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桥组论文_李孝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九里桥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古代,新元,碳酸盐,沉积物,石灰岩,光合作用,海平面。

九里桥组论文文献综述

李孝才[1](2017)在《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八公山和蚌埠百瓜山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发育泥质、粉砂质灰岩以及迭层石灰岩。其中,迭层石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形态多样、结构复杂、类型多样,且集中发育形成礁体。通过研究迭层石的形态、结构、及其发展,可为探讨新元古代迭层石(礁体)的发育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以淮南八公山和蚌埠百瓜山地区实测剖面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九里桥组的碳酸盐岩微相、迭层石及其礁体的分布、宏观和微观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淮南地区的九里桥组形成于海水较浅的近岸环境,受海平面变化、水动力(如风暴)和微生物自身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迭层石大量发育,形成结构不同、规模不等、形态多样的迭层石及其礁体。迭层石的生长机制分析表明,海平面的升降及其相关的光合作用和沉积物的供给是控制迭层石及其礁体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贾志海,洪天求,王伟[2](2008)在《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成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段灰岩中发育有形态多变的迭层石礁体,具有与显生宙生物礁相似的相分异特征,基底、礁核、盖层、礁前、礁后、礁翼等不同微相可以明确区分,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等不同造礁阶段的迭层石柱体变化特征明显。该组迭层石礁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连绵分布的大型丘状礁体和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或透镜状礁体,该变化趋势指示了九里桥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合该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可将该组迭层石礁体划分为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叁种类型。对九里桥组沉积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时期造迭层石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生存竞争关系,但更能适应风暴沉积环境,迭层石在该组沉积晚期的消失很可能与以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沉积构造环境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贾志海,洪天求[3](2005)在《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的风暴活动记录及生物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砂质、泥质灰岩,迭层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该组沉积物中保存了特征明显的海洋风暴活动记录.对该组风暴沉积序列的岩性和沉积构造的不同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发生的风暴活动作用过程经历了平静期、强盛期、减弱期和消亡期四个阶段.在不同的作用阶段,风暴活动发生的频率与强度有所不同,对沉积物的改造和破坏作用也不同,与之相关的岩层中迭层石、微体浮游生物化石和宏体生物化石的分布和保存也各具特色,这些迹象表明长期的风暴活动作用对区域性的生物生存和发展具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洪天求,贾志海[4](2004)在《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礁体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碳酸盐岩沉积厚度40—70m,可划分为下部含臼齿脉体砂质灰岩段(厚13—18m)、中部迭层石灰岩段(厚19—62m)和上部含宏体化石砂质灰岩段(厚7—10m)叁部分。该组沉积中期是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主要的迭层石成礁期。(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期刊2004-11-01)

贾志海,洪天求[5](2004)在《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碳酸盐岩沉积厚度40—70m,可划分为下部含臼齿脉体砂质灰岩段(厚13—18m)、中部迭层石灰岩段(厚19—62m)和上部含宏体化石砂质灰岩段(厚 7—10m)叁部分。该组层序出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在野外容易识别出层序界面标志、地震沉积、风暴沉积等;该组还含有丰富的迭层石礁体、宏体藻类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并产有(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期刊2004-11-01)

贾志海[6](2004)在《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泥质、砂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构成,厚度40—70m。该组地层出露完整、沉积类型多样,含有丰富的迭层石礁体、宏体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并有宏体蠕虫状化石发现,是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想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九里桥组事件沉积、露头层序地层、古生物、迭层石礁体和沉积地球化学等的研究,深入探讨该组沉积期环境的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特征,为丰富新元古代古生物学、地球早期生命探索、沉积学和环境科学理论提供新的证据和信息。 根据九里桥组的岩性特征、事件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特征以及不同露头的对比等,将该组划分为下部含臼齿脉体泥质、砂质灰岩段(厚13—18m)、中部迭层石灰岩段(厚19—62m)和上部含宏体化石砂质灰岩段(厚7—10m)叁部分,为该组的其它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同沉积类型的产出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较强的地震活动、中期频繁发生的海洋风暴活动和最大海泛事件、晚期的环境突变事件和海平面下降等。该组沉积早期,强烈的地震活动对造迭层石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毁灭性破坏作用。风暴沉积类型的变化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风暴活动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沉积早期的风暴偶发期、沉积中期的风暴频发期、减弱期和沉积晚期的风暴平静期四个阶段,在剖面上可划分出5个特征明显的风暴沉积旋回。风暴活动由盛到衰的过程与该组迭层石礁体由小变大、微体浮游生物和宏体化石记录由少增多的过程相对应,这种现象表明频繁发生的风暴活动对这一时期区域性生物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对造迭层石生物的影响远比对其它类型的宏体和微体生物的影响要弱。 采用浸解法,辅助以切片的分析方法,首次从该组中上段碳酸盐岩样品中收集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疑源类化石,包括Acanthomorphitae(棘刺亚类)、Herkomorphitae(网面亚类)、Pteromorphitae(翼环亚类)、Nematomorphitae(线形亚类)、Sphaeromorphitae(球形亚类)和多细胞植物碎片等在内,共17个形态属、15个种和13个未定种。这些疑源类化石具有青白口纪—震旦纪过渡时期的特征,生物地层意义突出。对比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期微体浮游生物生长发育非常繁盛,反映了微体浮游生物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宏体古生物化石的埋藏、分布状况、迭层石礁体的产出特征、疑源类化石的分布特征表明,大量的宏体生物、微体浮游生物和造迭层石生物共同组成了该组沉积时期较为复杂的生物群落。不同类型的生物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生存竞争现象,并可能导致了食物链的中断,从而在九里桥组上段出现了含宏体生物化石层与含疑源类化石层间隔分布的特征。 该组自下而上,迭层石单体形态的变化趋势为:块茎状、破碎且具分叉的短柱状——完整且不具分叉的长柱状——基本完整的短柱状、块茎状;迭层石礁体的变化趋势为:透镜状、小型丘状——大型丘状——透镜状。根据这些特征将该组沉积期迭层石礁体划分为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叁种类型,区分出8个迭层石造礁旋回,指示了造迭层石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过程。风暴活动对造迭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具有破坏和促进的双重影响作用,海进过程对造迭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较为有利,但海水的突然加深则对其具有较大的影响并终止其造礁活动,海退过程对造迭层石生物的造礁活动总体上较为不利。 九里桥组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元素含量变化特征表明,该组沉积期淮南地区处于浅海环境,并经历了海水由浅—深—浅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宏体生物比较适合在陆源碎屑供给充足的较浅水域生存繁衍,造迭层石生物能够在潮汐带深度不同的水域生存繁衍,其繁盛的生长活动对非碳酸盐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并对Mg、Sr、Ba、Mn、Ti等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积具有波动性影响。 C、O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九里桥组碳酸盐岩为未受淡水影响的正常海相沉积,后生成岩作用对该组碳酸盐岩的C、O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小。该组沉积时期古海水温度在6.5℃一22℃之间变化,与该时期古纬度分析基本吻合。该组沉积期碳酸盐岩C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与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关关系,6’3c值具有伴随海平面升高而增大,伴随海平面下降而减小的变化趋势。 该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海水较浅的缓斜坡环境,根据风暴沉积旋回、迭层石造礁旋回和海绿石凝缩层沉积旋回等和其它露头层序地层特征,为该组划分出巧个副层序,它们分别代表了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的沉积,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 在该组沉积期有大量的宏体、微体浮游生物和造迭层石生物生存繁衍,宏体后生动物在该组沉积晚期也开始出现,它们分别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留下了化石记录。对化石保存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表明,不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造迭层石生物能对该组沉积时期的环境变化作出及时调整,其它类型的生物对环境则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依赖性。关键词:碳酸盐岩,事件沉积,迭层石礁体,生物活动,沉积环境,新元古代,九里桥组, 淮南地区夕(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4-10-01)

洪天求,贾志海,尹磊明,郑文武[7](2004)在《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砂质和泥质灰岩、迭层石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组成 ,含有着名的“淮南生物群”的重要分子。研究采用浸解法在该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疑源类化石 ,它们以球形亚类为主 ,在组合面貌上继承了其下伏刘老碑组的疑源类组合特征。但化石个体较大 ,多细胞植物碎片含量明显增加 ,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分布不均匀是九里桥组疑源类组合的显着特征。另外在该组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疑源类化石如 :Bai likaniadiligena ,?LomentunellavaginataHermann。文中还对九里桥组的凝源类组合与宏体化石、迭层石礁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胡欣,刘泽均[8](1987)在《安徽淮南震旦系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及风暴作用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九里桥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灰岩互层,属潮间带上部低能带沉积;上段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发育10层SH型迭层石灰岩,属潮间——潮下高能带沉积。 本组还广泛发育了由风暴作用所形成的特殊沉积序列及构造、显示了潮坪环境风暴作用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7年06期)

九里桥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段灰岩中发育有形态多变的迭层石礁体,具有与显生宙生物礁相似的相分异特征,基底、礁核、盖层、礁前、礁后、礁翼等不同微相可以明确区分,定殖期、拓殖期、泛殖期和衰亡期等不同造礁阶段的迭层石柱体变化特征明显。该组迭层石礁体自下而上分别为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连绵分布的大型丘状礁体和分散分布的小型丘状礁体或透镜状礁体,该变化趋势指示了九里桥组沉积时期海平面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合该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变化特征可将该组迭层石礁体划分为风暴环境型礁体、海进环境型礁体和海退环境型礁体叁种类型。对九里桥组沉积学、古生物学等研究表明,该组沉积时期造迭层石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存在较强的生存竞争关系,但更能适应风暴沉积环境,迭层石在该组沉积晚期的消失很可能与以海平面变化为特征的沉积构造环境变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九里桥组论文参考文献

[1].李孝才.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

[2].贾志海,洪天求,王伟.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成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J].古生物学报.2008

[3].贾志海,洪天求.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中的风暴活动记录及生物学响应[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

[4].洪天求,贾志海.新元古代九里桥组迭层石礁体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C].第叁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2004

[5].贾志海,洪天求.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C].第叁届安徽科技论坛地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报告(摘要)汇编.2004

[6].贾志海.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

[7].洪天求,贾志海,尹磊明,郑文武.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J].古生物学报.2004

[8].胡欣,刘泽均.安徽淮南震旦系九里桥组沉积环境及风暴作用的特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

论文知识图

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安徽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分...九里桥组迭层石礁体产出示意图九里桥组岩性柱状图及风暴沉积特...一1九里桥组剖面出露状况示意图淮南地区刘老碑组、九里桥组淮南...

标签:;  ;  ;  ;  ;  ;  ;  

九里桥组论文_李孝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