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体表面论文_高文坤,杨敏,迟京起,张鑫宇,谢静宜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方体表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立方体,表面,纳米,等离子体,热力学,热点,效应。

立方体表面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坤,杨敏,迟京起,张鑫宇,谢静宜[1](2019)在《原位构筑表面缺陷的碳掺杂型叁元钴镍铁磷化物纳米立方体用于高效全水分解(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叁元金属钴-镍-铁普鲁士蓝结构纳米立方体(Co0.9-Ni~(0.9)Fe1.2NCs)为前驱体,通过简单气相磷化处理,得到优化比例的P-Co0.9Ni_(0.9)Fe1.2纳米立方体磷化物,其具有高本征活性、导电性和高缺陷密度的特点. SEM和TEM结果表明,碳掺杂型P-Co0.9Ni_(0.9)-Fe1.2保持了纳米立方体的结构,其粗糙的表面结构意味着丰富的缺陷位,暴露更多真实活性位.叁元金属普鲁士蓝前驱体的磷化处理不仅提供了碳掺杂,而且原位构筑了立方体表面缺陷位.碳掺杂降低了电荷传输的阻抗,优化了电子传输速率.叁元金属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及丰富的缺陷活性位有效提高了电催化的性能.P-Co_(0.9)Ni_(0.9)Fe_(1.2)拥有极其高的HER和OER催化活性,仅需要~(-2)00.7 mV(HER)和273.1 mV(OER)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其全水分解仅需1.52 V就可以达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此外,本文还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本工作为设计高效过渡金属基双功能电解水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9期)

王向贤,白雪琳,庞志远,杨华,祁云平[2](2019)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间隔的金纳米立方体与金膜复合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颗粒与金属薄膜的复合结构由于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间的强共振耦合作用,可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显着增强吸附分子的拉曼信号.本文提出了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间隔的90 nm金纳米立方体与50 nm金膜复合结构的SERS基底,通过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得到PMMA的最优化厚度为15 nm.实验制备了PMMA间隔层厚度为14 nm的复合结构,利用罗丹明6G (R6G)为拉曼探针分子, 633 nm的氦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研究了复合结构和单一金纳米立方体的SERS效应,发现复合结构可以使探针分子产生比单一结构更强的拉曼信号.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金纳米立方体水溶液条件下复合结构中R6G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当金纳米立方体水溶液浓度为5.625μg/mL的条件下复合结构中R6G的拉曼信号最强,且可测量R6G的最低浓度达10~(–11) mol/L.(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威,单军军,Luan,Nguyen,张适然,陶丰[3](2019)在《PdRh双金属纳米立方体表面化学原位研究与CO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关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原位表征技术的进步,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催化剂在活化或催化反应条件下会发生表面结构或组分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催化性能.而开展以具有明确结构和组分纳米晶为模型催化剂的原位催化反应研究,对深入理解催化剂在反应中的活性中心状态和构效关系能起到重要推进作用.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一系列组成、相似尺寸及相同形貌的PdRh双金属纳米立方体,针对CO催化氧化反应,结合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下和不同组成的纳米晶表面化学演化历程.研究发现Pd_(0.6)Rh_(0.4)和Pd_(0.8)Rh_(0.2)两种组分的纳米晶催化反应活性中心取决于其预活化条件,而PdRh体系的元素偏析现象仅在Pd_(0.6)Rh_(0.4)一种条件下发生.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明晰了双金属催化剂表面结构在反应条件下的演变与催化性能的关联.(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01期)

Fawad,Ahmad,罗赖昊,李旭,黄宏文,曾杰[4](2018)在《通过表面钨掺杂大幅提升钯纳米立方体的燃料电池催化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规整非铂电化学催化剂无论对于燃料电池的推广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钯纳米立方体(Pd nanocubes)作为晶种,使用表面掺杂的手段制备了一种表面结构规整的钨掺杂钯纳米立方体(W-doped Pd nanocubes).通过改变合成过程中所加入羰基钨前驱体的量以调控表面钨的原子比例,继而获得了钨原子比例分别为0%,0.8%,1.2%,1.5%的纳米立方体.所制W-doped Pd nanocubes/C催化剂在碱性条件下的氧还原反应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其中1.2%W-doped Pd nanocubes/C催化剂性能最佳,在0.9 VRHE时比活性达1.18 mA cm~(-2),质量活性达0.25 A mg~(-1)Pd,分别是商业Pt/C催化剂的4.7倍和2.5倍.研究表明,随着钨的掺杂量从0%增至1.5%,钨掺杂钯纳米立方体的d带中心从-2.49 eV逐渐降至-3.08 eV.同时,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随着钨掺杂量的增加,钯的3d峰位向低能逐渐偏移,说明了钨掺杂导致了电荷由钨转向钯.而d带中心的下移能够将更多的反键态拉下费米能级,继而导致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减弱.因此,由钨到钯的电荷转移导致的d带中心的下移,继而引起的反应中间体对催化剂的吸附作用变弱是氧还原催化活性增强的原因.而过高的W掺杂(1.5%)导致活性的降低也可以用Sabatier规则解释.在循环测试10000圈之后,1.2%W-doped Pd nanocubes/C催化剂的质量活性仅仅减少了14.8%,而商业Pt/C催化剂减少了40%,可见其具有极佳的稳定性.而且循环测试之后的透射电镜表征显示,相比于团聚严重的商业Pt/C催化剂,1.2%W-doped Pd nanocubes/C催化剂仍然分散良好,其形貌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此外,该催化剂对乙醇氧化反应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1.0 mol L~(-1)氢氧化钾和1.0 mol L~(-1)乙醇混合溶液中,测试峰电流达6.6 A mg~(-1)Pd,是Pd nanocubes/C催化剂的2.2倍,商业Pd/C催化剂的5.1倍.这同样得益于适量钨掺杂所导致的催化剂d带中心—下移引起的含碳中间体吸附的削弱.经过1000 s的稳定性测试,1.2%W-doped Pd nanocubes/C同样表现出高于商业Pd/C催化剂的稳定性.优异的氧还原和乙醇氧化性能表明所制1.2%W-doped Pd nanocubes/C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双功能燃料电池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孙仲玉[5](2018)在《表面量子阱效应钛酸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的新型绿色环保型技术。钛酸锶作为典型的n型半导体氧化物,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高化学稳定性及光催化活性等特性,在光催化领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但因其禁带较宽,光能利用率低及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钛酸锶的光催化性能。在本研究课题中,通过Nb表面掺杂首次合成具有表面量子阱效应的钛酸锶(quantum wellSrTiO3,QW-SrTiO3)纳米立方体。SrTiO3拓宽了其光响应范围,增强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效率,获得了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及分解水制氢性能。1、通过对SrTiO3进行内部La掺杂,表面Nb掺杂成功制备了具有表面量子阱效应的SrTiO3纳米立方体。其中,La离子替代Sr离子提高SrTiO3载流子浓度而不改变SrTiO3的能带结构;表面Nb离子替代Ti离子形成Nb掺杂的二维界面,同时降低SrTiO3表面层的能带结构。由此,在纳米立方体的内部与表面会形成约O.1eV的电位差,从而能够将电子限制在Nb掺杂的表面层内,进而可得纳米尺度的量子限域效应。2、QW-SrTiO3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可见光照射下,QW-SrTiO3可高效降解罗丹明B(RhB),且展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当RhB的浓度为10 mg/L时,最佳催化速率约为0.3 min-1,远高于纯SrTiO3(0.01 min-1)和La掺杂SrTiO3(0.13 mir-1),其最优掺杂含量为La 10%内部掺杂和Nb 5%表面掺杂。且表面量子限域效应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主要催化活性物质(·O2-),大大增强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3、QW-SrTiO3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领域也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掺杂含量为La 1%内部掺杂和Nb 5%表面掺杂时,QW-SrTiO3分解水产氢速率最高为 673.8 μmol h-1 g-1,约是纯 SrTi03(188.0 μmol h-1 g-1)的 3.6 倍。另外,在甲醇含量较低情况下(5mL),QW-SrTiO3依然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这表明SrTiO3表面量子阱的设计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4、在成功合成QW-SrTiO3的基础之上,制备QW-SrTiO3/石墨烯(QW-SrTiO3/GR)复合光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的最佳负载含量为1.0%,此时对应的最高产氢速率约为14693.07 μmol g-1 h-1,相比于纯SrTiO3和QW-SrTiO3,分别提高了约78倍和22倍。其作用机理为:graphene/graphene-的电位(-0.08 V vs.SHE)低于Nb-SrTiO3的导带低,但同时高于H+/H2的还原电位(0 Vvs.SHE),故而Nb掺杂表面层上的电子可以快速迁移到石墨烯片层上。故而可增加其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大大提升其光催化产氢速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19)

王相杰[6](2017)在《金属纳米立方体及TiN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是当今纳米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Plamsmons,SPs)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表面科学、能源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本论文主要以金属和非金属的纳米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叁维时域有限差分法(3D-FDTD)系统探究了金属纳米立方体与金属基底的耦合体系以及非金属材料TiN的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特性。本论文采取理论模拟研究的方式对两种不同材料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表面等离激元理论基础、相关应用以及在纳米立方体和TiN的表面等离激元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想与思路。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本论文借助的数值计算方法—叁维时域有限差分法(3D-FDTD)。第叁章借助金纳米立方体的二聚体与金基底的耦合体系研究了纳米立方体与金属基底之间模式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以及该体系的应用。第四章对TiN材料的不同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进行了探究,对于将这种新材料应用到表面等离激元领域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金属纳米立方体的二聚体与金属薄膜耦合体系中的模式竞争与协同效应研究。通过对复杂多模式耦合体系进行研究,利用表面电荷分布对这些模式进行识别,对于纳米立方体二聚体与金属基底耦合体系,能够呈现出比较丰富的模式,并且这些模式之间会存在竞争与协同效应,多模式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实现较大的场增强并且FoM将会超过30,从而该复杂多模式耦合体系可能应用到表面增强光谱以及表面等离激元传感等领域。2、TiN材料在表面等离激元领域的应用。TiN虽然是非金属,但是介电函数与金、银等材料相似,并且吸收损耗相对金属较低,从而可以表现出较好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利用理论计算方法对TiN的不同纳米结构进行研究,包括单粒子、耦合体系以及TiN材料TERS和TEF的远场定向发射特性,发现其与传统表面等离激元材料有相同特性。但是由于其作为非金属电荷密度较低,而不能实现较大的场增强,但是仍可以作为表面等离激元研究的材料之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王争闯[7](2017)在《基于银纳米立方体及分子印迹膜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荧光(SurfacePlasmon-CoupledEmission,SPCE)是一种源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与处于近场范围内的荧光团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特殊的纳米光学现象。SPCE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荧光发射的双重优势,其光谱响应主要集中在界面处近场范围(20-200nm),对距离变化极其敏感,结合金属纳米结构将进一步提高荧光信号强度及检测灵敏度;另一方面,分子印记聚合物以其良好的特异识别能力以及普适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并已广泛地应用在医药、食品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论文致力于探究调控表面等离子体与荧光分子相互作用,为传感分析提供新思路;同时,引入分子印记聚合物,有望用于SPCE传感设计。论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综述了 SPCE的相关原理、光谱特性以及研究进展;其次介绍了基于薄膜耦合“热点”增强荧光研究及其应用;接着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总结;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构思。第二章纳米银立方体-金属薄膜耦合结构介导荧光发射研究。本章中合成了不同尺寸、形状均一的银纳米立方体,通过自组装过程构建了银纳米立方体与金属薄膜的耦合结构。该结构触发金属薄膜表面原本已猝灭的荧光分子,重新辐射SPCE荧光信号。我们重点考察了组装密度、耦合距离、染料负载量等因素对SPCE信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纳米颗粒和金属薄膜之间的间距约~12nm时,“去猝灭”增强倍数达到~103,有望用于发展通过生物大分子连接金属纳米结构的传感器。第叁章基于分子印迹膜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研究。通过在SPCE复合基底对模板蛋白进行分子印迹,利用分子印迹膜的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并与之重新结合。初步考察了 MIPs捕获目标带有荧光标记蛋白后信号的角度分辨性和偏振性;同时利用SPCE成像系统对标记有荧光的蛋白分子进行成像。结果显示了MIPs与SPCE两者结合的可行性,今后将有望协同提高传感分析能力的优势特性以及构建高效的生物传感平台。第四章结语与展望。总结了本论文中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何玮,李万祥[8](2017)在《立方体工件六个表面全自动切削机床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立方体保温绝热材料应用广泛,而对其切削处理需分别采用叁台机床独立加工,分叁道工序对上下、左右和前后六个表面进行,过程繁琐、效率低下、人工参与较多且安全得不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综合设计和改进,经过优化设计的全自动切削机床,采用流水线工序全面实现工件的夹持、运送和翻转的全自动控制。重点设计了翻转装置和夹持装置,同时用ANSYS Workbench对关键零部件夹持板和轴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其强度和应变均满足设计要求。该组合切削机床用于立方体工件六个表面全自动加工,工作范围大、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有效确保整个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汤焕丰,黄在银,肖明[9](2016)在《立方体纳米Cu_2O表面热力学函数的粒度及温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液相还原法合成了4种粒度在40-120 nm的立方体纳米氧化亚铜(Cu_2O)。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拉曼光谱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纳米Cu_2O的物相组成及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原位微热量技术实时获取纳米/块体Cu_2O与HNO_3反应过程的热动力学信息,结合热化学循环及动力学过渡态理论计算得到纳米Cu_2O的表面热力学函数。在薛永强等建立的无内孔球形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基础上,发展了立方体纳米颗粒的热力学模型。最后由理论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了粒度和温度对表面热力学函数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随粒度减小而增大,且与粒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这与立方体热力学模型规律一致;随着温度的升高,摩尔表面焓和摩尔表面熵均增大,摩尔表面Gibbs自由能则减小。本文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纳米热力学基本理论,还为纳米材料表面热力学研究及应用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王争闯,曹烁晖,谢凯信,陈敏,翟艳云[10](2016)在《“去猝灭”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研究:纳米银立方体-金薄膜耦合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SPCE)是一种涉及金属纳米结构与荧光团近场相互作用的独特纳米光学现象,引起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曾报道"球-面"纳米金属结构可诱导处于金属薄膜表面猝灭区域的荧光团表现出"去猝灭"荧光增强[1]。考虑到银纳米立方体-金膜结构增强荧光效应显着[2],我们设计利用纳米银立方体-金薄膜耦合结构对SPCE特性进行研究。考察了组装密度、耦合距离等因素对SPCE信号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数百倍的"去猝灭"增强效果,耦合信号表现出p偏振性(Fig1)。该研究有望为探索表面等离子体-荧光相互作用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期刊2016-07-01)

立方体表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金属纳米颗粒与金属薄膜的复合结构由于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间的强共振耦合作用,可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显着增强吸附分子的拉曼信号.本文提出了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间隔的90 nm金纳米立方体与50 nm金膜复合结构的SERS基底,通过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得到PMMA的最优化厚度为15 nm.实验制备了PMMA间隔层厚度为14 nm的复合结构,利用罗丹明6G (R6G)为拉曼探针分子, 633 nm的氦氖激光器作为激发光源,研究了复合结构和单一金纳米立方体的SERS效应,发现复合结构可以使探针分子产生比单一结构更强的拉曼信号.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金纳米立方体水溶液条件下复合结构中R6G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当金纳米立方体水溶液浓度为5.625μg/mL的条件下复合结构中R6G的拉曼信号最强,且可测量R6G的最低浓度达10~(–11) mol/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方体表面论文参考文献

[1].高文坤,杨敏,迟京起,张鑫宇,谢静宜.原位构筑表面缺陷的碳掺杂型叁元钴镍铁磷化物纳米立方体用于高效全水分解(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2].王向贤,白雪琳,庞志远,杨华,祁云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间隔的金纳米立方体与金膜复合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研究[J].物理学报.2019

[3].朱威,单军军,Luan,Nguyen,张适然,陶丰.PdRh双金属纳米立方体表面化学原位研究与CO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关联(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4].Fawad,Ahmad,罗赖昊,李旭,黄宏文,曾杰.通过表面钨掺杂大幅提升钯纳米立方体的燃料电池催化性能(英文)[J].催化学报.2018

[5].孙仲玉.表面量子阱效应钛酸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

[6].王相杰.金属纳米立方体及TiN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7

[7].王争闯.基于银纳米立方体及分子印迹膜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荧光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何玮,李万祥.立方体工件六个表面全自动切削机床的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7

[9].汤焕丰,黄在银,肖明.立方体纳米Cu_2O表面热力学函数的粒度及温度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6

[10].王争闯,曹烁晖,谢凯信,陈敏,翟艳云.“去猝灭”表面等离子体耦合发射研究:纳米银立方体-金薄膜耦合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2016

论文知识图

天线的轴比频率响应正方形扫描盒子、扫描线段与叁维分形...文献[36]多相模型仿真水和气泡如图2...规则格网DEM叁维地形实体模型锥台模型圆台与立方体组合模型

标签:;  ;  ;  ;  ;  ;  ;  

立方体表面论文_高文坤,杨敏,迟京起,张鑫宇,谢静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