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感热病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医外感热病学,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外感热病学论文文献综述
钟培星[1](2015)在《浅析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医外感热病学应用于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炎症因子改善水平、APACHEⅡ评分以及ICU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30d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5年10期)
李成福,李同宪,李月彩[2](2002)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紊乱、神经调节动能失常有关。发热、神昏谵语、痉厥这一组合与发热、昏迷谵妄 ,惊厥的组合相一致 ,其相对对应的证态是 :热陷心包与脑膜炎典型期 ,营血热炽 ,与脑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状态 ,神志昏蒙与轻型 ,非典型脑炎相一致。(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2年06期)
李月彩,李成福,李同宪[3](2002)在《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多器官衰竭 ( MOF)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由严重感染、严重创伤、严重烧伤、休克及恶性肿瘤等引起。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损伤因素通过刺激炎性细胞 ,释放出过多的细胞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程磐基[4](2001)在《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 ,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 ,《内经》提出“热病”概念 ,奠定了理论基础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 ;《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例》详述 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治疗方面 ,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 ,并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李同宪,李月彩[5](2001)在《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机制是炎症介质的异常释放,属于现代感染病学与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范畴。作为炎症的严重阶段,从系统状态的时间结构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在单一器官系统感染后,炎症未能控制,炎症介质过度释放引起的;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各脏腑气分证之后是(本文来源于《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1-09-01)
李同宪,李月彩[6](1999)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1 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感染—炎症—发热这一最古老的医学联系一般认为《伤寒论》及温病学说都是讨论外感热病的,尽管二者在学术上有激烈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二者应当统一为中医外感热病学。二者统一结合起来可以包括了各种外邪侵入机体导致发热的所有疾病及其病理过程。现(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1999年11期)
乔富渠[7](1997)在《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外感热病学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长期的外感热病学医、教、研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医西医,合则两旺,分则两伤;有机结合,新医可创,中西医结合则是中国外感热病学发展的主要途径。1 中西医结合 创立新说 传统外感热病学认为,表证包括《伤寒论》太阳证与温病学卫分证,为外感热病发病后最早出现的证候,“恶寒发热”又为其主症。但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观察,以及现代传染病学记载,不少外感热病(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1997年06期)
谢恬[8](1987)在《论外感热病学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生物医学(Chronobiological Me-dicine)是一门从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派生出来的新兴学科。它是研究时间因素与医学关系的科学。它的产生“改变了一般根据任何时间内得到的量值,来诊断疾病的习惯,认真地注意择时检查,就可以在一些疾病未出现明显症状,而仅有某些节律变化时作出诊断。……诊断疾病时候,医生将考虑获得一个最佳治疗的时间差异。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一天二次或叁次给药……大多数忽略了时间结构对生存力的影响。”“我们可以用一分的时问生物医学预防措施来代替二十倍的‘自身(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刘月明[9](1985)在《外感热病学发展的叁个阶段——兼评“叁论”的学术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素问·热论》(以下简称《热论》),张仲景《伤寒论》、叶桂《温热论》,是祖国医学论述外感热病最完整、最系统的医学文献。这“叁论”反映了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水平,充分体现了叁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和提高,在外感热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笔者试论如下: 《热论》 (外感热病学的初期阶段) 《内经》论述热病最详者,有热论、评热论、刺热论、水热穴论等23篇,其中《热论》是最系统者。究其成就有叁: (一)《热论》首先明确外感热病的概念及发病原因。如:”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期刊1985年05期)
戈敬恒[10](1985)在《对统一温病与伤寒之我见——关于开设新学科“外感热病学”的设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伤寒论》与温病学,都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历代医家各自经验的不一、认识的局限,因而对外感热病看法不一、理解不一,遂至发展成伤寒与温病两派,并形成了两种学说体系。(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外感热病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医外感热病中的神志异常与西医感染病中的意识障碍一致 ,其余的相应的概念是 :神昏与昏迷 ,神志昏蒙与意识模糊 (朦胧状态 ) ,昏愦不语与深昏迷 ,谵妄谵语一致 ;动风与肌肉不自主运动一致 ,实风内动与惊厥一致 ,虚风内动与水、电介质紊乱、神经调节动能失常有关。发热、神昏谵语、痉厥这一组合与发热、昏迷谵妄 ,惊厥的组合相一致 ,其相对对应的证态是 :热陷心包与脑膜炎典型期 ,营血热炽 ,与脑衰竭 ,多器官功能障碍状态 ,神志昏蒙与轻型 ,非典型脑炎相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感热病学论文参考文献
[1].钟培星.浅析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J].光明中医.2015
[2].李成福,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神志异常与现代感染病学中意识障碍的融合[J].陕西中医.2002
[3].李月彩,李成福,李同宪.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
[4].程磐基.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
[5].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对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认识[C].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1
[6].李同宪,李月彩.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9
[7].乔富渠.中西医结合是中国外感热病学发展的主要途径[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
[8].谢恬.论外感热病学的时间生物医学思想[J].中医药学报.1987
[9].刘月明.外感热病学发展的叁个阶段——兼评“叁论”的学术成就[J].天津中医.1985
[10].戈敬恒.对统一温病与伤寒之我见——关于开设新学科“外感热病学”的设想[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