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_赵雪,郝思雨,彭小林,李学慧,吴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选择性,顺式,环己酮,羰基,可的松,构型,氢化。

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郝思雨,彭小林,李学慧,吴萌[1](2018)在《抗肿瘤靛红衍生物的C-3羰基立体选择性还原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靛红衍生物C-3羰基区域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还原鲜有报道.以获得C-3羰基还原产物为目的,采用微生物催化的方法,获得了3α–羟基还原产物.通过单晶衍射与核磁共振的方法进行产物结构确证,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研究发现靛红衍生物C-3羰基区域选择性与立体选择性还原方法,为该类药物的衍生化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凌凌,吕早生,左振宇,杨忠华,刘曜宁[2](2017)在《酮还原酶中立体选择性还原位点的突变及其产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糖多孢红霉菌聚酮合成酶中酮还原酶(Ery KR)的LDD模式序列是否为控制2-甲基环己酮立体选择性还原的位点,构建了分别异源表达聚酮合成酶模块1的酮还原酶(Ery KR1)、模块2的酮还原酶(Ery KR2)、LDD残基替换为PQQ(LDD→PQQ)的EryKR1及PQQ替换为LDD(PQQ→LDD)的Ery KR2的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p ET28a-eryKR1)、E.coliBL21(pET28a-ery KR2)、E.coli BL21(p ET28a-Tery KR1)和E.coli BL21(p ET28a-Tery KR2)。SDS-PAGE实验证明,经IPTG诱导后4个重组菌中都表达出相应的酮还原酶。粗酶液的比酶活分别为1.49 U/mg、0.37 U/mg、0.94 U/mg和0.31 U/mg。利用气相色谱分别检测4个重组菌还原2-甲基环己酮体系中产物的立体结构,结果显示与野生型Ery KR1的还原产物以顺式-2-甲基环己醇为主不同,LDD→PQQ的突变型Ery KR1催化2-甲基环己酮的还原产物主要为反式-2-甲基环己醇,而PQQ→LDD的突变型Ery KR2的主要还原产物也由野生型Ery KR2的反式-2-甲基环己醇转变成顺式-2-甲基环己醇,证实了LDD模式序列确实为酶中控制2-甲基环己酮立体选择性还原的位点。(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高燕娇,肖振华,刘良先,黄培强[3](2017)在《含未保护羟基2-吡咯烷酮衍生物的直接还原氰基化:N-甲基-2-别-Bulgecinine的立体选择性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手性合成砌块(4S,5R)-N-苄基-4-苄氧基-5-羟甲基-2-吡咯烷酮(3a)的直接还原氰基化及产物的立体化学与转化研究.含未保护羟基的内酰胺用Li Al H4/KCN体系直接还原氰基化,生成比例为69∶31的2,5-反式/顺式非对映立体异构体.与文献类似结果对比显示,氰基负离子对5-羟甲基-(35)-1-吡咯啉鎓中间体的加成主要受立体电子效应和C(5)位取代基(羟甲基)与进攻试剂间烯丙型1,3-位阻控制.该混合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比例为10∶90的2,5-反式/2,5-顺式-bulgecinine衍生物.这一结果表明氰基水解反应伴随着在C(2)位发生了有合成价值的串联差向异构化.由此建立了立体选择性地合成2,5-顺式(-)-N-甲基-2-别-bulgecinine的简便方法.(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05期)

徐伟明,黄卓豪,李万梅,游金宗,蒋善会[4](2014)在《硼氢化立体选择性还原制备拉米夫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的制备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一条立体选择硼氢化还原的合成路线合成了拉米夫定.反应中形成的六元环过渡态结构有效抑制消旋化,使得反应过程工艺简单,产品纯度好,收率高,完全符合作为原料药的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张凯,曲大为,马军彦,李君,秦岩[5](2014)在《立体选择性催化还原(SSCR)系统NH_3与尾气混合特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VL FIRE叁维商用仿真软件对立体选择性催化还原(soli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SCR)系统直接喷射NH3时,NH3与尾气在排气道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计算,考察的因素包括工况、NH3温度、喷嘴的安装角度以及喷嘴位置。结论如下:NH3与尾气混合受来流影响较大,排气流量大,排气温度高时,利于NH3与尾气混合;NH3初始温度对于气体混合影响不大;喷嘴安装角度增大利于气体轴向分布,也利于气体混合;SSCR系统直接喷射NH3可以优化喷嘴位置,使排气系统体积减少。(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4年16期)

王超,黄焰根,孟卫东[6](2013)在《酰基保护的4-氨基-3,4-二氢-1(2H)-萘酮的立体选择性还原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2,3,4-四氢-1-萘胺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合成中间体.从光学纯的(R)-和(S)-1,2,3,4-四氢-1-萘胺出发,首先经乙酰化、苯甲酰化和邻苯二甲酰化反应制备相应酰胺,然后在高锰酸钾作用下氧化生成了氨基萘酮衍生物,收率为65%~85%.这些不同酰基保护的氨基萘酮衍生物经硼氢化钠(NaBH4)和二异丁基氢化铝(DIBAL-H)还原后得到两种构型的氨基萘醇混合产物,经二维核磁共振氢谱的核磁欧沃豪斯效应(NOE)推断,此还原反应的主产物是顺式构型的氨基萘醇,当(R)-或(S)-邻苯二甲酰化的氨基萘酮经DIBAL-H还原后主产物为顺式的氨基萘醇4ca和7ba,其非对映异构体过量(de)百分比分别为92.6%和98.2%.(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任杰,吴洽庆,朱敦明[7](2011)在《羰基还原酶(Candida magnolia)对溴代苯乙酮的立体选择性还原》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的卤代醇是合成药物活性分子和工业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而由于溴原子较氯原子更容易被亲核取代,故溴代醇往往较氯代醇更容易引入目标分子而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手性的溴代醇可以通过不对称还原相应的溴代酮而得到,但由于溴在通常的还原反应条件下易失去,使得溴代酮的不对称还原还是一个挑战。用生物催化法还原溴代酮会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并且更加环保,但是利用整细(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0)

原伟光[8](2010)在《立体选择性芴酮还原菌株的筛选及其关键酶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醇是合成医药品、农用化学品、食品和其它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和原料。羰基不对称还原是制备手性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筛选获得能够有效催化潜手性芴酮高立体选择性还原的链霉菌菌株,初步分离纯化获得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羰基还原酶,为芴酮的不对称还原提供了新的生物催化剂来源及技术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天然土壤放线菌库中筛选获得能够有效催化2-氯芴酮还原的链霉菌菌株Streptomyces resistomycificus DUT002。菌株转化获得对映体纯的右旋2-氯芴醇,绝对构象为R型。(2)确定了链霉菌DUT002转化潜手性芴酮的特性。菌株驯化培养4代,还原能力提高到2.4倍。菌株的最适反应条件为30℃、pH 7.5。以10%(V/V)DMSO作为有机助溶剂,羰基还原活力提高43%。以5%(W/V)麦芽糖作为辅助底物,为体系提供氢供体和能量,促进还原型辅酶NAD(P)H再生,活力可提高30%。金属离子Al3+、Zn2+和阴离子NO3-、H2PO4-、HPO42-也能够有效提高反应活力。链霉菌DUT002的底物谱包括2-取代芴酮。取代基为F、Cl、Br、I、CH3时,产率分别是92%、91%、87%、81%和93%,e.e.值分别为>99%、100%、>99%、92%和74%。(3)对链霉菌DUT002羰基还原酶进行了初步的分离纯化。Tris缓冲液溶解的细胞裂解液具有芴酮还原活力,其活性组分为依赖于还原辅酶NADP(H)的蛋白质。通过(NH4)2SO4沉淀、Sephadex G-25脱盐、SOURCE 30Q阴离子交换层析、2’,5'-ADP-Sepharose 4B亲和分离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分子量为31kDa的蛋白亚基,分离倍数为366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11-10)

黄燕敏,崔建国,黄立梁,甘春芳,范建春[9](2009)在《多羰基甾体化合物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还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多羰基甾体化合物雄甾-4-烯-3,6,17-叁酮及可的松的还原研究中发现,在不同金属离子如Ce3+、Mn2+、Co2+及Ni2+存在下,以甲醇为溶剂,NaBH4为还原剂对上述这两个多羰基甾体化合物进行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还原产物。(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9年10期)

王丹[10](2009)在《Aspergillus versicolor D-1立体选择性还原两种倍半萜内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催化由于其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强等特点,其应用范围越加广泛,尤其在酶的不对称还原方面,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优势很明显。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显着的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人们期望从中获得新活性或活性增强的化合物。本文利用采用HPLC分析方法,从八株丝状真菌中筛选出一株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 D-1能够转化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3-羟基1(10),3,11(13)-愈创木叁烯-12,6-内酯-2-酮(简称HGT),通过A. versicolor D-1的生长细胞与静息细胞转化HGT的实验,发现其生长细胞和静息细胞的转化结果有所差异。光谱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生长细胞的作用下,转化产物单一,为(5S,6S,7S,11S)-3-羟基-1(10),3-愈创木二烯-12,6-内酯-2-酮(简称HGD1);在静息细胞的作用下,转化产物为一对差向异构体,同时考察了生长细胞转化HGT的动态过程。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A. versicolor D-1对不同化合物的转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A.versicolor D-1能够立体选择性还原另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即去氢木香内酯,通过生长细胞与静息细胞的转化结果对比,最终选择利用静息细胞转化去氢木香内酯,转化产物为11β13-二氢去氢木香内酯,转化率为98%。同时优化了静息细胞转化的条件,最终确定了A.versicolor D-1静息细胞转化的最佳初始pH为7.0,温度28℃,底物加入的最大浓度为304 mg/L。(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9-05-01)

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验证糖多孢红霉菌聚酮合成酶中酮还原酶(Ery KR)的LDD模式序列是否为控制2-甲基环己酮立体选择性还原的位点,构建了分别异源表达聚酮合成酶模块1的酮还原酶(Ery KR1)、模块2的酮还原酶(Ery KR2)、LDD残基替换为PQQ(LDD→PQQ)的EryKR1及PQQ替换为LDD(PQQ→LDD)的Ery KR2的重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p ET28a-eryKR1)、E.coliBL21(pET28a-ery KR2)、E.coli BL21(p ET28a-Tery KR1)和E.coli BL21(p ET28a-Tery KR2)。SDS-PAGE实验证明,经IPTG诱导后4个重组菌中都表达出相应的酮还原酶。粗酶液的比酶活分别为1.49 U/mg、0.37 U/mg、0.94 U/mg和0.31 U/mg。利用气相色谱分别检测4个重组菌还原2-甲基环己酮体系中产物的立体结构,结果显示与野生型Ery KR1的还原产物以顺式-2-甲基环己醇为主不同,LDD→PQQ的突变型Ery KR1催化2-甲基环己酮的还原产物主要为反式-2-甲基环己醇,而PQQ→LDD的突变型Ery KR2的主要还原产物也由野生型Ery KR2的反式-2-甲基环己醇转变成顺式-2-甲基环己醇,证实了LDD模式序列确实为酶中控制2-甲基环己酮立体选择性还原的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雪,郝思雨,彭小林,李学慧,吴萌.抗肿瘤靛红衍生物的C-3羰基立体选择性还原与活性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8

[2].李凌凌,吕早生,左振宇,杨忠华,刘曜宁.酮还原酶中立体选择性还原位点的突变及其产物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7

[3].高燕娇,肖振华,刘良先,黄培强.含未保护羟基2-吡咯烷酮衍生物的直接还原氰基化:N-甲基-2-别-Bulgecinine的立体选择性合成[J].有机化学.2017

[4].徐伟明,黄卓豪,李万梅,游金宗,蒋善会.硼氢化立体选择性还原制备拉米夫定的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凯,曲大为,马军彦,李君,秦岩.立体选择性催化还原(SSCR)系统NH_3与尾气混合特性的仿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

[6].王超,黄焰根,孟卫东.酰基保护的4-氨基-3,4-二氢-1(2H)-萘酮的立体选择性还原反应[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7].任杰,吴洽庆,朱敦明.羰基还原酶(Candidamagnolia)对溴代苯乙酮的立体选择性还原[C].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8].原伟光.立体选择性芴酮还原菌株的筛选及其关键酶的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2010

[9].黄燕敏,崔建国,黄立梁,甘春芳,范建春.多羰基甾体化合物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还原(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

[10].王丹.AspergillusversicolorD-1立体选择性还原两种倍半萜内酯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BM IM ][Tf2N] /缓冲液中脱氢还原酶...式10醇脱氢酶( lactobacillus brevis)催...S-羟丙哌嗪转化温度和pH对P.caribbicZJB-09225细....caribbicZJB-09225发酵进程曲线生物氧化还原催化手性醇立体异松反应

标签:;  ;  ;  ;  ;  ;  ;  

立体选择性还原论文_赵雪,郝思雨,彭小林,李学慧,吴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