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微宇宙论文_陈雅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生微宇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宇宙,逸度,生态,白洋淀,农药,模型,动物。

水生微宇宙论文文献综述

陈雅洁[1](2018)在《甲氧虫酰肼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宇宙作为一种人工控制的模拟生态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药生态风险评估,而多介质逸度模型也已逐渐成为研究农药环境行为和归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构建室内水生微宇宙模拟和建立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斑马鱼-水草微宇宙中的迁移转化和最终归趋行为,为甲氧虫酰肼在环境中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为其他类型的农药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如下:采用优化的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斑马鱼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2%的甲酸乙腈提取,C18、GCB和Floristil净化,所建方法R~2>0.99,在各相中的回收率为74.0%-114.7%,变异系数在1.7%-10.0%。最低检测限为0.005mg/kg。在以吉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1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6 mg/L、1.25mg/kg、1.51mg/kg和0.41mg/kg;在以江苏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2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 mg/L、0.68mg/kg、1.49mg/kg和0.56mg/kg;在以湖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3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4 mg/L、0.46mg/kg、2.49mg/kg和0.51mg/kg。生物富集试验表明,甲氧虫酰肼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系数(BCF)平均值为1.65L/kg,在水草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5.57L/kg。甲氧虫酰肼在水和水草体中的模型预测浓度与实测值较接近,而在沉积物和斑马鱼相中的预测值均高于实测值,偏差都在一个对数单位内。逸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之间有明显的质量迁移,系统2水体中的甲氧虫酰肼向沉积物迁移速率最大,为0.279mg/h。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在叁个不同系统中,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中的分布情况具体为:在系统1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76%,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07%,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66%,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5%。在系统2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80.42%,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18.58%,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8%,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2%。在系统3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80%,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15%,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9%,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6%。(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肖鹏飞[2](2017)在《基于江南稻区标准水生微宇宙的典型农药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深入研究浙江典型稻田水生态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已经有标准化微宇宙体系,建立模拟中国江南典型稻田水生态系统、并包括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和沉水植物的标准化微宇宙。并对该系统的可重复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微宇宙体系重复性良好,系统可以稳定维持不超过35 d。针对浙江典型稻区生态系统中,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残留较多的情况。我们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对这叁种农药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得到叁种农药对微宇宙中各种生物和系统整体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对毒死蜱的研究显示,毒死蜱对该微宇宙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的NOECcommuntiy为0.83/0.55μg/L(名义浓度/实际浓度)。丁草胺对群落的NOECcommunuiy为大于640/549.59 μg/L。叁唑酮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很小,仅在7 d时的高浓度处理组中才对枝角类生物标志显着抑制作用。叁唑酮整个试验周期的NOECcommunity为大于2500/2078.88 μg/L。根据在水稻种植季节,浙江省诸暨市典型江南稻区水生态系统中叁种农药的实际暴露情况判断,毒死蜱实际暴露浓度远远大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毒死婢对当地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群落有较大的生态风险,而丁草胺和叁唑酮实际暴露浓度低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二者对当地浮游生态群落的生态风险不大。建立了一套研究农药混合暴露对生态群落影响的研究模式,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暴露浓度组合处理)——标准化微宇宙(承担混合暴露试验终点)——PCA分析(量化处理对浮游动物群落效应)——RDA分析(分析混合组分对总效益贡献)+方差分析(判断差异显着性),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水平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且主要导致协同效应的是丁草胺。为了生态环境中农药多为混合暴露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建立并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正交试验设计——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模式,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叁种农药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25)

胡明锋[3](2016)在《乙虫腈在模拟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药在环境中的多介质环境行为和对人类的健康风险受到各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数学模拟也逐渐成为研究农药环境行为和归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逸度模型以其结构简单、整体性好等优点成为了模拟农药和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优秀模型之一。微宇宙是一种小型的实验室模拟生态系统或者是模拟生态系统,微宇宙在农药和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通过建立逸度模型并结合微宇宙模拟,系统研究了乙虫腈在水-鱼-沉积物的微宇宙中的迁移转化及归趋行为。本论文为预测和评价乙虫腈的环境归宿及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农药等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归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运用改良的QuEChERS和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乙虫腈在水、斑马鱼和沉积物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1%甲酸乙腈提取,用PSA(N-丙基乙二胺)、C18和Florisil(弗罗里硅土)净化,所建立的方法R2大于0.99,平均回收率在80.2%—102.62%,变异系数均小于13.71%,检测线(LOD)范围在0.55-1.76μg kg-1定量限(LOQ)范围在5-10μg kg-1,其方法能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通过建立Ⅳ级非稳态多介质逸度模型,对乙虫腈在水体、沉积物和斑马鱼体系间的迁移转化进行了的动态模拟,并利用微宇宙的实验结果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其预测值与实测值在总体上拟合较为理想。在系统达到稳态情况下,乙虫腈3种不同微宇宙环境中的各相中的分布情况为:在以北京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1中,水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的97.2%,沉积物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2.7%,斑马鱼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0.1%,在以湖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2中,水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的96.2%,沉积物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3.7%,斑马鱼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0.1%;在以东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3中,水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中乙虫腈的总量的92.01%,沉积物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7.9%,斑马鱼相中乙虫腈的质量占整个系统0.09%,从质量平衡的角度可以看出,乙虫腈在叁种微宇宙环境条件下,进入整个系统中的乙虫腈90%以上都停留在了水体中,因此,水体是乙虫腈最终归趋的汇。通过去除贡献率计算,研究发现在以北京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1中,水体中乙虫腈的降解占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总量90.4%,沉积物中的生物降解量和鱼体中降解量分别占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量的5.6%和3.7%;以湖南地区的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2中,水中乙虫腈的降解量占其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总量的95.4%,只有0.05%的是平流迁出去除的,沉积物和生物体斑马鱼降解量分别占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总量的2.52%和2.03%;在以黑龙江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3中,水中乙虫腈的降解量占了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总量的86.85%,平流迁出量占其去除总量0.15%,沉积物中对乙虫腈的降解量占了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量的8.45%,鱼体中对乙虫腈的降解量去除量占了整个系统乙虫腈去除量的5.5%。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水中的光解和水中微生物降解乙虫腈是其主要的去除过程。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亨利常数(H)对乙虫腈在水生微宇宙环境中乙虫腈在各个相体中浓度计算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对沉积物中乙虫腈浓度的计算也达到极显着水平,乙虫腈在水中的降解速率(K_(WR))和乙虫腈在水中的降解速率(K_(BR))对水中乙虫腈浓度计算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而K_(WR)、K_(SR)和f_(oc)(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对其计算沉积物中乙虫腈浓度结果影响较为显着。K_(BR)(乙虫腈在斑马鱼体内的降解速率)对其斑马鱼中乙虫腈浓度计算具有显着的影响,而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沉积物密度和水中乙虫腈降解速率与乙虫腈在鱼体中浓度相关性非常小,未达到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6-01)

徐爽[4](2014)在《白洋淀典型湖区及水生微宇宙下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地处河北省中东部,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历史上被称为“华北明珠”,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如湿温状况、气候调节、水源补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白洋淀水质变差,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水华现象时有发生。研究藻类的发生发展和裂解是治理水华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白洋淀典型湖区(村庄区、净水区、养殖区)水体的藻类细胞裂解速率,了解其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从微生态角度探讨藻类的发生和消亡,为白洋淀水体状况的评估提供有效资料。同时本研究采用水生微宇宙来模拟自然环境中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讨论不同营养浓度下酯酶及藻类细胞裂解速率的变化,为富营养化、水华的出现、发展及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酶学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白洋淀水体浮游植物裂解速率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时间上,5-7月藻类裂解速率维持在较高浓度,9月的裂解速率最小,10-11月细胞裂解速率迅速上升。空间上,藻类裂解速率年平均大小为:净水区>村庄区>养殖区。22013年微宇宙不同营养浓度下水体的细胞裂解速率大小依次为:第7组>第1组>第2组>第5组>第6组>第3组>第4组。贫营养的第7组水体藻类裂解速率最大,高营养浓度的5、6组其藻类裂解速率小于贫营养水体,营养浓度居中的第4组其藻类裂解速率最小,这与白洋淀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空间差异结果类似。3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态酯酶与叶绿素浓度、溶解态酯酶与裂解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白洋淀酯酶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用酯酶活性法估算白洋淀的细胞裂解速率是可行的。颗粒态酯酶与水温显着正相关(P<0.05),说明温度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溶解态酯酶(DEA)与水体和底泥中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具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颗粒态酯酶(PEA)与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知贫营养的水体其溶解态酯酶浓度较大,浮游植物体内的颗粒态酯酶浓度较低,细胞裂解速率较大。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4-06-01)

侯式娟[5](2014)在《室外水生微宇宙试验:毒死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毒农药的禁用,毒死蜱逐渐成为取代高毒农药的重要品种,故其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很有价值的试验方法,微宇宙在农药及其它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拟在室内单物种毒性试验的基础上,以富含沉水植物的室外微宇宙(500L)为工具,研究浮游动物在不同浓度(0.1~1968.3μg/L)的毒死蜱胁迫下的种群变化及恢复情况以及施药活动对水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毒死蜱对五种浮游动物的敏感性依次为:老年低额溞>大型溞>中华薄壳介>锯缘真剑蚤>萼花臂尾轮虫。在浓度较低的5个处理组,即0.1μg/L、0.3μg/L、0.9μg/L、2.7μg/L、8.1μg/L浓度组,在第1d及之后进行检测,实测浓度均低于0.1μg/L。在浓度较高的5个处理组,即24.3μg/L、72.9μg/L、218.7μg/L、656.1μg/L、1968.3μg/L,可以检测到毒死蜱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但毒死蜱的实测浓度大多明显低于其理论浓度。浓度组656.1μg/L和1968.3μg/L在实验结束时仍有微量农药检测出。对于水质参数的主成分分析(PCA)分析结果表明,毒死蜱对系统内水的pH和TOC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具有改变水中N、P水平的趋势。这提示人们有必要关注杀虫剂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机理。毒死蜱对于枝角类的最大无作用(NOEC)为2.7μg/L。当毒死蜱添加量提高到8.1μg/L时,枝角类的种群数量受到抑制,施药7d后抑制效应消失;当毒死蜱添加量提高到72.9μg/L时,抑制效应同样存在且持续时间延长,施药42d后,抑制效应才趋于消失;当毒死蜱添加量提高到656.1μg/L时,直到试验结束(施药后第150d),对种群的抑制效应也未见消失。对于桡足类,毒死蜱的NOEC为24.3μg/L,当毒死蜱添加量提高到72.9μg/L时,桡足类的种群数量受到抑制,直到试验结束,抑制效应依然存在。与枝角类和桡足类相比,轮虫对于毒死蜱的敏感性较低,在低浓度0.1μg/L下,毒死蜱对轮虫种群刺激效应明显;随着浓度升高,在个别时段,毒死蜱对轮虫有抑制,但总体而言,抑制率(或抑制效应持续的时间)与农药添加量之间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因此在添加浓度的范围内无法确定毒死蜱对于此类浮游动物的NOEC。(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徐轶群,赵秀兰,熊慧欣[6](2010)在《水生微宇宙中混合重金属Cd对Pb在鲫鱼体内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混合重金属离子Cd对水生微宇宙中Pb在鲫鱼内脏、骨、鳃和肌肉中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对Pb离子在鲫鱼组织中积累的影响不仅与离子的浓度有关,同时还与组织的类型有关。Cd的存在增加了Pb在鲫鱼内脏中的积累,浓度越高,Cd的促进作用越强。Cd的存在使得Pb在鲫鱼肌肉中的积累降低,而在骨中的积累无影响。当Pb的浓度较高时,Cd的存在减少了Pb在鲫鱼鳃中的积累;当Pb的浓度较低时,Cd对Pb在鱼鳃中的积累影响无显着差异。重金属离子Cd与Pb的相互作用不会改变Pb在鲫鱼组织中的分布规律,Pb在鲫鱼组织中的积累顺序为骨>鱼鳃>内脏>肌肉。(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陈瑜,花修艺,董德明,周进亭,兰莹[7](2009)在《铅和隔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铅和镉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学工业和燃煤等,其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备受关注。水生微宇宙即模拟水生态系统(Model Aquatic Ecosystem),是国外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模拟生态系统。目前实验室水生微宇宙方法已广泛用于研究重金属等污染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归趋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期刊2009-05-10)

陈瑜[8](2009)在《铅和镉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铅和镉是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化学工业,燃煤等。水生微宇宙即模拟水生态系统,是国外环境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模拟生态系统。目前实验室水生微宇宙方法已广泛用于研究重金属等污染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归趋。本研究为了考察铅和镉在水环境中的行为特征,利用长春市南湖中的水和多种固相物质,在实验室中模拟建立水生微宇宙,并利用水生微宇宙研究了铅和镉在水相、生物膜和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随重金属浓度,时间和pH值改变而产生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相中重金属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系统中重金属总量的增大和pH值的降低而升高,反之亦然;固相物质中的重金属含量随水相中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表层沉积物富集的重金属主要分布在深度为0~1cm这一层中;pH值的改变能显着影响固相物质对重金属的富集,当pH值升高时,固相物质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提高,反之则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吴颖慧,蔡磊明,王捷,庞市宾[9](2008)在《莠去津对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生态毒理学实验系统主要涉及外源化学物质对单个物种的影响,易使实验结果与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后的真实反应有所偏离,此外,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天然可恢复性也使野外试验难以得到明晰的结论。微宇宙试验无疑是摆脱这些困境的良好途径。以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莠去津为研究对象,以标准化水生微宇宙(standardized aquatic microcosm,SAM)试验为研究手段,探讨了莠去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莠去津浓度为0.023mg/L时对藻类生长会产生影响;浓度为0.033mg/L时对藻类生长和河虾生存均会产生影响,但对其他浮游动物,如大型溞、介虫、轮虫等未产生显着的毒性效应?摧ソ蛟谒低持械陌踩兄滴?0.009mg/L,毒性高,其对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毒性很大,而对浮游动物毒性较小或产生间接效应。(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吴颖慧[10](2006)在《应用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评价阿特拉津的生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生态毒理学实验系统主要涉及外源化学物质对单物种的影响,使实验结果与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反应有所偏离;此外,大多数化学物质最初进入环境中的量很少,在被生物浓缩很多倍或产生生物学效应之前难以检出,实验结果缺乏真实性;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天然可恢复性使野外试验难以得到明晰的结论。微宇宙试验无疑是摆脱这些困境的良好途径。本文以广泛使用的除草剂阿特拉津为研究对象,以单物种生物毒性试验和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试验为研究手段,来探讨阿特拉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其结果如下:1)阿特拉津对藻类的毒性很大,且浓度越高藻类生长抑制效应越明显。阿特拉津对七种藻类的生长抑制效应由大到小分别为斜生栅藻>柱孢鱼腥藻>莱哈衣藻>普通小球藻>菱形藻>羊角月牙藻>镰形纤维藻;2)阿特拉津对大型蚤的48h-EC50为29.54mg/L,属低毒;在21天大型蚤慢性毒性试验中,浓度为1.6mg/L时对大型蚤的繁殖产生了影响,而浓度为0.8mg/L时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着性差异;3)阿特拉津对河虾的96h-EC50和对介虫的48h-EC50均大于100mg/L,急性毒性低;4)阿特拉津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安全阈值为0.009mg/L。浓度为0.023mg/L时对藻类生长产生影响;浓度为0.033mg/L时对藻类生长和河虾生存均产生影响,但对其他浮游动物,如大型蚤、介虫、轮虫等,未产生显着的毒性效应;5)阿特拉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由大到小,单物种生物毒性试验的结论是:藻类>大型蚤>河虾=介虫,微宇宙试验的结论是:藻类>河虾>大型蚤=介虫,结果相似;综上所述,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阿特拉津对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毒性很大,而对浮游动物毒性较小或产生间接效应,它在环境中难以被降解残留时间长,对水生生态系统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水生微宇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们在深入研究浙江典型稻田水生态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已经有标准化微宇宙体系,建立模拟中国江南典型稻田水生态系统、并包括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和沉水植物的标准化微宇宙。并对该系统的可重复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微宇宙体系重复性良好,系统可以稳定维持不超过35 d。针对浙江典型稻区生态系统中,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残留较多的情况。我们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对这叁种农药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得到叁种农药对微宇宙中各种生物和系统整体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对毒死蜱的研究显示,毒死蜱对该微宇宙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的NOECcommuntiy为0.83/0.55μg/L(名义浓度/实际浓度)。丁草胺对群落的NOECcommunuiy为大于640/549.59 μg/L。叁唑酮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很小,仅在7 d时的高浓度处理组中才对枝角类生物标志显着抑制作用。叁唑酮整个试验周期的NOECcommunity为大于2500/2078.88 μg/L。根据在水稻种植季节,浙江省诸暨市典型江南稻区水生态系统中叁种农药的实际暴露情况判断,毒死蜱实际暴露浓度远远大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毒死婢对当地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群落有较大的生态风险,而丁草胺和叁唑酮实际暴露浓度低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二者对当地浮游生态群落的生态风险不大。建立了一套研究农药混合暴露对生态群落影响的研究模式,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暴露浓度组合处理)——标准化微宇宙(承担混合暴露试验终点)——PCA分析(量化处理对浮游动物群落效应)——RDA分析(分析混合组分对总效益贡献)+方差分析(判断差异显着性),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水平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且主要导致协同效应的是丁草胺。为了生态环境中农药多为混合暴露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建立并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正交试验设计——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模式,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叁种农药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产生协同增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生微宇宙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雅洁.甲氧虫酰肼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2].肖鹏飞.基于江南稻区标准水生微宇宙的典型农药生态风险评价[D].浙江大学.2017

[3].胡明锋.乙虫腈在模拟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4].徐爽.白洋淀典型湖区及水生微宇宙下浮游植物裂解速率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4

[5].侯式娟.室外水生微宇宙试验:毒死蜱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6].徐轶群,赵秀兰,熊慧欣.水生微宇宙中混合重金属Cd对Pb在鲫鱼体内积累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0

[7].陈瑜,花修艺,董德明,周进亭,兰莹.铅和隔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分布特征研究[C].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2009

[8].陈瑜.铅和镉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分布特征[D].吉林大学.2009

[9].吴颖慧,蔡磊明,王捷,庞市宾.莠去津对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08

[10].吴颖慧.应用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评价阿特拉津的生态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06

论文知识图

实验装置水生微宇宙模型水生微宇宙模型循环水箱水生微宇宙模型甲氧虫酰肼在水生微宇宙中的的...水生微宇宙模型

标签:;  ;  ;  ;  ;  ;  ;  

水生微宇宙论文_陈雅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