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水勇[1]2009年在《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纤维化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脏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虽然随着移植手术技巧的改进,组织配型、器官保存技术的提高,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大大增加了移植物一年的存活率,然而移植物的半寿期仍徘徊在11~12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尸体肾移植的1年存活率已经普遍超过80%,而亲属供肾存活率则达到90%~95%水平。这些成就归功于我们对移植免疫学理解的加深和良好的组织配型、器官保存及普乐可复、环孢素等更强、更具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虽然普乐可复、环孢素的应用明显减少了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然而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的应用证明它们对于治疗移植肾慢性功能衰竭并没有多大效果,而且移植肾的半数存活率也没有明显提高。近50%的移植肾在移植后十年左右即出现移植肾功能衰竭而要重新进行血透或进行再移植治疗。目前有研究数据表明,尽管移植肾1年存活率普遍可以达到90%以上的水平,但通常每年仍然有4%~5%移植肾逐渐丧失,导致移植肾5年存活率大概为70%,10年存活率仅为50%左右。引起远期移植肾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是慢性移植肾肾病,现在定义为无明确病因的移植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它所引起的移植肾功能衰竭占肾移植1年后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构成比的50%~80%。慢性移植肾肾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移植肾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是由各种细胞、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炎症介质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失衡,在间质异常积聚所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至今,移植肾纤维化发生、进展的关键环节和确切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进一步研究慢性移植。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能为寻求有效阻断CAN病变发生发展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CAN的治疗及移植肾的长期存活带来曙光。目的1、研究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组织病理学特点。2、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E-钙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Ⅳ)在移植肾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3、探讨ILK在CAN患者移植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进一步阐明移植肾慢性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CAN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思路。方法收集30例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无明确病因的肾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移植肾活检标本。患者为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1~15年出现移植肾功能减退者,平均肾移植时间为(4.5±3.2)年,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21~59岁,平均(42.4±9.0)岁。25例接受CsA+MMF+Pred叁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5例接受FK506+MMF+Pred方案治疗。供、受者血型相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CDC)<10%,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HLA之A、B、Dr位点至少有2个位点相配。另以10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正常组),均为正常供体尸肾术前穿刺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无异常,均为男性,年龄25~50岁,平均(34.8±9.6)岁。40例肾组织标本均制成蜡块,同时进行HE染色,PASM染色和Masson叁色染色,同时行IgG、IgA、IgM、Clq和C4c免疫组化检测,光镜下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对移植肾组织标本按照“Banff'2007”移植肾病理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级,将病理诊断为无任何特殊病因的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IF/TA)分为:Ⅰ级轻度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25%的皮质受累);Ⅱ级中度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26%~50%的皮质受累);Ⅲ级重度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或丧失(>50%的皮质受累),可以包括非特异的血管和肾小球硬化但以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性分级。所有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二步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ILK、E-cadherin、α-SMA、CollagenⅣ的表达。图像分析方法采用Leica Qwin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型号DMR+Q550),通过光学显微镜放大400倍摄取并分析图像。每例标本连续选取10个不重迭(避开肾小球和大血管)的肾小管间质高倍视野(×400,HPF),观察部位包括肾皮质、皮髓交接处和髓质部的肾小管间质,每例肾小管总数>60个。对所选视野中的阳性信号进行图像分析,用半定量法估计各因子的表达情况。在免疫组化标本中,计算每个视野中肾小管和肾间质阳性着色的面积与视野内肾小管间质总面积(去除肾小管管腔)的比值,计算其均值代表此例患者某种成分在肾小管和间质的相对含量。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ILK、TGFβ1l、E-cadherin、α-SM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量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后,方差齐者采用单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并采用LSD法进行两组间的多重比较;方差不齐者则采用F检验Welch法进行比较,并采用Dunnett'T3法进行两组间的多重比较,双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系数)等级相关分析,取双侧,检验水准α=0.05,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移植肾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肾间质弥漫性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不同程度萎缩,排列较紊乱,基底膜增厚,部分髓质集合管代偿性扩张,蛋白管型常见;肾小球系膜基质及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节段性硬化甚至肾小球完全玻璃样变,部分病例细小动脉内膜向心性纤维性增殖,管腔狭窄或闭塞。2、肾小管间质ILK、TGF-β1、E-cadherin、α-SM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肾脏组织,ILK无或仅有极少量表达;TGF-β1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多呈弱阳性表达;E-cadherin在小球和小管的上皮细胞胞膜上有大量表达,胞浆中有少量表达;α-SMA仅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肌层,在肾间质偶有表达,小管上皮细胞无表达;Ⅳ型胶原主要分布在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肾小球包曼氏囊壁和系膜区,肾间质中少量散在分布,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而在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移植肾组织中,ILK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胞浆中,表达水平较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强,随着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ILK表达显着增加,分布于从近端小管到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胞浆,萎缩变性的肾小管表达最为强烈,一些发生变性、坏死、脱落到管腔的小管上皮细胞也可以见到ILK阳性颗粒,肾间质细胞中亦可见到ILK表达,间质病变越重,表达量越多,范围越广;TGF-β1在小管上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胞浆中及间质基质区多呈强阳性表达,部分肾小球包曼氏囊壁亦有表达,偶见于间质小血管周围和血管内皮细胞中;α-SMA除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肌层外,广泛分布于间质区域,一些管腔破坏和萎缩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也可见表达;E-cadherin在肾小管的上皮细胞胞膜上的表达较正常肾组织显着减少,小管间质损害越重,表达量越少;Ⅳ型胶原除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肾小球包曼氏囊壁和系膜区的表达较正常肾组织有不同程度增加外,在肾间质中表达亦显着增加,而且在小血管周围和管壁中也有表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则无表达。3、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LK、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在移植组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显着增多,两者间差异均有显着性(P值均<0.001),ILK、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随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呈增加的趋势,但α-SMA在移植肾IF/TAⅡ级和Ⅲ级组间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E-cadherin的表达在移植组肾小管、间质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显着减少(P<0.001),并随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的加重而呈减弱的趋势。经等级相关分析,ILK、TGF-β1、α-SMA和Ⅳ型胶原表达水平均与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2、0.939、0.858和0.887,P<0.001),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移植肾组织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868,P<0.001)。在C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ILK与TGF-β1、α-SMA和CollagenⅣ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815,r=0.700,r=0.727,P<0.001),与E-cadherin表达量呈负相关(r=-0.618,P<0.001),ILK与CAN患者的SCr之间呈正相关(r=0.662,P<0.001)。TGF-β1与α-SMA、CollagenⅣ在移植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805,r=0.870,P<0.001),而与E-cadherin表达量呈负相关(r=0.779,P<0.001)。结论1、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移植肾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血管内膜增生和单个核细胞浸润。2、CAN患者移植肾小管间质中ILK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随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的加重有增加的趋势,与CAN患者SCr上升呈正相关,提示ILK的增加与移植肾病理改变的发生机制有关,并与CAN患者的移植肾功能减退有关。3、CAN患者移植肾小管间质中Ⅳ型胶原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显着增加,并有随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增加而增多的趋势,说明Ⅳ型胶原的异常沉积是CAN患者移植肾纤维化的重要表现。4、正常对照肾组织中的小管上皮细胞的胞膜上有大量的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无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蛋白α-SMA的表达,而在CAN患者移植肾坏死和萎缩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膜上的E-钙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且E-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有随移植肾IF/TA的病理分级增加而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并出现了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α-SMA,后者广泛分布于间质区域,一些管腔破坏和萎缩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也可见表达。这些结果提示EMT可能参与了CAN患者移植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5、在移植肾组织中,TGF-β1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有随IF/TA的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同时与Ⅳ型胶原及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性蛋白(α-SM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E-钙粘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提示TGF-β1的上调可能诱导移植肾小管发生EMT而参与移植肾的纤维化形成。6、C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ILK的表达与TGF-β1、α-SMA和CollagenⅣ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而与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提示,ILK可能参与了TGF-β1诱导移植肾小管EMT过程,最终导致移植肾纤维化,在慢性移植肾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窦芳[2]2018年在《基于脂质组学及自噬调控途径研究大黄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是CKD的核心策略。中医药防治CKD疗效确切,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难点,目前对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基于单一靶点的分子生物学或药理学研究,无法系统的阐明中药的整体药效作用及机制。近年来“组学”的出现为研究中药多组分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且有效的方法。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对生物体内脂质代谢进行系统分析,对不同生理状态下脂质代谢网络的变化进行比较,识别代谢调控中关键的脂质生物标志物,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脂质组学技术有助于中药如何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实现整体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与阐述,为中药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整个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系统的科学方法。为了更全面系统的揭示大黄在治疗CKD方面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脂质组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和验证。以大黄为核心的方剂在CKD治疗中应用广泛。然而,迄今为止,采用组学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大黄抗肾纤维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较少。本课题拟结合分子生物学及脂质组学等方法开展整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研究,探索大黄及其组分抗肾纤维化的肾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为阐释中医药治疗CKD的作用机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本课题中以小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TGF-β1诱导的HK-2细胞为研究模型,首先对大黄提取物(Rhubarb,RH)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然后对大黄组分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AE)和大黄素(Emodin,EM)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并与阳性对照药氯沙坦(Losartan,LST)进行药效对比,进一步验证大黄肾保护作用;其次,通过血清脂质组学研究,对内源性脂质代谢物进行筛选,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药物作用网络图并阐释药物作用机制;最后,对代谢网络图筛选到的作用通路,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进行相关通路验证。实验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大黄提取物肾保护作用药效学评价体内研究:实验C57BL/6雄性小鼠(n=24)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进行以下实验,Sham组(n=8)、UUO组(n=8)、UUO+RH组(n=8)。行UUO手术,自手术日起给予大黄提取物,给药剂量相当于3 g·kg~(-1)大黄的生药量,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两周。两周后观察给药后小鼠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变化,观察肾损伤病理形态的改变。2.大黄组分肾保护作用研究体内研究:实验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进行以下实验,Sham组(n=8)、UUO组(n=8)、UUO+LST(n=8)和UUO+AE/EM组(n=8),行UUO手术,术后当天起给予LST(给药剂量为10 mg·kg~(-1))和AE/EM(给药剂量均为20 mg·kg~(-1)),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两周。治疗结束后,对小鼠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进行检测,评价生理生化指标。通过病理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大黄组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抗肾纤维化作用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纤维化相关分子TGF-β1、α-SMA、Collagen I和Fibronectin在肾组织中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RT-PCR)方法来检测TGF-β1、α-SMA、Collagen I、Collagen IV、E-cadherin和Fibronectin等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对大黄组分体内抗肾纤维化作用进行评价。3.芦荟大黄素抗肾纤维化脂质组学分析实验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进行以下实验,Sham组(n=8)、UUO组(n=8)和UUO+AE组(n=8),行UUO手术,术后当天起给予AE(给药剂量为20 mg·kg~(-1)),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两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Q Exactive-MS)技术,运用脂质组学分析方法,对Sham组、UUO组和UUO+AE组血清中的脂质代谢物进行检测。数据经过预处理后,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并结合Lipidmaps、HMDB和Metaboanalysis 4.0等相关数据库确定脂质差异代谢物,筛选和鉴定与CKD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将筛选的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比较各组间脂质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和生化代谢通路,寻找与疾病和药物治疗相关的作用通路。4.大黄组分抗肾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体内研究:实验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配进行以下实验,Sham组(n=8)、UUO组(n=8)、UUO+LST(n=8)和UUO+AE/EM组(n=8),行UUO手术,术后当天起给予氯沙坦LST(给药剂量为10 mg·kg~(-1))和AE/EM(给药剂量均为20 mg·kg~(-1)),每日灌胃1次,连续给药两周。治疗结束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自噬体和脂滴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自噬标志性分子LC3、LC3 II/LC3 I和Beclin-1表达水平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自噬经典通路PI3K/Akt/mTOR,相关分子PI3K、p-Akt和mTOR的表达情况。体外研究:选用TGF-β1诱导的HK-2细胞模型模拟体外肾损伤的过程,实验分为control组、TGF-β1组和TGF-β1+AE/EM(给药剂量均为40μM)组。为了观察给药后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观察;为了考察纤维化和自噬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RT-PCR法进行考察。研究结果1.大黄提取物具有肾损伤保护作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大黄提取物给药组小鼠血肌酐由UUO组的126.4±11.34μmol·L~(-1)降低到72.03±7.208μmol·L~(-1)(p<0.05),尿素氮由UUO组的21.98±2.891μmol·L~(-1)降低到16.91±1.538μmol·L~(-1)(p<0.05),给药组小鼠肾组织偶见上皮细胞脱落、少量间质炎细胞浸润和小灶状肾纤维化。大黄提取物具有抗肾纤维化肾保护作用。2.大黄组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抗肾纤维化肾保护作用研究体内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给药组小鼠血肌酐分别由UUO组的119.4±12.76μmol·L~(-1)、122.5±13.50μmol·L~(-1)降低到83.38±5.012μmol·L~(-1)、81.63±4.749μmol·L~(-1)(p<0.05),尿素氮分别由UUO组的20.74±3.691μmol·L~(-1)、20.74±3.691μmol·L~(-1)降低到15.15±0.977μmol·L~(-1)、15.15±0.977μmol·L~(-1)(p<0.05),肾小管损伤指数评分分别由UUO组的11.6±1.00、11.7±1.00降低到9.44±0.88、9.67±0.71(p<0.05),给药组小鼠肾组织偶见上皮细胞脱落、少量间质炎细胞浸润和小灶状肾纤维化。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可以调控肾纤维化分子的表达。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能够显着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理生化指标、减轻肾损伤和肾纤维化程度、降低肾小管损伤和肾纤维化评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给药后调控抗肾纤维化分子表达。体外研究结果表明:TGF-β1造模后HK-2细胞呈梭形、间隙加大、生长缓慢,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给药后可以减少细胞梭状形态、加快细胞生长。芦荟大黄素可显着降低细胞死亡率,细胞死亡率由12.78%±0.84%减少到8.88%±0.67%(p<0.05)。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可以调控细胞抗肾纤维化相关分子的表达(p<0.05)。通过浓度筛选,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最佳给药浓度均为40μM。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提示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3.芦荟大黄素抗肾纤维化肾脂质组学分析脂质组学研究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可改变小鼠内源性脂质代谢物的变化趋势,给药后脂质代谢物的变化趋势更接近于假手术组,远离UUO模型组。从正负离子660个代谢物中鉴定和筛选到20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p<0.05)。通路分析发现这20个生物标志物主要参与了自噬调控、甘油磷脂代谢、代谢途径、脂肪细胞脂解作用的调节和糖基磷脂酰肌醇锚生物合成等通路的代谢。代谢网络图分析发现,自噬通路是芦荟大黄素抗肾纤维化的关键通路。4.大黄组分抗肾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体内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具有激活体内自噬的作用,电镜结果显示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可以增加小鼠肾组织自噬体和脂滴;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与UUO组相比,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可显着上调自噬标志性分子LC3、LC3 II/LC3 I和Beclin-1的表达(p<0.05);下调PI3K、p-Akt和mTOR的表达(p<0.05)。体外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具有激活细胞自噬的作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治疗药物可显着上调自噬标志性分子LC3、LC3 II/LC3 I和Beclin-1的表达(p<0.05);下调PI3K、p-Akt和mTOR的表达(p<0.05)。研究结论1.本课题对中药大黄及其组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进行了体内和体外药效作用研究,证实了大黄及其组分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在整体水平可以降低生化指标;在动物器官水平上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具有恢复肾功能的作用;在细胞水平上能够抗纤维化,继而发挥肾损伤保护作用。2.基于UPLC-Q Exactive-MS技术,研究UUO小鼠模型脂质代谢状态及芦荟大黄素对UUO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干预程度。通过对20个脂质生物标志物进行相关通路分析,自噬调控是大黄组分抗纤维化的关键作用途径。揭示大黄组分具有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调控机体脂质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与脂质组学分析结果相吻合。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大黄及其组分抗肾纤维化保护肾损伤的整体药效和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大黄及其组分防治CKD的治疗思路,更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抗肾纤维化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赵凯[3]2015年在《GSK3β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抗肾纤维化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肾脏纤维化是指在复杂的多种致病因子,包括氧化应激、药物、炎症、损伤等的作用下,肾脏间质细胞增多,基质蛋白合成增加,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堆积,由此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以及肾脏小血管的透明变性和硬化,最终导致肾实质梗阻和肾功能衰竭。肾脏纤维化不仅是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最终共同通路,其发生及进展,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也是许多肾脏疾病进展和判断肾功能及预后的主要标志。肾脏纤维化可以在多种肾脏损伤因素如高血压、炎症、高糖高脂、药物损害后发生,但是研究发现,即使有效控制住这些原发病因,包括效控制血压、血糖、去除致损药物等,肾脏纤维化的进程有时仍难以遏止,因此,解析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直接抑制纤维化的治疗靶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肾脏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活化、ECM生成和堆积、肾小管萎缩及微血管退行性变等。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分子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TGF-β1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启动了纤维化的发生,促进了纤维化的进展。此外,炎性介质通过炎症反应诱导纤维化发生;PDGF、FGF2、CTGF和血管紧张素II等多种细胞因子促使纤维蛋白原的沉积和重修饰。然而,尽管对肾纤维化形成、发展的机制已有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进一步解析肾脏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研究提示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eses kinase 3β,GSK3β)具有促纤维化的作用,但是其机制以及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探讨了GSK3β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GSK3β是在1980年做为糖原合成酶抑制分子被发现,随后发现其广泛参与了细胞增殖、干细胞更新、凋亡和及发育的过程,通过胰岛素、Wnt/β-catenin和Hedgehog等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与神经系统紊乱、糖尿病和炎症等疾病和病理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在肾脏疾病,有报道发现GSK3β参与了肾细胞凋亡和炎症相关通路。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发现:1、GSK3β在纤维化组织高表达;2、在体外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模型中,以特异抑制剂抑制GSK3β活性可以抑制纤维化蛋白的表达;而过表达GSK3β可加重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由此证明GSK3β是促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的重要因素。3、进一步的机制探讨发现,GSK3β促进了TGFβ1诱导的Smad3磷酸化,进而促进Smad3的入核;抑制GSK3β则可下调Smad3的活性。GSK3β的这种调节作用未见于包括Smad2在内的其它Smad分子。这一结果解析了GSK3β通过TGFβ1/Smad3发挥促肾纤维化(profibrotic)的机制和GSK3β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cross-talk,为防治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新靶点的筛选提供新的依据。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个新的Smad3被GSK3β磷酸化位点。在第一部分新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第二部分探讨了基于抑制GSK3β和Smad3的抗肾脏纤维化新策略。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是重要的抗炎核受体,近年来有报道其具有抗纤维化作用,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不明了。我们证实,FXR是调节GSK3β和Smad3的重要转录因子,具有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肾纤维化组织中,FXR与GSK3β、Smad3的表达成负相关。2、FXR的活化可以从转录水平下调GSK3β、Smad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发现FXR可以抑制GSK3β、Smad3启动子区活性。3、FXR激动剂可抑制小鼠肾脏纤维化模型(UUO模型)中肾脏的纤维化水平。本部分研究为FXR做为新的抗肾纤维化用药候选靶点提供了依据。在论文的第叁部分,我们探讨了其它可能抑制肾纤维化的策略。目前抗肾纤维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微循环;抗炎治疗;发育重构及表观遗传学重编程等。其中,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是新兴和极具发展潜力的治疗方向。表观遗传学的调控除了包括FXR在内的多种核受体调控以外,另外一方面重要的内容是对于染色体和组蛋白修饰的调控,包括乙酰化-去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是一类可以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化合物,广泛参与了炎症、增殖和分化的过程,近来有研究提示HDACi可缓解肝纤维化,但是其对于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阐明。我们选用已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T细胞淋巴瘤治疗的药物HDACi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肾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本部分实验证实了:1、SAHA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了肾细胞纤维化蛋白的表达,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均表现出抗肾脏纤维化作用。2、SAHA抑制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以siRNA沉默STAT3及以STAT3磷酸化抑制剂处理细胞,均可以抗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SAHA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3、SAHA抑制了STAT3上游调节分子ERK的活性,同时还可能下调TGFRI的表达,以及增强STAT3去磷酸化酶PTP7的表达。SAHA的抗纤维化作用为其成为新的抗肾脏纤维化候选药物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GSK3β通过TGFβ-Smad3通路发挥促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抑制GSK3β可以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核受体FXR可以从转录水平抑制GSK3β和Smad3的表达,其活化具有抗肾脏纤维化作用;HDACi制剂SAHA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STAT3的磷酸化水平,减轻肾纤维化。以上研究结果为理解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同时为深入研究拮抗和治疗肾脏纤维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肾脏和肝、肺、小肠及皮肤的纤维化有很多相同的病理表现和进程,因此它们可能具有类似的纤维化发生机制,因此深入研究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以及拓展治疗和减缓肾纤维化的措施不仅对于该疾病本身有临床意义,而且具有应用到其它纤维化疾病的前景。
崔飞伦[4]2003年在《肾纤维化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肾纤维化是肾脏多种损伤如:辐射、创伤、缺血及肾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等修复的共同转归,由于肾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并未完全阐明,因而临床对其预防及治疗缺乏有效方法。近年来,相关的细胞因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采用~(60)Coγ射线照射Wistar雄性大鼠建立肾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结合临床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慢性排异反应所致的肾纤维化标本,以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探讨其发生及发展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以期为肾纤维化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有益的线索。方法 130只健康的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Gy、30Gy、50Gy以及60Gy组,以~(60)Coγ射线对大鼠双肾区进行单次照射,于照射后0.5、1、2、6、9及12共6个时相点取材,检测大鼠血尿素氮(BUN)及肌酐(Cr)含量,对大鼠肾组织进行常规病理观察,并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的表达进行检测,以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_1及PAI-1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荧光素酶在肾组织的活性表达的检测,探讨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在纤维化肾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同时,对人类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肾纤维化组织TGF-β_1及PAI-1mRNA的表达以原位杂交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单次照射60Cy及50Cy组大鼠分别于照射后1-2个月内死亡,30Gy及10Cy组在照射后2月内死亡率分别为60.9%和8.0%;照射后3-12个月,对照组无动物死亡。可见照射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死亡时间越早。 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照射初期大鼠肾组织为急性炎症改变。单次照射50伪及60Gy组大鼠肾脏在照射后1个月均出现肾小球及肾小管扩张、浊肿、变性、坏死及萎缩,肾结构紊乱,各级毛细血管扩张,血栓形成,充血甚直出血,血管内嗜酸性物质增多,间质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及肾小管径变小,纤维成份增加。单次照射30衍组大鼠肾脏在照射后一年内逐渐出现了肾纤维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放射性肾炎期:多发生在照射后一个月内的大鼠肾脏组织,肾脏充血肿胀,体积增大,部分肾脏呈出血样改变;光镜下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肿胀,结构紊乱,毛细血管充血,嗜酸性物质增多,局部有血栓形成或出血;肉芽生成期:毛细血管扩张,嗜酸性物质增多,肾小管壁及基底膜增厚,胶原及弹力纤维增多,网状纤维呈多层网状分布,并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纤维增生期:肾小管及系膜重度增厚,管腔变小,肾小球一肾小管交界处即球一管颈部狭窄,并可见局灶性、片状纤维化,胶原纤维进一步增多,网状纤维呈支架样分布;肾小球硬化期:部分肾单位被纤维组织取代,管腔极度狭窄或消失,细胞数目减少,弹力及网状纤维少见。 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照射组a一SMA、FN、TGF一p,及PAI一1均于肾脏的不同部位有较高的阳性表达,且其阳性表达率各组间差异显着,并与照射后时间密切相关。 以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人类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的慢性排异反应所致的肾纤维化标本中的TGF一p,及PAI一1 mRNA表达水平发现,纤维化的肾组织均有较强TGF一p,及PAI一1 mRNA表达,并与纤维化的程度相关,无纤维化的肾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表明TGF一p,及PAI一l亦参与了移植肾纤维化的形成。 荧光素酶实验显示,重组的腺病毒穿梭质粒在照射后的大鼠肾组织中有较高的活性表达,提示重组缺陷型腺病毒有可能成为肾纤维化的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1.以60Co,射线30卿单次肾区照射Wistar大鼠,可以复制出大鼠肾纤维化动物模型,并根据病变程度明确照射剂量与效应关系。局部单次照射大鼠出现明显的肾功能下降,并与照射后时间及照射剂量相关。血Hct降低可能与成纤维细胞改变了血红蛋白的阂值及肾脏EPo的合成减少有关。 2.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是区别I型及111型胶原纤维良好的方法,并有可能成为判断肾纤维化不同程度、阶段以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3.TGF一p、及PAI一1是参与肾纤维化调控的主要细胞因子,该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呈明显的时空关联及交迭现象。 4.细胞因子TGF一pl及PAI一1均参与了人类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后肾纤维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干预该两种细胞因子在肾脏移植患者体内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肾纤维化发生的新途径。 5.重组缺陷型腺病毒Ad 5 pCA14一Luc体内基因治疗后,于2天和6天所有6只受照射大鼠均检测到了荧光素酶活性表达。说明应用重组缺陷型腺病毒进行体内基因治疗有望成为治疗肾脏纤维化的有效途径
张莉[5]2007年在《冬虫夏草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因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每年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的患者中,1/4病因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传统的针对糖尿病治疗一直以控制饮食、血糖、血压、降脂、减轻尿蛋白等方面为主,但还有大部分病人肾脏病呈慢性进展,进入终末期肾衰。近十余年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糖尿病肾病的起病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水平的上升,故细胞因子可能单独或作为各发病机制的下游环节在糖尿病肾损害中起关键作用。糖尿病肾病的肾小球硬化是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异常聚集所致,目前的研究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 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 )是DN肾小球硬化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有研究表明,冬虫夏草(cordceps sinesis CS)具有改善细胞代谢、调节脂代谢、抗氧化应激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但它是否具有抗肾小球纤维化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本课题拟通过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DN大鼠模型,用人工CS制剂进行干预性实验,观察STZ模型鼠肾组织TGF-β1和CTGF表达状况及CS制剂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CS制剂对DN的肾保护作用的机制,为进一步了解DN发病机制,探讨新的治疗途径提供思路和线索。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4只,体重200-3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模型非药物治疗组、冬虫夏草治疗组,冬虫夏草治疗组给予人工冬虫夏草菌丝粉剂5.0g/(kg﹒d)进行灌胃干预。正常对照组、DN模型非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2、4、8周分别处死大鼠(每组4只),检测血糖、体重、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水平和肾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及含量。结果:DN模型非治疗组大鼠出现血糖升高和体重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尿蛋白排泄显着增加(P<0.01), SCr水平上升(P<0.01),同时肾组织内炎症细胞显着增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TGF-β1和CTGF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均出现高表达。冬虫夏草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尿蛋白排泄显着增加(P<0.01), SCr水平上升(P<0.01),冬虫夏草治疗组与DN模型非治疗组比较,冬虫夏草治疗组尿蛋白排泄显着减少(P<0.01),SCr水平降低(P<0.01),肾组织内炎症细胞减少,同时在肾组织内TGF-β1和CTGF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均出现表达下调(P<0.05或P<0.01)。结论:冬虫夏草制剂能减少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实验性糖尿病大鼠24小时尿蛋白,降低SCr水平,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TGF-β1和CTGF表达,并且肾组织内TGF-β1和CTGF的表达呈正相关。
汪凌昊[6]2012年在《氟非尼酮治疗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是控制血糖和抗高血压,但疗效有限,只能减慢糖尿病肾病向肾功能衰竭的进程。因此,必须针对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理机制研发新的治疗药物。糖尿病肾病组织学损伤的主要特征是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在肾小球系膜和肾小管间质进行性沉积,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肾纤维化。近年来,不少研究着力于寻找能有效抑制ECM在组织中沉积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取得了一些前景诱人的成果。AKF-PD是一种新合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我们研究组最近报道,在体外培养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AKF-PD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刺激后引起的ECM的产生。目的以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和MES13肾小球系膜细胞为实验对象,观察AKF-PD对肾纤维化的治疗效果,并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抗纤维化新药提供实验证据。方法1.10周龄雄性db/db小鼠分为1个不给药模型组和3个AKF-PD给药组(剂量分别为每日125、500、1000mg/kg体重);相同周龄雄性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称体重和测血糖后,AKF-PD溶于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作灌胃给药,不给药db/db组和db/m组小鼠作等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灌胃一次,持续12周。实验期间2周一次测血糖水平。实验12周后,小鼠分单只置于代谢笼,收集24h尿标本。用ELISA法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处死各组小鼠。称体重后,取双侧肾脏,称肾重和剪取肾皮质。制备肾皮质组织切片,作PAS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按每只小鼠20个肾小球,分5级(0-4级)进行每个肾小球损伤程度的评分,并计算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展指数(GMI)。用ELISA法测定肾皮质组织匀浆TGF-β1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作标化,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肾皮质组织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mRNA的相对丰度。用肾皮质组织裂解产物作SDS-PAGE,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a-tublin为内参标化,检测TIMP-1、α-SMA蛋白质的相对含量。2.细胞周期同步化处理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MES-13)细胞分为6个组:(1)NG组(正常浓度葡萄糖,,-5.6mmol/L);(2)HG组(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3) AKF-PD组(HG+400μg/mLAKF-PD);(4)PFD组(HG+400μg/mL吡非尼酮);(5)Los组(HG+21μmol/L氯沙坦);(6)OC组(渗透压对照组,NG+19.4mmol/L甘露醇)。各组细胞培养72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用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的TGF-β1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real-timePCR方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Ⅳ型胶原、TIMP-1、α-SMA mRNA的相对丰度。用细胞裂解产物作SDS-PAGE,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a-tublin为内参,检测TIMP-1、α-SMA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结果dbldb组小鼠的肾重明显大于db/m组小鼠(P<0.05)。与不给药组相比,AKF-PD给药组dbldb小鼠的肾重明显减轻(P<0.05),以500mg/kg剂量组效果最明显(P<0.01)。dbldb小鼠有严重的白蛋白尿,24h尿白蛋白排泄量达240.26±76.24μg,比db/m小鼠组升高8倍(P<0.01)。AKF-PD给药显着减轻dbldb小鼠的白蛋白尿(P<0.01),最大有效剂量为500mg/kg,可使24h尿白蛋白排泄量下降58.5%。从实验开始至实验结束,dbldb小鼠始终有严重的高血糖,血糖一般维持于30mmol/L以上。AKF-PD给药组与不给药组dbldb小鼠的血糖水平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与db/m小鼠相比,dbldb小鼠的肾小球系膜基质PAS阳性染色区明显扩大,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展指数(GMI)显着增加(P<0.01)。与不给药组dbldb小鼠比,AKF-PD给药组dbldb小鼠的肾小球系膜基质PAS阳性染色区明显缩小,GMI显着减低(P<0.05),其中,500mg/kg体重剂量组的GMI值减低约55.8%(P<0.01)。dbldb小鼠肾皮质的Ⅰ型胶原、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比db/m小鼠显着升高(P<0.01)。AKF-PD显着抑制叁种细胞外基质成分mRNA的表达(P<0.05)dbldb小鼠肾皮质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db/m小鼠显着升高(P<0.01)。AKF-PD显着抑制dbldb小鼠肾皮质TGF-β1的表达(P<0.05)。dbldb小鼠肾皮质TIM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b/m小鼠(P<0.01)。AKF-PD给药对dbldb小鼠肾皮质TIMP-1的高表达具有显着下调作用(P<0.01)。dbldb小鼠肾皮质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b/m小鼠(P<0.01)。AKF-PD给药明显抑制dbldb小鼠肾皮质α-SMA的表达(P<0.05),其最大有效剂量为500mg/kg。与NG组相比,HG组MES-13细胞的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HG组相比,AKF-PD组、PFD组与氯沙坦组MES-13细胞的Ⅰ型胶原、Ⅳ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叁种药物的作用相似。与NG组相比,HG组MES-13细胞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HG组相比,AKF-PD组、PFD组与氯沙坦组MES-13细胞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AKF-PD与PFD能使TGF-β1蛋白表达下调到接近NG组的水平,氯沙坦的这种作用较弱。与NG组相比,HG组MES-13细胞的TIM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HG组相比,AKF-PD组、PFD组与氯沙坦组MES-13细胞的TIM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叁种药物的作用相似。与NG组相比,HG组MES-13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HG组相比,AKF-PD组、PFD组与氯沙坦组MES-13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叁种药物的作用相似。结论:AKF-PD长期给药对db/db小鼠的糖尿病肾病有治疗作用,可显着减少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减轻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展,抑制肾组织Ⅰ型胶原、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及TGF-β1、α-SMA、TIMP-1的表达。AKF-PD对db/db小鼠的高血糖无明显影响。AKF-PD能明显抑制高糖刺激下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13)的Ⅰ型胶原、Ⅳ型胶原、TGF-β1、α-SMA、TIMP-1表达。AKF-PD治疗糖尿病肾病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TGF-β1的产生,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表型的转分化,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调节分子TIMP-1表达,调节肾脏细胞外基质降解平衡有关。
姚志慧[7]2016年在《P311在皮肤创面再上皮化和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P311在皮肤创面再上皮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创面修复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机体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外基质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共同参与。难愈创面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难题,其原因除了传统的烧伤、创伤及外科手术外,一些慢性疾病如静脉曲张、糖尿病等也可引起创面难以愈合。难愈创面常常可导致终生残疾,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据统计,目前患有慢性难愈创面的病人数量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加。鉴于此,深入研究创面愈合的相关机制,发展新的创面治疗方法,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哺乳动物皮肤创面愈合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凝血期、炎症期、新生组织形成和组织重塑。新生组织形成起始于新生表皮迁移覆盖受损真皮。表皮干细胞主要分布于毛囊隆突部位,表皮细胞基底层和皮脂腺组织中,在保持皮肤表皮更新、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创面形成后,表皮干细胞活化增殖产生更多短暂扩充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迁移至创面发挥修复作用。表皮干细胞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慢性难愈创面的候选细胞。P311基因定位于人5号染色体和小鼠18号染色体,首次在小鼠胚胎大脑发现,并且在成年小鼠小脑、海马和嗅球中保持较高水平表达。P311蛋白是一个分子量为8-k Da的胞内蛋白,包含68个氨基酸,目前不属于任何已知的蛋白家族。P311蛋白N末端包含PEST结构域(富含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在人、小鼠和鸡中高度保守。PEST结构域在目的蛋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及蛋白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和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P311在神经和肺泡再生、血压稳态维持、神经胶质细胞瘤侵袭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311在早期增生性瘢痕肌成纤维细胞和创面肉芽组织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高,可以通过促进TGF-β1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但目前P311在皮肤创面再上皮化过程是否发挥一定作用尚不清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P311在皮肤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叁个方面:1)P311在皮肤创面新生表皮和正常皮肤表皮中的表达和分布;2)P311在表皮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3)P311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P311在人和小鼠皮肤创面新生表皮中表达增高。我们收集了5例人皮肤创面组织标本和同体正常皮肤对照,同时构建了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检测样本中P311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发现P311主要表达于人和小鼠皮肤创面新生表皮细胞胞浆中,而正常皮肤表皮细胞中无P311表达。2、P311可以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利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了健康青年男性包皮中表皮干细胞,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了分离细胞中表皮干细胞分子标记物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发现分离细胞中角蛋白K19和β1整合素高表达,并且二者于培养细胞中共定位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培养细胞高表达α6整合素,而阴性标志物CD71表达阴性。我们进一步利用细胞体外创伤模型检测了P311腺病毒载体转染表皮干细胞后对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311增强表达后可以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我们分离了P311-/-和P311+/+新生小鼠皮肤表皮干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发现培养细胞高表达α6整合素,而阴性标志物CD71表达阴性。进一步利用细胞体外创伤模型检测了P311敲除后对表皮干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P311敲除后可以表皮干细胞迁移明显下降。我们构建了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检测P311敲除后对皮肤创面再上皮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可以显着抑制小鼠皮肤创面收缩,P311+/+小鼠皮肤创面再上皮化速度明显快于P311-/-小鼠,P311敲除后小鼠皮肤创面再上皮化能力减弱。3、Rho GTPases在P311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中的作用研究。为了探索P311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我们应用Pulldown技术检测了Rho GTPases Rho A、Rac1和Cdc42活性。结果发现:P311增强表达后Rho A、Rac1和Cdc42活性明显增高,同时P311敲除后Rho A、Rac1和Cdc42活性下降。我们应用细胞体外创伤模型检测了Rho A、Rac1和Cdc42特异性抑制剂对P311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Rho A和Rac1抑制剂可以显着抑制P311对表皮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作用,而Cdc42抑制剂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P311可能通过增强Rho A和Rac1活性促进表皮干细胞迁移和创面再上皮化。本研究拓展了P311在创面愈合中的认识,可能为今后创面愈合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第二部分:P311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肾纤维化是肾脏组织在多种损伤因素的刺激下自我修复过程失调的结果,临床上,有很大部分比例的肾纤维化病人最终将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需要终生进行血液透析或肾脏移植治疗维持生命。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肾功能衰竭病人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增加。肾纤维化疾病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临床上针对肾纤维化疾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鉴于此,深入研究肾纤维化形成的病理机制,寻找肾纤维化形成的相关特异性基因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肾脏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中不可逆的、进行性动态发展的病理过程,以肾脏小球及小管间质中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积聚为主要特征,该过程需要肾脏多种类型细胞的参与。基质产生细胞的活化被认为是肾纤维化病理过程中的关键,而基质产生细胞的来源主要包括成纤维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纤维化晚期阶段不可逆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在多种促纤维化因子(尤其是TGF-β1)的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经历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细胞表型发生改变,转分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TGF-β1是肾小管上皮细胞EMT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分子,可以介导多种慢性肾脏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可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一种成纤维细胞标志)和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一种肌成纤维细胞细胞标志)。P311最初在小鼠胚胎大脑中发现,在成年小鼠小脑、海马和嗅球中保持较高水平表达。P311基因定位于人5号染色体、小鼠18号染色体,编码分子量约8-k Da胞内蛋白。P311蛋白包含68个氨基酸,尚不属于任何已知蛋白质家族。目前研究发现P311主要在神经和肺泡发育、神经胶质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血压稳态维持、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和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研究发现,P311基因在早期增生性瘢痕中高表达,可以通过调节TGF-β1和α-SMA表达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P311在肾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叁个方面:1)P311在肾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2)P311敲除后对肾纤维化的影响;3)P311促进肾脏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P311在人和小鼠肾纤维化组织表达增高。我们收集了22例人肾纤维化组织标本和2例人正常肾脏组织标本,同时构建了小鼠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成功地诱导了小鼠肾脏组织纤维化,检测样本中P311基因表达。HE染色显示肾纤维化组织可见典型的肾小管扩张、萎缩塌陷和大量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肾脏间质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和积聚。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发现P311主要表达于人和小鼠肾纤维化组织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而正常肾脏组织中无P311表达。2、P311可能通过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促进肾脏组织纤维化。我们应用masson染色、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技术检测了P311+/+和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胶原含量和波形蛋白的表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胶原含量明显低于P311+/+小鼠。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Ⅰ胶原m RNA水平明显低于P311+/+小鼠。Western Bloting技术检测结果显示P311敲除后,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波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α-SMA是组织纤维化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典型标志物,因此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了P311+/+和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α-SM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α-SMA蛋白主要表达于肾纤维化组织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并且于P311阳性的细胞共定位表达。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α-SMA m RNA和蛋白在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P311+/+小鼠。3、P311敲除后抑制了肾纤维化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TGF-β1是肾纤维化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EMT最关键的细胞因子,可以被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浸润的巨噬细胞大量分泌,因此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了P311+/+和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TGF-β1表达和巨噬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1蛋白主要表达于肾纤维化组织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并且于P311和α-SMA阳性的细胞共定位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TGF-β1 m RNA表达水平在P311+/+和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无显着性差异,western bloting结果显示TGF-β1蛋白在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P311+/+小鼠。TGF-β/Smad信号在肾纤维化病理发展过程中其中是否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进一步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ing技术检测TGF-β1相关受体和Smad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P311+/+小鼠相比,TGF-β1Ⅰ型受体和TGF-β1Ⅱ型结果:受体m RNA表达水平在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明显下降。并且p-Smad2,Smad2,p-Smad3,Smad3,Smad4和Smad7蛋白P311-/-小鼠肾纤维化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P311+/+小鼠。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P311可能通过增强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和肾脏纤维化。本研究拓展了P311在纤维化疾病中的认识,可能为今后肾纤维病理过程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林晓红[8]2013年在《慢性肾衰气虚血瘀证血透与非透析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CKD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血透组与非透析组患者的肝纤四项的差异,评估肝纤四项是否可以作为无创性肾纤维化检测指标。运用LC-MS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探寻CKD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非透析和血透患者血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索血透与非透析患者的差异。探索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式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群),拟建立该病证结合模式客观化、定量的科学表达体系;并从代谢物水平为探讨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7月份到2013年3月份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大学城分院、芳村分院的肾病门诊及肾内科住院部的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未透析患者30例;纳入大德路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患者32例。体检健康空白组30例。对肝纤四项的检测结果和气虚血瘀症状严重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留取受试者血液,分离血清,运用LC-MS进行代谢组学检测。使用Analyt软件采集数据,得到代谢指纹轮廓图谱,markerview软件(version1.2, AB SCIEX)进行代谢组学数据分析。得到所有marker在各样本中的量化信息,导入Simca-P11.5软件,分别采用无监督分析方法及有监督分析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到不同的marker在样本聚类中的贡献。从不同临床意义的角度出发,找出组间差异性较大的化合物。应用TOF确定化合物的精确质量,通过HMDB、KEGG相关数据库检索,以及Pubmed等相关化学信息检索,推测潜在生物标志物可能的分子式,对OPLS-DA和VIP值确定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结构和功能解析,结合生物学意义,发现对阐释机理,诊断疾病,用药治疗有指导意义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1.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血瘀证患者血透组较非透析组的肝纤四项升高,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气虚血瘀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透析组评分平均分稍高,但P=0.65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慢性肾脏病5期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非透析组的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中,较健康人增多的有脂类物质、炎症物质,而血透组上述物质最少,且与健康组相比,大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部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透析组的氨基酸、肉毒碱类物质等较健康人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且透析组上述物质含量均为最高,且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患者血透组较非透析组的肝纤四项升高。2.血液透析干预后虽然纠正了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体内的水钠潴留、酸碱失衡、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并未改变其肾脏纤维化的本质,且血透患者的气虚血瘀症状却突显出来,肾纤维化指标、气虚血瘀症状加重,提示中医临床上可以益气活血为法综合用药拟方,以改善血透病人的气虚血瘀症状。3.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血透、非透析与健康人叁组间的血液代谢谱有显着性差异,非透析患者的脂类、炎症物质较健康人显着升高,血透组显着降低,说明血液透析可清除上述物质;非透析患者氨基酸、肉毒碱等能量物质较健康人显着降低,而血透患者上述物质明显升高,可能与其透析后放宽限食以及定期补充左卡尼汀等能量物质相关。4.从代谢组学角度上,CKD5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式的可能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脂类物质、炎症介质,提示临床上可适当使用调脂药物治疗,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其氨基酸和能量物质减少,治疗上可补充必需氨基酸及能量物质如左卡尼汀等,中药以益气为主。
吉晶, 何立群[9]2018年在《中西医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肾纤维化的病变程度与肾功能恶化及慢性肾脏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肾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其形成是由于肾脏受到创伤、感染、免疫反应等刺激,固有细胞受损。西医治疗方法有百令胶囊、黄葵胶囊、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及靶向药物治疗等。中医学认为肾纤维化是一个正气耗损,邪毒滞盛,长期正邪相争,邪盛正虚的过程。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虚,标实为血瘀。中医学治疗肾纤维化,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脾肾为主,从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干预用药。早期脾肾气虚、气阴耗伤,以党参、地黄、枸杞子、山药补气养阴,补脾益肾;中、晚期肾脏病患者,瘀血邪毒阻滞经络,活血化瘀以白芍、当归、桃仁、牛膝为主,清热解毒用赤芍、牡丹皮、土茯苓、地黄,同时加用补脾益肾之品,如女贞子、墨旱莲、党参、黄芪。文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讨论肾纤维化的机制,及实验研究报道的改善肾纤维化,延缓肾衰竭的中西医药物,为临床上治疗肾纤维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杨茹茜[10]2018年在《黄芪甲苷基于Toll样受体通路对肾纤维化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单(左)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小鼠体内肾纤维化模型,观察UUO纤维化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肾纤维化程度和Toll样受体通路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2.通过脂多糖(LPS)刺激人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建立体外炎症模型,观察LPS对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的激活作用及AS-Ⅳ对其的影响,探讨AS-Ⅳ对Toll样受体通路作用的环节。方法:1.UUO模型的建立和分组:将雄性C57BL/6小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甲苷低剂量组、黄芪甲苷中剂量组和黄芪甲苷高剂量组。模型组和黄芪甲苷处理组均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经左侧腹纵行切口行左输尿管结扎术,依次缝合肌肉层和皮肤层。术后小鼠按清洁级动物分笼喂养14 d。假手术组除模拟(不)结扎输尿管外,其余步骤与模型组和黄芪甲苷处理组相同。从手术当天黄芪甲苷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以10 mg/(kg·d)、30 mg/(kg·d)和50 mg/(kg·d)的药物剂量灌胃给药14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含1‰乙醇双蒸水14 d。2.各组小鼠肾功能、肾纤维化程度、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及通路下游炎症因子的检测:化学方法检测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反映肾功能改变。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以及reverse transcription-PCR从mRNA水平观察α-肌动蛋白(α-SMA)和纤维粘连蛋白(FN)表达;以此反映肾组织结构和纤维化程度的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以及reverse transcription-PCR方法从mRNA水平观察各组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Toll样受体4(TLR4)、Toll样受体2(TLR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Toll样受体相关分子(TRAM)、TIR域含适配器诱导β-干扰素(TRIF)和核因子-κB(NF-κB)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变化。3.LPS体外培养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和分组:HK-2细胞37℃、5%CO_2细胞培养箱中用基础培养基(10%FBS和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以50%细胞密度传代,24 h后细胞密度约达80%进行实验。通过设立含梯度浓度LPS的完全培养基(0.1%DMSO、10%FBS和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OD值分析细胞活性状态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炎症因子IFN-γ的表达,确定LPS 1μg/ml为体外细胞炎症模型建立成功的最佳剂量。将进行实验的HK-2细胞分为control组、LPS组、黄芪甲苷低剂量组(50μg/ml)、黄芪甲苷高剂量组(100μg/ml)和TAK-242组。各组同时分别加入相应培养基培养48 h,control组为完全培养基;LPS组为完全培养基+LPS 1μg/ml;黄芪甲苷低剂量组为完全培养基+LPS 1μg/ml+AS-Ⅳ 50μg/ml;黄芪甲苷高剂量组为完全培养基+LPS 1μg/ml+AS-Ⅳ 100μg/ml;TAK-242组为完全培养基+LPS1μg/ml+TLR4受体抑制剂TAK-242 5μM。4.各组培养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TLR4、MyD88和TRAM)及炎症因子(IFN-γ)检测:western blot方法和reverse transcription-PCR方法观察各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蛋白和mRNA以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黄芪甲苷对UUO小鼠肾功能、左(模拟结扎)肾组织结构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各组小鼠肾功能检测Scr和BU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同)。假手术组小鼠肾HE染色显示组织结构正常;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着蓝色,染色面积小,主要位于肾小管基底膜及管周围和肾间质;α-SMA和FN蛋白与mRNA均有表达,阳性染色区域着棕色主要位于肾间质。模型组小鼠患侧肾出现肾小球不同程度的萎缩甚至消失,明显的肾间质增宽;与假手术组比较,MASSON胶原纤维染色面积以及α-SMA和FN的蛋白与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同)。黄芪甲苷低、中和高剂量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结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肾间质水肿、肾小球萎缩和炎性细胞浸润等有明显改善。黄芪甲苷各组肾间质胶原沉积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α-SMA和FN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低;黄芪甲苷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肾组织α-SMA和FN分子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低,黄芪甲苷低剂量组与模型组肾组织α-SMA和FN分子mRNA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黄芪甲苷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肾组织α-SMA和FN蛋白与mRNA表达差异不具有显着性,黄芪甲苷低剂量组肾组织α-SMA和F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高。2.黄芪甲苷对UUO小鼠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及下游炎症因子的影响:假手术组小鼠肾组织内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蛋白和mRNA均有表达。模型组小鼠肾组织MyD88依赖信号通路(TLR4、TLR2、MyD88、TRAF6和NF-κB)、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TLR4、TRAM、TRIF和NF-κB)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及下游炎症因子(IL-6、TNF-α和IFN-γ)分子的蛋白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黄芪甲苷高剂量组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比模型组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TLR4、TLR2、MyD88、TRAF6、TRAM和NF-κB的蛋白表达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黄芪甲苷中剂量组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TLR4、TLR2、TRAF6、TRAM和NF-κB的蛋白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均呈降低趋势,TLR4、TRAF6、TRAM、TRIF和NF-κB分子的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黄芪甲苷低剂量组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也呈降低趋势,TLR4、TLR2、MyD88和TRIF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但与假手术组比较,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mRNA水平表达与模型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与假手术组比,MyD88、TRAF6、TRAM、TRIF和NF-κB的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黄芪甲苷各组肾组织Toll通路下游炎症因子IL-6、TNF-α和IFN-γ蛋白表达明显较模型组低;与假手术组比较,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中和低剂量组升高。3.各组体外培养HK-2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及炎症因子的变化:control组细胞TLR4、MyD88、TRAM蛋白和mRNA以及IFN-γ蛋白均有表达。LPS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和mRNA以及IFN-γ蛋白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TAK-242组为阳性对照组,与LPS组比较,TAK-242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IFN-γ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降低;与control组比较,TLR4、MyD88的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IFN-γ蛋白表达均无差异。与LPS组比较,黄芪甲苷高剂量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蛋白和mRNA以及IFN-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黄芪甲苷低剂量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蛋白和mRNA表达也呈降低趋势,TRAM、IFN-γ蛋白表达和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与control组比较,黄芪甲苷高剂量组细胞TLR4、MyD88和IFN-γ分子的蛋白表达没有差异,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mRNA表达也无差异;同时黄芪甲苷低剂量组细胞的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和IFN-γ分子的蛋白表达均无差异。与TAK-242组比较,黄芪甲苷低剂量组和黄芪甲苷高剂量组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相关分子和IFN-γ分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无差异。结论:1.Toll样受体通路以及由此引起的炎症反应参与了小鼠UUO后肾纤维化过程。2.黄芪甲苷可抑制UUO小鼠纤维化肾组织Toll样受体通路及通路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UUO小鼠肾纤维化程度。3.黄芪甲苷可抑制LPS对HK-2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分子表达的上调,抑制炎症反应。4.黄芪甲苷可能通过抑制肾组织细胞Toll样受体通路机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小鼠UUO肾纤维化。
参考文献:
[1]. 慢性移植肾肾病肾纤维化分子病理机制研究[D]. 解水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09
[2]. 基于脂质组学及自噬调控途径研究大黄组分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D]. 窦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
[3]. GSK3β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抗肾纤维化措施探讨[D]. 赵凯. 第叁军医大学. 2015
[4]. 肾纤维化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D]. 崔飞伦. 中国医科大学. 2003
[5]. 冬虫夏草对大鼠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D]. 张莉. 南昌大学. 2007
[6]. 氟非尼酮治疗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汪凌昊. 中南大学. 2012
[7]. P311在皮肤创面再上皮化和肾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姚志慧. 第叁军医大学. 2016
[8]. 慢性肾衰气虚血瘀证血透与非透析患者的代谢组学研究[D]. 林晓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9]. 中西医防治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 吉晶, 何立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10]. 黄芪甲苷基于Toll样受体通路对肾纤维化的作用研究[D]. 杨茹茜. 西南医科大学. 2018
标签:泌尿科学论文; 芦荟大黄素论文; 肾小管论文; 大黄素论文; 肾脏论文; 肾小球肾炎论文; 上皮细胞论文; 药品论文; 肺纤维化论文; 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