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致化学发光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胶-凝胶法,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苦参碱
电致化学发光法论文文献综述
罗应,李彦青,杨丰泽,程昊,孔红星[1](2019)在《溶胶-凝胶法热解石墨电极传感器制备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多壁碳纳米管(MWNT)导电性优良和纳米银(nano-Ag)电催化特性,以硅溶胶(silica sol)为成膜剂,在助膜剂聚乙烯醇(PVA)协同作用下,以溶胶-凝胶法实现了对MWNT、nano-Ag及Ru(bpy)_3~(2+)在热解石墨电极表面的固载修饰,制备出MWNT/nano-Ag/silica sol/PVA/Ru(bpy)_3~(2+)修饰热解石墨电极,并依据苦参碱(MT)对Ru(bpy)_3~(2+)增敏作用,建立了电致化学发光法对苦参碱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苦参碱浓度在2. 04×10~(-7)~1. 02×10~(-4)mol/L范围内与Ru(bpy)_3~(2+)-MT体系ECL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2=0. 998),检出限(S/N=3)为2. 96×10~(-9)mol/L,连续平行测定1. 02×10~(-5)mol/L苦参碱溶液5次,ECL强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3%,体系稳定性及重现性良好; 3组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 7%~103. 9%。(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李培礼,张长川,王伟烽,崔建东,罗闯[2](2019)在《磁性/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致化学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多巴胺(DA)在其表面自动氧化聚合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Fe_3O_4@PDA);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水相合成法合成了CdSe量子点,并由L-半胱氨酸修饰其表面;由制备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与CdSe量子点通过静电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兼具有磁性和电致化学发光(ECL)的纳米复合材料。Fe~(3+)、Cu~(2+)、Cd~(2+)对复合材料ECL强度增强或猝灭的性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离子浓度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利用此性质检测这些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10期)
郑瑞娟,钟坚海,郎小玲,谢桂香,张冬[3](2019)在《ZnO修饰铅笔芯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以及对抗坏血酸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醋酸锌和聚乙二醇-400为原料,合成了ZnO纳米片,采用XRD和SEM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将ZnO滴涂在自制铅笔芯电极(PGE)表面上,制成ZnO修饰铅笔芯电极(ZnO/PGE),探究其在0.0~-1.5V电位范围内于0.1mol·L-1 NaOH溶液中的电致化学发光行为,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基于抗坏血酸对ZnO电化学发光强度的湮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量抗坏血酸的新方法.抗坏血酸的浓度在2.0×10-7~8.0×10-5 mol·L-1时,发光强度和抗坏血酸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上限为1.0×10-7 mol·L-1.对市售维生素C片所含抗坏血酸的量进行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7%~107.4%.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较低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淼,胡媛媛,张曼,童碧海,张千峰[4](2019)在《氟代吡啶甲酸解离的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苯基吡啶为主配体、以氟修饰的吡啶-2-甲酸为辅助配体合成出一系列环金属中性铱配合物。产物结构通过核磁及质谱进行了确认,对其光物理性能研究表明,这些配合物的发光波长在498~516 nm之间,属于绿光发射。没有氟取代的配合物Ir1量子效率最高,达到32%,而由于2位氟取代的位阻影响Ir4的量子效率最低只有6%,其他氟取代配合物的量子效率在13%~16%之间。引入氟原子后配合物的氧化电位都有所增加,氧化电位由511 mV增加到547~574 mV之间。热稳定性也在氟取代后增加,由142℃提高到187~380℃之间,Ir4提高的最少,为187℃。应用于电致化学发光时,除Ir4外,氟取代都能增加其电致化学发光强度,由332增加到333~370之间。而配合物Ir4的发光强度只有203。以上结果表明氟取代的效果跟位置有很大关系,2位氟取代由于位阻效应,使配合物的量子效率及稳定性都有不利影响,而其他位置的取代则能提高配合物的这些性能。该研究结果对设计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发光材料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芳辉,董天涯,刘惠,张奎,储心萍[5](2019)在《基于联吡啶钌在CdTe量子点/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叁丙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制备了CdTe量子点/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CdTe QDs@NG),并采用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表征了该复合材料。因为CdTe QDs和氮掺杂石墨烯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他们修饰至基底电极上改善了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性能、发光效率以及比表面积,从而在叁丙胺(TPA)存在下,联吡啶钌在CdTe QDs@NG复合材料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ECL)强度远远超过在裸玻碳电极上的响应效果,因此根据TPA对联吡啶钌电致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建立了测定TPA的新体系。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联吡啶钌电致发光强度差值ΔIECL与TPA浓度在4.0×10~(-9)~4.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S/N=3)低至1.4×10~(-9) mol/L。该方法的选择性高、灵敏度强、重现性好,10次重复测定8.0×10~(-8) mol/L的TPA,相对标准偏差仅为2.03%。采用该方法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的TPA浓度,加标回收率在97.7%~104.6%范围,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推广测定实际样品中的TPA浓度。(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磊[6](2019)在《基于黑磷纳米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黑磷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的研究,开发出新的电致化学发光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1.通过液相剥离法结合高速离心合成了黑磷量子点(BPQDs)。通过高分辨率透射显微镜(HR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拉曼光谱表征BPQDs的表面形态和厚度,平均尺寸为8.2nm左右。在中性条件下,研究了BPQDs修饰的玻碳电极在Ru(bpy)_3~(2+)中的电致化学发光(ECL)行为。没有共反应物的情况下,在修饰电极上获得强阳极ECL信号,与空白电极相比,修饰电极上的信号增强了近叁个数量级。电化学结果表明BPQDs可以显着催化Ru(bpy)_3~(2+)的氧化过程,这意味着BPQDs可以作为Ru(bpy)_3~(2+)的共反应物并与其作用产生很强的光发射。多巴胺可与Ru(bpy)_3~(2+)的氧化产物反应,并显示出对ECL发射的明显抑制作用。可以在0.1nM-50nM的范围内灵敏地检测多巴胺,检出限为0.022nM。目前的工作表明,BPQDs是一个潜在的ECL平台,并且有望用于制造新型ECL生物传感器。2.在水溶液中,通过液相剥离结合高速离心从BP晶体上剥离出黑磷纳米片(BPNS)。通过TEM,XPS,AFM,拉曼光谱,UV-vis吸收和荧光光谱表征合成的BPNS的形态。合成的BPNS呈现多层结构,横向长度约为300nm,可在380nm发出荧光。制备了BPNS修饰的玻碳电极(BPNS/GCE),在中性条件下,以叁丙胺(TPrA)为共反应物,在修饰电极上获得了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过氧化氢对阳极ECL信号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被灵敏地检测。在1-1000nM的范围内,ECL强度的降低值与H_2O_2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96nM(3σ)。所提出的修饰电极具有高灵敏性和良好的稳定性。结果揭示了BPNS在ECL研究中的新特征,以及2D纳米复合材料在ECL传感领域的潜在应用。3.黑磷量子点(BPQDs)可以与Ru(bpy)_3~(2+)反应产生强阳极电致化学发光(ECL)信号。然而,BPQDs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功能基团限制了其在ECL生物传感器中的进一步应用。通过将BPQDs镶嵌到苯乙烯-丙烯酰胺(St-AAm)共聚物纳米球中来合成均匀尺寸的BPQDs-St-AAm纳米球(BSAN)。相当数量的BPQDs可嵌入纳米球中,并与Ru(bpy)_3~(2+)反应生成强阳极ECL信号,与单独的BPQDs产生的信号强度相当。氨基聚合物赋予BPQDs与DNA连接的能力,并可用于制备能灵敏检测溶菌酶ECL适体传感器。所提出的适体传感器在0.1-100 pg mL~(-1)浓度范围内可以对溶菌酶进行灵敏检测,并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检出限为0.029 pg mL~(-1)(3σ)。这说明了BP纳米材料的ECL传感应用有望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3)
刘美周[7](2019)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颗粒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single nanoparticle)检测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主要涉及对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催化活性、单个材料性能和单个生物分子行为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纳米孔电化学可以实现对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和单细胞等检测,但该技术属于间接方法,无法得到纳米粒子本身的电化学性质。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单颗粒电化学碰撞分析法,不仅能够获取单个纳米粒子(Single nanoparticles,SNPs)的一些性能,如粒径、浓度、聚集和催化反应活性,而且在电催化,生物电化学和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单颗粒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光学方法、扫描探针显微法和电化学碰撞法等。单颗粒碰撞电化学检测主要依据阻挡、整体电解、电催化放大、电荷取代这四种模式来实现。电致化学发光法(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兼有电化学和化学发光法的双重优点,相对于电化学,ECL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相对于荧光,ECL则不需要光源和分光系统,能够简化仪器,降低背景值。然而,关于电致化学发光检测单颗粒碰撞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功能化纳米粒子上负载电致化学发光试剂钌联吡啶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在超微电极上单颗粒检测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信号为目标,研究了两种新型单颗粒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全文共分为叁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综述了超微电极(Ultramicroelectrodes,UME)的概念、特性、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其次,介绍了单颗粒的特性与应用;随后,概述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基本原理和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基于Au-Nafion纳米粒子负载钌联吡啶复合物(Ru(bpy)_3Cl_2·6H_2O,Ru),研究了单Au-Nafion@Ru(bpy)_3Cl_2·6H_2O(Au-Nafion@Ru)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Au-Nafion@Ru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Au-Nafion@Ru与超微电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响应信号比Nafion@Ru纳米粒子明显增大。同时从电化学碰撞电流-时间曲线中得到Au-Nafion@Ru的电流与电荷、碰撞时间及数目之间的关系。此外,共反应试剂叁正丙胺(Tri-n-propylamine,TPrA)的存在下,实现了Au-Nafion@Ru/TPrA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同步检测。本章扩展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研究体系,为深入研究单颗粒ECL碰撞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叁章,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染料麦尔多拉蓝(Meldola's Blue,MDB)-钌联吡啶(Ru)纳米粒子(MDB-Ru),研究了MDB-Ru在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MDB-Ru有机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合成的MDB-Ru纳米粒子相比MDB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碰撞中具有较好的电流响应信号。此外,在超微金电极和常规金电极上分别研究了TPrA和N,N-二丁基乙醇胺(DBAE)存在下MDB-Ru的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得出MDB-Ru/DBAE体系在超微电极上具有更强的ECL强度,在常规金电极上的发光强度是MDB-Ru/TPrA体系的10倍左右。本章研究丰富了有机染料单颗粒电化学碰撞体系,该研究将为电化学发光单纳米粒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崔爱平[8](2019)在《基于核酸扩增和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电致化学发光microRNA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的核糖核酸分子(约18-25个核苷酸长度)。它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凋亡等多种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由于miRNA的异常表达水平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已被用作疾病诊断过程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发展一种高灵敏方法用于miRNA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miRNA在癌细胞中体积小、含量低等内在特性,对其进行灵敏性检测仍是是生物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挑战。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分析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背景信号低、动态响应范围宽、操作简便等众多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的检测。核酸扩增和纳米材料作为两种常见的信号放大策略,在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过程中备受青睐。本论文研究工作旨在结合核酸扩增和功能化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级联放大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提高ECL分析法检测miRNA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该工作将为临床诊断等提供新思路,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文共分为叁章,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成;其次概述了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和特点;总结了核酸信号扩增技术和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策略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最后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二章,基于等温链置换聚合酶反应(isothermal strand-displacement polymerase reaction,ISDPR)和bridge-DNA-AuNP纳米复合材料信号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种超灵敏、高选择性检测miRNA-21的ECL生物传感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制备了bridge-DNA-AuNPs纳米复合物作为一级信号放大单元。同时,在phi-29 DNA polymerase的作用下,通过ISDPR产生assistant DNA片段并置换出miRNA-21,这一释放的miRNA-21能够诱导下一个新的ISDPR循环,经过多次循环之后,利用少量的miRNA-21产生大量的assistant DNA片段,从而进一步放大检测的灵敏度,该过程可视为二级信号放大单元。Assistant DNA片段先与固定在金电极表面的巯基捕获探针(SH-CP)杂交进一步与bridge-DNA-AuNPs纳米复合物杂交,最后通过生物素与亲和素之间的特异性将ECL探针SA-Ru结合到bridge-DNA-AuNPs纳米复合物上,电化学激发后产生一个强的ECL响应信号。该传感器的电化学发光强度与miRNA-21的浓度在0.01-10000 fM之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2 aM。第叁章,基于粘性末端介导的链置换反应(toehold-mediated strand displacement reaction,TSDR)和催化发夹自组装(target-catalyzed hairpin assembly,CHA)两种核酸扩增策略,建立了一种检测miRNA-21的无酶双信号放大ECL生物传感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包裹电化学发光信号物质Ru(bpy)_3~(2+)的载体,合成了一种新型ECL信号标记物Ru@MIL-101(Al)-NH_2。在目标物miRNA-21的存在下,能够引发TSDR循环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的报告链(RS)。释放的RS与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发夹探针(hairpin probe 1,H1)杂交进行CHA信号放大。最后通过打开的发夹探针(hairpin probe 2,H2)与电致化学发光探针DNA-Ru@MIL-101(Al)-NH_2杂交形成类似的DNA夹心结构,施加电压产生一个增强的电化学发光响应信号。ECL强度与miRNA-21浓度在10 fM-10 nM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4 fM。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可用于人体乳腺癌细胞中miRNA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林欢欢,陈溢滨,皇怡甜,林佩灵,曾宝珊[9](2019)在《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发光同时结合了电化学与化学发光的过程。而ECL传感方法是一种电化学发光方法与传感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手段,具备许多独特的优点。因此,ECL传感器在分析化学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将具备优越的分析性能用于多种待测物的定量分析。本文对ECL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检测原理,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艾晨昊,吴叶宇,谭学才,冯德芬,陈全友[10](2019)在《基于CdS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氯霉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种用于测定氯霉素的分子印迹电致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以硫化镉量子点作为ECL发光试剂,以氯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洗脱模板分子后的聚合物可特异性识别氯霉素。在最佳条件下,ECL响应值与氯霉素浓度的对数成正比,检测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 0×10~(-11)~5. 0×10~(-8)mol/L,检出限为6. 1×10~(-13)mol/L(S/N=3)。结果表明,该M IP-ECL传感器对氯霉素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用于蜂蜜样品的实际测定,回收率为95. 0%~109. 0%。(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5期)
电致化学发光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多巴胺(DA)在其表面自动氧化聚合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Fe_3O_4@PDA);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水相合成法合成了CdSe量子点,并由L-半胱氨酸修饰其表面;由制备的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与CdSe量子点通过静电吸引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兼具有磁性和电致化学发光(ECL)的纳米复合材料。Fe~(3+)、Cu~(2+)、Cd~(2+)对复合材料ECL强度增强或猝灭的性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离子浓度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利用此性质检测这些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致化学发光法论文参考文献
[1].罗应,李彦青,杨丰泽,程昊,孔红星.溶胶-凝胶法热解石墨电极传感器制备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J].分析试验室.2019
[2].李培礼,张长川,王伟烽,崔建东,罗闯.磁性/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致化学发光性能[J].化学世界.2019
[3].郑瑞娟,钟坚海,郎小玲,谢桂香,张冬.ZnO修饰铅笔芯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以及对抗坏血酸的检测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9
[4].潘淼,胡媛媛,张曼,童碧海,张千峰.氟代吡啶甲酸解离的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电致化学发光性能[J].发光学报.2019
[5].吴芳辉,董天涯,刘惠,张奎,储心萍.基于联吡啶钌在CdTe量子点/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叁丙胺[J].分析科学学报.2019
[6].张磊.基于黑磷纳米材料的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构建[D].安徽工业大学.2019
[7].刘美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崔爱平.基于核酸扩增和纳米材料信号放大策略构建电致化学发光microRNA传感器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9].林欢欢,陈溢滨,皇怡甜,林佩灵,曾宝珊.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9
[10].艾晨昊,吴叶宇,谭学才,冯德芬,陈全友.基于CdS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氯霉素[J].分析试验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