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阶式生物接触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污水,污水处理,潮汐,废水,生物量,溶解氧。
阶式生物接触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鹏展,吴俊奇,康利民[1](2019)在《溶解氧对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氮比(C/N)为2.7左右的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通过调整系统曝气量,研究了溶解氧对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定的5组溶解氧条件下,处理效果与前、后段溶解氧浓度差异有关。当前段溶解氧为3~4 mg·L~(-1),后段溶解氧为4~5 mg·L~(-1)时,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去除率90%、81%,满足GB 18918—2002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装置污泥量很少,没有剩余污泥排放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效果稍差。通过对装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膜质量的分析,表明溶解氧浓度的差异性变化,为生物膜上微生物同步硝化反硝化创造了条件。(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王志旺[2](2018)在《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小型铁路车站生活污水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铁路建设也有着快速的发展,铁路运输线路的增长也造成了铁路站点的增加,在我国既有与新建的铁路车站中有相当数量的车站远离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车站,导致这些站区及工区的生活污水无法接入城市的排水系统,长期以来这些车站及工区的生活污水大多采取随意排放和自由排放的方式,给铁路沿线的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虽然小型车站的污水量较小,但水量变化较大,如果配备专职的污水处理人员会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必须采用合理、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使得处理污水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易被掌握。本文主要研究了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单柱运行系统与双柱运行系统不同工况对污水中COD、氨氮、总氮的去除影响;并对部分双柱运行工况进行水质跟踪监测,从而分析污染物去除规律,初步探寻污染物去除机理;还通过观察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相组成,测定挥发性生物膜量,从微生物角度反应整个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和去除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单柱运行时,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COD的过程中,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COD的去除,但是过度延长处理时间只能导致系统处理能力的下降,并不能使出水COD明显改善。较大的淹没/空置比有利于COD的去除,但过大的淹没/排空比由于复氧条件的限制会造成处理能力的下降。单柱运行系统中,淹没时长与空置时长都是影响氨氮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不能单独考虑一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对于总氮的去除效果来说,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大的淹没/排空比也有利于单柱运行系统对总氮的去除,单柱运行系统中A6工况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2%,能够使出水总氮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整体来看,对单柱运行系统来说,A4、A4两个工况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不仅能保证较高的去除效率,还能保证较高的容积负荷。(2)对于双柱运行系统,由于各个工况下出水COD、氨氮均能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所以不同的淹没/空置时间安排与进水是否预曝气对COD和氨氮的处理没有明显差异。虽然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双柱运行系统出水水质优于单柱运行系统,但双柱运行系统容积负荷较单柱运行系统低。双柱运行工况下不同淹没/空置时间安排相比可知,柱1淹没1 h、柱2淹没3 h的淹没/空置时间安排更有利于总氮的去除;进水预曝气会促进系统对总氮的去除。将B5工况柱1与柱2淹没时间对调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有一定增加。(3)测定双柱运行部分工况下不同时间段出水水质,观察污水中COD、氨氮、总氮的变化规律可知,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实验的前期,这也与本实验室前期结论相同,同时还发现总氮去除率较低的原因处理过程后期系统中的硝氮缺少反硝化需要的碳源,使反硝化进程受阻。(4)通过观察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微生物相的组成可知,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丰富、食物链长,生物膜中出现轮虫、线虫、累枝虫等原、后生微生物也能初步判断出水水质良好。潮汐式接触氧化系统单柱运行时,挥发性生物膜量高达18 g/L,高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的13 g/L;双柱运行时单个柱体内挥发性生物膜量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相近,这说明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微生物膜量大、微生物活性较强,适合用于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生活污水的处理。综上所述,无论是单柱运行系统还是双柱运行系统,运行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适合运用于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生活污水的处理。(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山[3](2017)在《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越来越大。对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未遍及区域和农村地区的分散式生活污水进行就地处理,已成为控制水体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择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时既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技术,又要兼顾经济、技术合理性,选择出水水质稳定,操作管理简单、投资、运行费用低的技术。兼具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二者优点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被广泛用于处理分散式生活污水,但是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曝气布水不均匀,容易出现死角的问题。基于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要求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采用“快速进水-淹没-快速排水-空置”的潮汐式运行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其中,快速进水相当于“涨潮”过程,使污水流经填料;淹没阶段污水与填料充分接触,有机物吸附于生物膜;快速排水相当于“退潮”过程,形成抽吸作用将空气快速吸入反应器中,为生物膜上微生物好氧降解污染物提供氧气;空置阶段微生物以被生物膜吸附有机物为底物,借助抽吸复氧供给的氧气进行高效降解,同时反应器中形成的溶解氧浓度差也强化了氧的自然扩散。潮汐过程中,排水后填料孔隙均被吸入空气充满,使氧气在反应器里均匀分布,再次进水时排挤出填料孔隙内空气使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不留死角。潮汐过程提高了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氧传输量和复氧能力,克服了传统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布水、曝气不易均匀,局部有死角的问题。运行过程中无需曝气系统,仅需消耗少量动力实现潮汐,属于低成本运行工艺,可以有效降低运行费用。试验采用城市污泥再生填料,该填料具有孔隙率高、表面粗糙、易于附着生物膜的特点,既满足了生物接触氧化法填料应满足的要求,又实现了城市污泥的再生利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自然挂膜法启动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在环境温度15~21℃左右,DO2mg/L以上,淹没空置时间比为1:3的条件下,挂膜15天后,COD_(cr)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到29天,氨氮去除率达到91.9%。此时,系统对COD_(cr)、氨氮去除效果稳定,标志着挂膜成功,表明以城市污泥再生填料为载体的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在较低温度下可以实现较快挂膜启动。(2)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运行条件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波动大的情况下,出水水质稳定,对污水中COD_(cr)处理效率高,表明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通过考察不同运行条件的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淹没空置时间比、处理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较大的淹没空置时间比更有利于有机物去除,原因是潮汐次数相同时较大的淹没空置时间比对应的淹没时间较长,从而强化了淹没时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吸附,使吸附更加充分;不同处理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中COD_(cr)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处理周期的前段,后段以生物膜的更新再生为主,根据处理水质选择适当的处理时间既能满足去除COD_(cr)的要求,又可以使生物膜充分再生,从而有利于下一周期的吸附,使该工艺整体处理效果较好。(3)为实现去除有机物的同时脱氮的目的,本试验在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设置了潮汐区、淹没区为脱氮提供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6种运行条件平均去除率在72%以上,最高可达99.4%。试验过程中硝氮积累量明显低于氨氮去除量,表明在去除氨氮的同时存在N损失,说明反应器中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对比不同淹没空置时间比的氨氮效果发现较大的淹没空置时间比有利于去除氨氮;温度低于15℃时,对硝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氨氮去除效果仅为72.4%(C2段)。生物膜硝化、反硝化强度实验表明反应器上部潮汐区为硝化区,反应器中无明显反硝化区。由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生活污水去除COD_(cr)、氨氮试验结果可知在进水COD_(cr)为175.9~386.8 mg/L、氨氮为34.2~51.6 mg/L时选择淹没空置时间比为1:1,处理时间为24h的运行条件C1,可以获得较好的COD_(cr)去除效果,同时氨氮去除效果也较好。(4)对反应器生物膜特性进行研究,从微生物角度揭示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的去除机理。显微镜观察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膜,发现大量菌胶团及多种原、后生动物及微型动物,说明生物膜微生物相丰富。生物膜上多种细菌、原、后生动物等微生物间存在稳定的捕食-被捕食关系,维系了较长的食物链。(5)通过测定挥发性生物膜量及生物膜微生物呼吸速率确定了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膜量及膜活性,生物膜量折算成MLSS达18.01g/L,高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呼吸速率为40.2kgCO_2/kg_(活性生物膜)·d,表明反应器内生物膜量大且膜活性高。(6)本试验采用Biolog-ECO方法对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长期运行过程中生物膜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解析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净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中生物膜微生物对应的易利用碳源与生活污水中碳源组成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微生物生存环境中丰富的易利用碳源使生物膜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且群落多样、物种丰富。(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冯雪林[4](2016)在《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垃圾产量增长迅速,卫生填埋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垃圾填埋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其有机物浓度高,水质水量变化大,营养元素比例失调,重金属离子种类多。如果处理不善,垃圾渗滤液会对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垃圾渗滤液实现达标处理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反应器(3段12格)启动和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规律,优化工艺运行参数,并研究分段进水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特性。同时,在运行特性的基础上,分析菌群群落结构,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在固定进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浓度(2000mg/L)下,逐步改变进水中葡萄糖COD与垃圾渗滤液COD比例(10:0、9:1、7:3、5:5、3:7),驯化启动反应器。启动阶段反应器共运行60天,各阶段COD处理率均达80%以上,NH3-N处理率均达30%以上,启动成功。进水N02--N在0~1.2mg/L变化,出水在0.07~37.08mg/L变化;进水NO3--N在0~1.25mg/L变化,出水在0~8.16mg/L变化。成功启动后,采用稀释的垃圾渗滤液作为进水,并逐步提高进水COD浓度(2000、3000、4000、5000mg/L),考察不同COD负荷下系统运行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垃圾渗滤液浓度的提高,30天内COD去除率缓慢下降,由90%左右下降至85%左右,反应器具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NH3-N去除率急剧下降由75%左右下降到28%左右。运行过程的4个阶段,NH3-N的去除量维持在200mg/L左右,说明在COD充足的条件下,反应器对NH3-N的处理能力普通。N02--N进水浓度在0~1.01mg/L变化,出水浓度在0.16~19.49mg/L变化;NO3--N的进水浓度在0.24~4.15mg/L变化,出水浓度在1.17~72.82mg/L变化。在90天的启动及运行过程中,COD与NH3-N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反应器第1段,但贡献率逐渐向后段格室转移。NO2--N和NO3--N主要在第2和3段积累,在反应器的第1段几乎没有积累。在启动的后3个阶段和运行的前2个阶段更易积累。选取进水COD浓度、曝气量、温度(Temperature,T)、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为目标参数,以出水COD及去除率、出水NH3-N及去除率、出水TN及去除率和综合出水浓度及去除率作为评价指标,开展L9(34)正交实验。探究相应的优化参数值和影响顺序。结果表明:系统的最佳运行参数为:进水COD=4000mg/L,曝气量=9L/min,T=35℃,HRT=24h;因素的影响顺序大小:T>曝气量>HRT>进水COD。污染物在反应器的第1段被大量消耗,反应器的第2和第3段处理率较低,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在第1格室和第5格室以不同进水流量比(10:0、9:1、7:3)的方式进水,研究分段进水对反应器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流量比对COD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平均去除率在进水流量比7:3时反比10:0时高2%左右;进水流量比对NH3-N和TN去除效果影响大,平均去除率进水流量比7:3时反比10:0时高,超过9%。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进水阶段(启动第4阶段,运行第1阶段,运行第4阶段)第2、6、10格室污泥及接种污泥测序,研究菌群结构的演替。结果表明:主要优势菌为不可培养腐败螺旋菌属(拟杆菌门,好氧异养菌)。当进水垃圾渗滤液COD由低变高时,第2、6、10格室的菌群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明串珠菌(厚壁菌门,厌氧异养菌)比例逐渐变高,不可培养腐败螺旋菌(拟杆菌门,好氧异养菌)比例逐渐降低,不分类的丛毛单胞菌(变形菌门,厌氧反硝化菌)比例降低。这是因为随着垃圾渗滤液COD的增加,有毒物质增加,会抑制好氧异养菌及反硝化菌的活性,而厌氧反硝化菌在好氧的条件下,不能成为优势菌。厌氧异养菌在生物膜内部,抑制作用小,随着垃圾渗滤液COD的增加逐渐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6-12-01)
穆玉均[5](2014)在《气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分散式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散式污水处理排放或者就地可再生利用是对污水集中处理和回用的有效补充。虽然许多环境类公司开发了多种不同形式的低能耗、绿色动力源类型的集成小型分散式的污水处理设备,但这些设备的实际效果仍是缺乏系统的信息。本文主要结合生活污水的水质特点,研究基于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气提式流态设计及一系列先进和适当的控制技术分散式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综合性能。本文在室温16~28℃条件下,首先确定接触氧化装置在连续曝气模式下处理某小区生活污水的最佳运行条件。然后确定了在最佳操作条件下,改连续曝气模式为间歇曝气模式时水处理的最佳曝气时间和停曝时间。最后再对比研究两种运行模式下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为了保证低温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在不增加工程基建和工艺运行费用的情况下,有必要考察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效果。所以本文又通过试验研究低温8~15℃条件下气提式接触氧化反应器挂膜启动期填料生物膜量SS、生物活性VSS/SS值的具体变化过程,以及确定在低温8~15℃的生活污水COD、氨氮、TN、TP的去除效果,并与室温16~28℃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溶解氧DO浓度为4.5mg/L、排水比1/2操作条件下,间歇模式运行气提式接触氧化反应器的最佳停曝时间为3.5h,最佳曝气时间为7h。间歇曝气运行模式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替缺氧好氧环境使出水水质中氨氮、TN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93mg/L和10.88mg/L,低于连续曝气运行模式下的4.22mg/L和14.53mg/L。而出水COD值相差不大,都在25~39mg/L之间。在低温8~15℃条件下,气提式接触氧化反应器填料成功挂膜需要18天,COD、氨氮、TN、TP去除率平均达到83.1%、69.9%、44.5%、20.9%,适应低温环境强,其中对COD、TP的去除能力受低温的干扰最小,且处理后水质能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TP例外),表明是一种很好的小型低温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孟祥宇[6](2014)在《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盐量水产品加工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所选课题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产品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项目。论文重点讨论了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A+PFBCO)的最佳运行条件及其对高含盐量的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其经济适用性。目前,沿海地区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海水代替淡水对原材料进行清洗、解冻等操作,因而导致水产品加工废水中具有一定盐度且盐离子种类复杂。为降低高盐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使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拟定标准中的排放要求,本试验按照实际生产情况,设置进水含盐量在10g/L的条件下,考察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各COD、NH3-N、TN及TP的去除效果。针对水产品加工废水的特点,本试验首先分别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及混合液回流比对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盐量的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影响;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最佳运行工况,并探讨了在最优工况下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各部分的去除贡献率;最后,分析了缺氧+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高含盐量水产品加工废水的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试验结果表明:A+PFBCO工艺处理高含盐量水产品加工废水时,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8h,最佳气水比为1:16,最佳混合液回流比为300%。系统在最佳运行工况下运行时对COD、NH3-N及TN的去除效果较好,系统出水均可以满足拟定标准中新建企业直接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而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一般,系统出水仅能满足现有企业直接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为使系统出水TP达到标准,试验采用投加混凝剂的方式进行化学除磷,结果表明,当投加PFS量达到15mg/L时(PAC投加量为20mg/L),系统出水总磷即可达到拟定标准中新建企业直接排放标准限值的要求。另外,以青岛正进集团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为例,对缺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建设成本及运行成本进行了估算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投资建设成本、运行维护费用、占地面积和出水水质等因素,同时对比一般生物处理所需要的运行费用,采用A+PFBCO工艺处理高含盐量水产品加工废水在经济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王申,张有仓,陈恒宝,许立群[7](2012)在《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特点,镇江市新区姚桥污水处理厂采用地埋式一体化缺氧+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出水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具有占地少、污泥产量少、运行稳定可靠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闭文妮,招一鸣,洪鸣[8](2011)在《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区生活污水的水量小但波动大,对气味、噪声等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其处理工艺要求具有管理方便、占地少、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及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在本设计中,小区生活污水的平均流量为200m3/d,处理后出水达到GB1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1年33期)
范超文,朱光灿,许卓[9](2011)在《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对富营养化太湖水源水中溶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富营养化太湖水源水,对其净水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工况条件下,阶式生物氧化反应器的叁阶对太湖水源水中DOC的累积去除率分别为34.4%、40.2%和47.5%,对BDOC的总去除率为68.4%,除生物降解外,填料拦截、生物吸附絮凝等物理、化学作用对去除原水中的DOC仍有重要作用。DOC分子量分级表明,太湖源水中含量最大的是分子量<500 Da的DOC,含量最小的是分子量在5 k~500 Da间的DOC。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分子量<500 Da的DOC的去除率在60%以上,而出水中5 k~500 Da区间的DOC含量相比原水增加近1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王志勇,许振成,虢清伟,熊正为,张永亮[10](2009)在《HRT对悬挂链曝气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不同HRT下处理大清河雨、旱季污水,应用磷脂法和TTC-脱氢酶活性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考察了HRT对生物膜特性和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10h间时,HRT越长,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量越小和生物活性越弱,但是好氧区内单位生物量活性越强,对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越高;当进水由生活污水转变为雨污混合水后,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量逐渐减少,生物活性降低,且好氧区内单位生物量活性也降低,但出水污染物浓度降得更低且稳定。最佳HRT为8h,对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9%、81.94%、63.30%和81.47%,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A标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9年05期)
阶式生物接触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交通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铁路建设也有着快速的发展,铁路运输线路的增长也造成了铁路站点的增加,在我国既有与新建的铁路车站中有相当数量的车站远离城市,尤其是一些中小车站,导致这些站区及工区的生活污水无法接入城市的排水系统,长期以来这些车站及工区的生活污水大多采取随意排放和自由排放的方式,给铁路沿线的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虽然小型车站的污水量较小,但水量变化较大,如果配备专职的污水处理人员会导致运营成本的增加,因此必须采用合理、高效的污水处理工艺,使得处理污水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易被掌握。本文主要研究了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单柱运行系统与双柱运行系统不同工况对污水中COD、氨氮、总氮的去除影响;并对部分双柱运行工况进行水质跟踪监测,从而分析污染物去除规律,初步探寻污染物去除机理;还通过观察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生物相组成,测定挥发性生物膜量,从微生物角度反应整个装置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和去除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单柱运行时,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处理COD的过程中,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COD的去除,但是过度延长处理时间只能导致系统处理能力的下降,并不能使出水COD明显改善。较大的淹没/空置比有利于COD的去除,但过大的淹没/排空比由于复氧条件的限制会造成处理能力的下降。单柱运行系统中,淹没时长与空置时长都是影响氨氮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并不能单独考虑一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对于总氮的去除效果来说,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大的淹没/排空比也有利于单柱运行系统对总氮的去除,单柱运行系统中A6工况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82%,能够使出水总氮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整体来看,对单柱运行系统来说,A4、A4两个工况对COD、氨氮、总氮的去除不仅能保证较高的去除效率,还能保证较高的容积负荷。(2)对于双柱运行系统,由于各个工况下出水COD、氨氮均能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所以不同的淹没/空置时间安排与进水是否预曝气对COD和氨氮的处理没有明显差异。虽然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双柱运行系统出水水质优于单柱运行系统,但双柱运行系统容积负荷较单柱运行系统低。双柱运行工况下不同淹没/空置时间安排相比可知,柱1淹没1 h、柱2淹没3 h的淹没/空置时间安排更有利于总氮的去除;进水预曝气会促进系统对总氮的去除。将B5工况柱1与柱2淹没时间对调后,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有一定增加。(3)测定双柱运行部分工况下不同时间段出水水质,观察污水中COD、氨氮、总氮的变化规律可知,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实验的前期,这也与本实验室前期结论相同,同时还发现总氮去除率较低的原因处理过程后期系统中的硝氮缺少反硝化需要的碳源,使反硝化进程受阻。(4)通过观察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微生物相的组成可知,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丰富、食物链长,生物膜中出现轮虫、线虫、累枝虫等原、后生微生物也能初步判断出水水质良好。潮汐式接触氧化系统单柱运行时,挥发性生物膜量高达18 g/L,高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的13 g/L;双柱运行时单个柱体内挥发性生物膜量与传统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相近,这说明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系统微生物膜量大、微生物活性较强,适合用于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生活污水的处理。综上所述,无论是单柱运行系统还是双柱运行系统,运行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适合运用于水质、水量变化较大的生活污水的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阶式生物接触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鹏展,吴俊奇,康利民.溶解氧对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脱氮除磷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王志旺.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小型铁路车站生活污水的试验[D].兰州交通大学.2018
[3].张山.潮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4].冯雪林.多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6
[5].穆玉均.气提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分散式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
[6].孟祥宇.缺氧+推流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高含盐量水产品加工废水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7].王申,张有仓,陈恒宝,许立群.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市政技术.2012
[8].闭文妮,招一鸣,洪鸣.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小区生活污水[J].北京农业.2011
[9].范超文,朱光灿,许卓.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对富营养化太湖水源水中溶解有机物的去除性能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
[10].王志勇,许振成,虢清伟,熊正为,张永亮.HRT对悬挂链曝气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