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不同转速对电解抛光镍钛合金心血管支架流场分布的影响特点,利用ANSYS软件对电解抛光心血管支架过程中电解液的流速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电解液速度场及涡流场对电解抛光心血管支架去除机理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仿真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速度场分布均匀,涡流变化小,电解液更新及时,电解产物可及时排出,加工精度提高,抛光后的心血管支架表面完整性好;但当转速过高时,涡流分布区域明显增大,较多气体析出,导致速度场分布不均匀且不连续,加工精度低,抛光后的心血管支架表面完整性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黄朝霞,李志永,柴明霞,赵鑫,张杰翔
关键词: 镍钛合金,心血管支架,流场分析,电解抛光
来源: 有色金属工程 2019年0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
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5321),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GGX30116)~~
分类号: TG175
页码: 56-61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5888K
下载量: 252
相关论文文献
- [1].心血管支架患者血微粒增高对白细胞和血小板患者内皮细胞活化的预测[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02)
- [2].基于特征结构分析的弧梁复合式心血管支架设计及有限元研究[J]. 医疗卫生装备 2010(03)
- [3].心血管支架置入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2)
- [4].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的置入效果:安全与有效性评估[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9)
- [5].降解镁合金有望制成新一代心血管支架[J]. 中国金属通报 2013(34)
- [6].不同涂层材料心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发展历程及对支架类型的认识[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3)
- [7].我的共产党员父亲[J]. 时代文学 2016(06)
- [8].基于ABAQUS的心血管支架有限元模型的结果有效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7)
- [9].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安全及有效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3)
- [10].高分子材料涂覆生物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51)
- [11].NiTi心血管支架的疲劳断裂性能分析[J]. 医用生物力学 2011(01)
- [12].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心血管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3)
- [13].Gd对心血管支架用Mg-Zn-Gd-Zr合金的腐蚀性能的影响[J].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17(04)
- [14].心血管支架置入患者的心理障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48)
- [15].生物可降解心血管支架与人体相容性的系统评价[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42)
- [16].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支架的安全及有效性评估[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35)
- [17].中国:第二个自主研发出“药物涂层冠脉金属支架”的国家[J]. 功能材料信息 2008(Z1)
- [18].内刊[J]. 中国医院院长 2014(15)
- [19].置入心血管支架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4)
- [20].心血管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特征及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22)
- [21].全降解冠脉支架研究进展[J]. 新材料产业 2011(08)
- [22].心血管支架置入与凝血反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7)
- [23].生物可降解锌基合金的研究进展[J]. 稀有金属 2017(05)
- [24].前沿科技[J]. 新疆农垦科技 2013(10)
- [25].等离子体聚合聚环氧乙烷类涂层用于提高镁合金心血管支架抗腐蚀性能[J]. 材料导报 2020(06)
- [26].真空技术在新型医疗器械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真空 2014(03)
- [27].心血管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损伤的修复与再内皮化[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09)
- [28].心血管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安全性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5)
- [29].激光参量对血管支架重铸层及热影响区的影响[J]. 激光技术 2019(04)
- [30].心血管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及生物相容性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再狭窄[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