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刻板解释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基雅维利主义,内隐,刻板解释偏差,道德
刻板解释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柳心怡,施春华[1](2019)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隐测量:基于刻板解释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Mach-IV)和自编的道德低下者、道德高尚者的刻板解释偏差(SEB)问卷对14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①Mach-IV低分组对道德低下者有显着的消极内隐态度(t=2.52,P<0.05),同时,低分组和高分组都对道德高尚者有显着的消极内隐态度(t=-3.71/-4.06,P<0.001);②Mach-IV高、低分组都对道德低下者的消极行为持消极内隐态度(t=4.55/4.17,P<0.001),对道德低下者的积极行为持积极内隐态度(t=10.50/13.06,P<0.001),对道德高尚者的消极行为持消极内隐态度(t=12.42/9.69,P<0.001),对道德高尚者的积极行为持积极内隐态度(t=3.76/3.31,P<0.001);③Mach-IV高分组、低分组对道德高尚者和道德低下者两类社会群体的积极行为的内、外归因数量有显着差异(χ~2=37.18/38.51,P=0.000),对两类社会群体的消极行为的内外归因数量也有显着差异(χ~2=20.04/19.67,P<0.001)。结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之间存在一致性关系,主要表现在Mach-IV量表得分高者不存在对道德低下者的消极内隐态度,提示有为该群体辩解和支持的无意识自动化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跃文,杨思亮,桑青松[2](2015)在《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设计,以23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研究探讨认知共情、情感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对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效果。结果发现:(1)认知共情、情感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因素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2)"认知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比"情感共情"对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更有效;"相互依赖"比"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消极行为的态度更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5年04期)
欧阳敏,唐海波,姚聘[3](2013)在《大学生言语能力及职业成就的刻板解释偏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大学生对言语能力及其职业成就是否存在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方法运用两个SEB实验设计对85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1-SEB1与0存在极显着差异(t=3.531,P<0.001),2-SEB1与0存在显着差异(t=-1.979,P<0.05),2-SEB2与0存在显着差异(t=-3.211,P<0.01);②在职业成就上,主语性别和成败表现对被试归因倾向的交互作用显着(F=34.828,P<0.01)。结论大学生具有"女性言语能力很强,但男性言语能力不一定很弱"及"男性在言语能力要求高的职业上成就大于女性"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即使在承认女性言语能力很强的基础上,仍存在女性职业成就不如男性的内隐性别刻板观念。(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7期)
陈晓惠,毕兰凤,余益兵[4](2013)在《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是否存在,同时考察社工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之间以及来自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之间对农民工的内隐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47名社工专业和50名非社工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总体以及来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大学生总体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的内归因数多于外归因数,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以及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行为也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城市居民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城市人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不存在内隐身份污名;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没有差异;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陈晓惠,方明,余益兵[5](2012)在《大学生内隐心理疾病污名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查大学生群体对心理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内隐污名,同时考察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问卷对50名心理学专业和50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两个专业大学生对心理疾患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普通人群体的消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内隐心理疾病污名;非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比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内隐污名程度深。(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杨晓玲,权方英[6](2011)在《大学生性别-数学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大学生是否存在性别-数学刻板印象的内隐态度。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的方法及经典刻板印象的实验程序进行测量。①大学生存在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t(307)=-8.328,P<0.05;t(307)=4.462,P<0.05];②大学生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03)=-0.182,P>0.05;t(303)=0.338,P>0.05)。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能较好检测内隐性别-数学刻板印象。(本文来源于《校园心理》期刊2011年06期)
杨金花,王沛[7](2011)在《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刻板解释偏差(SEB)对艾滋病内隐污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大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的主语在积极行为情境下的归因数量显着少于在消极行为情境下的归因数量。对艾滋病有关的主语在与积极行为情景下的外归因数量显着少于消极行为情境下的外归因数量。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不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由于SEB方法的一些特点,内隐艾滋病污名还需进一步的验证,SEB作为测查高社会赞许性的内隐心理现象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1年04期)
江亚丹,何丽,王晓钧[8](2011)在《研究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刻板解释偏差(SEB)对研究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内隐研究。结果发现,SEB方法能够检测到研究生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被试性别对SEB不存在显着影响;被试的内、外归因倾向存在差异,无论是行为主语的性别,无论在何种情境下,被试都更倾向于内归因。(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徐曼,王贺[9](2010)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内隐刻板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解释偏差(SEB)是指个体在与其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反映了个体对某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作用。SEB研究方法与其它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方法相比,更具有情境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0年23期)
俞海运[10](2005)在《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是人们在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它作为测量内隐态度的一种指标,反映了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在其信息加工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生的作用。在介绍了使用刻板解释偏差为指标的测量方法后,实验1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对社会认知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有效性,实验2探索了其测量结果对个体随后在社会交往情境中所做行为反应的预测性,实验3则比较了这种测量方法与传统外显测量方法及当代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代表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叁者之间的差异。 3个实验的结果分别表明: 首先,SEB测量方法极其显着地检测到了一种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且这种内隐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同时,SEB验证了归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归因偏向”和“利己主义偏向”,即:无论行为者属于哪一性别群体,人们往往倾向对行为结果做出内归因,且这一倾向在行为结果为积极时极其显着。 其次,SEB对个体在随后的社会交往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刻板印象相关行为有显着的预测性:而从社会交往的另一个体角度来说,SEB和交往对象感觉到的友好程度没有显着的相关。 最后,SEB和IAT两种测量方法均能显着地检测到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外显测量不能,两类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叁种测量之间的两两相关不显着;进一步比较叁种测量方法对个体行为预测性的结果则是:与SEB测量结果不同,IAT效应值、外显测量结果对个体在社会交往时的行为反应和评价反应均没有显着相关或预测性,而与SEB测量结果相同,IAT效应值、外显测量结果从社会交往对象角度出发,和其友好程度评价没有显着的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刻板解释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照的前后测设计,以23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研究探讨认知共情、情感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对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的效果。结果发现:(1)认知共情、情感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因素能够有效地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2)"认知共情、相互依赖和教育"比"情感共情"对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更有效;"相互依赖"比"教育"对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患者消极行为的态度更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刻板解释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柳心怡,施春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内隐测量:基于刻板解释偏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
[2].程跃文,杨思亮,桑青松.减轻大学生心理疾病内隐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5
[3].欧阳敏,唐海波,姚聘.大学生言语能力及职业成就的刻板解释偏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4].陈晓惠,毕兰凤,余益兵.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基于刻板解释偏差的探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
[5].陈晓惠,方明,余益兵.大学生内隐心理疾病污名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6].杨晓玲,权方英.大学生性别-数学刻板印象解释偏差的实验研究[J].校园心理.2011
[7].杨金花,王沛.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
[8].江亚丹,何丽,王晓钧.研究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
[9].徐曼,王贺.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内隐刻板印象[J].黑龙江史志.2010
[10].俞海运.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