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论文_鄢敏,张涛,张搏,周舟,柯朝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搏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静脉,多普勒,疗效,狭窄,偏头痛,超声,动脉。

搏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鄢敏,张涛,张搏,周舟,柯朝阳[1](2019)在《经乳突径路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乙状窦骨壁菲薄所致搏动性耳鸣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8年10月我科诊断为乙状窦骨壁菲薄导致的搏动性耳鸣患者13例,所有患者采用耳后乳突径路行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术中磨除乙状窦周围气房,充分显露乙状窦骨壁后用骨蜡加固乙状窦壁。对其临床资料和短期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女性,单耳发病,左耳3例,右耳10例,术前颞骨CT检查及术中发现证实乙状窦骨壁存在局灶性菲薄。11例患者术后第一天搏动性耳鸣即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第二天开始改善,术后第六天诉耳鸣完全消失。随访2-18月,13例患者搏动性耳鸣无复发,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本文短期疗效观察表明,乙状窦骨壁局灶性菲薄是部分搏动性耳鸣患者的致病原因;用骨蜡行乳突径路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是治疗这类搏动性耳鸣的简单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江平,华清泉,任杰,江洋[2](2019)在《动脉源性搏动性耳鸣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人群发病率约10%~15%[1,2]。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其中搏动性耳鸣(pulsating tinnitus,PT)较为少见,约占耳鸣患者的4%[3]。PT可分为血管性PT和非血管性PT,血管性PT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宝民,王君,梁永平,苏慧,刘新峰[3](2019)在《搏动性耳鸣的新病因:岩下窦与枕窦狭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耳鸣同侧的岩下窦和枕窦狭窄结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影响。方法在MRV提示有横窦和乙状窦发育不良和枕窦代偿性回流、岩下窦纤细和同侧较大的颈静脉球结构的同时,选择难以忍受的搏动性耳鸣并出现焦虑状态的7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经测试枕窦和岩下窦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后,3例枕窦狭窄接受球囊扩张并支架成形;4例岩下窦狭窄或纤细者接受单纯球囊扩张处理。结果 3例枕窦狭窄的耳鸣在支架成形术后即刻消失,随访3-8年无复发;2例岩下窦狭窄在球囊扩张后耳鸣完全消失、1例耳鸣降低50%,随访4-7月无复发或加重;1例治疗无效。结论枕窦和岩下窦狭窄或纤细并同侧颈静脉球扩大的结构可能是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成因;介入血管内球囊扩张或并支架成形是消除和缓解此类搏动性耳鸣的有益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晓冰,胡颖,谢岳霖,韩朝[4](2019)在《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超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在搏动性耳鸣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搏动性耳鸣与颈内静脉优势引流的关系。方法:搏动性耳鸣患者221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双侧颈内静脉,行患侧颈内静脉压迫试验(压颈试验),按压颈试验结果分成阳性组及阴性组。对比阳性组患侧及健侧颈内静脉上、中、下各段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分析耳鸣与颈内静脉优势引流的相关性。结果:221例搏动性耳鸣的患者中,压颈试验阳性组125例(56.6%),阴性组96例(43.4%)。压颈试验阳性组中109例(87.2%)颈内静脉压迫至闭合后耳鸣消失;16例(12.8%)压迫颈内静脉至部分闭合后耳鸣消失。颈内静脉截面积缩小程度分别为:颈内静脉上段(75.41±9.39)%,中段(80.25±13.16)%,下段(86.58±7.53)%。压颈试验阳性组患侧颈内静脉流量明显高于健侧(P=0.001),阴性组患侧流量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压颈试验阳性组中患侧颈内静脉优势引流者54例(43.2%),非优势引流者71例(56.8%);阴性组中患侧颈内静脉优势引流者24例(25%),非优势引流者72例(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下颈内静脉压迫试验阳性及颈内静脉流量患侧明显高于健侧,有助于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的鉴别诊断。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发生于颈内静脉非优势引流侧。(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郑永波,赵宇,娄麟,宋瑶,董怡君[5](2019)在《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发病特征进行总结,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分析25例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主要采用局麻下耳后小切口行乳突探查加乙状窦缩窄术或乙状窦回纳术。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耳鸣情况采用耳鸣评价量表(TEQ)进行评分,量化评估患者术后耳鸣的改善效果。同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的听力检查结果,评估手术是否对听力产生不良影响。结果根据患者主诉,21例患者术后随访期内搏动性耳鸣消失,4例患者在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仍有轻微搏动性耳鸣,但患者自觉耳鸣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本组患者术前TEQ评分为10.44±3.08,术后1个月TEQ评分为3.68±1.75,术后3个月TEQ评分为2.76±1.23,术后6个月TEQ评分为2.72±1.17。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TEQ评分均低于术前,表明患者术后耳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TEQ评分低于术后1个月,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TEQ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术后耳鸣的改善程度逐渐趋于稳定。本组患者术后1个月听力检查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可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采用局麻下手术治疗便于术者术中观察患者耳鸣改善情况,准确掌握对乙状窦的塑形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梁华,石书婧,田永涛,王学霞,范志涛[6](2019)在《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治疗搏动性耳鸣》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效果。方法通过对2010.1—2016.10在我科住院的25例V级搏动性耳鸣患者,查颞骨薄层CT提示乙状窦壁与乳突气房间隔薄弱、或者乙状窦外壁菲薄、缺损,入院后均行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治疗,评价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治疗搏动性耳鸣效果。结果 25例患者中21例耳鸣患者均为女性,4例为男性;其中右侧18例,左侧7例;年龄25-60岁,中位数42岁,病史6月-6年,有2年以上高血压病史7例,腔隙性脑梗塞病史5年1例,施行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后,23例术后即刻治愈,搏动性耳鸣完全消失,2例耳鸣响度明显减弱,术后6月、12月电话随访此2例病人耳鸣时有时无,响度≤II级,全部病例随访2年以上,没有复发或加重病例。结论耳后肌骨膜瓣修补乙状窦窦壁治疗搏动性耳鸣简单有效,对患者身体条件要求小,创伤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但需术前仔细评估。(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苏天昊,金龙,韩燕京,陈广,杨泽冉[7](2019)在《搏动性耳鸣相关横窦、乙状窦狭窄及压力梯度的血管造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描述搏动性耳鸣(PT)患者的血管造影表现,并评估与PT相关的静脉窦狭窄的压力梯度。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诊断为PT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除常规动脉图像外,所有血管造影均包括侧重于相关静脉窦的间接二维和叁维静脉造影。在筛选已知与PT相关的原因后,分析横窦、乙状窦狭窄的亚组中间接静脉造影结果,再对该亚组病例进行直接静脉造影和静脉压力梯度的测量。结果本组造影显示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病例动脉和静脉模式完全正常,其余31例均存在复杂或孤立的静脉异常。其中,9例同时合并了乙状窦憩室(SSD)、同侧上游静脉窦狭窄(SS)、同侧优势回流静脉窦(DVS)的叁种静脉异常。SSD在合并或孤立静脉异常中共计15例(15/31,48.4%)。在25例出现横窦、乙状窦SS (25/31,80.6%)的病例中,静脉窦狭窄的平均压力梯度为6.8±2.9 (1.0~16.3)mmHg。此外,耳鸣侧的DVS(21/31,67.7%)可能与PT也有一定关系。结论除了动脉性原因外,在PT患者中观察到高比例的横窦和乙状窦异常;伴有压力梯度的相关静脉窦狭窄或额外的同侧优势回流静脉窦可能与PT有关。(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9年02期)

曾德敏,贾立勇,阚明威[8](2019)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单侧搏动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单侧搏动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单侧搏动性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SGB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五羟色胺和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时间、血清五羟色胺、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结束时,观察组左右大脑中动脉、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SGB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单侧搏动性偏头痛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减少血清五羟色胺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黎敏[9](2019)在《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搏动性耳鸣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且近些年其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长时间耳鸣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工作状态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自杀、精神异常等严重后果。伴随人们生活质量提升,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搏动性耳鸣受到广泛关注,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本文对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17期)

张昊,李萍[10](2019)在《MSCT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表现,对比患者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价其在诊断搏动性耳鸣的应用价值。方法已确诊并治疗的患者93例,回顾性分析其MS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乙状窦、高位颈静脉球及乳突导静脉的形态,并测量数据。结果乙状窦憩室31例,乙状窦裸露27例,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2例,高位颈静脉球合并憩室19例,乳突导静脉的增粗29例,2种及以上病变联合发生37例。结论 MSCT检查(颞骨HRCT、CT血管造影)能发现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病因,并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搏动性耳鸣首选的一种安全、无创的检查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9年03期)

搏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耳鸣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人群发病率约10%~15%[1,2]。耳鸣可分为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其中搏动性耳鸣(pulsating tinnitus,PT)较为少见,约占耳鸣患者的4%[3]。PT可分为血管性PT和非血管性PT,血管性PT可分为动脉性和静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搏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鄢敏,张涛,张搏,周舟,柯朝阳.经乳突径路乙状窦骨壁加固术治疗搏动性耳鸣的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2].李江平,华清泉,任杰,江洋.动脉源性搏动性耳鸣一例[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

[3].李宝民,王君,梁永平,苏慧,刘新峰.搏动性耳鸣的新病因:岩下窦与枕窦狭窄[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4].徐晓冰,胡颖,谢岳霖,韩朝.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超声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5].郑永波,赵宇,娄麟,宋瑶,董怡君.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

[6].梁华,石书婧,田永涛,王学霞,范志涛.耳后肌骨膜瓣乙状窦窦壁修补术治疗搏动性耳鸣[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7].苏天昊,金龙,韩燕京,陈广,杨泽冉.搏动性耳鸣相关横窦、乙状窦狭窄及压力梯度的血管造影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9

[8].曾德敏,贾立勇,阚明威.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单侧搏动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J].广西医学.2019

[9].黎敏.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张昊,李萍.MSCT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所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J].中外医疗.2019

论文知识图

Ⅲ期盗血:VA全心动周期血流返转且频谱~...亚甲低患者多普勒血流谱类“火海征”号...颞骨增强CT示右乳突内憩息样改变一1.n吸氧前后ABc各段搏动性变化...一3一25队吸氧后肺动脉搏动性变化...距肛50cm.A:搏动性出血;B,C:钛夹...

标签:;  ;  ;  ;  ;  ;  ;  

搏动性论文_鄢敏,张涛,张搏,周舟,柯朝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