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

发布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

一、颁发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2019)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突出反映党领导人民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重大理论、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满怀信心继续把新中国巩固好、发展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现将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新华社[2](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

王建南[3](2016)在《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它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农村战争环境下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性质的先进政党这一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里程碑。本文聚焦从严治党这一视角,深入研究古田会议关于建党治党问题的一系列创造性探索,系统分析古田会议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发,深入挖掘古田会议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以更好地发挥党史研究的资政育人作用。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语组成。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思路、方法、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第一章阐述古田会议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从理论思维的视角,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提出保持党的先进性、防止党蜕化变质的原则;分析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对从严治党的探索;探究马列主义建党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共产党初期建党治党实践的指导。第二章考察古田会议及其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背景。从历史思维的视角,考察中国工农红军初创的探索进程,剖析红四军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由来,梳理古田会议召开之前“朱毛之争”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关键问题等,分析古田会议召开前中央对纠正红四军党内争论的主要贡献,以及湖雷会议、早康会议、新泉整训和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等会议为古田会议召开所做的前期准备,阐述古田会议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军政关系等建党治党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的科学决策,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严治党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古田会议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必然性,指出这是解决当时红四军党内存在的思想混乱、组织松懈等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党的先进性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必然要求。第三章分析古田会议对早期从严治党若干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从辩证思维的视角,深入分析古田会议关于军事与政治、民主与集中、个人与组织、自由与纪律、主观与客观、红军与群众等六个方面关系当时从严治党问题的创造性探索,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努力从意见分歧的争论中找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突破,从矛盾双方对立中找到二者的统一,透过表象揭示事物的规律,探索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第四章概括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全面总结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治党管党的创新探索及其成功实践,形成了古田会议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严治党思想,即把政治建军作为从严治党的突破,把思想建党作为从严治党的根本,把强基固本作为从严治党的要务,把严肃党内生活作为从严治党的抓手,把严明纪律作为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制度治党作为从严治党的保障。第五章论述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战略思维的视角,考察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它确立的政治建军原则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铸牢了军魂,确立的思想建党原则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开辟了新路,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与时俱进提供了锐利武器,确立的党内斗争原则为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提供了重要遵循,确立的群众路线为党克敌制胜、创造伟业提供了力量源泉,确立的纪律规矩为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戒尺。第六章阐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的传承创新。从创新思维的视角,分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考量,阐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与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在汲取古田会议历史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思想,同时聚焦“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的新内涵新要求,综合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必须运用好古田会议的宝贵经验,坚持思想建党、组织纯党、整风兴党、纪律立党、肃贪清党、制度治党的战略思路。结语部分主要论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即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要克服各种消极思想的干扰;防止管党治党重心的偏差;注意严管严治方法的得当;树起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王安[4](2015)在《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明朝之前,残疾军人保障的标准不明晰,残疾没有轻重之分,待遇没有高下之别。明代的残疾军人保障有了初步的分类,体现出一定的差别。清朝前期对残疾军人的保障,主要依据其自身的残疾轻重程度和是否立有战功来给予相应的待遇;晚清时期,虽然新旧规章共存并行,但是军人的残疾等级有了较为明晰的划分,残疾鉴定更加科学,残疾军人的长期生活也受到了重视。中国传统社会原本就存在针对残疾人的积极救助措施,晚清国门开放,这些积极救助措施也开始转型,由单纯地学习技艺,转向以特殊教育为手段,激发残疾人的潜能,提高其能力。这些都可以在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和实践中寻找到踪迹。同时代的欧美各国通过物质补偿、康复就业、权利保障来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和合法权益。这些国家保障残疾军人的实践向民国政府和国人展示了新的保障理念和保障措施。政府和国人均表现出了仿效的愿望。优抚和安置是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优抚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抚恤,又包括精神层面的优待。抚恤方面,管理机关分层设科,各有职掌;评残范围逐步扩大,待遇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军衔,残疾程度居于次要地位,虽然恤金标准多次提高,但与日渐高涨的物价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士兵靠抚恤金,根本无法维持生存;在实际的抚恤过程中,虽然相关手续逐渐规范,但是微薄的抚恤金常常被拖欠、克扣。优待方面,残疾军人的功绩获得了表彰,政府与社会团体经常对残疾军人进行慰问、犒劳,残疾军人及其家属还可以获得费用减免等优惠待遇。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精神慰藉、激励士气的作用,却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残疾军人的社会地位。收容教养与就业安置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重要举措。国民政府设立教养院为残疾军人提供衣食住所,对他们开展教育,灌输政治理念,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并管束其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就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残疾军人集体进行生产活动;第二,鼓励残疾军人分散就业。安置残疾军人就业的活动,开始于全面抗战之前,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设立机构,出台法规,建构了残疾军人就业安置制度。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在抗战期间于国统区内全面推行开来,由于各种原因,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逐渐陷入困境之中。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舆论给予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高度关注,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安置残疾军人,不仅是满足残疾军人的个人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更是坚持抗战乃至建设国家的必然要求;并探讨了安置的具体途径,如提升素质、集体安置等。全面抗战之前,社会团体对残疾军人的救助活动就已经存在。全面抗战期间,社会团体中出现了以残疾军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工作岗位,设立安置社区,为安置残疾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残疾军人也自发组建了互助团体,为群体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对人民军队中的残疾军人实行社会保障。土地革命时期,军队系统与政府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集抚恤、优待、疗养、安置为一体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将优抚与安置紧密结合,引导残疾军人发展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将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工作与革命斗争的需要相结合,号召残疾军人继续为革命服务。各解放区开办荣誉军人学校,提高残疾军人的政治觉悟,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有工作能力的残疾军人,军政部门则量才使用,分配适当工作。对于身处后方的残疾军人,各解放区则鼓励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厉行节约,尽力支援前线。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性质上已由皇权恩赐转变为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政府、社会团体、民众均参与其中。保障的目标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提升为实现自我价值。保障措施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标准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成效明显优于国统区。这与两党的动员能力、组织能量、政治风气及政策执行力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历史轨迹为今天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推行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岳智慧[5](2014)在《我军党委制的历史沿革及启示》文中提出我军的党委制,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体系中最带根本性的制度。它与人民军队同时诞生,经历了创建、中断、恢复和发展而逐步健全完善。回顾党委制的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坚持这一制度,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许兰[6](2013)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档案远程服务属于档案信息化服务的研究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工作相结合的产物,是军队档案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和提供远程在线档案服务,实现军队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工作效率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军队档案服务进程中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思想观念落后,网络安全可靠性低,信息共享不充分,档案信息化相关法规标准滞后等问题。本文基于信息化管理视角来研究军队档案远程服务体系建设及提升策略。分析军队档案管理现状,从信息化管理视野下论述档案远程服务体系构建的问题,以及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提升策略。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分析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模式,系统阐述部队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现状,为论述远程服务实现的条件和方式研究打下基础。参照国内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经验,论述了我国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构建问题。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包括军队档案的内涵、特点、密级划分、军队电子档案与信息化管理、军队档案的技术支持等理论问题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化管理背景下我国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发展现状,从我国军队档案资源的远程服务进展入手,介绍了我国军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情况,分析了军队档案远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在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建立具有特色的军队档案数据库;构建军队档案远程服务信息安全体系问题;构建军队档案信息共享空间;完善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具体方式等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措施和方式。第四部分从人才、建设投入、法规标准三个层面阐述了做好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发展现状、实现方式、保障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为军队档案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的新渠道。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为国内相关军队档案管理机构构建实践社区并有效利用其促进档案资源的远程服务,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王一[7](2013)在《现代集合住宅与部队公寓住房研究 ——驻京某部队新型公寓住房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军队公寓住房是一个探讨比较少的一个话题。由于部队自身的特殊性,部队建筑一直处于一个跟着地方发展后面走的被动局面。一说起部队,很多人就联想到严肃、死板、整齐划一等词汇,但是部队也是由自然人组成的,除了工作性质不同外,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跟地方人员是一样的。军队公寓住房是部队住房保障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属于福利性质住房,部队自己投资建设,自己管理,所以从设计理念、功能配套到施工技术都比地方保障住房要保守。同时,军队公寓住房也同地方保障住房一样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住房寿命断、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军队公寓住房的发展就变的十分有必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针对部队按照级别分配相应级别住房的特点,在结构形式上选择可以灵活调整户型结构的模式;二、根据军队公寓住房的住户群体的需求,进行功能的精细化设计;三、面对部队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寻找军队公寓住房在设计方面的可行方案。

张端鸿[8](2013)在《中国公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以A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大学治理结构问题,改革和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结构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中国正处于大学制度变革的关键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公立院校都在为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做出尝试。但是从学术界来看,如何完善大学治理结构还缺少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常重视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中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大学治理结构”的概念。本研宄认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是确立有效的产权结构,在此基础上架构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权力配置(决策体制、执行体制、监督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部分组成,从而形成各自独立、权责明晰、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高效体制和机制。传统公司理论中,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包括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会员大会是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非营利组织不存在股东,因此理事会的地位非常重要。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营利组织,从公司治理和非营利组织治理中吸取了治理经验,但同时大学组织的治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等核心职能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基础之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公立高校列入公法人范畴。法人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体,需要具有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保障整个体系功能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围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落实大学法人地位”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中国大学在取得法人地位之后,除规定大学校长是法人代表之外,大学的治理结构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首先,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的前提是产权结构的明晰。国家只是“虚位”的所有者,大学产权的所有者实际处于缺位的状态。虽然公立大学各自都实际上占有并使用着一部分国有教育资产,但是并不能自主经营决策,更不能享有剩余索取权和资产处置权,简而言之即高校并没有法人所拥有的完整独立财产权,无法履行从国家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高等学校法人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章程规定的处分权。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信托的方式,作为大学资产所有者代表的政府将大学的土地、建筑、资金等委托公立大学进行管理,大学作为受托者享有信托期间对信托财产的自主管理权,政府不得随意干预。赋予公立大学公共信托受托者的法律地位。即信托委托人为政府或私人基金;信托受托人为大学董事会或理事会;信托受益人为社会公众。第二,作为团体人格的法人,决策权力不应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因而法人机关的确立比确定法定代表人更为关键。从而导致大学在法人机关长期缺位的情况下维持基本的运行。根据《高等教育法》的精神,党委会承担者最高决策机构的角色。但现实中,党委会、校长、学术委员会都不同程度上拥有部分事务的最终决策权,但却又不能承担起法人机关的职责。1995年,中国的学校(包括大学)根据《教育法》获得了法人地位。大学组织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和政府的关系从原来纯粹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独立的公法人(事业法人)与公法人(政府法人)之间的关系。与法人机关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主体是举办者和管理者。举办者与法人机关之间应当是信托-受托关系,举办者是信托人,法人机关是受托人;法人机关与管理者(大学校长)之间应当是委托-代理关系,法人机关是委托人,大学校长是代理人。中国公立大学的校长是大学的法人代表,是大学的最高行政首长,承担着管理大学的角色。由于法人机关的缺位,中国公立大学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残缺的。政府对于中国公立大学而言,同时扮演着举办者和管理者两种角色。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和国家教育权被政府全面控制,中国公立大学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和从属的状态,办学自主权尚未充分落实,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捐赠者越来越成为对中国公立大学而言非常重要的外部主体。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必将是科层性的。在计划经济下,大学跟各种体制内单位一样,属于整个国家科层结构的一部分,是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不具有自主管理的权限。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是大学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为了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大学行政系统通常是一个科层结构,校长处在这一结构的顶点,他有权任命其他行政人员,并有效指挥整个行政系统运转。党委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扮演了最高决策机构的角色,决策过程遵循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大学的行政首长,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拥有形式上的最终决策权,但党委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约束了校长决策的自由度。条线的决策论证对决策过程至关重要,论证过程是围绕“双头”展开的,部门利益会对论证过程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治理机关尽管拥有最终的审议权,但由教师组成的各种委员会应该在学术决策的动议、论证等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相当程度上说,治理机关所拥有的最终审定权是形式性和象征性的。在中国公立大学,虽然相当一部分大学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董事会(理事会)制度。但是董事会主要是作为一种筹资机制而存在的,董事是为了奖赏大额投资而设立的荣誉席位,并不具备投票决策的权力。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大学董事会(理事会)相比,具有本质的差别。在大学运行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主要应当是法人机关对大学校长的激励与约束。在现实当中,尽管校长职位本身蕴含着一些激励和约束因素,但是由于法人机关的缺失,委托人是不存在的,也就难以建立真正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的背景下,教育部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大学层面也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公开实施条例。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信息披露机制的构建。

王昌权[9](2012)在《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就是“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回顾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古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即以文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为中心;近代图书馆趋于向读者开放,注重的是丰富的藏书、宏伟的馆舍、优雅的环境;现代图书馆使用新技术,注重的是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这都是“以物为中心”的图书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最基本的经济资源,在社会生产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创新精神来源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人的地位被矮化到物的附属地位,挫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在军队院校图书馆中的运用,是以关心人、依靠人、服务人、发展人为根本指导思想。它把人作为管理主体,通过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潜能,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从而实现军队院校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军队院校图书馆的管理由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图书馆管理人员也由传统的管理者向活动的组织者转变。文章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演进、基本内涵及对管理理论的积极意义,阐释了图书馆管理的定义、内涵及发展阶段,阐述了军队院校图书馆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必然性,对军队院校图书馆管理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对如何深化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首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是转变管理思想、强化服务职能,再次是建立多方互动机制、提升管理质量,实施民主化管理。最后对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实施个性化服务、设置学科馆员进行对口服务进行了论述。

洪韬[10](2012)在《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经过十三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但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与军事斗争准备的实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运行环境发生变化,军人伤亡保险制度也面临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军人伤亡保险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现实分析,实现为政策决策部门提供军人伤亡保险制度改革的清晰方案,并以此加快中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完善的进程。我国的军人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发展和建设中形成的,它基本上保障了军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军人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已成为分担军人伤亡风险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面临许多挑战,出现了许多不合理因素。比如:制度定位不明确、险种不全、保险水平低、管理效率低下等。因此,研究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分析其存在的缺陷、问题,探讨改革和完善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建议,不仅可以鼓舞军队士气,激发军人保家卫国的积极性;还是健全国家、军队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手段,维护军人权益、提高军队后勤水平,促进国家、军队和社会稳定的举措。本文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国家和军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法律、政策为依据,借鉴外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新形势下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内在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来研究军人对现行制度的满意度情况,提出完善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合理建议。文章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详细阐述建立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以及行文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军人的概念,分析军人的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军人的伤亡风险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研究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内涵、作用,并对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发展沿革做了系统的梳理。第三部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以及外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制度之间的差异,剖析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第四部分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杨公堤空军疗养院(南京军区空军疗养院)的现役军人进行问卷调研,对问卷调查的数据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军人对于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满意度情况。第五部分结合相关研究,剖析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制约因素,并且分析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根据前文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完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可行建议以及对策,并且进行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颁发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颁发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〇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〇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〇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〇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七年

(2)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〇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八年
一九九九年
二〇〇〇年
二〇〇一年
二〇〇二年
二〇〇三年
二〇〇四年
二〇〇五年
二〇〇六年
二〇〇七年
二〇〇八年
二〇〇九年
二〇一〇年
二〇一一年
二〇一二年
二〇一三年
二〇一四年
二〇一五年
二〇一六年
二〇一七年
二〇一八年

(3)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狭义与广义的古田会议
        (二) 建党与治党
        (三) 从严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党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境外研究现状
        (三) 对研究现状的简要评析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内容
        (二) 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三)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治党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实践探索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基本理论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原则
    二、列宁的建党治党学说
        (一) 列宁的建党实践探索
        (二) 列宁的新型政党学说
        (三) 列宁的从严治党原则
    三、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建党治党实践的理论来源
        (一) 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二) 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指导
        (三)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第二章 古田会议及其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古田会议的历史背景
        (一)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建设新探索
        (二) 红四军成立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
        (三) 古田会议前的“朱毛之争”
    二、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
        (一) 中央“九月来信”的正确指导
        (二) 新泉整训奠定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重要基础
        (三) 古田会议成为永远的红色记忆
    三、古田会议提出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必然
        (一) 解决当时红四军党内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二) 解决农村战争环境中党的先进性问题的历史抉择
        (三) 建设一支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古田会议对早期从严治党若干重大关系的探索
    一、对军事与政治关系的探索
        (一) 单纯军事观点的表现及危害
        (二) 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
    二、对民主与集中关系的探索
        (一) 极端民主化的表现及危害
        (二) 实行民主集中制
    三、对个人与组织关系的探索
        (一) 个人主义和非组织观点的表现及危害
        (二)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四、对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探索
        (一) 自由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二)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五、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探索
        (一) 主观主义的表现及危害
        (二)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六、对红军与群众关系的探索
        (一) 流寇思想的表现及危害
        (二) 坚持走群众路线
第四章 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把政治建军作为从严治党的突破
        (一) 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原则
        (二) 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制度
        (三) 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体制
    二、把思想建党作为从严治党的根本
        (一) 阐明党内错误思想的纠正方法
        (二) 阐明开展党内教育的意义方法
        (三) 阐明红军宣传工作的途径方法
    三、把强基固本作为从严治党的要务
        (一) 深化“支部建在连上”做法
        (二) 提出党员吸纳和退出办法
        (三) 明确各级党组织工作要求
    四、把严肃党内生活作为从严治党的抓手
        (一) 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
        (二) 用好党内批评武器
        (三) 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五、把严明纪律作为从严治党的要求
        (一)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组织规矩
        (三) 严明党的群众纪律和生活纪律
    六、把制度治党作为从严治党的保障
        (一) 明确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制度化措施
        (二) 明确开展党内教育的制度化要求
        (三) 明确加强党内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定
第五章 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建军的确立为新型人民军队建设铸牢了军魂
        (一) 保障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胜利
        (二) 奠定了新中国军队建设革命化正规化的基础
        (三) 指明了新时期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二、思想建党的确立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开辟了新路
        (一) 解决了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先进性建设问题
        (二) 夯实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全面执政的思想根基
        (三) 筑起了新时期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
    三、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与时俱进提供了锐利武器
        (一) 成为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二) 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并执行正确路线的思想基础
        (三) 成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法宝
    四、党内斗争原则的确立为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 党内斗争原则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得到创新发展
        (二) 党内斗争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整党整风运动中得到深化拓展
        (三) 党内斗争原则在新时期整党整风运动中得到科学运用
    五、群众路线的确立为党克敌制胜、创造伟业提供了力量源泉
        (一) 执行群众路线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二) 坚持群众路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成功执政的重要经验
        (三) 贯彻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六、纪律规矩的确立为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戒尺
        (一) 成为革命战争年代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二) 成为全国执政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
        (三) 成为新时期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戒尺
第六章 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的传承创新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的必然选择
        (一) 世情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 国情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三) 党情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在汲取古田会议历史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创新思想
        (一) 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
        (二) 基础在全面
        (三) 关键在严
        (四) 要害在治
    三、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应运用好古田会议从严治党经验
        (一) 坚持思想建党
        (二) 坚持组织纯党
        (三) 坚持整风兴党
        (四) 坚持纪律立党
        (五) 坚持肃贪清党
        (六) 坚持制度治党
结语 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
    二、防止管党治党重心的偏差
    三、注意严管严治方法的得当
    四、树起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说明
        (一)军人社会保障
        (二)残疾
        (三)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三、研究综述
        (一)特殊教育
        (二)社会保障
        (三)残疾人事业
        (四)残疾人的贡献与影响
        (五)职业群体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起点和参照
    第一节 历史起点:帝制时代的保障措施
        一、明清以前:代有诏令 标准同一
        二、明清时期:官兵有别 赏依伤定
        三、晚清时期:多规并行 新旧共存
    第二节 历史参照:残疾人的积极救助
        一、传统遗产
        二、晚清变化
    第三节 时代参照:欧美国家的保障措施
        一、物质补偿
        二、康复就业
        三、权利保障
    小结
第二章 残疾军人的优抚
    第一节 抚恤:经济补偿
        一、管理机关
        二、待遇标准
        三、实际推行
    第二节 优待:精神慰藉
        一、优待方式
        二、实际效果
    小结
第三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政府举措
    第一节 收容教养
        一、机构沿革
        二、收容转院
        三、教养管束
    第二节 就业安置
        一、制度建构
        二、实施情况
    第三节 成绩与问题
        一、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四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社会支持
    第一节 社会舆论的关注
        一、关于安置意义的阐发
        二、关于安置途径的探讨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协助
        一、推动职业重建
        二、建立安置社区
        三、组建互助团体
    小结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 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一、机构设置
        二、内容构成
        三、实际运作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优抚安置保障生活
        一、抚恤
        二、优待
        三、安置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量才使用 继续革命
        一、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二、分配工作 量才使用
        三、生产节约 支援前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我军党委制的历史沿革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委制的初创形成时期
二、党委制的取消中断时期
三、党委制的逐步恢复与丰富时期
四、党委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
五、新形势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委制
    (一) 党委制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二) 正确地把握党委制的领导原则才能确保党委制的有效落实
    (三)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仍须坚持党委制
    (四) 党委制需要在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中继续科学发展

(6)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2 军队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概述
    2.1 军队档案的基本知识
        2.1.1 军队档案的内涵
        2.1.2 军队档案的特点
        2.1.3 军队档案的形成
        2.1.4 军队档案密级划分及密级期限
        2.1.5 军队档案解密的范围及原则
    2.2 军队电子档案与信息化管理
        2.2.1 军队电子档案
        2.2.2 军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
        2.2.3 军队档案信息化管理
        2.2.4 军队档案信息化管理流程
        2.2.5 军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支持
3 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我军档案远程服务现状
    3.1 我国军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3.2 我国军队档案资源的远程服务进展
    3.3 我国军队档案远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3.1 档案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滞后
        3.3.2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落后
        3.3.3 网络安全的可靠性较低
        3.3.4 信息共享不充分,应用范围窄
        3.3.5 专项经费缺口较大
        3.3.6 档案信息化的相关法规标准滞后
4 信息化管理背景下改进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措施和方式
    4.1 建立具有特色的军队档案数据库
        4.1.1 数据的相互关联
        4.1.2 共同存取方式和标准的组织方式
        4.1.3 资源共享
    4.2 构建军队档案远程服务信息安全体系
        4.2.1 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4.2.2 信息网络安全保密的技术防护
        4.2.3 云技术的利用
    4.3 构建军队档案信息共享空间
        4.3.1 军队档案信息共享空间的内涵与功能
        4.3.2 提供“一站式”军队档案信息共享空间服务
    4.4 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方式
        4.4.1 网上档案目录查询
        4.4.2 网上已解密专题数据库查询
        4.4.3 网上咨询
        4.4.4 定题远程服务
        4.4.5 挖掘并提供特色数据
5 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的保障
    5.1 培养军队档案信息化人才
        5.1.1 积极选拔人才
        5.1.2 激励、考核
    5.2 加大军队档案远程服务建设投入力度
        5.2.1 将档案远程服务建设项目列入国防专项建设
        5.2.2 不断提高建设投资的效率与效益
    5.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现代集合住宅与部队公寓住房研究 ——驻京某部队新型公寓住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集合住宅
    2.1 国内集合住宅
        2.1.1 国内集合住宅概况
        2.1.2 小康住宅和“十条标准”
    2.2 国外集合住宅
        2.2.1 国外集合住宅实例
        2.2.2 日本集合住宅发展概况
        2.2.3 日本集合住宅的三个特点
        2.2.4 日本集合住宅设计理念
    2.3 小结
第三章 军队公寓住房发展历程
    3.1 军队公寓住房发展历史
    3.2 军队公寓住房内部空间发展历史
    3.3 军队公寓住房相关政策历史
        3.3.1 军队公寓住房面积标准
        3.3.2 部队营房建设装修及设备标准
        3.3.3 军队公寓住房分配制度
        3.3.4 部队营房建设发展规划
    3.4 军队公寓住房人员组成
        3.4.1 现役军人的分类
        3.4.2 军队干部的职务、军衔调级和晋升制度
    3.5 小结
第四章 驻京军队公寓住房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4.1 土地资源紧张
    4.2 住房供需矛盾
    4.3 住房功能滞后
    4.4 环境污染严重
第五章 驻京部队新型公寓住房设计初探
    5.1 新型公寓住房的设计目标
        5.1.1 延长住宅寿命,节约土地资源
        5.1.2 户型结构灵活,方便人员流转
        5.1.3 设计功能精细,满足使用需求
    5.2 调查问卷
        5.2.1 调查问卷
        5.2.2 调查问卷汇总
        5.2.3 调查问卷小结
第六章 驻京某部队新型公寓住房设计实例
    6.1 现状分析和设计要求
        6.1.1 现状分析
        6.1.2 新建公寓住房设计要求
    6.2 设计实例
        6.2.1 场地分析
        6.2.2 平而功能设计
        6.2.3 室内效果图
        6.2.4 平面组合图
        6.2.5 立面造型设计立面图
        6.2.6 室外效果图
        6.2.7 小结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文件
鸣谢

(8)中国公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以A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1章 大学治理:一种特殊组织治理的分析框架
    1.1 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治理
        1.1.1 公司治理
        1.1.2 公共部门组织治理
        1.1.3 非营利组织治理
        1.1.4 大学治理
    1.2 中国公立大学的法人治理
        1.2.1 法人治理理论
        1.2.2 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1.2.3 大学治理的法人机关
    1.3 、中国公立大学的委托代理
        1.3.1 委托-代理理论
        1.3.2 公共服务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
        1.3.3 非营利组织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3.4 大学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1.4 中国公立大学的权力配置
        1.4.1 官僚制理论
        1.4.2 中国公立大学的外部科层
        1.4.3 中国公立大学的内部科层
    1.5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中国公立大学共同治理
        1.5.1 利益相关者理论
        1.5.2 公立大学共同治理的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公立大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2.1 中国公立大学的法人地位与法人治理模式
        2.1.1 中国公立大学的法人地位
        2.1.2 中国公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模式
    2.2 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
        2.2.1 中国公立大学的产权构成
        2.2.2 A大学产权结构的构成
        2.2.3 中国公立大学产权制度的改革
    2.3 教育信托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2.3.1 教育信托
        2.3.2 信托受托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的结合
    2.4 委托代理关系与法人治理结构
        2.4.1 委托代理关系
        2.4.2 政府与公立大学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2.4.3 法人机关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公立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
    3.1 中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
        3.1.1 中国公立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历史变迁
        3.1.2 作为中国公立大学“举办者”的政府
        3.1.3 作为中国公立大学“管理者”的政府
    3.2 中国公立大学与其他外部主体关系
        3.2.1 中国公立大学与捐赠者
        3.2.2 中国公立大学与中介组织
        3.2.3 中国公立大学与校友
    3.3 中国公立大学的自主权
        3.3.1 中国公立大学自主权的内涵
        3.3.2 中国公立大学自主权的落实情况——以A大学为例
        3.3.3 落实和扩大中国公立大学自主权的建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公立大学的内部权力配置
    4.1 中国公立大学的决策体制
        4.1.1 中国公立大学的决策体制概况
        4.1.2 A大学的决策体制
        4.1.3 领导-追随关系与决策体制
        4.1.4 委托-代理关系与决策体制
    4.2 公立大学的执行体制
        4.2.1 中国公立大学的执行体制概况
        4.2.2 A大学的执行体制
        4.2.3 命令-执行关系与执行体制
    4.3 中国公立大学监督体制
        4.3.1 中国公立大学的监督体制概况
        4.3.2 A大学的监督体制
    4.4 中国公立大学的共同治理体系
        4.4.1 中国公立大学的共同治理
        4.4.2 A大学的共同治理体系
        4.4.3 咨询-顾问关系与共同治理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公立大学的内部运行机制
    5.1 董事会决策机制
        5.1.1 董事会决策与大学内部治理
        5.1.2 美国大学董事会制度的经验
        5.1.3 中国公立大学董事会决策机制的构建
        5.1.4 A大学董事会机制构建的尝试
    5.2 激励与约束机制
        5.2.1 激励与约束理论
        5.2.2 激励与约束机制
        5.2.3 中国公立大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5.2.4 A大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3 信息披露机制
        5.3.1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的治理意义
        5.3.2 信息披露机制的基本内容
        5.3.3 英美国家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做法
        5.3.4 中国公立大学信息披露机制的构建
        5.3.5 A大学的信息披露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
    6.1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
        6.1.1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
        6.1.2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探索和发展
    6.2 A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
        6.2.1 A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变革
        6.2.2 A大学党委领导的历史轨迹与合理定位
        6.2.3 A大学治理结构的制度创新
    6.3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未来走向
        6.3.1 大学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
        6.3.2 通过契约明晰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
        6.3.3 通过章程明晰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理论贡献
        7.1.1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一般分析框架
        7.1.2 中国公立大学治理结构的五组关系
    7.2 政策建议
        7.2.1 完善党委在高等学校的领导方式
        7.2.2 明晰举办者和行政管理者的权责边界
        7.2.3 通过教育信托确立中国公立大学的产权结构
        7.2.4 基于教育信托明确中国公立大学的委托代理关系
        7.2.5 试点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2.6 优化公立大学内部权力配置
        7.2.7 强化中国公立大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2.8 完善中国公立大学的信息披露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9)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1.4.2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学术创新点
第2章 “以人为本”与图书馆管理
    2.1 “以人为本”对管理理论的创新
        2.1.1 以人为本思想的演进
        2.1.2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2.1.3 “以人为本”对管理理论的创新
    2.2 图书馆管理及其发展
        2.2.1 图书馆管理的内涵
        2.2.2 图书馆管理的历史发展
        2.2.3 “以人为本”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
第3章 军队院校图书馆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3.1 军队院校图书馆管理特点
        3.1.1 垂直向下的领导层级
        3.1.2 集中高效的管理体系
        3.1.3 适应军队院校调整改革的管理目标
        3.1.4 适应军队人才建设规划的多元管理对象
        3.1.5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法
    3.2 军队院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管理重心上,重物轻人观念依然稳固
        3.2.2 管理目标上,重集体轻个体思想普遍存在
        3.2.3 管理职能上,重管制轻服务观念依然突出
        3.2.4 管理机制上,重服从轻互动倾向依然明显
        3.2.5 管理手段上,重技术轻人文现象依然存在
        3.2.6 管理方法上,重命令轻协商思想依然盛行
第4章 深化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的路径
    4.1 更新管理理念,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4.1.1 图书馆工作者以读者为本
        4.1.2 图书馆领导以工作人员为本
        4.1.3 读者以图书馆工作者为本
    4.2 转变管理思想,强化服务职能
        4.2.1 馆领导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
        4.2.2 图书馆工作者为读者服务
    4.3 建立多方互动机制,提升管理质量
        4.3.1 建立与读者定期沟通的机制
        4.3.2 建立图书馆工作人员诉求表达机制
    4.4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推进民主化管理
        4.4.1 合理引导读者参与管理
        4.4.2 推进图书馆民主化管理
        4.4.3 增强监督制约机制
    4.5 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
        4.5.1 个性化服务的涵义
        4.5.2 个性化服务的内容
    4.6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实现对口支持服务
        4.6.1 学科馆员的涵义与职责
        4.6.2 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10)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 建立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和研究逻辑结构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军人职业风险及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军人的范围
    第二节 我国军人的职业特征
    第三节 我国军人的职业风险
    第四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内涵与作用
    第五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比较
    第二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与外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比较
    第三节 评价与启示
第四章 现行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满意度研究
    第一节 满意度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满意度统计分析
    第三节 本章的数据研究结论
第五章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节 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完善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第一节 完善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的有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颁发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J].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兵团工运, 2019(10)
  • [2]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J]. 新华社. 中国经济周刊, 2018(50)
  • [3]古田会议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王建南. 武汉大学, 2016(01)
  • [4]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D]. 王安. 苏州大学, 2015(07)
  • [5]我军党委制的历史沿革及启示[J]. 岳智慧.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4(03)
  • [6]信息化管理背景下的军队档案远程服务研究[D]. 许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现代集合住宅与部队公寓住房研究 ——驻京某部队新型公寓住房设计[D]. 王一.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8)
  • [8]中国公立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以A大学为例[D]. 张端鸿. 复旦大学, 2013(03)
  • [9]军队院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管理研究[D]. 王昌权. 信阳师范学院, 2012(01)
  • [10]我国军人伤亡保险制度研究[D]. 洪韬. 浙江财经学院, 2012(06)

标签:;  ;  ;  ;  

发布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