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达性评价论文-游宁龙,李文越

可达性评价论文-游宁龙,李文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达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步行可达时间,慢行系统,老年人群,评价框架

可达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游宁龙,李文越[1](2019)在《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州市旧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老年友好的视角,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斑块、街道人口分布、道路网等基础数据和网络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与老年人实际出行方式更接近的慢行系统步行可达时间和基于老年人群服务人口的步行可达性2个指标,对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现阶段公园绿地的可达时间约为11 min,略长于建设导则要求,且可达性属一般水平;规划后步行可达时间缩短至6.8 min,可达性也有所改善;但仍有9个管理单元存在步行可达性较低,或存在现状控规方案未能有效提升其可达性的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秦玉静,王燕,周旭[2](2019)在《城市历史步道的资源整合及可达性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规划管理应着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长沙作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在历史名城形象日益弱化之际,提出建设一条能够展示长沙历史文化精华和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城市步道,从而合理保护和利用历史资源,打造长沙城市个性、提升历史城区环境品质。本文基于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的《长沙市历史文化步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下简称《规划设计指引》),以考察街巷空间的品质提升为导向,着眼于对现有街巷的资源整合、道路疏通性、景观塑造等方面,从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和可识别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解析,探讨既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又能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长沙历史步道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高琪,许俊萍,黄一琦[3](2019)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比较研究——以厦门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可促进城市的公平与健康发展,而可达性是反映其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已有基于大数据的公园绿地可达性模型进行梳理,最终选择简单缓冲区法、网络分析法、直线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小距离法和两步移动法评价厦门岛内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比较各方法所得结果特征的差异,以期为评估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使用直线距离相较于使用路网距离的研究方法可达性结果整体更高;考虑到阈值以外地区可达性由于距离因素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最小距离法与只考虑覆盖范围的简单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可达性结果差别不大;考虑到公园服务能力和人口需求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与其他各方法结果相差较大,由此可见,公园服务能力和人口分布是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重要因素,但仅将公园面积简单的看作公园服务能力的做法对可达性结果影响较大,在使用前应做处理。(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期刊2019-10-19)

蒙俊杰,黄正东,李博闻,刘稳[4](2019)在《基于步行与公交时空网络的武汉市典型公共设施可达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设施是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对进一步提升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段累计人口的可达性模型测度武汉市不同时空的交通网络下四类典型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分别在主城区和其内部叁大区域两种空间尺度下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地铁的加入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20~40 min可达的区域向20 min内可达的区域转化,对于超过40 min可达的区域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地铁对汉口和汉阳区域公共设施服务效率的提升作用略高于武昌区域。武汉市未来的公共交通体系应以减少20 min内常规公交与地铁的竞争关系,促进两者20~60 min区间内的协作关系为主要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地理信息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齐苗苗[5](2019)在《基于GIS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甘肃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GIS技术,使用可达性这一指标,对甘肃省综合路网进行评价研究;运用成本栅格算法,计算甘肃省任一县级行政区到达兰州的最小时间成本距离,和省内任一节点到距离其最近县域行政区内的最小时间成本距离,揭示了甘肃省城镇可达性空间分异规律,从而进一步得到基于综合路网的甘肃省城镇的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表明,以兰州市为中心的道路网可达性指标很高,但尚未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各县区到兰州的可达性基本与距离成正比。任意点至其最近的县域行政区域都可以在20分钟内到达。但甘肃省交通水平较低,应建设各种等级道路,完善路网,增加可达性水平。(本文来源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期刊2019年06期)

江世雄[6](2019)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评价与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迅速增长。由于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高,只有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可达性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进行建模评价和优化。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将可达性定义为利用某种交通系统,从给定地点出发,到达活动地点或获取机会的难易程度。本文系统地分析可达性的特征,包括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及社会经济属性。归纳总结影响可达性的四类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因素、交通系统因素、时空因素和个体因素。在分析多种可达性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交通可达性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基于城市公共交通中乘客的出行数据,从地铁客流OD(Origin-Destination)数据、公交刷卡数据和出租车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轨迹数据中提取乘客出行数据,并根据起讫点的经纬度坐标计算得到出行位移。对每种出行方式的实际位移数据,分别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候选模型进行参数拟合,最终采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选择拟合程度最好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出行位移服从Gamma分布;公交出行位移服从指数分布;出租车出行位移服从指数分布。此外,按照叁种出行方式的年度客运量比例,分别从叁个出行位移数据集中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出行,构造融合出行位移数据集,其在前后两个位移区间分别服从幂律分布和指数分布。构造5个融合出行位移数据集,比较其分别拟合的模型参数,证明融合出行位移数据集稳定性良好。(2)利用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对城区区域进行可达性评价。首先,对北京城区内的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划分为1km×1km的格子,将出租车GPS轨迹信号和机会点分配到相应的格子中,并计算出每个格子的机会指标值。利用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计算各个格子之间的最短出行时间,基于累积机会法,计算出格子的可达性。在可达性的计算中,采用叁种机会指标,其中本文新提出以出租车总下客次数和出租车动态下客次数作为机会指标。为了反映可达性在一天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分别选择早高峰、午平峰、晚高峰和午夜四个时段进行可达性的计算与比较。结果表明可达性在不同时段呈现出很大的差别,午平峰和午夜时段的可达性较高,而早高峰和晚高峰时段的可达性较低。在基于叁种机会指标的叁种可达性中,高可达性的格子都集中在城市核心区。整体而言,城市内部区域可达性比外部区域可达性高,城市东部区域可达性比西部区域可达性高。此外,叁种可达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说明出租车总下客次数和出租车动态下客次数适合作为机会指标进行可达性评价。因此,仅利用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就能够方便快捷地评价动态可达性。(3)基于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进行拓扑建模,提出两阶段方法评价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达性。首先,利用累积机会法计算站点可达性;其次,以站点可达性作为机会指标,以站点之间的出行时间为阻抗,采用重力模型法计算网络可达性。此外,本文还探究了共享单车-地铁模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站点可达性高的地铁站基本位于城区内,而大部分外围地区地铁站的站点可达性较低。采用共享单车-地铁模式后,地铁站的站点可达性显着提高,特别是城市外围的地铁站。网络可达性较高的地铁站主要位于城市核心区,并且呈现出聚集效应。共享单车-地铁模式能够显着提高地铁站的网络可达性,其中城市外围地铁站的提高比例最大。(4)对支线公交的出行时间和可达性进行建模及优化。在矩形支线公交服务区域内,分别对固定站点固定线路支线公交,招手即停固定线路支线公交,需求响应环形线路支线公交和需求响应往返分离支线公交的可达性进行评价和比较。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比较出行时间,采用仿真方法比较可达性。研究发现随着支线公交服务区域长宽比的增大,固定站点固定线路支线公交可达性最大时的站点数量逐渐增大。乘客出行需求较小时,需求响应往返分离支线公交的可达性最高;乘客出行需求较大时,固定站点固定线路支线公交的可达性最高。随着服务区域长宽比的增大,需求响应往返分离支线公交的可达性占优区间扩大。此外,分析了不同方向乘客比例对于支线公交可达性的影响。本文围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展开研究。首先,了解城市公共交通乘客的移动规律,进行移动性建模;其次,分别评价叁种出行方式的可达性,包括出租车,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支线公交;最后,从提高可达性的角度,分析共享单车-地铁模式对可达性的影响,以及选择可达性最佳的支线公交运营模式。(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3)

汪滋淞,田一翔,张姗姗[7](2019)在《基于GIS分析的城市滨湖区空间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GIS软件,以太湖流域的无锡蠡湖滨湖区域为研究主体,定量分析城市滨湖空间的可达性和市民出行的便捷性。进行市民在步行、机动车交通模式下至各滨湖空间的可达性分析,探讨在可达目标下,滨湖通达要素、滨水空间格局和保障市民享用滨湖景观公平性的关联性。研究从市民的出行和感知出发,探究可达性评价方法,为促进城市滨湖空间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提供有效依据。(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枭[8](2019)在《多模式公交拓扑网络构建及可达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优先发展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城市公交,是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绿色出行的必然选择。如何改善居民出行结构,构建以城市公交为主导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是我国诸多城市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轨道交通的造价高昂,建设周期长。城市轨道交通只能吸引覆盖范围内的客流,因此常规公交线路的协调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常规公交线路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和线路竞合关系,确定两者的功能定位。基于单一模式公交拓扑网络和步行换乘连边,分别提出在L空间、P空间和R空间下的多模式公交拓扑网络构建方法。基于ArcGIS软件平台,采集城市公交基础数据,并对L空间和R空间下构建的公交拓扑网络连边进行赋权。通过比较3种公交拓扑网络的各项结构特征指标,发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成网前阶段,公交拓扑网络整体的改善比较有限。使用理想解法,综合考虑公交站点的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经停的线路数量,对多模式公交拓扑网络中的关键公交站点进行了识别。以最大连通子图比率和网络效率作为多模式公交拓扑网络连通性的分析指标,用于描述线路停运带来的影响。最后,根据公交出行中的乘车时间成本、步行换乘时间成本和候车时间成本,设计多模式公交可达性度量函数模型,对哈尔滨市的公交可达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接运公交站点的可达性和整体情况加以对比。(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房佳萱,戴冬晖,周青峰[9](2019)在《基于POI—交通—人口的深圳市南山区步行可达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基于城市步行路网、公共服务兴趣点和建筑分布等数据,借助GIS平台建立机会累积模型。从"POI可达性""公交站可达性"和"POI多样性"叁方面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价,并将人口分布与步行可达性测度结果进行匹配度分析,评价南山区存在的公共服务设施供需错配问题。(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翟宇佳,周聪惠[10](2019)在《基于实例的城市公园可达性评价模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园的合理分布能促进整个城市的公平与健康发展,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介绍了4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可达性评价模型,包括邻近性(proximity)模型、容器(container)模型、重力(gravity)模型和两步浮动承载区(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模型,说明了这些模型的指标因子与计算过程,并应用其评价了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公园的可达性,比较分析结果。归纳了评价城市公园可达性的四大要素,包括服务半径、公园面积、公园与居住区距离、人口密度。指出在应用上述模型评价中国城市公园可达性时,需着重考虑人均性指标并根据国情创新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9年01期)

可达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城市规划管理应着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长沙作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在历史名城形象日益弱化之际,提出建设一条能够展示长沙历史文化精华和独特地域文化魅力的城市步道,从而合理保护和利用历史资源,打造长沙城市个性、提升历史城区环境品质。本文基于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的《长沙市历史文化步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下简称《规划设计指引》),以考察街巷空间的品质提升为导向,着眼于对现有街巷的资源整合、道路疏通性、景观塑造等方面,从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和可识别性等指标进行评价解析,探讨既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又能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长沙历史步道设计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达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游宁龙,李文越.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秦玉静,王燕,周旭.城市历史步道的资源整合及可达性评价分析[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3].高琪,许俊萍,黄一琦.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比较研究——以厦门岛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2019

[4].蒙俊杰,黄正东,李博闻,刘稳.基于步行与公交时空网络的武汉市典型公共设施可达性评价[J].地理信息世界.2019

[5].齐苗苗.基于GIS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甘肃省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

[6].江世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达性评价与优化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9

[7].汪滋淞,田一翔,张姗姗.基于GIS分析的城市滨湖区空间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9

[8].张枭.多模式公交拓扑网络构建及可达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9].房佳萱,戴冬晖,周青峰.基于POI—交通—人口的深圳市南山区步行可达性评价[J].城市建筑.2019

[10].翟宇佳,周聪惠.基于实例的城市公园可达性评价模型比较[J].中国园林.2019

标签:;  ;  ;  ;  

可达性评价论文-游宁龙,李文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