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存款,显性,保险制度,隐性,风险,资本,利率市场化。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波,刘忠璐[1](2019)在《后危机时期银行高质量资本与流动性创造关系研究——基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6年145家银行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后危机时期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对银行高质量资本与流动性创造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高质量资本更好地发挥成本节约、风险吸收与激励监督的效应,对流动性创造总量和表内流动性创造起到促进作用。银行高质量资本又可以降低监管套利,从而抑制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造成银行流动性创造下降,尤其是表内流动性创造。进一步,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弱化银行资本的传导渠道,降低银行高质量资本对流动性创造总量与表内流动性创造的激励效果。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在继续要求银行持有高质量资本时,需要考虑对整个金融安全网构建的相互影响,降低不同监管措施之间制衡作用,促进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佳萍,曹前进[2](2018)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异质性与风险承担》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证结果显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道德风险效应大于金融稳定效应,促使银行更加冒险,从而承担更多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风险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敏感性,促使银行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不因规模而存在差异。因此,银行应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机制,并强化内部监督,加强资本约束,防范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本文来源于《征信》期刊2018年10期)
邹雪怡[3](2017)在《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银行业尤为明显,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等。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2015年开始正式实施。本文主要就隐形存款制度成功转型为显性存款制度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出分析,总结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7年21期)
徐乐,张华[4](2016)在《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防范银行发生挤兑风险,又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也是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渐的放开,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都被提上日程,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将增加。但是中国其实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的只是以政府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风险控制机制,不利于加快市场化进程。因此中国迫切的需要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完善整个金融市场。(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6年17期)
谢雪燕[5](2016)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对银行实行控制的同时为其提供隐性担保(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伴随着改革的推进,2005年之后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国家是制度变迁的设计者和推行者,我国制度的变迁具有明显的强制供给型特点。本文从诺斯的国家理论出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存款保险制度变迁的国家模型。研究发现,2005年之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符合国家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6年18期)
袁雯琪[6](2016)在《论中国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1,作为当今各国构建全方位的金融安全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存款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心,维持金融领域的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显着作用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普遍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隐性存款保险制度2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建立了与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相适应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3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的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趋势日益显着,“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4的国有银行也逐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大批民间资本流入银行业,这种宏观金融大背景的变化,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5的在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一直以来,我国对如何构建全国性的“显性”存款保险体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早在1993年,国务院就对建立存款保险基金的事宜有所提及,随后在很多重要会议和规划中也多次提及并讨论在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最终,2015年2月17号,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存款保险条例》,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此理论意义上的中国“显性”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得以正式建立。6但是在正式构建显性存款保险的实践操作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存款保险体系,如何完善现行的制度中存在的弊端,7使之与当前金融的发展相适应,如何协调存款保险与其他金融监管措施的关系,都成为各国在建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程中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了帮助各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BCBS)和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联合制定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准则》(Core Principles),成为了目前国际上对建立和完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最具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新兴国家可以适用《核心准则》来引导本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发达国家普遍适用《核心准则》来评估已有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对照其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国际上各国运用IADI《核心准则》构建和完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进经验,探讨如何在中国建立切实有效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类型、历史演变、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等方面。在对存款保险制度有了基本了解之后,第二章介绍IADI《构建合理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准则》,并利用IADI《核心准则》来分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构建和完善,从而为探讨中国如何构建有效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宝贵的经验。第叁章将进入分析中国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首先对中国孕育存款保险制度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熟度进行分析,然后运用IADI《核心原则》来讨论中国现行《存款保险条例》制度安排的合理和不足,分析中国当前存款保险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则首先对分析的现行存款保险制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结合IADI《核心原则》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期完善当前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而构建更加行之有效的、与目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相适应的显性存款保险体系。(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6-06-10)
崔巍[7](2016)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新生的基础性金融制度,其重要作用在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这一机制除了作用于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风险处置,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防范银行挤兑与风险传染的职能。个别银行破产挤兑并不可怕,可怕是挤兑以及其他金融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大范围的银行间风险传染往往是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前奏。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完全阻断银行问风险传染。因此本课题重在研究我国现行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上将有何作用,在该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机理是什么以及如何防范与治理。文章在文献梳理、概念解析和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首先借鉴历史经验事实,观察并总结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的关系,寻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证据并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现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分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再以此为背景,从理论上研究了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渠道和影响因素。文章认为,现行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大范围的银行挤兑风险传染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是无法有效阻止其他金融风险通过不同的渠道在银行间传染。在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主要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渠道传染,分别是由银行间资金支付清算与银行间信用拆借构成的内部渠道和资本市场与信息渠道构成的外部渠道。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激励、银行间网络结构、贷款业务同质化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会对银行间风险传染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之后利用我国16家银行同业拆借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进行模拟。实证结果显示,基于银行间拆借市场,共同风险业务暴露和以大型银行为中心的银行网络结构加剧了我国传染的可能性。最后,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这叁个层面提出了有关防范与治理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6-05-10)
韩笑,葛志祥,韩国成[8](2016)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特色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从国家法律层面确立了对于社会存款的保护,2015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同年5月1日开始实行。本文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保障储户利益,维持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积极意义、面临的问题和防范措施这几个角度展开阐述,为丰富我国特色显性存款制度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6年04期)
焦喆[9](2015)在《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及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最新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开启了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进程,对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对现有存款保险制度所带来的影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弊端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必要性来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相应的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5年42期)
刘久[10](2015)在《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现代国家金融安全网的一环,被界定为"用以保护存款人利益,避免他们被保险的存款在面临银行无法履行对其的责任时,遭受损失的制度(体系)"。按照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将存款保险制度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在正式实施《存款保险条例》之前一直对存款实行隐性保护,其存在诸多弊端。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存款保险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按照国际指南、原则的指导方法进行评估,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得到了国内审慎监管,有效法律法规,良好会计准则以及披露制度的支持,这都为其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同时,根据相关国际原则、指引,对该新条例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已初具规模,有益于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法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证结果显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道德风险效应大于金融稳定效应,促使银行更加冒险,从而承担更多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会增强银行风险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敏感性,促使银行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不因规模而存在差异。因此,银行应建立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机制,并强化内部监督,加强资本约束,防范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海波,刘忠璐.后危机时期银行高质量资本与流动性创造关系研究——基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J].国际金融研究.2019
[2].杨佳萍,曹前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异质性与风险承担[J].征信.2018
[3].邹雪怡.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
[4].徐乐,张华.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
[5].谢雪燕.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显性化探究[J].财会月刊.2016
[6].袁雯琪.论中国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6
[7].崔巍.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8].韩笑,葛志祥,韩国成.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特色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研究[J].经贸实践.2016
[9].焦喆.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及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分析[J].中国市场.2015
[10].刘久.中国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研究[J].法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