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相关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标记,抗病性,分子,基因组,自交系,黄萎病,霜霉病。
抗病相关分子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彭振英,崔海燕,李娜娜,张斌,丁汉凤[1](2017)在《小麦品种抗病相关分子标记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标记选育抗病小麦新品种已经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育种方法。本研究用29对抗病分子标记对354个小麦品种进行检测,分析这些标记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检测到多个小麦品种同时含有多个标记,如黑麦AR132同时含有抗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标记;淮麦0607、SN086218、石新733、徐30、潍74987、周麦28、中麦1219、连05167、淮05155、Jagger、CP02-62-1-2-2-2-1、中育01089同时含有抗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标记。本研究为小麦聚合育种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只升华,苏同兵,于拴仓,张凤兰,余阳俊[2](2016)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白菜A01染色体定位的霜霉病抗病位点和相关分子标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202份大白菜自然群体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 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并通过测序深度、SLAF标签的多态性与参考基因组的相似程度等指标的筛选,获得了全基因组均匀分布的960个SLAF分子标记。结合相应材料的霜霉病病情调查结果,利用所述960个SLAF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在A0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新的与抗霜霉病关联的SLAF标记,即SLAFMarker A0124655323;(2)根据SLAFMarker A0124655323左右两翼最近标记之间的距离确定此热点区间为A01染色体24573724~24755150的物理范围;(3)利用该区间内的一个SNP开发出适用于KASP分型技术的SNP分子标记,在各亚群选择准确率均在80%以上;(4)在此区间找到抗病相关基因13个。本研究获得的新的抗病位点和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大白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马前程,王丽丽,张海萍,郭文超,曲延英[3](2016)在《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的分子标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G.barbadense)、陆地棉(G.hirsutum)品种为材料,使用11对与抗黄萎病基因连锁的SSR多态性引物对其进行SSR-PCR扩增分析,并计算各抗病品种扩增条带与抗性性状的一致程度。结果筛选到VM15、VM18、VM22、VM23和VM32共5对分子标记能够获得特异性产物,该标记是根据抗病相关的mRNA序列、Protein基因序列和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的。计算可得引物VM32、VM15、VM23获得的特异性产物与棉株抗病性一致率分别是1.000、0.857、0.857,均高于0.800,获得的6条特异性条带含有目的抗性基因。(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姜再胜[4](2014)在《虹鳟生长和IHN抗病力的遗传参数估计及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鲑亚科(Salmoninae),大麻哈鱼属(Oncorhynchus),是世界性养殖鱼类。其肉质鲜美,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无肌间刺、易加工,是水产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在近年来的虹鳟养殖生产中,种质退化、产品质量下降和病害频发等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实现虹鳟养殖业的稳定发展,选择快速生长及抗病性强的虹鳟品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子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能提高育种效率,促进虹鳟优化种质和品种的培育。本研究探讨关于筛选抗病性强的虹鳟育种的工作、虹鳟选育群体体尺性状的表型与遗传相关分析的工作及选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虹鳟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以虹鳟优良品系G2世代为基础群体,在避免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基础上随机交配,建立了60个全同胞家系,对上述家系进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人工感染试验,构建贝叶斯动物阈模型估计IHN抗病力的遗传参数,采用吉布斯抽样(Gibbs sampling)的方法估计虹鳟IHN抗病力的方差组分并计算其遗传力,结果显示虹鳟IHN抗病力的遗传力为0.34。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病家系筛选研究,获得8个感染IHNV病毒90日存活率超过50%的家系,其中一个家系(编号K23)的存活率超过了90%。本研究结果表明,虹鳟IHN抗病力具有中等遗传力,在技术上采用选择育种的手段对虹鳟IHN抗病性能进行遗传改良是可行的。另外,采用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此虹鳟群体(G2)的头长、体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背吻距、背鳍基长等8个主要体尺性状的遗传力。结果显示,上述8个性状的遗传力在0.131~0.313之间,多为中等或偏低遗传力,其中背鳍基长遗传力最低,为0.131±0.039,体高遗传力最高,为0.131~0.086。采用皮尔逊相关法估计上述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结果显示,上述性状间表型相关变化范围在0.016~0.1815之间。采用两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了上述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上述性状间遗传相关变化范围在0.065~0.866之间。在本研究中,比较分析表型和遗传相关结果发现,虽然体厚与尾柄长的表型相关最低,仅为0.016,相关性不显着(P>0.05);但是遗传相关为0.247,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 test, LRT)统计分析达到显着水平(P<0.05)。体厚与背鳍基长的表型相关为0.647,t检验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遗传相关仅为0.305,LRT统计分析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上述结果说明,在该群体中各体尺性状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水平不完全相同,在设计育种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免费从EST数据中开发获得EST-SSR分子标记,用于种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的研究。从NCBI公共数据库中共获得287565条虹鳟的EST序列,通过前处理得到全长为55236.33kb的无冗余EST181668条。在这些序列中搜索出990余个SSR,分布于860条EST中,出现频率是1.32%。这些序列共设计出129对EST-SSR引物。经过对虹鳟样本基因组DNA的扩增检验,最终挑选出17个多态性好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分析虹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生长性状。实验用17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虹鳟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在随机采样360尾个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823个,各标记等位基因数为3~10个,片段大小为90~348bp,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9316~8.8220,观测杂合度(Ho)为0.2083~0.7222,期望杂合度(He)为0.4830~0.8879,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470~0.8716,平均为0.6533。统计结果显示,虹鳟养殖群体处于高度多态水平,经卡方检验显示其中有13个位点显着偏离了平衡(P<0.01)。为了进一步研究上述的微卫星标记与虹鳟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利用SPSS19.0的GLM模型分析17个微卫星标记与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LJRTHRB846和HLJRTHRB779与4项生长性状均具有极显着相关性,HLJRTHRB281、HLJRTHRB373、HLJRTHRB418、HLJRTHRB260、HLJRTHRB436与体长、体高和体重均具有极显着相关性, HLJRTHRB468与体重和体宽均具有极显着相关性,HLJRTHRB513与体重和体高具有极显着相关性,HLJRTHRB291和HLJRTHRB809与体高具有极显着相关性,HLJRTHRB131与体宽具有极显着相关性,HLJRTHRB241与体长具有显着相关性。将Duncan多重比较用于基因型与生长性状之间,寻找微卫星标记具有生长性状优势的基因,为虹鳟QTL定位结果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5)
潘旭浩[5](2013)在《水稻抗直穗病基因qSH-8精细定位及相关连锁分子标记和抗病种质资源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亚洲绝大多数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因此水稻生产安全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水稻总产量虽然不高但是其绝大部分用作出口,是世界第二大水稻出口商,因此美国水稻生产安全,从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美国主要的水稻病害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直穗病、菌核病、叶鞘黑腐病、稻胡麻斑病、粒黑粉病、和立枯病。水稻直穗病是一种生理病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感病时主要表现为不育以及颖壳扭曲呈“鹦鹉嘴”形状,在严重感病品种发病时可造成极大的产量损失。直穗病主要发生于美国南部,这里生产的水稻占全美水稻产量的90%以上,而这里的品种多为长粒型热带粳稻,对直穗病抗性普遍偏低,因此,直穗病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水稻生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目前最有效的直穗病防治方法为“放水干旱法”,该法需要在水稻田灌水以后一周将水抽干保持干旱直到水稻叶片出现干旱胁迫症状后重新灌水。所以该方法昂贵,对水资源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产量。抗病育种被认为是预防直穗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直穗病真正的致病机理不明加上美国本土严重缺乏直穗病抗病种质资源,直到2000年为止抗病育种一直收效甚微。研究发现有许多因素可能造成直穗病,其中砷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直穗病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发生的直穗病的不稳定性,对直穗病直接进行鉴定十分困难,因此,早从80年代起,甲基砷酸钠除草剂(monosodium methanearsonate,MSMA)就在直穗病育种研究中被当作诱导剂使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两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F9代群体和一个全球种质资源群体。两个RIL群体用于直穗病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定位,而全球种质资源群体和两个RIL共用于定位区间内标记与直穗病抗病性的关联性鉴定。结果概括如下:1.两个RIL群体连续两年在大田实验中利用MSMA诱导其直穗病发生并鉴定群体RIL抗病等级,其中一个群体的抗病亲本为Zhe733,感病亲本为R312,它们是从中国引进的籼稻品种,群体中共含有170个RIL,并用136个全基因组覆盖的SSR多态性标记对其进行基因型鉴定,标记多态性频率为26.1%:另一个群体抗病亲本为Jing185是来自中国的籼稻品种,感病亲本为长粒型粳稻品种Cocodrie是美国南部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利用159个SSR多态性标记对群体中的91个RIL进行基因型鉴定,标记多态性频率为37.2%。2.采用连锁作图法对直穗病相关QTL进行初步定位以及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结果显示,在两个群体的8号染色体定位的QTL在两个群体中分别解释了46%和67%的直穗病抗病总变异,且两个QTL区间部分重合,证明这是一个直穗病主效QTL,命名为qSH-8。在Zhe733/R312群体中,利用7个区间内SSR多态性标记qSH-8的定位区间从1.0Mbp被缩小到340kb;继而又利用4个新开发的InDel标记将其定位区间最终缩小到290kb,位于RM22573和InDel27之间。3.根据Gramene数据库的信息,在qSH-8精细定位区间内共有36个候选基因,利用Geneinvestigator基因表达数据库查找对应36个候选基因从水稻开花早期到抽穗期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的信息发现,LOC_08g10240,10340和10380叁个蛋白在此期间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明显的变化,且均为表达水平下调,其中LOC_08g10240和380均为功能未知的表达蛋白,LOC_08g10340为含OsFBX278-F-box结构域蛋白。4.在目标基因定位区间还发现了两个与直穗病抗病性紧密连锁的标记,其中一个为SSR标记AP3858-1,另一个为InDel11。全球种质资源群体共包含71个材料,且它们对直穗病均表现为抗病或者感病。利用AP3858-1和InDel11对它们进行基因型鉴定后,计算其表型-基因型吻合率并进行χ2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InDel11的表型-基因型吻合率(78%)略高于AP3858-1(76%),χ2独立性检验中,InDel11的P值小于0.0014,AP3858-1的P值小于0.0004,说明在两个标记与直穗病呈极显着相关关系。该结果证明AP3858-1和InDel11可以被用于直穗病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5.在Cocodrie/Jingl85群体中发现了五个抗病自交系包括:RIL369、397、404、407、469和506,它们在AP3858和InDel11位点均表现为抗病亲本基因型,且分析发现它们与美国感病品种Cocodrie遗传相似度在50%以上且部分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与Cocodrie的差异不显着甚或更优,因此该五个自交系可作为优良直穗病抗病种质资源运用到美国感病品种改良育种当中。综上,本研究结果对探明水稻直穗病的遗传机理、指导其抗病育种有相当的意义,特别是在如今缺乏有效的对直穗病进行直接鉴定手段情况下,这些标记的发现对于指导该病的分子辅助育种具有极为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3-04-19)
闫红飞[6](2009)在《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Lr45分子标记及抗病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并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麦类锈病危害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Lr45为目前国内外有效抗叶锈病基因,本研究从Lr38、Lr45的分子标记、表达序列的分析以及蛋白质组分析等方面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8、Lr45进行研究,为这两个基因的分子鉴定、辅助选择育种及抗病相关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1.应用中间偃麦草E染色体组的SCAR标记成功标记了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命名为Y38SCAR982,连锁分析表明为与Lr38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 120个小麦品种检测的结果表明,可方便快捷的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建立了Lr45基因的一个RAPD标记,并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命名为YpSc20H1272;利用黑麦的RAPD片段pSc20H.2设计特异引物pSc20H23/24,建立了Lr45基因的SCAR标记,命名为YpSc20H750;利用黑麦特异SCAR标记引物H11R/F在TcLr45中扩增出特异片段,但连锁距离较远,该标记命名为YpScH650。以上所建立的TcLr45的3个SCAR标记,除YpSc20H750在黑麦5R染色体无检测位点外,都在黑麦的1R-7R染色体扩增出检测位点序列,本实验所用的100个小麦品种检测结果表明,可方便快捷的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3.首次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与Lr45进行了SRAP与SSR (eSSR)组合的TRAP分析,获得了在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TcLr38中特异的长度为277bp的片段序列,GenBank比对分析表明为一新的小麦序列,但在本实验所用的100个小麦品种中普遍扩增出该序列。同时采用SRAP与RGA组合的TRAP对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与Lr45进行了分析,获得TcLr45特异的片段,GenBank比对分析与基因组DNA序列无同源性,但与EST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表达基因的序列,其中一条序列与Lr10相似性达90%,推测可能与抗病相关。4.首次利用染色体步行NASS-PCR技术将Lr38基因Y38SCAR982片段的3′端序列延伸了1213bp,获得了一个完整的编码反转录转座子rve蛋白的ORF,编码蛋白序列为313个氨基酸的多肽。经BLASTP分析,与大麦的反转录转座子的rve整合酶核心区域蛋白序列(gb|AAV80394.1|)相似性达67%。5.首次利用2-DE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基因系材料TcLr38与背景材料Thatcher间的蛋白表达差异,获得了在Thatcher中差异表达的蛋白点,PMF分析与放氧蛋白复合前体OEC、蛋白激酶、β-葡聚糖激酶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6.根据差异蛋白点OEC比对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在TcLr38与Thatcher DNA中相同的1kb的条带,并在TcLr38与Thatcher cDNA以及TcLr38 DNA中相同的750 bp的条带。表明TcLr38基因组中除含编码放氧复合蛋白前体包含内含子的基因外,还具有直接转录放氧复合蛋白的序列。(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3)
瓮巧云[7](2009)在《谷子抗锈基因RUS分子标记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引起的谷子锈病是威胁谷子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选育并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减轻锈病最经济、有效、安全的方法。同时,抗病基因的研究也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克隆谷子抗锈或抗锈相关基因不仅可以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而且有助于揭示谷子抗锈机理,为开发快速、高效的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谷子抗锈/感锈病材料及其杂交的F2代群体为材料,对谷子抗锈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谷子抗锈基因的分子鉴定、辅助选择及抗病机制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本论文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应用AFLP标记技术筛选获得了10对能够揭示抗感材料之间多态性的AFLP引物组合;应用所获得的AFLP引物组合对谷子抗锈/感锈病材料及其F2代群体中的抗感基因池进行扩增,获得了18个抗锈材料中特有的差异条带;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2个差异条带与玉米的W22 pol基因和水稻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86%和92%,其他差异条带未发现同源的基因,推测可能为新的基因。2.根据差异条带的测序结果设计PCR特异引物,成功地将AFLP标记“E+GC/M+TC”转化为结果稳定、操作简单的SCAR标记“SCEM-187”。以转化成功的SCAR标记对抗锈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标记“SCEM-187”与谷子抗锈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27.4 cM。3.应用RGA技术对谷子基因组DNA和cDNA进行扩增,获得了7个抗病材料十里香中特异的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均含有P-loop和Kinase 2α结构域,与水稻含有的NB-ARC保守结构域的蛋白、水稻和玉米的NBS-LRR类型抗病蛋白、小麦的抗病蛋白等的同源性分别在47%~98%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RGA片段分为叁类:第一类包括RUS1-1、RUS1-2、RUS1-3和RUS1-6,与水稻Pib基因聚在一起,属于NBS-LRR类型抗病基因;第二类包括RUS1-5和RUS1,与LZ-NBS-LRR类型的拟南芥RPP8和HRT基因聚在一起;第叁类包括RUS1-4,与番茄NBS-LRR类型I2基因聚在一起。4.根据番茄Fen和水稻Xa21等蛋白激酶基因保守结构域设计引物,从抗病材料十里香中获得了1个STK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BLASTX分析结果表明,STK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水稻中推测的丝氨酸/苏氨酸受体激酶PR5K、小麦LRK33和抗锈激酶Lr10同源性在77%~78%之间。5.根据已知的RUS1序列,利用Genome Walking和Reverse PCR技术获得了RUS1的全长DNA(GenBank登录号:FJ467296)和cDNA序列。DNA全长2673 bp,cDNA为2193 bp,编码731个氨基酸,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RUS1基因编码产物分子量为82.588 kD,等电点(pI)为8.20。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谷子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US1表达方式为组成型表达。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RUS1表达量增加,参与谷子抗锈病反应。6.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RUS1基因具有NBS、LRR、HD等一系列植物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域,且与NBS-LRR类抗病Pib、HRT和RPP8的亲缘关系较近。确定了RUS1基因属于NBS-LRR类型的抗病基因。RUS1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其次为无规线团;RUS1基因与大麦NBS-LRR类型抗病蛋白同源性为58%,与水稻含有NB-ARC结构域的蛋白同源性为63%,与小麦的抗病蛋白同源性为59%。7.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RUS1以多拷贝形式存在于谷子十里香基因组DNA中。8.根据已知的RUS1基因序列,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获得了RUS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长度为675 bp。成功构建了RUS1∷GUS双元载体。GUS染色结果表明,含有双元载体RUS1∷GUS的农杆菌经染色后溶液变蓝,表明该启动子具有活性。9.通过PCR扩增获得含有启动子序列的RUS1基因。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1300∶RUS1。10.利用SSH技术对抗锈病材料十里香接种锈菌后诱导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共获得了11个诱导表达的序列。BLASTX分析结果表明,1个序列与小麦、大麦和水稻的SGT1和水稻、玉米的skp1等位基因g2抑制因子的同源性在91%~97%之间;4个序列未发现同源的序列,可能为新的基因;其他序列与水稻保守的假定蛋白、葡萄未知蛋白、水稻和玉米光合系统I亚基IX、玉米未命名蛋白和核糖体蛋白S14的同源性在58%~96%之间。(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10)
郝志凯[8](2009)在《抗“腐皮综合症”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液指标变化及抗病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海产品,是海参种类中食用和药用价值最高的品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山东、辽宁和河北沿海为养殖核心区,以南北接力形式延伸到闽浙沿海的海参增养殖产业群,是我国海水养殖单品种产值最高的种类,逐步发展成为第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主体。随着人工养殖的深入开展,刺参出现了种质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表现出生长缓慢,抗病能力较弱,病害频繁发生,养殖成活率低,严重影响了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抗病刺参的相关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研究从刺参的体腔液指标和抗病相关分子指标两方面进行刺参抗病指标筛选,为抗病刺参选育和健康刺参苗种培育奠定基础。通过对刺参体腔液占体重的比例、体腔液单次最大抽取量、体腔液安全抽取量的测定以及体腔液恢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小参、中参和大参体腔液占体重的百分比分别是26.88%、25.24%、30.98%。②小参、中参、大参体腔液单次最大抽取量占体重的百分比分别为3.27%、3.18%、2.57%。③不同规格的刺参体腔液单次安全抽取量为体重的1.5%以内。④刺参体腔液一次大量抽取后,其吸光值、总细胞浓度、颗粒细胞浓度和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浓度四个指标在第6天恢复。对用“腐皮综合症”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感染刺参的7个体腔液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①抗病刺参和易感刺参体腔液吸光值和颗粒细胞浓度在第10天差异显着(P<0.05)。②抗病刺参和易感刺参总细胞浓度和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浓度在第5天差异显着(P<0.05)。③抗病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活力在试验各天均保持较高水平,且在第10天与易感参有显着差异(P<0.05);易感刺参体腔液酸性磷酸酶活力在第5天明显高于抗病刺参(P<0.05),之后各天迅速降低,并显着低于抗病刺参(P<0.05)。④抗病刺参和对照组刺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各天始终无显着差异(P>0.05),抗病刺参和易感刺参在第10天差异显着(P<0.05)。利用RAPD和AFLP技术对抗病刺参种群和易感刺参种群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通过40个RAPD引物和96对AFLP引物对目的基因进行特异性扩增,依据特异性标记在两组刺参中出现的频率、变化规律和测序分析,共得到9个抗病相关候选分子标记(4个RAPD标记,5个AFLP标记),其中正相关标记6个,负相关标记3个。(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抗病相关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202份大白菜自然群体材料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Specific 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并通过测序深度、SLAF标签的多态性与参考基因组的相似程度等指标的筛选,获得了全基因组均匀分布的960个SLAF分子标记。结合相应材料的霜霉病病情调查结果,利用所述960个SLAF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在A0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新的与抗霜霉病关联的SLAF标记,即SLAFMarker A0124655323;(2)根据SLAFMarker A0124655323左右两翼最近标记之间的距离确定此热点区间为A01染色体24573724~24755150的物理范围;(3)利用该区间内的一个SNP开发出适用于KASP分型技术的SNP分子标记,在各亚群选择准确率均在80%以上;(4)在此区间找到抗病相关基因13个。本研究获得的新的抗病位点和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将有助于大白菜抗霜霉病分子育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相关分子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彭振英,崔海燕,李娜娜,张斌,丁汉凤.小麦品种抗病相关分子标记检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7
[2].只升华,苏同兵,于拴仓,张凤兰,余阳俊.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白菜A01染色体定位的霜霉病抗病位点和相关分子标记开发[J].植物生理学报.2016
[3].马前程,王丽丽,张海萍,郭文超,曲延英.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及抗病相关的分子标记检测[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6
[4].姜再胜.虹鳟生长和IHN抗病力的遗传参数估计及生长性状相关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4
[5].潘旭浩.水稻抗直穗病基因qSH-8精细定位及相关连锁分子标记和抗病种质资源开发[D].四川农业大学.2013
[6].闫红飞.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Lr45分子标记及抗病相关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
[7].瓮巧云.谷子抗锈基因RUS分子标记和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9
[8].郝志凯.抗“腐皮综合症”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体腔液指标变化及抗病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