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源追踪论文-李瑛

异常源追踪论文-李瑛

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常源追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阿什河,重金属,悬浮物,底泥

异常源追踪论文文献综述

李瑛[1](2012)在《阿什河流域重金属元素异常源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丰水期悬浮物测量结果显示:阿什河流域悬浮物中Cd含量高出其它流域3~10倍,Zn、Hg、Cu含量也明显高于其它支流。当阿什河流经哈尔滨市东北郊后,在阿什河与松花江交汇处的采样点悬浮物中Hg、Cd、Zn、Cu、Pb含量显着升高,均达到其在整个流域最高水平。阿什河流域悬浮物中Hg、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源追踪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造成阿什河流域悬浮物中Hg、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28期)

李振宁[2](2010)在《河北省平原区土壤中硒异常源追踪及生态效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硒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河北平原1/25万地质调查显示,河北平原土壤硒资源缺乏,但部分地区存在的硒元素异常。本文以河北省平原硒异常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硒元素异常源的追踪和生态效应评价,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对河北省平原地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测试。根据土壤样品分析结果,作者对河北平原地质背景、土壤、地貌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河北平原划分为两大分区,11个土壤形成沉积环境区域。另外对各子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各分区中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原地区土壤硒元素整体含量低,分布差异较大,存在硒富集带,主要表现在唐山、保定、石家庄-邯郸的城市及周边地区。通过对该区域的深、浅层土壤样品分析数据的对比、利用X±nS(n=1.5-3)将数据进行迭代处理后,确定该地区的硒元素的异常下限。根据浅、深层土壤含量差异,Se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异常区剖面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了异常成因的分析,认为表层硒元素异常源主要与人为源关系密切,且主要为大气降尘,并估算出人为源于自然源输入比例为3:1。通过对研究区内岩石样品、土壤样品、灌溉水样、大气降尘、化肥样品中硒元素含量的分析,对硒异常来源作了初步的判断。研究认为河北平原深层土壤硒元素含量未受人为因素影响,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表层土壤硒含量是在原有硒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的基础上,经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表层富集,并运用通量研究计算出河北平原硒元素主要的人为来源。通过讨论研究小麦、玉米籽实中硒元素与对应根系土硒元素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并以此建立响应关系方程。依据建立的响应关系方程,利用研究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研究区每个点位上小麦、玉米籽实中的硒元素含量,从而对研究区内大宗农作物的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根据土壤硒元素分级标准,对河北平原土壤进行分级,确定各级别土壤面积和比例,为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期刊2010-05-01)

黄修保,严如忠,龚敏[3](2010)在《长江流域四川段Cd异常源追踪》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成都经济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重点研究长江各支流重金属元素Cd的来源与分布、分配特征,定量估算金沙江等四大支流Cd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该区早期及现代沉积物、悬浮物中Cd均为高背景值,其质量分数达0.2×10-6;水系沉积物及悬浮物中Cd的高值点明显受到流域内分布的铅锌矿、金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或矿点影响;区内各水系Cd的输出通量明显增加,岷江、沱江Cd的输出通量占流域总通量的比例上升,嘉陵江所占比例下降,金沙江略有变化;水体中Cd的输出通量所占比例在泥沙中减少,在悬浮态和溶解态中增加。(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赵传冬,陈富荣,陈兴仁,赵和苍,夏威岚[4](2008)在《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研究: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全流域性的Cd异常是被中国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研究对象,对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悬浮物中元素含量的测量查明:悬浮物是流域内重金属元素大跨度迁移的主要载体;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程度远远大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这或许正是Cd可以形成沿江流域性异常的主要原因;长江干流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明显受到沿江支流的影响。安徽段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秋蒲河是安徽段重金属元素输出通量最大的支流,每年在安徽段长江两岸土壤中沉积下约4.45t的Cd。利用悬浮物加密测量、1∶5万土壤测量和岩石测量对顺安河流域Cd异常源追踪结果显示: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铅锌矿是悬浮物中Cd的最大的供应源。采用河漫滩沉积物分层采样技术和同位素测年技术,初步恢复了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沉积和污染的地球化学历史,对研究区Cd等重金属元素异常的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8年05期)

宋泽峰[5](2007)在《唐山镉异常源追踪及生态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对河北省秦唐地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测试,作者根据土壤样品分析结果,综合分析了唐秦平原地质背景、土壤、地貌、水文等各种因素后,将唐秦平原划分为四大分区,11个地球化学子区。对比了各子区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的含量、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各子区镉含量分布特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唐秦地区地球化学背景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部分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显着高于深层,表现出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该区域的深、浅层土壤样品分析数据的对比、利用分形理论确定该地区的镉元素的异常下限,划定镉异常区范围。异常图显示镉异常面积达180km~2;浅、深层土壤含量差异悬殊,浅层土壤中镉含量为深层土壤的1.6倍,在空间分布上以及聚类分析表明镉与的铅、锌等元素的相关性较差,而与氮、磷的相关性较好的特点。通过对研究区内灌溉水样、灌渠底泥、农作物、化肥样品中镉元素含量的分析,对镉异常来源作了初步的判断。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镉元素来源于外部人为源。其主要污染因素为当地历史上长期利用含镉污水灌溉农田,以及长期施用镉含量较高的磷肥。根据样品测试数据,当地施用的磷肥中含镉量最高的达到33mg╱kg。每年灌溉水和化肥输入研究区范围内的镉元素可达0.05mg。利用环境风险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说明该地区目前环境状况良好,镉元素是唯一的潜在重金属污染物。但是在部分已经有了初步污染的情况。当地生物生长尚未受到影响,镉在水稻根部聚集量较多,茎部及果实也已有部分镉元素聚集。为了能够更好的监测当地生态环境变化,指示重点污染区。根据当地镉元素的分布状况,利用密切值法对当地镉异常区土壤受镉污染威胁程度进行划分。结果显示该地区的西部较东部更易受到污染。(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期刊2007-06-10)

成杭新,杨忠芳,奚小环,赵传冬,吴新民[6](2005)在《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研究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Cd属于积蓄性有毒元素,引起慢性中毒的潜伏期可达10~30 年之久。中国正在进行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显示,长江流域存在全流域的Cd异常。对长江上、中、下游冲洪积物中Cd质量分数的初步研究,发现长江流域Cd异常以自然风化作用为主。针对长江流域Cd异常的特点,在统一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采用枯、丰水期悬浮物测量技术、河漫滩/泛滥平原沉积物沉积柱分层采样技术,同位素测年技术来建立长江各支流Cd输入通量的时空变化模型和定量评估方法,估算长江各支流的Cd输入通量,使分散于沿江各省的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置于同一平台,从而为全面研究长江流域Cd异常的形成机理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05年01期)

异常源追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硒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河北平原1/25万地质调查显示,河北平原土壤硒资源缺乏,但部分地区存在的硒元素异常。本文以河北省平原硒异常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硒元素异常源的追踪和生态效应评价,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河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对河北省平原地区农田土壤进行了采样测试。根据土壤样品分析结果,作者对河北平原地质背景、土壤、地貌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将河北平原划分为两大分区,11个土壤形成沉积环境区域。另外对各子区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各分区中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原地区土壤硒元素整体含量低,分布差异较大,存在硒富集带,主要表现在唐山、保定、石家庄-邯郸的城市及周边地区。通过对该区域的深、浅层土壤样品分析数据的对比、利用X±nS(n=1.5-3)将数据进行迭代处理后,确定该地区的硒元素的异常下限。根据浅、深层土壤含量差异,Se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异常区剖面分析以及聚类分析进行了异常成因的分析,认为表层硒元素异常源主要与人为源关系密切,且主要为大气降尘,并估算出人为源于自然源输入比例为3:1。通过对研究区内岩石样品、土壤样品、灌溉水样、大气降尘、化肥样品中硒元素含量的分析,对硒异常来源作了初步的判断。研究认为河北平原深层土壤硒元素含量未受人为因素影响,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表层土壤硒含量是在原有硒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的基础上,经人为活动的影响在表层富集,并运用通量研究计算出河北平原硒元素主要的人为来源。通过讨论研究小麦、玉米籽实中硒元素与对应根系土硒元素全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并以此建立响应关系方程。依据建立的响应关系方程,利用研究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研究区每个点位上小麦、玉米籽实中的硒元素含量,从而对研究区内大宗农作物的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根据土壤硒元素分级标准,对河北平原土壤进行分级,确定各级别土壤面积和比例,为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常源追踪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瑛.阿什河流域重金属元素异常源追踪[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2].李振宁.河北省平原区土壤中硒异常源追踪及生态效应评价[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

[3].黄修保,严如忠,龚敏.长江流域四川段Cd异常源追踪[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赵传冬,陈富荣,陈兴仁,赵和苍,夏威岚.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方法技术研究:以长江流域安徽段为例[J].地学前缘.2008

[5].宋泽峰.唐山镉异常源追踪及生态效应评价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

[6].成杭新,杨忠芳,奚小环,赵传冬,吴新民.长江流域沿江镉异常源追踪与定量评估的研究框架[J].地学前缘.2005

标签:;  ;  ;  ;  

异常源追踪论文-李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