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权威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权威,教师,后现代主义,主义,师生关系,知识,人文主义。
教师权威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郑立群,曾庆伟[1](2018)在《教师“权威主义人格”的批判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权威主义人格"不同于"教师权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如果"教师权威"被强化,教师则会表现出"权威主义人格"特征,即对制度的过分"依附性"倾向和对学生的不自觉"专制性"倾向,这种双重人格倾向,不利于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从"权威主义人格"理论视角出发,既要看到现代科层制"外部环境"层面对教师群体的影响,更要从转型期教师"内在生成能力"层面分析其成因并寻求超越路径。所以,超越教师"权威主义人格",既要学校合理运用制度权威,"以人文本";更要教师群体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为指导方向,加强自身道德情操修养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素养,做到以"德"服人和以"能"服人,从而实现真正的教师权威。(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邢雅萍[2](2018)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理性慎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及师生关系都会受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哲学思潮及社会发展的制约。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型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主张去权威、师生间平等对话、批判精神等都对教育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权威的内涵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权威。(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01期)
魏银立[3](2016)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角色的嬗变与重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时代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受到冲击。探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理清思政课教师权威与思政教育话语的内在关系,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6年11期)
冯友梅,李艺[4](2016)在《消解抑或转型——论建构主义知识观视域下的教师权威》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促成了建构主义知识观对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的超越,由此带来学界对教师权威的理论和实践的困惑。对教师权威的传统解读局限于实体思维,于是视角只需也只能有一个,即教师视角;用实践思维审视教师权威,学生视角便成为必要视角。运用实践思维,从学生视角,应用演绎逻辑的方法分析建构主义知识观视域下教师权威变化的本质意义,得出如下结论:建构主义知识观视域下,教师权威并未消解,而是实现了由自发性权威向自觉性权威的转型。此结论的得出在解决理论困惑的同时,也能为教师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必要的事实判断基础。(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翟莉,王守恒[5](2015)在《师生关系视野下的教师权威主义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教师只有获得学生的信赖,被学生视为权威者,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将自身在学校场域中的权威地位和权力绝对化,权威意识往往无限膨胀,超越了合理适度的范围。"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有意无意地总会居以权威的架势、亮出楷模的姿态、带着长辈的口气……"~([1])这种膨胀的权威意识已经成为教师职业群体共有的一种集体心性,在学校场域普遍存在,成为教师文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9期))》期刊2015-03-01)
王宇琳[6](2013)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兴起于西方社会的文化和哲学思潮,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蔓延,这个“幽灵”走出了文学领域这个狭窄的围墙,走进了艺术、历史、哲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以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否定和超越,范围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的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平等的教育观、多元的教学目的和开放的课程观,对教育理念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学生主体性、师生平等关系和反对同一性等方面的倡导过于绝对化,忽视了合理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出发,阐述高校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双重影响,进而提出构建新型高校教师权威的途径和方法。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进行阐述,同时也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进行论述。第叁部分简单介绍权威和教师权威的基本概念,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论述高校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是论文的重要内容,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表现,进而对其消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了解读。第五部分提出构建新型的高校教师权威模式和现实途径。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强调教育的多样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从教育观,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关系和教育研究方法上构建了一个新型的教育框架。2、高校教师权威对于高校教学顺利进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权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角色实现的需求,是合理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教师权威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教师权威消解表现在高校教师法定权成的弱化,“师贵于生”转变为“师生平等”以及高校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被淡化叁个方面。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积极影响是,打破了高校传统的师生“二元对立”模式,颠覆了高校传统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重塑高校对话型师生关系以及解放“权威”思想的束缚。其消极影响是过度强调大学生自由,忽视知识的科学性和社会性,淡化了高校教师的引导和规范约束作用,拒斥接受式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轻视以书本为载体的客观性知识,削弱打学生发展的内容支撑。4、构建新型高校教师权威的途径包括高校教师内在权威的构建和制度权威的构建。内在权威的构建从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权威、能力权威和魅力权威方面提升,制度权威的构建方法是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制度,保障高校教师的制度权威,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和建立高校教师监督机制。(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魏延庆[7](2012)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后现代主义与教师观后现代主义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中重要的文化思潮。但由于后现代主义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以致国内外学者们无法给其一个准确的定义。随着"技术统治"、"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等概念的提出,出现了强大的反科技理性思潮。人们对科技理性的质疑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倡导怀疑和否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产生。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包括: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2年03期)
张伟[8](2011)在《人文主义理念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文主义教育崇尚理性,重视人性的价值,以建构一个"完人"为目的。教师权威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和服从。随着传统的权威时代消失,教师传统的权威也随之式微,教育进程中出现了师生关系紧张与不和谐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制度的视角和师生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权威的运用需要有人文主义理念的引导。(本文来源于《阅江学刊》期刊2011年02期)
邹小婷[9](2011)在《对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哲学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平等、对话、去权威、非理性等,倡导以多元视角认识事物,在师生平等协商中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这种教育理念有其积极意义。但后现代主义过于偏激,对平等、多元、对话、去权威等方面的倡导太绝对化,完全颠覆了合理的教师权威存在,这就有些矫枉过正。认清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利与弊,对于我们建构合理适度的教师权威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谢镒逊[10](2011)在《从权威主义到权威:为教师权威辩护》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威时常和权威主义混淆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等教育理念也将矛头指向教师权威。实质上,教师权威总是作为权威主义的"替罪羊"存在,权威主义才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敌人。相反,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权威主义到教师权威,是为教师权威正名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权威重建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期刊2011年01期)
教师权威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及师生关系都会受到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哲学思潮及社会发展的制约。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型的价值取向和思维范式,主张去权威、师生间平等对话、批判精神等都对教育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传统的教师权威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权威的内涵要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权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权威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郑立群,曾庆伟.教师“权威主义人格”的批判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8
[2].邢雅萍.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理性慎思[J].山西青年.2018
[3].魏银立.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角色的嬗变与重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建构[J].社科纵横.2016
[4].冯友梅,李艺.消解抑或转型——论建构主义知识观视域下的教师权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翟莉,王守恒.师生关系视野下的教师权威主义文化探析[C].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总第9期)).2015
[6].王宇琳.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高校教师权威消解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7].魏延庆.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12
[8].张伟.人文主义理念下教师权威的重新审视[J].阅江学刊.2011
[9].邹小婷.对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教师权威的哲学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0].谢镒逊.从权威主义到权威:为教师权威辩护[J].基础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