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颗粒,颗粒物,磨损,数值,算法,轨迹,栅格。
颗粒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萍[1](2019)在《颗粒增强材料喷涂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人工势场(APF)算法陷入震荡和局部极小值,将萤火虫算法(FA)引入人工势场算法,利用FA的寻优特性进行颗粒增强材料喷涂机器人的运动路径规划。首先,将颗粒增强材料喷涂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当前机器人位置寻优的过程,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其次,根据障碍物分布和是否陷入局部最小值或者震荡等情况,对颗粒增强材料喷涂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采用不同策略,通过FA搜索梯度方向上最优解,从而绕过障碍物或逃逸实现路径的最优规划。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易于找出最优路径并避免震荡,可以进行运动轨迹的实时规划。(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叶世旺,陶东平,陶有俊,白龙,黄志敏[2](2019)在《旋转摩擦电选起电器内粉煤灰颗粒运动特性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粉煤灰颗粒在旋转摩擦起电器内的运动特性,提高粉煤灰的荷电效果.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结合颗粒轨道模型,分别以粒径为20,40和60μm的球形炭、灰颗粒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进气速率和摩擦轮转速下的颗粒运动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在起电器内的运动行为和入口速率、摩擦轮转速、颗粒的粒径及种类均有关.在研究粒径范围内,颗粒粒径越大,平均速率越大,摩擦起电效果越好.粉煤灰颗粒的碰撞摩擦主要是与起电器外壳内壁面的碰撞摩擦以及颗粒和颗粒间的碰撞.入口速率和摩擦轮转速对颗粒的运动特性影响很大,最佳摩擦充电的条件为入口速率3 m/s,摩擦轮转速5 kr/min.颗粒在摩擦起电器右下方有堆积现象.该结论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本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涛,李子超,李兵,秦雪猛,朱亮宇[3](2019)在《核电运行及事故颗粒物运动沉积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物的运动沉积对核电正常及事故工况的运行特性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颗粒物对核电安全影响的背景、内涵及重要性;概括了颗粒物和介质的基本特性、受力及受力模型、运动沉积模型;给出了核电在正常运行、设计基准事故及严重事故工况下颗粒物类型的分布.对比了国内外分析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程序计算方法及实验分析方法;数值模拟和程序计算方法周期短、成本低;实验分析方法则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叁者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数值模拟和程序计算的分析结果与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趋势符合较好.得出对核电系统颗粒物运动特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了解其运动特性,尽量降低颗粒物的危害.指出了未来核电颗粒物运动沉积的研究方向,为核电运行及事故下颗粒物运动沉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11期)
杜明超,李增亮,董祥伟,孙召成,范春永[4](2019)在《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行为及凹坑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菱形颗粒的冲蚀磨损过程建立了基于拉格朗日法的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不同冲击速度v_i、冲击角α_i和方位角θ_i下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学行为和凹坑轮廓形态。结果表明:冲击角和方位角是决定颗粒旋转的关键因素,但会受冲击速度的影响发生变化。冲击速度对前旋颗粒的旋转方向和运动行为影响较小,产生的凹坑轮廓基本不变;对"后旋"颗粒的运动行为影响较大,存在某一切削速度范围55~100 m/s,当v_i在该范围内时,延性材料表面发生切屑分离,当v_i小于或大于该范围,均无切屑分离现象发生,只发生材料堆积,但形成材料堆积的原因不同,冲击速度小时初始动能低,不足以将材料切断剔除,被"挖掘"的材料堆积在凹坑表面;冲击速度大时颗粒法向嵌入深,颗粒出现"挖掘"和"微切削"的综合作用,在"微切削"的作用下产生细长切屑堆积在凹坑前面。低冲击角和大方位角的临界冲击在不同冲击速度下产生的颗粒运动行为和凹坑轮廓与"后旋"冲击产生的规律一致,高冲击角和小方位角的临界冲击在不同冲击速度下产生的颗粒运动行为和凹坑轮廓与前旋冲击产生的规律一致。(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20期)
朱亮宇,周涛,秦雪猛,丁锡嘉,张家磊[5](2019)在《不同尺寸管道中细颗粒的沉积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尺寸管道中颗粒物的运动沉积情况,对于采用合理管道,以减少管道中的颗粒物具有重要价值。利用流体分析软件模拟不同尺寸管道内水介质中细颗粒物的沉积运动规律,得出管道尺寸对细颗粒物沉积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过程中,壁面附近的流体流速低于管道内部流体流速,壁面附近的压力高于管道内部;流体在管道运动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全,压力与流速在后半段趋于稳定。在管道直径一定的情况下,颗粒物沉积率随管道长度增大而增大;在管道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颗粒物沉积率随管道直径增大而减小;当管道长度较短且管道直径较大时,颗粒物沉积现象不明显;当管道管径同时变化时,对颗粒物沉积产生综合影响,变化规律非线性。(本文来源于《核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张军,陶有俊,匡亚莉,桂夏辉,王章国[6](2019)在《操作参数对跳汰床层的影响及颗粒运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模型跳汰试验装置,使用13 mm粒级不同颜色的橡胶物料模拟精煤与矸石,借助高速动态分析系统,研究操作参数对跳汰床层的影响,并分析颗粒分层过程.试验发现,跳汰周期和风压对跳汰床层的影响最大,得出基于模型跳汰试验装置的最佳操作参数为:跳汰周期1.3 s,进气期16%,排气期22%,膨胀期40%,风压4 kPa.根据高速动态分析仪拍摄的颗粒运动过程,分析跳汰分层过程,发现颗粒的运动符合有强迫振动方程,结合试验数据,对强迫振动方程进行修正.统计发现颗粒按密度分层主要发生在上升末期和下降初期,在这一阶段,跳汰床层松散度较大,颗粒间存在较大空隙,为不同密度颗粒之间交换位置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入料粒度范围的增加,颗粒按密度完成分层所需的时间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卓启明,刘文礼,徐宏祥,孙小朋,张贺[7](2019)在《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对浮选机理的认知至关重要,对新型浮选机的开发和提高浮选效率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系统综述了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进展。早期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忽略了颗粒和气泡性质的影响,将颗粒视为随流线运动的点,气泡视为刚性球体,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的相对运动展开研究;随着认知过程的不断深入,颗粒和气泡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逐步得到了关注,研究者分别从颗粒惯性力、重力、形状和粗糙度以及气泡表面流动性等方面并展开了大量研究;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多通过颗粒沉降法进行,研究对象由单个玻璃微珠发展为大量矿物颗粒,且出现了关于运动玻璃球与上升气泡之间相对运动的研究。研究表明,当颗粒粒度较细、密度较小时,利用流线方程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当颗粒粒度较粗、密度较大时,需考虑正负惯性力、重力等因素对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影响。此外,颗粒形状的不规则性会影响颗粒周围液体对颗粒的作用力,导致临界碰撞半径减小,且颗粒表面不规则的凸起会促进颗粒-气泡间水化膜的破裂,减少诱导时间,增大颗粒表面粗糙度有助于增强颗粒-气泡间的黏附强度。气泡表面的流动性可采用"滞留帽"模型进行分析,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对于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主要采用颗粒沉降法,亲水玻璃微珠只能在气泡上半球滑行,到达气泡赤道位置附近后便离开气泡,疏水玻璃微珠会刺破颗粒-气泡间的水化膜,越过气泡赤道后会继续沿气泡表面滑行并最终黏附在气泡底部,煤颗粒与气泡的黏附效率随碰撞角和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然而目前的试验研究多集中于静水领域,对于浮选流场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的试验研究尚需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程晨,薛志村,郭庆华,龚岩,于广锁[8](2019)在《撞击气流床气化炉内雾化过程中颗粒运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验室规模的撞击气流床气化炉,以水煤浆为原料进行气化实验,采用高温内窥镜及工业相机组成的可视化成像系统,在操作条件下,对水煤浆雾化过程进行拍摄。运用图像处理算法来识别和检测所得图像中的颗粒信息,利用颗粒示踪算法对颗粒进行轨迹测算。对颗粒的平均粒径、速度及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喷嘴出口射流区内平均粒径主要集中在325~375μm,相较于原煤颗粒较大;大部分颗粒速度集中在1~2m·s~(-1)且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不大;大部分颗粒运动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呈简单直线运动;颗粒轨迹呈现以喷嘴为起始点的扇形射线。(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涛,黄海波,董家楠[9](2019)在《基于边界层和复势理论的轮胎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胎磨损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和生物体健康都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辨识其发散路径并进行捕集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极坐标下使用边界层和复势理论建立了轮胎磨损颗粒物的二维散射模型,计算了颗粒物的散射路径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各种因素对磨损颗粒物覆盖件碰撞高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磨损颗粒物碰撞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边界层内的运动时间,粒径为2.5~5μm的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散射高度受车速变化影响不大.粒径5~15μm的轮胎磨损颗粒物与覆盖件发生碰撞的高度随着车速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转折车速随颗粒物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影响磨损颗粒物与覆盖件碰撞高度的因素主次顺序是:车速、车轮半径、接地印迹半长度、胎面与覆盖件的距离.(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5期)
胡箫,欧阳振宇,林建忠[10](2019)在《颗粒在幂律流体剪切流中运动和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IB-LBM方法研究颗粒在幂律流体剪切流场中的运动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在剪切变稀流体中容易偏离中线平衡位置,而在剪切增稠流体中则趋向于中线。在剪切变稀流体中,颗粒在较低雷诺数时便可形成具有均匀间距的排列,在高雷诺数时颗粒的间距将发生波动;当幂律指数为0.8时,颗粒的间距呈正弦式规律变化。当流场雷诺数小于临界雷诺数时,颗粒形成具有均匀间距的排列,且雷诺数越大,间距越小。幂律指数越小,则临界雷诺数越低。增加颗粒直径,颗粒间距随雷诺数先增加后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8-16)
颗粒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深入理解粉煤灰颗粒在旋转摩擦起电器内的运动特性,提高粉煤灰的荷电效果.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结合颗粒轨道模型,分别以粒径为20,40和60μm的球形炭、灰颗粒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进气速率和摩擦轮转速下的颗粒运动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颗粒在起电器内的运动行为和入口速率、摩擦轮转速、颗粒的粒径及种类均有关.在研究粒径范围内,颗粒粒径越大,平均速率越大,摩擦起电效果越好.粉煤灰颗粒的碰撞摩擦主要是与起电器外壳内壁面的碰撞摩擦以及颗粒和颗粒间的碰撞.入口速率和摩擦轮转速对颗粒的运动特性影响很大,最佳摩擦充电的条件为入口速率3 m/s,摩擦轮转速5 kr/min.颗粒在摩擦起电器右下方有堆积现象.该结论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本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萍.颗粒增强材料喷涂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9
[2].叶世旺,陶东平,陶有俊,白龙,黄志敏.旋转摩擦电选起电器内粉煤灰颗粒运动特性的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3].周涛,李子超,李兵,秦雪猛,朱亮宇.核电运行及事故颗粒物运动沉积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4].杜明超,李增亮,董祥伟,孙召成,范春永.菱形颗粒冲击延性材料的运动行为及凹坑形态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朱亮宇,周涛,秦雪猛,丁锡嘉,张家磊.不同尺寸管道中细颗粒的沉积运动规律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9
[6].张军,陶有俊,匡亚莉,桂夏辉,王章国.操作参数对跳汰床层的影响及颗粒运动特性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9
[7].卓启明,刘文礼,徐宏祥,孙小朋,张贺.浮选中颗粒-气泡间相对运动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9
[8].程晨,薛志村,郭庆华,龚岩,于广锁.撞击气流床气化炉内雾化过程中颗粒运动特性[J].化工学报.2019
[9].张涛,黄海波,董家楠.基于边界层和复势理论的轮胎磨损颗粒物运动轨迹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10].胡箫,欧阳振宇,林建忠.颗粒在幂律流体剪切流中运动和分布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