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袁杭海,何立群,辛婕琛,唐佳韵,赵龙姝

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袁杭海,何立群,辛婕琛,唐佳韵,赵龙姝

导读:本文包含了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温补固肾方,中医证候积分

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袁杭海,何立群,辛婕琛,唐佳韵,赵龙姝[1](2019)在《温补固肾方对慢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标志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温补固肾方对于慢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标志蛋白影响。方法:120例诊断慢性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谷胱甘肽片;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温补固肾方免煎颗粒。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尿蛋白定量、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N-acetyl-B-D-glucosaminidase,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conjugated protein,RBP)水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1.67%,对照组有效率为31.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AG、RBP、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NAG、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补固肾方可显着改善慢性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可有效降低尿NAG、RBP,延缓肾小管间质损害,减少精微蛋白外泄。(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孝猛,刘劲松,李萌,刘丽颖[2](2017)在《肾小管标志蛋白与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小管标志蛋白和肾病综合征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12月,共选择患者91例,经临床确诊均为肾病综合征,所得数据记疾病组,对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含量进行测量,根据肾小管标志蛋白是否增加进行分组,同时采取强的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方案,记录两类患者治疗效果。在同一时段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同样对其尿液肾小管标志蛋白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记健康组。结果疾病组患者β_2微球蛋白含量为(2.61±0.37)ml/L,高于健康组(0.20±0.08)ml/L(P<0.05)。标志蛋白增高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36/63),低于未增高组92.86%(26/28)(P<0.05)。结论肾小管标志蛋白增高会降低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7年09期)

邹赟,何立群,蒋宇峰,唐英[3](2013)在《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Scr、BUN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尿β2-MG、尿NAG、RBP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肾小管间质损伤有关。(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张立艳,曲环汝[4](2012)在《肾安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补气健脾,活血、利水类中药配伍组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一般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肾安方(黄芪、莪术、党参、丹参、红花、白术、苍术、川芎等)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包醛氧化淀粉治疗。观察两组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尿NAG、尿β1M显着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尿NAG有显着性降低P<0.05,尿β1M有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肾安方可修复受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抑制其可能发生的表型转化,减慢肾间质的炎症和纤维化进程。(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2年02期)

董正华,宋春光,应小平,范丽,杨薪博[5](2010)在《通络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8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8的表达,探讨通络益肾汤对DN模型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单侧肾脏切除+STZ诱导DN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通络益肾汤组、西药治疗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证候积分、空腹血糖(FBG)、肾功能(BUN、Cre)、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8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络益肾汤组大鼠的证候积分、FBG、BUN、Cre、24 h Upr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肾小管上皮细胞CK-18表达明显升高(P<0.05)。在改善证候积分、恢复肾小管上皮细胞CK-18表达方面,通络益肾汤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通络益肾汤对DN大鼠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提高DN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CK-18表达,抗肾纤维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陈爱平,熊佩华,李福民,张玲,府剑英[6](2005)在《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血ICAM-1表达及活动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药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养阴活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肾小管标志蛋白(尿α1微球蛋白、视黄醇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血粘附分子1、P-选择素以及LN活动指数评价。结果: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中药养阴活血方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管损伤有保护与修复作用,对LN患者血清粘附分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狼疮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中医药》期刊2005年08期)

熊佩华,陈爱平,张玲,田寿福[7](2004)在《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肾小管标志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病变与肾小管标志蛋白的临床相关性。 方法  32例IgA肾病患者行肾活检 ,按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积分大小分级 ,并检测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标志蛋白。 结果 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与其间质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 ,肾小管标志蛋白的水平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结论 肾小管标志蛋白是临床评估IgA N肾小管间质病变演进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04年12期)

韦先进,朱辟疆[8](2004)在《200例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标志蛋白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对200例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小管标志蛋白进行了检测,并分析尿肾小管标志蛋白的水平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3-14周岁,男126例,女74例。其中单纯性肾病97例,肾炎性肾病4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炎)40例,急性肾炎19例。14例作肾活检,其中微小病变6例,系膜增殖性肾炎4例,IgA肾病3例,薄基底膜肾炎1例。所有病例肾功能均正(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6-30)

叶山东,陈燕,李素梅,杨静,邢学农[9](2000)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测定尿肾小管间质标志蛋白以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方法 同期测定 2 15例 2型糖尿病 2 4小时尿白蛋白 (2 4h UAE)、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α1 -微球蛋白 (α1 - MG)、β2 -微球蛋白 (β2 - MG)、Tamm-Horsfall糖蛋白 (THP)、尿糖 (UG)和肌酐清除率 (Ccr)。结果  12 15例 2型糖尿病患者 2 4h URBP、2 4h Uα1 - MG和2 4h Uβ2 - MG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 39.5 %、45 .1%、34.4% ,且其排泄增高的发生率均随 2 4h UAE的增加而增高 ;2 4hTHP排泄降低的发生率为 40 .0 % ;2在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患者中 ,2 4h Uα1 - MG增高亚组与正常亚组比较 ,Ccr明显降低 ,P<0 .0 5 ;3 2 4h URBP、2 4h Uα1 - MG、2 4h Uβ2 - MG和 2 4h UTHP排泄与 2 4h UG无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除肾小球病变之外 ,肾小管间质病变亦相当常见 ,甚至早于肾小球病变 ,并参与肾功能的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00年03期)

朱辟疆,周逊,赵华[10](2000)在《肾小管标志蛋白与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认为肾小球疾病主要病理是肾小球损害 ,以致尿蛋白排出增加 ,尿中大分子蛋白增高 ,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 ,因此临床上采用检查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盘状电泳及尿中补体C3 等大分子蛋白含量及比例 ,以及反映肾小球内凝血障碍的尿FDP等指标预测NS的疗(本文来源于《临床荟萃》期刊2000年06期)

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肾小管标志蛋白和肾病综合征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12月,共选择患者91例,经临床确诊均为肾病综合征,所得数据记疾病组,对患者尿液中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含量进行测量,根据肾小管标志蛋白是否增加进行分组,同时采取强的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方案,记录两类患者治疗效果。在同一时段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同样对其尿液肾小管标志蛋白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记健康组。结果疾病组患者β_2微球蛋白含量为(2.61±0.37)ml/L,高于健康组(0.20±0.08)ml/L(P<0.05)。标志蛋白增高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7.14%(36/63),低于未增高组92.86%(26/28)(P<0.05)。结论肾小管标志蛋白增高会降低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袁杭海,何立群,辛婕琛,唐佳韵,赵龙姝.温补固肾方对慢性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标志蛋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9

[2].刘孝猛,刘劲松,李萌,刘丽颖.肾小管标志蛋白与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关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

[3].邹赟,何立群,蒋宇峰,唐英.黄芪注射液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Ⅳ期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

[4].张立艳,曲环汝.肾安方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

[5].董正华,宋春光,应小平,范丽,杨薪博.通络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8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6].陈爱平,熊佩华,李福民,张玲,府剑英.养阴活血方对LN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血ICAM-1表达及活动指数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5

[7].熊佩华,陈爱平,张玲,田寿福.IgA肾病小管间质病变的肾小管标志蛋白[J].江苏医药.2004

[8].韦先进,朱辟疆.200例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标志蛋白变化分析[C].“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9].叶山东,陈燕,李素梅,杨静,邢学农.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标志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

[10].朱辟疆,周逊,赵华.肾小管标志蛋白与肾病综合征疗效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0

标签:;  ;  ;  ;  

肾小管标志蛋白论文-袁杭海,何立群,辛婕琛,唐佳韵,赵龙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