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仁(石嘴山中心医院宁夏石嘴山753200)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加味半夏泻心汤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77-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患病率高达20%~40%[1],占消化门诊的50%左右。一般认为多由排空延缓、消化间期和消化期动力异常、食物分布异常、十二指肠胃反流、胃电异常、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胃感觉功能异常、心理障碍、HP感染及迷走神经张力低下等引起。西医多采用胃动力药、抑制剂、抗HP治疗、粘膜保护剂与胆碱能抑制剂、精神及饮食疗法治疗,但效果不佳。笔者自2006年以来,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诊断标准[2]:①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厌食、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连续超过4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消化性溃疡、糜烂及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以上疾病病史;③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病变;④无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⑤无腹部手术史。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52例中,男19例,女33例,年龄25~67岁,平均39.2岁,病程4个月~6年,平均3.7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26~62岁,平均37.5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2.7年。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调理脾胃升降为治则,方用加味半夏泻心汤,组方为制半夏12g、黄连3g、黄芩10g、干姜6g、灸甘草8g、党参15g、枳壳12g、白芍15g、大枣6枚,胃胀明显加厚朴12g、白豆蔻10g;反酸明显者加蒲公英12g、海螺蛸12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50ml,日2次温服,2~5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雷尼替丁每次150mg,每日2次,口服,疗程2~5周。
3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90%;有效:主要症状改善,疗效指数>30%;无效:主要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结果治疗组52例,治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5%。对照组26例,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9.2%。
4讨论
F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资料显示:FD患者30%~70%有胃肠运动失衡,40%~60%胃肠排空延缓和胃肠运动失衡,40%~60%胃肠排空延缓和胃肠感知过度,应激和焦虑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使机体对酸的敏感性增加,在没有酸反流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症状加重。
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缓”、“痞满”等范畴,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二脏。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的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脾升胃降的协调统一,胃肠运化功能紊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键。肝主疏泄,正常情况下协助脾胃以升清降浊、若肝失疏泄必致脾胃升降失常,从而引发本病或加重病情。所谓“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饮食、劳倦、七情损伤脾胃,失其常度,则气机升降失常,中焦运化失职,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肠迟缓无力,排空缓慢。《脾胃论》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平衡,脾胃健运。”故治疗本病,重在疏通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并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半夏泻心汤出自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灸甘草、干姜、党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党参、大枣、灸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本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是调理胃肠升降失常的代表方。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方中主要药物,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有很好的止呕作用,枳壳对胃肠运动有兴奋作用,可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3],还有抑制调节植物神经、中枢神经功能,促进内源性内动素的释放。白芍碱可镇痛,白芍可松弛和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枳壳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紧张性增加。白芍和甘草配伍,为芍药甘草汤,药理实验表明,有抗炎及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功能,白芍又有兴奋和抑制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
笔者认为,FD发病应为本虚标实、升降失调、虚实错杂。既有本虚:脾虚;又有标实:痰湿、食滞、气机升降失调。本方诸药合用,使脾气得以生发,运化恢复正常,胃气和降、肝气条达、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升降正常,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促进胃肠动力,加速胃排空,从而有效的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汶.李乾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4:23(3):145-146.
[2]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1-64.
[3]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