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围细菌论文_马艳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围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菌,转基因,生物,纳米,紫花苜蓿,研究进展,水稻。

叶围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艳[1](2014)在《不同来源紫花苜蓿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叶围细菌区系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是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我国可种植地域广阔,但不同地区、不同生长年限、不同茬次及不同物候期的苜蓿营养价值有所不同。本试验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来源紫花苜蓿的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同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不同物候期、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叶围细菌区系变化,探究叶围菌群变化与物候期的关系。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称量1g苜蓿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发酵瓶内,39℃体外发酵96 h,分别于24、48、72及96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甲烷产量、底物降解率、pH、VFA、NH3-N及MCP浓度。PCR扩增叶围细菌16S rRNA的V6-V8区,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后进行相似性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物候期刈割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比较研究本试验采集新疆呼图壁2012年第一茬刈割的现蕾期、初花期及盛花期共3个苜蓿草样品,比较研究不同物候期刈割对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物候期刈割对紫花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底物降解率、VFA、氨态氮和菌体蛋白浓度有显着影响(P<0.05)。现蕾期苜蓿产气量、VFA浓度显着高于初花期(P<0.05);现蕾期苜蓿底物降解率、NH3-N和MCP浓度显着高于盛花期(P<0.05);初花期刈割苜蓿的底物降解率显着高于盛花期(P<0.05)。综合苜蓿营养指标以及体外发酵情况,以现蕾期苜蓿营养价值最佳。2不同生长年限刈割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比较研究本试验采集甘肃兰州2008、2009和2011年种植,2012年刈割,即生长年限分别为4年龄、3年龄、1年龄的第一茬、第二茬及第叁茬共9个苜蓿草样品,比较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刈割对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刈割对紫花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底物降解率、VFA、氨态氮和菌体蛋白浓度有显着影响(P<0.05),第一茬中,1年龄苜蓿产气量、甲烷产量、底物降解率、NH3-N和MCP浓度最高(P<0.05),4年龄苜蓿丁酸浓度最高,甲烷产量、NH3-N和MCP浓度最低(P<0.05),3年龄苜蓿产气量、底物降解率、丁酸浓度最低(P<0.05);第二茬中,1年龄苜蓿甲烷产量、底物降解率、丙酸、NH3-N、MCP浓度最高(P<0.05),4年龄苜蓿产气量、丁酸、总VFA浓度最高(P<0.05),3年龄苜蓿均为最低(P<0.05);第叁茬中,1年龄苜蓿产气量、甲烷产量、丙酸、MCP浓度最高(P<0.05),4年龄苜蓿底物降解率、NH3-N浓度最高(P<0.05),3年龄苜蓿均为最低(P<0.05)。综合分析营养指标及体外发酵参数表明,1年龄和4年龄苜蓿营养价值高于3年龄苜蓿。3不同地区、不同茬次刈割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比较研究本试验采集宁夏固原、甘肃兰州、新疆呼图壁、江苏扬州等四个地区的第一茬、第二茬及第叁茬共12个苜蓿草样品,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茬次刈割对紫花苜蓿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茬次及其互作效应对苜蓿体外发酵产气量、底物降解率、VFA、NH3-N和MCP浓度等有显着影响(P<0.05)。新疆苜蓿产气量、甲烷产量和VFA浓度最高(P<0.05),宁夏苜蓿底物降解率、NH3-N浓度最高(P<0.05);各地区第叁茬苜蓿的营养价值最高,第二茬最低,第一茬居中(P<0.05);综合各地区、各茬次结果,以新疆第叁茬和甘肃第叁茬苜蓿营养价值最高,甘肃第二茬和江苏第二茬苜蓿营养价值最低。4不同物候期、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叶围细菌区系变化本试验采集江苏扬州第一茬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及第二茬初花期苜蓿,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不同物候期、不同茬次紫花苜蓿叶围细菌区系的变化,探究叶围菌群变化与物候期的关系。PCR扩增叶围细菌16S rRNA的V6-V8区,扩增产物经DGGE电泳后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茬初花期和盛花期苜蓿条带图谱分布相似。不同物候期、不同茬次苜蓿的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P<0.05),现蕾期和盛花期苜蓿显着高于初花期苜蓿(P<0.05);第一茬苜蓿显着高于第二茬苜蓿(P<0.05)。结论,不同物候期及不同茬次对紫花苜蓿叶围细菌组成有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常立艳,王琦,梅汝鸿[2](2009)在《纳米TiO_2对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可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经不同浓度TiO2处理黄瓜(Cucumis sativus)叶围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TiO2处理后黄瓜叶围可培养细菌数量较对照显着降低。随着TiO2浓度从0.02 mg/mL提高至20mg/mL,黄瓜叶围可培养细菌数量从1.8×107 cfu/g降低至3.1×106 cfu/g。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当TiO2的喷雾浓度超过0.02 mg/mL时,黄瓜叶围细菌的多样性显着降低。对DGGE条带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在黄瓜叶围至少存在7种不同属的细菌,其中只有一种叶围细菌不受TiO2喷雾浓度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邓欣,赵廷昌,高必达,王振,孙福在[3](2008)在《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并鉴定主要的细菌种群。【方法】采用常规培养的方法与RISA法相结合,分析转基因抗虫棉花33B、SGK321和GK12、受体棉花33、石远321和泗棉3号的叶围细菌在整个生育期的种群动态变化,并对主要细菌种群的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与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细菌。【结果】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细菌的数量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同一棉花品种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差异显着,而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的差异较小。用RISA法分析棉花叶围细菌群落结构,能够得到清晰的指纹图谱,图谱表明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叶围细菌群落变化与棉花品种无相关性。从棉花叶围分离了104类菌株,对14个主要菌株进行分子鉴定,14个菌株的ITS序列都被GenBank收录(登陆号为DQ447751-DQ447764)。【结论】叶围细菌的总数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抗虫棉与对应的受体棉之间多数差异不显着。棉花叶围细菌主要涉及9个细菌属,占优势的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8期)

常立艳,王琦,梅汝鸿[4](2008)在《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及纳米TiO_2对其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可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及纳米 TiO_2对其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可培养方法研究表明,细菌数量苗期最低,只有10~5CFU/g,随着生育期的发展花期达到最高, 超过10~7CFU/g,生长后期呈下降趋势;在不同的叶位上,叶芽上定殖的可培养细菌量最多,超过 10~8CFU/g,其次为第四位叶。细菌总基因组16S rDNAV3区的 PCR-DGGE 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花期及叶芽上叶围的细菌种类数最多。黄瓜生育期及叶位对某些种群数量分布有一定影响,另外,有许多在整个生育期内和不同叶位上亮度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条带,这是一些对黄瓜叶围的微生态环境构成及稳定起重要作用的常驻微生物群体。通过可培养方法研究了纳米 TiO_2处理后的黄瓜叶围的可培养细菌的变化。随着纳米 TiO_2浓度提高和光催化时间的延长,细菌数量显着减少。PCR-DGGE 分析表明,当 TiO_2的喷雾浓度超过0.02mg/ml 和光催化时间超过0.5h,黄瓜叶围细菌的多样性明显降低。对 DGGE 条带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只有一种未培养的叶围细菌不受 TiO_2喷雾浓度影响。只有 Exiguobacterium 和 Bacteroidetes 的部分细菌和一些未确认的细菌不受光催化时间的影响。本研究明确了叶围细菌群落结构,为叶围细菌的可利用种群与有益细菌的筛选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本项研究的实施,有利于揭示纳米颗粒的生物环境效应,一方面为纳米材料应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另一方面为微生物耐受纳米 TiO_2机制的研究提供生物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崔永叁,赵博光,刘云鹏[5](2007)在《植物叶围细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就植物叶围细菌的分布、性质特点以及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阐述,指出研究叶围微生物与植物病虫害的相互关系对于开发生物农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07年03期)

邓欣[6](2006)在《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种群动态及nptⅡ基因漂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转基因抗虫棉33B、SGK321、GK12及其受体棉33、石远321、泗棉3号6个棉花品种为材料,在棉花整个生育期运用常规微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的种群动态变化,并监测了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nptⅡ漂移到叶围细菌的情况。 采用常规培养的方法,分析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细菌在整个生育期的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叶围细菌的总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显着的变化,但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的差异较小。叶围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研究表明,同一品种叶围细菌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存在显着差异。但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的差异较小。根据形态特征将分离的叶围菌株分为104类,对17个主要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克隆测序,与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鉴定细菌,17个ITS序列都被GenBank收录(登陆号为DQ447751-DQ447767),分为10类,涉及9个细菌属,4个酵母菌属。占优势的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Pseudomonas假单孢菌属。 采用RISA法研究了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不同棉花品种间叶围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用RISA法分析棉花叶围细菌群落结构,能够得到清晰的指纹图谱,表明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叶围细菌的构成无论从时间还是棉花品种上看,都呈现极大的不均匀性和随机性。认为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对叶围细菌的生长影响较大,转基因抗虫棉对叶围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无显着影响。 研究了6个棉花品种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同一品种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的总数量在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差异显着,但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的差异较小。对不同时间的6个棉花品种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的研究表明,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也存在显着差异,但同一采样时间抗虫棉和对应的受体棉间无显着差异。同时,以质粒pBI121为对照,根据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的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采用菌落PCR方法监测ntpⅡ基因的漂移,在转基因抗虫棉品种SKG321,GK12及受体棉泗棉3号的叶围细菌中发现阳性片段,认为转基因抗虫棉中的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能够向叶围细菌漂移。(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6-05-28)

谢家建[7](2004)在《转Xa21基因水稻的叶围细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分子鉴定方法;在温室条件研究了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在转Xa21基因水稻、受体水稻皖A和汕优63叶面的侵染和定殖能力;以及田间种植转Xa21基因水稻、受体水稻皖A和汕优63的叶围细菌的时空动态变化。 比较了中国白叶枯病菌7个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ITS)序列、IS-PCR指纹图谱和全菌体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的差异。7个菌株的ITS序列均为492bp(GenBank登陆号为AY250998-AY251004),仅在4个位点上有差异。它们的全菌体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相似性很高,仅C5菌株与其它6个菌株在谱带上有明显差异。IS-PCR指纹图谱可以将7个菌株分为3种不同谱型。测定了7个菌株IS-PCR均有的两条条带244bp和489bp的序列。根据489bp条带序列设计引物,能特异性在所有7个白叶枯菌株中扩增出355bp的条带。建立了白叶枯病菌快速鉴定的PCR方法和使用IS-PCR快速对不同白叶枯病菌进行分群的方法,为分析长期种植转Xa21基因水稻后对靶标白叶枯病菌的群落结构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在温室研究了3个白叶枯致病型菌株在转Xa21基因水稻、受体水稻皖A和汕优63水稻叶面的侵染和定殖能力。在侵染力上,3种水稻侵染部位的病菌数量在初期都是迅速增殖。在达到约10~6CFU/leaf后,转Xa21基因水稻侵染部位的白叶枯病菌的数量开始下降,而受体水稻皖A、汕优63上白叶枯病菌的数量则继续上升2-3个数量级。在定殖能力上,白叶枯病菌在3种水稻健康的水稻叶片上都能存活较长的时间,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动态变化是基本相似的,转Xa21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定殖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研究了田间转Xa21基因水稻、受体水稻皖A和汕优63水稻的细菌群落的时空变化。从细菌的总数量的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小区间有显着差异,但种植水稻品种间没有显着差异。细菌总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显着的变化,但同一时间不同的水稻品种间整体没有显着差异。测定从细菌群落中分离纯化的12个菌株的ITS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AY485405-AY485416),将其鉴定到8个属,占优势的为Clavibacter、Bacillus和Xanthomonas属。以属为分类单位计算叶围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多样性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着显着变化,但同一时间的品种间的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4-06-01)

叶围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可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经不同浓度TiO2处理黄瓜(Cucumis sativus)叶围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TiO2处理后黄瓜叶围可培养细菌数量较对照显着降低。随着TiO2浓度从0.02 mg/mL提高至20mg/mL,黄瓜叶围可培养细菌数量从1.8×107 cfu/g降低至3.1×106 cfu/g。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当TiO2的喷雾浓度超过0.02 mg/mL时,黄瓜叶围细菌的多样性显着降低。对DGGE条带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在黄瓜叶围至少存在7种不同属的细菌,其中只有一种叶围细菌不受TiO2喷雾浓度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围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艳.不同来源紫花苜蓿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叶围细菌区系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2].常立艳,王琦,梅汝鸿.纳米TiO_2对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9

[3].邓欣,赵廷昌,高必达,王振,孙福在.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分子鉴定[J].中国农业科学.2008

[4].常立艳,王琦,梅汝鸿.黄瓜叶围细菌群落结构及纳米TiO_2对其影响的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5].崔永叁,赵博光,刘云鹏.植物叶围细菌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7

[6].邓欣.转基因抗虫棉叶围细菌种群动态及nptⅡ基因漂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7].谢家建.转Xa21基因水稻的叶围细菌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论文知识图

4 6 种棉花叶围细菌群落在不同取...田间条件下玉米生育期叶围细菌、...苗期水稻叶围细菌PCR和DGGE结...2 棉花叶围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变...3 叶围卡那霉素抗性细菌中 nptII 基因的...1 棉花叶围细菌总数量变化

标签:;  ;  ;  ;  ;  ;  ;  

叶围细菌论文_马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