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娟[1]2003年在《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在美国社会人口构成发生了重大改变,有色人种人口比例增加,白色人种人口比例减少的社会现实下,在后现代文化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心理学学科研究与应用的文化转向的学科背景中,在心理咨询业所面临的职业危机中所产生的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应用取向。 多元文化的咨询与治疗对传统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模式、研究方法进行了重构。首先,重新定义了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咨询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新的定义下进行咨询者的培训与咨询督导。其次,多元文化论对心理咨询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倡导在西方传统咨询的基础上接纳非西方的本土的治疗方法。最后,多元文化论提倡在咨询研究中既要提高量的研究方法的文化效度又要将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相结合。 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既是心理学学科文化转向的一个诱因,引发了心理学对文化与心理学的思考,又是心理学学科文化转向的一个具体表现。它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人文与科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并不是截然二分的。
何思彤[2]2018年在《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文中提出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属性,心理健康的界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在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关系。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尺度作用、定向作用、塑造作用和传承作用。基于此,失去文化根基、忽视文化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活力。多元文化框架下,不具有文化适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导致实效性不强。本文选取广义的多元文化视角,以高校为例,提出要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问题,就是解决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问题。当代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资源分配中的文化缺失、教育管理中的文化疏离、方法应用中的文化漠视、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中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其根源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困境,也就是说,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背后的文化根基,出现了文化缺失和文化错位。前者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忽略了文化的意义、价值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成分,过度强调技术,后者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多元文化思潮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框架。多元文化思潮以宽容、谦逊、谨慎的态度,去甄别、判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推动和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在这种框架下,每种文化的存在都得到尊重,允许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寻找适合特定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价值观选择等。在当代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将原有的来源于西方单一文化的心理健康观,调整转换为兼顾中国学生本土文化适配性,兼顾面向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生态适宜性的多元取向心理健康观。将原有的西方科学心理学中预设的研究对象,转换为来源于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的,新心性心理学说中的研究对象,即心理生活。将原有的来源于政策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调整转换为,以体现“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个体取向与社会取向协调一致”的心理成长。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人的整体生命成长范畴进行结构设计,将心理成长预设为以时间纵向成长为主轴维度目标,将积极心理品质预设为环绕不同人生成长阶段的环带维度目标,形成轴带立体总目标。改变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中立态度,调整为尊重不同文化价值的价值涉入。进一步厘清原本混沌不清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部因素,阐明心理健康教育双重主体的特殊性,重新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媒介和评价机制,并建构了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成长模式”。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与建构,文章还对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转换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与体证检验,对已经融入转换后观念、方法、对象、目标等教育对象、教育课程和教育效果进行检验,得出有效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结论,并总结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建议。多元文化框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视角,将多元文化作为一种方法、视角、思维方式、教育意识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利于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改善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配性、生态适宜性和时代实效性。
默崎[3]2017年在《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华文学”(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①是“世界华文文学”(World Chinese Literature)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人劳工海外赴美“淘金”被羁留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Angel Island),他们刻写在被拘禁之地的文字成为美华文学的早期代表作品。②从中国人赴美淘金到参与美国和加拿大的铁路建设和农业垦殖工作,直到现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负笈抵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科学技术,再到台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留美热潮,七十年代末由中国内地接续台湾而形成的“新移民”潮流,中国人离家去国到北美寻找自己的人生梦想,使反映这种人生梦想的美华文学内涵异常丰富。进一步说,美国梦书写是美华文学中十分突出的部分。这部分在美华文学中有它特有的作用和价值。本论文力图研究这些内容。美国梦“是每一个人对于更好、更深刻、更丰富人的美好愿景”③。作为一个概念它首次被提及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梦首先是美国人的美国梦,但自近代华人抵美“淘金”以来,它也部分地转化为到达北美的华人的美国梦。华人美国梦的最终指向是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美华文学最初文本之一的《苦社会》,就是表现华人北美“淘金”的美国梦。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奔赴西方实际上也是在寻找美国梦,寻找西方梦,更是寻找民族振兴梦。他们的美国梦更多是现代民主梦以及现代文化梦。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白先勇这些台湾留学生作家的文本仍然包含了美国梦的追寻。他们的美国梦是逃离故土,抵达“天堂乐土”。但是进入美国社会后,台湾留学生作家对美国的美好想象化为泡影,这就使美国梦复杂了起来。从新移民文学开始,华人北美寻梦的过程不再充满辛酸与痛苦回忆。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子”,华人抵美所追寻的美国梦就变得简单纯粹,没有了以往被赋予的沉重的文化色彩。它们是理想主义追寻失落后的美国梦、以追逐物质利益作为人生实现的美国梦、以学习西方文化从而维护自身权益而奋斗和融入异质文化的美国梦,最后是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美国梦。进一步说,在异域文化空间中,华人逐渐适应并部分地介入西方异质文化。在自觉的文化对比与审视中,华人自身形成“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第叁文化空间”,并以之回望文化母国,重新审视故土文化,这是另一向度的美国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作家的美国梦视角更为高远,思维更加现代,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美华文学,简单地说,就是对这种美国梦的书写。这是本文立论的依据。因此,本文以华人美国梦的追寻为线索。一是以一些优秀的美华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主,梳理一百多年来的美华文学,分析这些作家文本的主题意蕴、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二是对美华文学中美国梦叙事(小说)的丰富内涵做深入探讨,进而分析这些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各自的文化思想内涵;叁是分析与美国梦叙事相关的美华作家的“故国回望”叙事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华人的美国梦实质内涵,研究美国梦与美华文学的关系。美国梦叙事是美华文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研究美国梦叙事可以窥探到美华文学的个中面目。因此,该章首先探讨这一问题,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第二章研究早期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早期美国梦叙事有叁种形态:近代时期华人追求温饱与养家糊口的美国梦;现代时期华人努力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科学技术的美国梦;台湾留学生文学时期表现悲情与放逐的漂泊美国梦。此时期的美国梦叙事分别以控诉、寻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沟通、悲情放逐为主要内涵。第叁章研究现代美国梦叙事的不同形态。本章通过对理想主义失落的美国梦叙事、逐利的美国梦叙事、维护华人权益的“人权”美国梦叙事和华人经过奋斗终于“落地生根”的美国梦叙事来研究这四种美国梦叙事的不同思想文化内涵。华人作家的“故国回望”也是美国梦叙事的一种形态。因此,第四章研究华人作家“故国回望”的美国梦叙事。华人作家经历了中西两种文化“洗礼”后,产生了超乎两种文化的“第叁文化空间”的视角叙事。我们把这种叙事也称为美国梦叙事。这种叙事是美华作家反观、审视自己母国文化的叙事。其文化内涵极为复杂,它们既是美国梦叙事,也是中国梦叙事。因而,比较研究这种叙事就极有文化旨趣。这是海外作家所独具的叙事,因而美华作家对文化母国的审视叙事就更有价值。美华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的重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目前,有学者将其放到全球化视野下研究,就十分有见地。然而,从具体文本出发来作深入研究也十分必要,因而本论文选择从美国梦叙事这一议题作研究。我相信,如果我们熟悉美国梦叙事,那么我们对美华文学将会有深入地了解。
吴素梅[4]2002年在《心理咨询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咨询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 ,心理咨询的发展出现了两大新趋势 :全球化和本土化。心理咨询全球化既是应国际社会的要求 ,是多元文化论兴起的产物 ,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克服现代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局限性 ,使心理咨询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全人类的心理咨询学 ;本土化趋势是指在心理咨询的临床或研究中 ,要考虑到求助者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 ,所采用的概念、理论、方法要能切实反映求询者的文化背景。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与心理咨询的全球化并不是不相容的 ,而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 ,两者的契合点是都重视文化的因素 ,有着共同的咨询治疗目的。
苗忠[5]2013年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浪潮已经席卷我国的每个角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将人们带到了“地球村”时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频繁。综合国力强大的西方国家正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这种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呈现出互相冲突又不断融合的势态。因而,文化多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其核心。当下多元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就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其影响不但是深刻的,而且是极具颠覆性。高校既是文化生产、传播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新文化、新思想的汇集地。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生力军,是祖国的希望。但是随社会发展,大学已成为受多元文化冲击最为剧烈的地带,大学生能否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成了关乎国家兴衰的关键。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心理日趋成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并开始理智的看世界,因此这也正是价大学生值观形成的一个关键期。这时的价值观教育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价值观研究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职业观以及婚恋观等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考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方面功利化倾向突出;具有道德认识水平良好,但知与行存在一定偏差;相信党的领导,但政治信仰庸俗化;择业观念更加务实,就业理念趋于保守;恋爱风气盛行,婚恋观念开放化等。究其原因既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又有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因素,还与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及自身因素有关。在解决问题方面,文中突破常规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叁方面探索,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弘扬主流文化,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构建兼容并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从微观层面提出了注重朋辈文化、青年亚文化等发展趋向,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如何弘扬主流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提出了五点做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引导坚持;在社会实践行动中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大众传媒成为弘扬主流文化的主阵地;完善机制建设保障核心价值体系有序运行。在构建兼容并蓄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首先是培养大学精神,因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还有就是注重校园媒介和校园隐性课程建设,最后就是开展精神激励,让整个校园都充满一种正能量,引导校园文化朝着主流文化方向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依托朋辈文化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创新性的提出了注重朋辈文化建设,建立朋辈辅导员制,培养社团文化以及寝室文化,通过对这些亚文化的关注,力求建立一种立体化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模式。
李玉琳[6]2014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活动往来越发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地加深,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引发了一些新的文化思潮。这些新的思想文化在丰富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主流文化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他们越来越多的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和激烈碰撞所影响。在我国各个群体之中,对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是当代的大学生,他们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各方面均没有完全定型,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他们获得讯息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接触到的文化也褒贬不一,例如新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他们理想信念缺失、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降低,甚至有的大学生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不坚定或者不明确。多元文化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也加大了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盲目性。在道德选择过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标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这些文化加以认真辨别和选择,这就极易在现实生活中引发道德危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争夺大学生的阵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叁观,在迷惑时给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本文在已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多学科角度,结合我国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问题和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主要从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文化性格、拓展大学生第二课堂、利用新媒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方面探索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这些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常永才[7]2000年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一种新趋势:对文化因素的日益重视——对海外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评介》文中研究说明当代海外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发展中出现了重视文化因素影响的新趋势 ,现已形成了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本文全面评价了该流派的兴起、主要主张、主要应用模式 ,以及多元文化观使咨询专业面临的“危”与“机”。我国民族教育中的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中得到借鉴
彭美贵[8]2013年在《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影响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强调人格和谐,人格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以及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格能否得以全面、自由乃至和谐地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将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问题置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大背景下,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进路,运用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厘清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相关概念、建构维度、相关理论及着力分析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学生和谐人格问题及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现实困境与成因,继而提出并阐述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及具体路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格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其中内在包含思想、道德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等多重意蕴,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与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是一种人的兼具实然与应然两重属性并相互转化的生存样式,它标志着人的格式、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第二,要充分理解和谐人格的含义,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格的各个单元(即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组织(即整体)。整体构造的和谐人格,一般来说包含身心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以及审美人格四个维度,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正是人格的这四个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才得以构成完整意义上个体和谐人格的实在样态。第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遵循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多维推进、和谐交往、整体协调等原则,采用努力提高人格认知、全面促进身心发展、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及均衡协调艺术陶冶等方法,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建构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相关机制、建构以个体-社会责任心培育为核心环节的大学生和谐人格模式、强化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相关的意识教育。
战燕[9]2005年在《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中研究说明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层面,乃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目前,尽管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界定还众说纷纭,但都注意到了校园文化在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输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前进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竞争也日趋激烈。高等院校为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竞争的大环境,都在积极地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调整,希冀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办学环境,以此来提高知名度,抢占未来高等教育市场的制高点,争取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竞争的过程中,构建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引起各个学校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介绍了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内涵,分析了校园文化的内容结构和主要特征,进而说明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以及影响校园文化的诸多因素。在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之后,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论述了新形势下,构建高品位、高层次校园文化的有效策略。
周周[10]2013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发展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美国发展性教育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发展性教育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并结合政治、经济等历史背景,将美国发展性教育进程分为六个阶段,继而以明尼苏达大学普通教育学院为视角,介绍发展性教育的形式、内容以及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美国发展性教育的经验与问题,揭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17世纪以来美国高等发展性教育自萌芽到成熟的六个阶段,探讨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性教育的组织形式、内容和服务对象。第二章:分析促成明尼苏达大学普通教育学院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条件,诠释发展性教育对于美国建设民主社会的意义,探讨普通教育学院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情况,展示普通教育学院自设立以来在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建设成果,阐述发展性教育在达成学院办学宗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叁章:阐述普通教育学院有关多元文化建设与研究活动,在分析学生理解普通教育学院构建多元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揭示多元文化教育与发展性教育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梳理普通教育学院学生服务项目的发展历史、阐释普通教育学院学生服务项目的结构、规模以及运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服务项目在发展性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第五章:介绍普通教育学院发展性教育实施的保障体系:科研与教学、学生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学生标准评估模式。这几方面的工作构成发展性教育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发展性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创新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第六章:概括与总结美国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历史经验、问题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D]. 刘玉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多元文化框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转换[D]. 何思彤. 吉林大学. 2018
[3]. 美华文学和“美国梦”叙事研究[D]. 默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4]. 心理咨询的全球化和本土化趋势[J]. 吴素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5]. 多元文化视野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D]. 苗忠.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6].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李玉琳. 重庆理工大学. 2014
[7]. 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一种新趋势:对文化因素的日益重视——对海外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的评介[J]. 常永才. 民族教育研究. 2000
[8]. 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 彭美贵.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9]. 论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 战燕.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10]. 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发展性教育研究[D]. 周周. 华东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