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肾毒性论文_阮雄中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质肾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毒性,脂质,霉素,脂质体,两性,肾脏,疗效。

脂质肾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阮雄中[1](2018)在《“脂质肾毒性学说”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Moorhead教授综合了高血脂症和肾脏病领域的很多不同实验结果提出"脂质肾毒性假说",指出当最初的肾小球损伤因素消失后,持续的伴随性高血脂症和蛋白尿会引起肾脏损伤,这个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类似,并提出"肾小球-动脉硬化"的概念.自1982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该假说,即脂质异常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小球硬化症.本综述将讨论脂质肾毒性假说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伴随慢性肾脏病的炎症应激通过上调脂蛋白受体增加胆固醇吸收、减少细胞胆固醇外流,以及增加细胞的胆固醇合成来影响细胞内脂质稳态,最终引起胆固醇重新分布并聚集在肾脏、血管、肝脏以及其他组织中;同时细胞内胆固醇的大量聚集会引起组织损伤以及血浆胆固醇水平的相对下降("胆固醇重新分布学说"),出现了血LDL胆固醇不高,但心肾损害却加重的临床现象.另外,研究还发现炎症应激会引起一定程度的他汀抵抗,提示慢性肾脏病人群在血脂代谢稳态,血脂的风险评估和治疗上都有其特殊性.这些现象改变了对脂质介导的肾脏以及血管损伤的发病机理的传统认识,挑战了传统的对肾脏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临床评估方法,并促使研究者们思考针对CKD降脂治疗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李梦林,曲亮,郑浩,张金兰[2](2017)在《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和靶向脂质组学的雷公藤甲素肝肾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公藤是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广泛应用于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其导致的器官毒性时有发生。根据CFDA的统计数据数据(2004年~2011年),雷公藤不良反应共报道839例,严重病例73例。其中肝脏、肾脏是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并且急性肝脏、肾脏衰竭是雷公藤甲素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提示蛋白质和脂肪酸在雷公藤甲素器官毒性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但尚无组学层面的系统研究。为了系统研究雷公藤甲素的毒性作用机制,我们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了BALB/c小鼠给予高剂量雷公藤甲素(900μg/kg)后,不同时间点(0h,1h,2h,8h)肝脏以及肾脏中蛋白的动态变化。并采用靶向脂质组学的方式分析了了0h,0.5h,1h,2h,8h,24h肝脏和肾脏中脂肪酸的变化情况。实验流程见图1。我们发现给予雷公藤甲素后,肝脏、肾脏分别鉴定到271、227种差异蛋白。其中肝脏中显着变化蛋白影响的通路主要有急性时相反应,抗原递呈,FXR/RXR通路激活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有脂代谢,小分子代谢等。主要影响的脂质相关功能有Fatty acid metabolism,conversion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xidation of lipid和hydroxylation of lipid。肾脏中显着变化蛋白参与调节的通路有EIF2通路,急性时相反应等,影响的分子细胞功能主要有脂质代谢。主要影响的脂肪酸相关生物学功能有oxidation of fatty acid, fatty acid metabolism, beta oxidation of fatty acid。在靶向分析的36种脂肪酸中,肝脏中有24种脂肪酸变化显着,包括C17:0, C18:0, C18:2, C18:3, C20:0, C20:3, C20:4等。肾脏中显着变化脂肪酸的有12种,包括C12:0, C12:1, C14:0, C14:1, C16:1等。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IPA分析,我们发现肝脏、肾脏中脂肪酸的变化与蛋白质通路的调节相互印证。本研究系统研究了高剂量的雷公藤甲素对小鼠的肝脏、肾脏蛋白质和脂肪酸的动态影响,发现其肝肾毒性与脂代谢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多种蛋白质和脂肪酸在其器官毒性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期刊2017-12-09)

钟剑峰,王伟洪[3](2016)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L-AmB)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使用小剂量L-AmB治疗的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使用常规剂量L-AmB治疗的患者17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效率、死亡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照组治疗后的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比例仍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疗效肯定,肾毒性减轻。(本文来源于《全国寄生虫病高峰论坛暨2016年浙江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6-04)

钟剑峰,王伟洪,俞海英,相代荣[4](2015)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1iposomal amphotericin,L-AmB)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使用小剂量L-AmB治疗的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使用常规剂量L-AmB治疗的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治疗后的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比例仍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疗效肯定,肾毒性减轻。(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5年36期)

钟剑峰,王伟洪[5](2015)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L-Am B)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使用小剂量L-Am B治疗的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使用常规剂量L-Am B治疗的患者17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效率、死亡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照组治疗后的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比例仍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疗效肯定,肾毒性减轻。(本文来源于《2015年杭嘉湖感染性疾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论文汇编》期刊2015-10-30)

王芸,宋光耀,刘颐轩,臧莎莎,马博清[6](2014)在《脂质肾毒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多脂质在非脂肪组织沉积将通过"脂毒性"对器官造成损害。肾脏脂质过多沉积可能通过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应激等机制导致慢性肾脏疾病。该文简要概括肾脏脂质的正常生理功能、近期关于脂毒性与肾脏疾病之间联系的研究以及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以便进一步加强对脂代谢异常导致的肾损伤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19期)

胡志娟,任路平,王超,李芳,董春霞[7](2014)在《鹅去氧胆酸对高果糖喂养致大鼠脂质肾毒性中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高果糖喂养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NADPH氧化酶(Nox2)的变化,探讨高果糖喂养致大鼠脂质肾毒性中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作用及鹅去氧胆酸(CDCA)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分为对照组,高果糖组、CDCA组,各16只。8、16 w时分批处死,检测各组大鼠的肾功能、空腹血糖(FPG)、血脂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UMA);检测大鼠肾皮质甘油叁酯(TG)含量;TGF-β1、PAI-I、TNF-α、IL-6及N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技术及Western印迹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果糖组大鼠左肾重/体重(KW/BW),血中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明显升高,24 h UMA增加,肾组织中TG水平明显增高,且随时间延长而加重(P<0.05);TGF-β1、PAI-I、TNF-α、IL-6和Nox2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更多(P<0.01),CDCA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高果糖饮食喂养可导致大鼠高TG血症、高VLDL血症、高尿酸(UA)血症CDCA和UMA水平增加,可引起大鼠肾皮质TG蓄积。高果糖促使肾组织纤维化、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增强,进而导致肾脏损伤。CDCA通过下调纤维化、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表达,减轻肾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张一飞,郭守利,张灵燕[8](2008)在《顺铂免疫脂质体对裸鼠宫颈癌的抗癌活性及其肾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顺铂免疫脂质体对裸鼠宫颈癌的抗癌活性及其肾毒性。方法:取裸鼠建立宫颈癌模型后,随机分成A(生理盐水对照)、B、C、D4组,B、C组分别腹腔注射顺铂10、5mg·kg-1,D组腹腔注射顺铂免疫脂质体5mg·kg-1,给药1周后处死裸鼠,计算肾脏系数和抑瘤率。测定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含量。结果:与A组比较,B、C组的Scr、BUN的含量及尿NAG活性和肾脏系数明显升高(P<0.05),D组相关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B、C组与D组抑瘤率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顺铂免疫脂质体在减少给药剂量达到降低肾脏毒性目的的同时,还能获得理想的抗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08年13期)

谢广云,崔涛,胡丽萍,吕京,贺锡雯[9](2007)在《亚碲酸钠对大鼠脂质过氧化及肝、肾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碲(Te)是VIA族类金属,分布于各种金属矿内,其理化性质与硫、硒相似。国外有不少关于Te及其毒性的研究报道,涉及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大部分试验,并进行了毒作用机制的探讨[1]。国内对碲化合物毒性研究甚少,仅限于碲氧化物的吸入或气管导入毒性试验研究。鉴于T(本文来源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袁伟杰,吴灏[10](2006)在《脂质肾毒性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肾脏疾病中常伴有各种类型的脂质代谢异常。早在1860年,Virchow在描述Bright’s肾病时就提及“脂质变性”,1982年Moorhead基于Munk等近20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于柳叶刀(LANCET)中以假说的形式,在题为“慢性进行性肾小球和小管-(本文来源于《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06年05期)

脂质肾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雷公藤是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雷公藤甲素广泛应用于自体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其导致的器官毒性时有发生。根据CFDA的统计数据数据(2004年~2011年),雷公藤不良反应共报道839例,严重病例73例。其中肝脏、肾脏是其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并且急性肝脏、肾脏衰竭是雷公藤甲素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提示蛋白质和脂肪酸在雷公藤甲素器官毒性过程中均发挥作用,但尚无组学层面的系统研究。为了系统研究雷公藤甲素的毒性作用机制,我们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了BALB/c小鼠给予高剂量雷公藤甲素(900μg/kg)后,不同时间点(0h,1h,2h,8h)肝脏以及肾脏中蛋白的动态变化。并采用靶向脂质组学的方式分析了了0h,0.5h,1h,2h,8h,24h肝脏和肾脏中脂肪酸的变化情况。实验流程见图1。我们发现给予雷公藤甲素后,肝脏、肾脏分别鉴定到271、227种差异蛋白。其中肝脏中显着变化蛋白影响的通路主要有急性时相反应,抗原递呈,FXR/RXR通路激活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有脂代谢,小分子代谢等。主要影响的脂质相关功能有Fatty acid metabolism,conversion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xidation of lipid和hydroxylation of lipid。肾脏中显着变化蛋白参与调节的通路有EIF2通路,急性时相反应等,影响的分子细胞功能主要有脂质代谢。主要影响的脂肪酸相关生物学功能有oxidation of fatty acid, fatty acid metabolism, beta oxidation of fatty acid。在靶向分析的36种脂肪酸中,肝脏中有24种脂肪酸变化显着,包括C17:0, C18:0, C18:2, C18:3, C20:0, C20:3, C20:4等。肾脏中显着变化脂肪酸的有12种,包括C12:0, C12:1, C14:0, C14:1, C16:1等。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IPA分析,我们发现肝脏、肾脏中脂肪酸的变化与蛋白质通路的调节相互印证。本研究系统研究了高剂量的雷公藤甲素对小鼠的肝脏、肾脏蛋白质和脂肪酸的动态影响,发现其肝肾毒性与脂代谢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多种蛋白质和脂肪酸在其器官毒性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质肾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阮雄中.“脂质肾毒性学说”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

[2].李梦林,曲亮,郑浩,张金兰.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和靶向脂质组学的雷公藤甲素肝肾毒性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2: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2017

[3].钟剑峰,王伟洪.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C].全国寄生虫病高峰论坛暨2016年浙江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4].钟剑峰,王伟洪,俞海英,相代荣.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

[5].钟剑峰,王伟洪.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C].2015年杭嘉湖感染性疾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论文汇编.2015

[6].王芸,宋光耀,刘颐轩,臧莎莎,马博清.脂质肾毒性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

[7].胡志娟,任路平,王超,李芳,董春霞.鹅去氧胆酸对高果糖喂养致大鼠脂质肾毒性中纤维化、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8].张一飞,郭守利,张灵燕.顺铂免疫脂质体对裸鼠宫颈癌的抗癌活性及其肾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药房.2008

[9].谢广云,崔涛,胡丽萍,吕京,贺锡雯.亚碲酸钠对大鼠脂质过氧化及肝、肾毒性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07

[10].袁伟杰,吴灏.脂质肾毒性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

论文知识图

的促炎症作用早在1982年,Moohtaed...大鼠肾组织CHOPmRNA表达与肾细胞凋亡的...顺铂脂质体组与顺铂组化疗的肾毒性比较顺铂脂质体组与顺铂组化疗的疲乏无力比...顺铂脂质体组与顺铂组化疗的恶心呕吐比...米卡芬净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比较的...

标签:;  ;  ;  ;  ;  ;  ;  

脂质肾毒性论文_阮雄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