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力行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力行的议论文800字

问:以 力行近乎仁 作为文题,写一篇作文!急急急!!!!
  1. 答:力行近乎仁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从某种意义讲,一个人能做到“知耻”,并且“好学”、“力行”,就离高尚不远了。欲最终达于智、仁、勇的境界必须与“诚”相结合。
    人都具有善良之性,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知之,须经过学习加以明了,因此,“好学近乎智”,通过学习能明了自身具有的善良本性,但并非知善良本性者都能成为仁人,须将所知讨诸行动,因此,“力行近乎仁”;“勇”,作为道德概念,是与正义联系在一起的,不明是非,敢于私斗者不可称为“勇”,因此,“知耻近乎勇”。能做到“好学”“力行”“知耻”只是接近于智、仁、勇。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含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义人生的风标。
    我觉得我们要先敢于面对现实,敢于面对我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将发生的事情,“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也就是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辱感,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呀!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很难的。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会觉得羞耻,能够有勇气改正,那还为时未晚。
    朱熹说过“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有了羞耻心,才会有志向、抱负和气节,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物欲驱遣。 国人知耻与否,关系着国运的兴衰。
  2. 答:还急,我比你更急,我急的是你智商拙计
问:知与行议论文800字
  1. 答: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问:关于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议论文。
  1. 答: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 字面意思: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行己有耻”的意思行为知道羞耻
关于力行的议论文800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