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东
广东中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518052
摘要: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不久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让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限于试点城市,而是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这项“里子工程”。“面子”是一个城市的面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气质。“面子”决定着人们看到了什么,而“里子”则体现着人们感受到了什么。“面子”决定了城市硬件的“公共性”和“现代性”,而“里子”则决定了城市管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城市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只有兼顾“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本文浅述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园林施工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促使海绵化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的推广更加顺利,运用更加广泛而高效。
关键词:水泥城市;海绵城市;园林施工;应用
近20多年来,伴随社会的高速但缺乏有序科学统筹地发展,到处都是“水泥城市”,掠夺式的开发及抽取地下水,城市内水、电、热、气等不同部门或企业各自为政,大量重复建设,城市马路经常被“开膛破肚”(排水管道刚建好填平路面,燃气管道或通信建设时又重新挖开,另起炉灶),这些现状带来问题之一就是城市雨洪灾害和水污染管理,这两个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比例急剧增加,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加,造成城市的排水系统承受严重压力。因此,根据国内外的理论和研究实践,得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其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上的创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这一理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所运用个别国家如新加坡甚至已经高效成熟运用,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对此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运用。利用绿地滞留、净化雨水、回补地下水,建成城市的“绿色海绵”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推广工作,以促使海绵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服务,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整体规划、生态优先、安全防范、因地制宜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浸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及保护。
2.海绵城市在城市园林施工中应遵循的原则
2.1规划引领原则
海绵城市整体规划的好坏是建设项目能否正常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城市规划需要全局考虑城市的生态系统,先科学规划后统筹建设,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
2.2生态优先原则
海绵城市概念是基于生态的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第一步要统筹当地河流、湖泊、沟渠等等水资源区,兼顾纳入自然排水系统,以保障雨水自然积存及自然净化,这是循环利用的科学步骤,在此过程中,生态循环得到保障及强化,生态自然修复力也随之增强,当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融合在,就能达到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作用。
2.3安全为重原则
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应该与城市的防洪涝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更加合理、高效地实现对城市雨水的有效调节和把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的抗灾能力,也能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经纬度跨度较大,客观上造成气候差异较大,这对水文特征的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城市的海绵建设都具备不同的条件,园林施工中,需要我们在运用这一理念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条件和水生态特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和应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技术改良甚至变革,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适应地推进发展。
3“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施工建设中的应用
3.1渗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由于传统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特征,到处都是钢筋水泥,雨水几乎无渗透,都将通过市政管网排出,给市政管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市政管网一旦排出不及时,就将导致内涝灾害。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将自然渗透作为第一位。自然渗透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短时间内汇聚到管网等传统城市排水设施中的雨水等。同时,自然渗透可以回补或涵养地下水源,净化水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区域气候条件。自然渗透的方式主要有改变路面、地面的铺装材料,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可以将园林绿化区域内的广场、人行道、景观台、停车场等均铺设为可渗透路面,(新加坡运用增大砖与砖之间缝隙等措施,就很好地实现了雨水下渗。)既保证达到景观设计要求,美化园林环境有可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此外,还可以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现在的城市高楼林立,在考虑自然渗透时,不但要考虑路面,还要考虑到屋顶和屋面的绿化即垂直绿化。而屋顶和屋面的自然渗透可以通过打造绿色屋顶来完成。绿色植被不但能起到雨水渗透的作用,还能美化环境,让生硬的水泥城市多一份生机,不同以往的外表质感,绿意盎然,使人心情舒畅。在“水泥城市”中垂直绿化达到一定比例后,城市不但能呈现平面的美还有立体的美,相当大的程度还垂直绿化还能净化空气、降噪、改善区域小气候等。
3.2蓄
如果雨水在短时间内汇聚到一个地方容易形成内涝,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时要进行调蓄和错峰,以防止内涝的形成。而城市园林中各种池塘、溪流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这些池塘、溪流就可以作为天然的蓄水池,可以在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又满足设计景观要求的基础上人为修建一些蓄水功能的池或塘。
3.3滞
所谓滞就是要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延长时间达到缩小空间的作用,避免在单位时间内形成过高的雨水径流量。通常使雨水滞留的方式有:雨水花园(下沉式花园)、人工湿地等。首先,雨水花园是一种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人工挖掘浅凹绿地,汇聚并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园林浇灌用水等。如在园林的低洼区域种植树木或灌木,设置生态草沟,同时,在建设雨水花园时要多种植一些净水能力强、适应再生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坚持本土水生植物为主),做到植被大小、高低搭配合理,同时具有最大限度的滞水净水功能。还要注意不出现局部洼地积水过多的情况,因此,要在花园地势最低处进行安全警戒导流设计。其次是人工湿地,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微生物,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好馈赠。人工湿地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建造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人工湿地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的优点,同时其工艺简单、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低,非常适合在“海绵城市”园林建设中应用。
3.4净
即对水质的净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雨水的渗、蓄、滞3个过程的进行都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因为土壤、植被、湿地等都可以对水质起到净化的作用。而在蓄的过程中建设净水系统对水质进行净化,从而为下一步水的利用做准备。
3.5用
水是生命之源,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更是使得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得尤为重要,且节约用水更是时时倡导。而“海绵城市”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对水的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在园林建设中通过土壤渗透、人工湿地、净水系统等净化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园林植被的灌溉、喷泉等园林景观用水、园林建设设施用水、消防用水等。既可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又可以达到
下转第335页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防止内涝的出现,一举多得。
3.6排
对于降雨过多的城市或在降雨过多的季节,水排放就成了重点。为避免内涝等灾害,过往的做法就是要将超标的雨水简单粗暴地排放掉。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的排放和水的储存相辅相成、无处不在。渗、蓄、滞即是水的储存,也是水的排放。当然在雨水严重时,“海绵城市”建设的当量并不不足以排除超标的雨水时,我们也需要采用人工措施将“海绵”容量外的雨水通过市政管网排进河流。通过“海绵城市”的推广建设,需要排放进市政管网的雨水势必会减少,实现了对市政管网的有效减负和功能补充。
4结语
在城市园林施工建设中,应结合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来进行设计,并充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加强园林设计雨水收集、存储、净化方面的功能,并实现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的合理化,促进园林功能的实现。
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海南三亚,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试点城市。2016年12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让三亚“蜕变”》,三亚着力整治城市发展乱像,“牺牲项目换绿地”,叫停多个房地产项目,主城区2/3的范围开展了海绵化改造,让逢雨必涝,下雨城内“看海”不在出现。云南玉溪市在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竞争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2016年11月,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玉溪东风广场举行建设项目20余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80亿元按照规划,到2020年玉溪城市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广东深圳市已成功申请成为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是光明新区在先后荣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后,向国家级新型绿色生态建设试点发起了又一次冲刺。时间会让“海绵”一定不负众望,我坚信,不久的将来深圳市民也将和三亚、玉溪市民一样,尽情享受“海绵城市”带来的福泽。
参考文献:
[1]贺扬明,杜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J].山西建筑,2016,42(24):196-198.
[2]文萍.“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和推广[J].现代园艺,2016(10):126-127.
[3]叶加嵘.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