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地温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温,梯度,反射率,径迹,盆地,磷灰石,质体。
古地温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申家年,杨雪白,宋婷[1](2015)在《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EASY%Ro法是一种能与现今Ro垂向分布达到最佳匹配的古地温梯度的反演热史分析法,涉及到重要环节是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计算。计算发现,EASY%Ro得到的地温梯度史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发生在反演地质时间段的早期。根据叁角函数古热流模型简化而来的叁角函数古地温梯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EASY%Ro法求解古地温的约束条件中,使求得的古地温梯度称为—连续函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地温梯度在地史上的连续起伏变化,克服了以往单独用EASY%Ro求解古地温梯度时多解性问题或不确定性,具有唯一性,有效避免多解性,得到的古地温梯度为连续可导函数,更符合古地温在地史的变化特征。经在松辽盆地王府断陷使用得出王府断陷地温梯度史大致分成3个阶段,断陷期(火石岭组~营城组)的由高地温梯度到低地温梯度的下降阶段;拗转换期至坳陷期(登娄库组至嫩江组的)的地温梯度缓慢上升阶段;反转期的稳定地温梯度阶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12期)
李振华,陈刚,丁超,陈占军,崔建斌[2](2014)在《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古地温梯度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法和镜质体反射率(Ro)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的古地温梯度。研究结果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分布在3.5~3.9℃/hm;镜质体反射率(Ro)恢复的古地温梯度接近4.0℃/hm;平均接近3.7℃/hm,明显高于2.3℃/hm的现今地温梯度。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较高古地温场背景不仅对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指示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存在一次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4年04期)
陈红汉,吴悠,肖秋苟[3](2013)在《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热体制与古地温梯度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前人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地块拼合和陆内俯冲、中-下地壳流动以及岩浆活动等过程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工区发育众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热体制和古地温梯度演化很少涉及,而这些对中生代海相烃源岩油气生成过程以及已生成的油气命运具有重要影响.在总结前人有关青藏高原温度场背景和盆地类型演化成果基础之上,运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数据,综合建立了高原腹部中生代海相盆地古地温梯度演化曲线,认为在中生代至古近纪的被动陆缘-弧后盆地-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中生代海相盆地处于相对低的地温梯度条件下(<3.0℃/100m)有利于成熟油的生成;在新近纪至第四纪的青藏高原隆升阶段,这些中生代海相盆地不仅演化成残留盆地,而且还伴随着新的热事件使得盆地地温梯度不均匀急剧上升(~6.5℃/100m),同时会导致大部分中生代海相烃源岩生成的油再度裂解成气和存在二次生烃(气)的可能性.因此,古地温梯度演化决定了在"冷盆"区域可能还存在找油潜力,但在大部分的"热盆"区域只能以找气为主.(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玮,周祖翼,郭彤楼,许长海[4](2011)在《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和中-新生代构造热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恢复了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古新世时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古地温梯度介于20~25℃.km-1,总体呈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川西坳陷新生代早期以来地温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川东和川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下降,而川中和川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升高.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主要受二迭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厚度演化以及现今活动构造的影响.其中,二迭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波及盆地大部分地区;现今活动构造对川南地区有明显的影响;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岩石圈厚度演化,可能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大部分地区热历史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王艳飞,肖贤明[5](2010)在《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梯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梯度一直缺乏研究。以普光气田已有的实测反射率数据为依据,应用EasyRo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该区主要生烃期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对川东北地区主要埋藏与生烃期(叁迭纪—早白垩世)进行的成熟度模拟计算,应用古地温梯度为3.0℃/100m的古地温模式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测结果非常吻合。进一步提出了该区的简化古地温模式为[3.0℃/100m(>96Ma)—2.8℃/100m(65Ma)—2.2℃/100m(0Ma)]。(本文来源于《海相油气地质》期刊2010年04期)
赵明,陈小明,季峻峰,张哲,张耘[6](2007)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中绿泥石的成分演化特征及其盆地古地温梯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是山东济阳坳陷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济阳坳陷内的主要油气勘探开发区.主要运用绿泥石地温计,通过对东营凹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埋藏古地温的研究,探讨了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的热历史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绿泥石成分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Si4+的含量逐渐变少,AlⅣ的含量则逐渐增多;其种属由富硅的辉绿泥石演变为贫硅的铁镁绿泥石、蠕绿泥石.蠕绿泥石仅出现于埋深大,温度高,地层相对老的区域,而辉绿泥石则出现于埋深相对浅,温度较低,地层相对较新的区域,铁镁绿泥石的分布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在古近系时期盆地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如下:东营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71~238℃,惠民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60~202℃,沾化凹陷中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为135~180℃.不同凹陷盆地中绿泥石在形成温度上的差异与构造裂陷作用发生的时间有关.温度高意味着裂陷作用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由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获得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的平均古地温梯度约为38.3℃/km,它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值(29~30℃/km),此热异常现象主要受裂陷盆地构造动力学演化模式的制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姚合法,任玉林,申本科[7](2006)在《渤海湾盆地中原地区古地温梯度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具有迭合盆地多期迭加演化的特点,不同地质时期地温场的恢复具有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应用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Barker温度函数法、EASY%Ro模拟等方法,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最高古地温的恢复,进行不同地质时期的地温梯度恢复。研究表明:(1)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Barker温度函数等方法仅适用于欠补偿沉积区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恢复;(2)Barker法计算的地温梯度偏高;(3)而EASY%Ro热史模拟方法是补偿-近补偿沉积区古地温梯度恢复的有效方法;(4)叁迭纪、侏罗—白垩纪、古近纪是影响上古生界烃源岩演化的关键时期,地温梯度分别为3.3℃/100 m、4.5℃/100 m和4.0℃/100 m。(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6年03期)
张学民,王瑜[8](2004)在《热年代学与造山带隆升剥蚀速率——古地温梯度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热年代学研究是近十多年来全球地质学界特别是构造地质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除了能精确测定构造事件或岩浆热事件的年龄外 ,还可对山体的抬升、剥蚀量进行定量研究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探讨造山带或区域构造的非平稳性。定量计算岩体的冷却速率及抬升速率的一个重要(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4年03期)
谈彩萍[9](2003)在《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碎屑岩(岩石)沉积、成岩过程中,会发生结晶、颗粒次生加大等作用。在这种矿物的结晶、生长过程中,碎屑岩孔隙中的液体会被捕获在矿物的晶体缺陷、空穴、晶格空位、位错及微裂隙之中,成为流体包裹体。利用包裹体测温资料,可以确定沉积盆地各地质时期的古地温,并计算出古地温梯度,反映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中的古地温演化状况。石油地质研究认识到,干酪根在60~150℃温度范围内生成石油,在150~200℃温度范围内生成天然气。因此,恢复沉积盆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在石油地质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3年S1期)
赵伟卫,金强,王伟锋[10](2002)在《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梯度的研究——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济源凹陷是勘探的前沿地区,许多油气基础地质问题(如古地温)需要解决。由于它的中生代和第叁纪具有不同性质的构造和沉积发育史,可能导致古地温和油气地质的差异性。作者通过对中生界和第叁系岩心和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和模拟等工作,认为济源凹陷中生代和第叁纪的古地温梯度分别为2.9℃/100m和3.1℃/100m,阐明了该凹陷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热事件,且与该地区大地构造活动的性质变化一致,也说明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古地温是可信的。(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02年06期)
古地温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法和镜质体反射率(Ro)法恢复了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的古地温梯度。研究结果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恢复的古地温梯度分布在3.5~3.9℃/hm;镜质体反射率(Ro)恢复的古地温梯度接近4.0℃/hm;平均接近3.7℃/hm,明显高于2.3℃/hm的现今地温梯度。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较高古地温场背景不仅对烃源岩热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指示了准噶尔盆地北部存在一次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地温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申家年,杨雪白,宋婷.叁角函数热流模型与EASY%Ro法结合恢复古地温梯度史——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城深1井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
[2].李振华,陈刚,丁超,陈占军,崔建斌.准噶尔盆地北部燕山中期古地温梯度恢复[J].地质科技情报.2014
[3].陈红汉,吴悠,肖秋苟.青藏高原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热体制与古地温梯度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
[4].王玮,周祖翼,郭彤楼,许长海.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和中-新生代构造热历史[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王艳飞,肖贤明.四川盆地东北地区古地温梯度模拟[J].海相油气地质.2010
[6].赵明,陈小明,季峻峰,张哲,张耘.济阳坳陷古近系原型盆地中绿泥石的成分演化特征及其盆地古地温梯度[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
[7].姚合法,任玉林,申本科.渤海湾盆地中原地区古地温梯度恢复研究[J].地学前缘.2006
[8].张学民,王瑜.热年代学与造山带隆升剥蚀速率——古地温梯度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4
[9].谈彩萍.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3
[10].赵伟卫,金强,王伟锋.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梯度的研究——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