段和晚期晚段,其中每段又各分为两个小阶段。第叁章,与薛家岗文化的关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考古学文化除了自身在不断发展的之外,同周边地区的考古文化总是会有些许交流的。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根据器物类型推断应该属于崧泽文化的一部分,而同时代的西部也存在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那就是薛家岗文化。因此首先简单介绍了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同崧泽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一些器物的装饰风格上,还在器物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薛家岗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前段,从中期后段开始,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相对不再明显,主要的表现是薛家岗文化早期和中期前段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最多,越往后,薛家岗文化中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就越少。而薛家岗文化对崧泽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晚期,因为在崧泽文化中期则几乎难以见到含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陶器,直到后期才有少量发现。这两个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交流,而磨盘山位于两个文化的中间,也很可能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器物比较,笔者认为当时磨盘山地区确实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影响,只是崧泽文化的影响更大,所以器物呈现的崧泽文化因素较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随葬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孟苗.忻府区考古发掘古墓葬129座[N].山西日报.2017
[2].徐燊.磨盘山遗址墓葬随葬器物研究[D].南京大学.2017
[3].徐义华.从新石器时代墓葬随葬器物看社会的演进[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杨平平.长沙汉墓随葬动物形象的“器物观念”[J].南方文物.2013
[5].陈莉,贡巧丽.从满城汉墓的随葬器物看西汉艺术精神[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张蕴,卫峰,刘思哲,张小莉,王久钢.九泉之下的名门望族——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地[N].中国文物报.2009
[7].刘玉堂,贾济东.异质文化撞击与交流的范例─淅川下寺墓随葬器物的产地及相关问题[J].江汉考古.1996
[8].全洪.明湛若水墓及其随葬器物[J].岭南文史.1992
[9].贾振国.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J].考古学报.1985
[10]..明朱檀墓的建筑及其随葬器物揭穿了孔孟之徒鼓吹“仁政”的罪恶目的[J].文物.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