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性软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结构性,应力,荷载,海相沉积,特性,孔隙,电镜。
结构性软土论文文献综述
颜恩锋[1](2019)在《天津结构性软土工程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土的工程施工特性与工程的安全性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软土较强的区域特性,使得在工程应用中必须进行本区域的软土工程性质研究。本文以天津文化中心交通枢纽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侧向减载应力路径对土体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侧向减载应力路径下,与常规叁轴试验相比土体的初始剪切模量明显增大;轴向应变缓慢发展到某一远低于15%的水平时轴向应力不再增加,而应变则持续发展直至破坏。利用扫描电镜对叁轴试验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进行观测,显示疏松的片架结构和发育的孔隙是其软土具有高压缩性内在结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质装备》期刊2019年03期)
唐杰[2](2019)在《滨海结构性软土的循环软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软黏土存在结构性,原状土与重塑土在试验结果和工程建设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本文针对滨海结构性原状土所具有的结构性进行动叁轴及空心扭剪试验,在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循环软化特性研究,并将两项试验的结果进行简单对比,最后根据动叁轴试验数据进行经验模型建立和对比。(1)由于土体存在结构性,对软黏土的试样关键制备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叁种不同规格钻孔器依次进行钻孔,成功制备原状空心圆柱试样,制样过程中对土样扰动较小,即保证了试样的结构性,也确保了试样内外壁光滑,能很好地满足室内试验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均匀性。(2)通过GDS动叁轴仪对杭州紫金港饱和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系统的探讨了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有效围压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3)通过GCTS空心扭剪仪对杭州紫金港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主应力偏转、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动叁轴和空心扭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根据已有孔压、软化指数与应变模型,并结合动叁轴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累积孔压、软化指数与累积轴向应变经验模型,通过拟合模型给工程施工提出几点建议。图105表5参106(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朱楠,刘春原,赵献辉,王文静[3](2019)在《结构性对湿地湖泊相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湖泊相软土是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的区域性软黏土,具有特殊的工程性质。为研究结构性对湿地湖泊相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原状土和重塑土进行叁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和扫描电镜测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湿地湖泊相软土结构性对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围压达到结构屈服应力前后,湿地湖泊相软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和结构强度演化规律发生显着改变。原状土的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受土的结构性和固结过程中联结强度的破损程度影响,而重塑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特性仅受土的压密程度影响。(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常杰,陈永辉,陈庚,曹德洪,王波[4](2019)在《海相结构性软土扰动排水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沉积海相土在扰动下结构性被破坏,土体甚至会变成流态。更易排水,现针对高灵敏度天然沉积海相土"先扰动后排水"得到排水固结改进方法。为实现该技术的有效性,通过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进行模型试验。对比研究了原状土和扰动土采用真空预压处理时固结时间、表层沉降及处理后土体含水率与强度、灵敏度的差别。并对比了原状样和扰动样分别抽真空后的微观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天然沉积海相土的原位状态强度较高但土体结构不稳定的特点,采用快速扰动法预先破坏土体结构,可以消除高灵敏度引起的土体结构不稳定问题。在扰动后进行预压处理,扰动相对于原状含水率降低31%左右,沉降量相对原状提高1倍,排水量也增加了4倍左右,屈服应力和土体灵敏度降低,排水加固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继鑫,荣棉水,孟凡超[5](2018)在《结构性软土动剪切模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软土的结构性,通过人工制备具有一定颗粒胶结强度和初始孔隙比的结构性土样,对结构性软土进行共振柱试验以获得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结构性软土Gd/Gdmax-γd曲线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其动剪切模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探讨初始孔隙比、固结围压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规律,为工程上合理考虑结构性软土的动力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刘维正,石志国,章定文,瞿帅[6](2018)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结构性软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预测结构性软土路基长期运营沉降,基于力学-经验法开展了交通移动荷载下软土地基动力附加沉降的计算分析.首先,通过对天然软土循环叁轴试验结果的模拟与分析,验证了根据人工结构性土建立的稳定型和破坏型累积应变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临界动应力比与应力灵敏度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适用于结构性土累积应变的预测模型.然后,采用数值方法确定了考虑荷载速率效应的动应力空间分布,结合累积应变经验模型与分层总和法,提出了交通荷载下结构性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实用计算方法,并通过典型低路堤断面运营沉降的模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后,开展了长期沉降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大于80 km/h和路堤高度小于2 m时,地基动应力显着增大,土结构性易受到损伤破坏;土体灵敏度越低,变形状态越易从稳定型转变为破坏型,地基浅层塑性变形显着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秋娟,刘光文,马利嘉,朱启安[7](2018)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结构性软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珠叁角软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动模量和动荷载特性,选取典型灰黑色淤泥进行不同围压和动轴力的动荷载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动弹性模量Edmax与固结应力σ3存在函数关系;土体的动应变化规律随动应力比与门槛动应力比Rt和临界动应力比Rc之间的关系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围压σ3下,动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围压下,随着振次的增大,动强度减小;软土有异于砂土,在动应力下强度降低为零并发生液化现象;在一定的固结压力下存在临界最小动强度,与围压有关;动孔压与振次之间的关系与轴向动应变随振动次数关系类似,同门槛动应力比Rt和临界动应力比Rc有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夏长青[8](2018)在《成层结构性软土非线性大应变流变固结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软土具有成层性、结构性、高压缩性、流变性等特点,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些地区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将要面临地基沉降等问题的挑战。因此结合软土的工程特点,建立更加适合的模型,展开更系统深入的固结理论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的固结理论还没有能全面考虑土体自身的成层性、结构性、流变性、以及软土层在固结过程中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压缩和渗流非线性变化等特点。因此进行成层结构性软土的非线性大、小应变流变固结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主要采用解析和半解析的方法,从成层软土地基固结理论研究出发,逐步进行单层和成层结构性软土小应变和大应变固结理论、成层结构性软土小应变和大应变流变理论的研究,深入分析了结构性软土固结的性状及相关土体参数的影响。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采用分离变量法、矩阵递推法、Duhamel积分法先后推导瞬时荷载和任意荷载下成层软土的一维非线性固结解析解,潜水层和承压水层抽水导致水位随时间下降时成层软土固结解析解,并深入分析了两种排水条件下,成层软土地基各土层压缩性、渗透性、厚度以及外荷载等因素对固结性状的影响。(2)根据以往的实验研究,建立了能考虑土体结构性的非线性压缩模型、渗透模型、结构屈服应力计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详细分析了单层结构性软土地基在单面排水和双面排水两种情况下土体的固结过程,采用半解析的方法进行了求解,通过与已有的解答进行对比,验证求解结果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成层结构性软土地基非线性固结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外荷载、土体参数非线性变化、不同压缩模型、结构性等因素对土体的固结度、沉降以及超静孔压分布的影响。(3)综合考虑土体的沉积作用、结构性、成层性、土体在固结过程中的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变化、建立结构性软土一维非线性大应变固结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半解析法分别对单层和成层地基的非线性大应变固结问题进行了求解,并进行了验证,进而与小应变固结理论和不考虑土体结构性的大应变固结理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荷载相同时,结构性软土小应变固结理论计算得到的固结度大于大应变理论的计算值,而小应变理论计算得到的沉降值小于大应变理论的计算值,不考虑结构性计算得到的沉降显着大于考虑结构性的计算结果。(4)基于Yin&Graham平行等效时间线模型,建立了考虑土体结构性的软土平行等效时间线流变模型,并对成层地基一维流变固结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根据次固结系数随应力水平变化的规律,对平行等效时间线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非平行等效时间线模型,并将其引入一维非线性固结问题中进行解答。最后建立了结构性软土的非平行等效时间线模型,采用半解析的方法对成层地基一维流变固结问题进行求解,并探讨了土体流变性对固结性状影响的规律。(5)全面考虑土体的成层性、结构性、流变性、沉积作用、固结过程中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压缩和渗流非线性以及变荷载等,分别基于结构性软土平行和非平行等效时间线模型对成层结构性软土非线性大应变流变固结问题进行了求解,探讨了影响固结性状的诸多因素,并与其它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宋晶,叶冠林,徐永福,孙德安[9](2018)在《考虑固结历史的结构性软土路基沉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结构性海相软土,给公路运营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通过研究某高速公路江苏段,提出了基于Shanghai软土本构模型,利用现有路基下软土的固结试验结果反推施工前原状土本构参数取值的方法。通过水-土耦合有限元程序模拟路基长期沉降,分析了土层结构性、渗透性、软土层厚度对路基沉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初始结构性越强,加载阶段孔隙累积值越大,施工沉降越大;工后土体结构性变化越大,土层压缩越明显。土体渗透性影响路基沉降,渗透性越小,累积孔压越大,沉降时间越长,总沉降量与工后沉降占比越大。软土层厚度影响路基沉降发展,土层越厚,路基最终沉降越大,沉降稳定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宋晶[10](2018)在《结构性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水土耦合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性对软土的力学性质有显着影响,在道路工程中往往会因缺乏考虑土的结构性而引起超出预料的沉降变形问题。本文以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某区间路基沉降问题为背景,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获得了该路段20m以上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力历史的原始土的本构参数和初始状态的反演方法;然后利用水土耦合有限元程序GLEAVES分析了土的应力历史、结构性、渗透性、软土层厚度、塑性应变比控制参数A等对路基沉降的影响,并提出叁种沉降控制措施。从上述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从土体物理试验可以看出该路段20m以上土层均为低液限黏土。固结试验和叁轴试验结果表明2a层、3a层土为超固结土,初始孔隙比小、叁轴剪切有效应力路径沿临界状态线向上走;而4、6层土为结构性软土,固结试验结果呈现明显的叁段式曲线,叁轴试验呈现应变软化现象。2.堆载应力历史破坏软土的结构性,对其力学特性有显着影响。在缺乏堆载之前原始土的试验数据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有堆载应力历史的土的固结试验数据来反推原始土的本构参数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模拟有堆载应力历史的土的固结试验数据获得本构材料参数,然后进行数值计算获得路基填方引起的附加应力荷载,接着通过模拟该附加应力荷载和取样-再固结过程来反推路基填方前原始土的本构参数和初始状态。利用原始土的参数进行路基沉降有限元模拟得到的结果与沉降监测数据相符,验证了上述参数取值方法的正确性和Shanghai模型在该地区软土中的适用性。3.分析了土体应力历史、结构性、渗透性、软土层厚度、塑性应变比控制参数A对路基沉降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体应力历史破坏了原始土的结构性,导致不考虑土体应力历史的模拟沉降量远小于考虑土体应力历史的模拟沉降量。(2)土体结构性越强,荷载引起的最大孔压值越大,土层压缩量和路基沉降量也越大。(3)渗透性减小会导致最大孔压值增大,路基沉降量增大,沉降稳定时间明显延长。(4)软土层厚度对路基沉降与沉降稳定时间影响显着,软土层厚度与总沉降量呈线性正相关,与沉降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5)塑性应变比控制参数值越大,路基沉降越大,路基周围土体侧向水平变形也越大。(6)EPS材料路基替换、泡沫混凝土路基替换、软弱层注浆加固的沉降控制措施都可以降低路基沉降;软弱层注浆加固提高了土体的渗透系数,沉降稳定时间明显缩短。(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23)
结构性软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软黏土存在结构性,原状土与重塑土在试验结果和工程建设都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性,本文针对滨海结构性原状土所具有的结构性进行动叁轴及空心扭剪试验,在试验结果基础上进行循环软化特性研究,并将两项试验的结果进行简单对比,最后根据动叁轴试验数据进行经验模型建立和对比。(1)由于土体存在结构性,对软黏土的试样关键制备技术进行了改进,采用叁种不同规格钻孔器依次进行钻孔,成功制备原状空心圆柱试样,制样过程中对土样扰动较小,即保证了试样的结构性,也确保了试样内外壁光滑,能很好地满足室内试验要求,确保试验结果的均匀性。(2)通过GDS动叁轴仪对杭州紫金港饱和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系统的探讨了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有效围压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3)通过GCTS空心扭剪仪对杭州紫金港软黏土进行不排水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主应力偏转、循环应力比、振动频率等对饱和软黏土动应力一应变、孔压、累积应变、循环软化等指标的影响,对试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并将动叁轴和空心扭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4)根据已有孔压、软化指数与应变模型,并结合动叁轴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累积孔压、软化指数与累积轴向应变经验模型,通过拟合模型给工程施工提出几点建议。图105表5参10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性软土论文参考文献
[1].颜恩锋.天津结构性软土工程特性研究[J].地质装备.2019
[2].唐杰.滨海结构性软土的循环软化特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朱楠,刘春原,赵献辉,王文静.结构性对湿地湖泊相软土不排水剪切强度特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9
[4].常杰,陈永辉,陈庚,曹德洪,王波.海相结构性软土扰动排水试验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5].王继鑫,荣棉水,孟凡超.结构性软土动剪切模量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8
[6].刘维正,石志国,章定文,瞿帅.交通荷载作用下结构性软土地基长期沉降计算[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周秋娟,刘光文,马利嘉,朱启安.不同应力路径下结构性软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夏长青.成层结构性软土非线性大应变流变固结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宋晶,叶冠林,徐永福,孙德安.考虑固结历史的结构性软土路基沉降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8
[10].宋晶.结构性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水土耦合数值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