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观论文_宋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孝亲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佛教,儒家,天主教,人伦,孝道,文化差异,先秦。

孝亲观论文文献综述

宋霞[1](2019)在《契嵩《孝论》佛教系统化孝亲观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将养父母细化为"养有五道",即养体之道、养目之道、养耳之道、养口之道、养志之道。养父母之体对于尽孝来说固然重要,但这只能说是"孝"最基础的层面。《盐铁论·孝养》对"孝"划分了上中下叁个等次:"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只有对父母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对父母保持敬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4期)

耿静波[2](2018)在《传统“孝亲观”视域的佛教孝道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早期佛典中即有明确表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传统儒家伦理的碰撞融合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孝道理论,并成为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佛教史料中关于"孝亲"思想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儒家"孝亲观"的比较等,认为佛教之"孝"具有其宗教伦理特殊性,内涵更为深广,在丰富宗教学及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相关孝道理论的同时,亦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魏加宽[3](2017)在《从众生平等和孝亲观谈佛教伦理与中国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尤其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形成了佛教自身的孝亲观。佛教从而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进程中融入了中国社会,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上的重要影响。佛教伦理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建构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潘继材,彭博,吴燕红[4](2016)在《亲人诉讼视角下对传统孝亲观淡化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孝亲观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始终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关于孝亲观,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孝道是大多数学者热衷研究的问题。《说文解字》中提到"善事父母者,从‘老’者,从‘子’,子承老也"。说的是子女对父母要善言善行,其中主要观点是"善事父母",这也是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共鸣。本文主在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亲观的基础上,通过"亲人诉讼"这一普遍社会现象来分析中国传统孝亲观逐渐趋于淡化的原因。并且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孝亲观淡化这一现状进行分析。随之得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在重视人伦的同时亦要尊重法律,做到二者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庭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19期)

刘昱均[5](2015)在《儒、佛孝亲观理论依据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孝亲观与佛教孝亲观的相互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孝亲思想。对儒家孝亲观与佛教孝亲观的理论依据进行比较发现,无论儒家的祖先崇拜还是佛教的缘起论,儒家的人性论还是佛教的佛性论,儒家的仁爱论还是佛教的人生论,儒家的天道论抑或是佛教的业报因果论,它们之间更多的是理论依据差异基础上的近似与补充延伸关系。儒家孝亲观的理论依据于世间之道,展示为世间之孝,佛教孝亲观的理论依据于出世间之道,展示为出世间之大孝,二者之间表现为补充性延伸的关系,对引导现实中的孝亲、孝行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建华[6](2015)在《利玛窦与云栖袾宏的孝亲观比较——兼论明末天主教的传播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没有盛行,根本原因在于没能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以用于宗教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宏博精远,非一二句可言明,而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以对孝亲的态度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利玛窦是明末在华传播天主教的杰出人物,其观点能够代表明末天主教的孝亲观。同样,云栖袾宏被尊为明代四高僧之一,其孝亲观也完全可以代表当时佛教在此问题上的看法。从二人的孝亲观,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便能窥探出天主教在明末传播困境的一些原因。(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范兴昕,李宏香[7](2014)在《论孔子孝亲观在两汉时期的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孝亲观至两汉时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主要体现为父权的至高无上、亲丧后的庐墓而居和哀毁骨立、父母之仇的不共戴天。这些异化现象跟两汉政府以孝治国政策造成的孝亲文化的政治化、制度化、法律化等紧密相关。挖掘两汉孝亲文化的异化与以孝治国策略间的关系,可以为优秀孝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4年06期)

王雪霏[8](2014)在《浅析佛教孝亲观在汉地的本土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后与汉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其中佛教孝亲观的本土化是佛教在汉地本土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佛教孝亲观在佛教经典中的体现,然后将佛教孝亲观与汉地本土孝亲观进行了比较,接着梳理了佛教孝亲观在汉地本土化的历程与手段,最后肯定了佛教孝亲观本土化对中国孝亲文化的贡献,并回答了外来文化应如何成功应对本土化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4年06期)

汪莹[9](2013)在《先秦儒家与颜之推的孝亲观差异比较及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着重强调敬亲。在敬亲的基础上,更有谏止的义务。在事死方面,要求厚葬并祭之以礼。颜之推在孝道观上和先秦儒家是有差异的,他认为威严有慈是子孝的前提条件;在事亲方面,更加重视物质事亲,且提倡薄葬。在分析比较二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道德水平的发展现状,分析物质事亲和精神事亲在现代的重要性,从而得出孝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9期)

乔晓妍[10](2013)在《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今天,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意义。孝亲观作为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正在这种交流中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在中华礼乐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子女们大多对父母的命令持有“不违”的态度,而在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平等的,甚至以朋友关系相处,这种相处模式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而中国的父母子女关系在西方人眼里也难以理解,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引起了许多社会学家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先贤们对孝的不同阐述,概括出孝德的核心内涵,可概括为四个字:“善事父母”①,对父母要做到既“养”且“敬”,它包括崇拜、敬仰祖宗和奉养、尊敬父母两个主要方面。而西方孝亲观则与中国孝亲观的表现形式不同,西方人所谓的孝敬父母更多的是“尊敬”,其孝文化并没有很复杂的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意义。这两种不同孝亲观形成的原因很多,首先,在文化根源方面,中国早在周朝就实行礼制,人们自古崇尚礼仪,有着“尚礼”的精神,人们一直把礼视为中华文化和华夏民族的象征,礼仪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异域文化的重要标志。而西方人则具有“尚力”精神,所谓“尚力”精神,就是指对人的力量的崇拜,包括人的武力、智力,以及后来的“知识就是力量”等等。其次,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与耕种的相关知识需要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而西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早的就发展起了商业,我们通常说在商言商,商人看重利益,与农耕社会中的人相比,在感情方面是要淡漠一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西方人形成了注重个性、向往自由的心理,因此,在西方的主流文化中,“孝”作为概念就很少被提及。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中西方这两种孝亲观本来互不干扰,并没有交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的理念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社会可以学习中国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与关怀的精神实质。中国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也可以学习西方社会中人们的相处模式,增加彼此的独立与平等。惟其如此,方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3-03-20)

孝亲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早期佛典中即有明确表述,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传统儒家伦理的碰撞融合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孝道理论,并成为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佛教史料中关于"孝亲"思想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儒家"孝亲观"的比较等,认为佛教之"孝"具有其宗教伦理特殊性,内涵更为深广,在丰富宗教学及中华传统道德伦理相关孝道理论的同时,亦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及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孝亲观论文参考文献

[1].宋霞.契嵩《孝论》佛教系统化孝亲观的形成[J].中国宗教.2019

[2].耿静波.传统“孝亲观”视域的佛教孝道思想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魏加宽.从众生平等和孝亲观谈佛教伦理与中国社会[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7

[4].潘继材,彭博,吴燕红.亲人诉讼视角下对传统孝亲观淡化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

[5].刘昱均.儒、佛孝亲观理论依据之比较[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

[6].王建华.利玛窦与云栖袾宏的孝亲观比较——兼论明末天主教的传播困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

[7].范兴昕,李宏香.论孔子孝亲观在两汉时期的异化[J].东方论坛.2014

[8].王雪霏.浅析佛教孝亲观在汉地的本土化[J].科技风.2014

[9].汪莹.先秦儒家与颜之推的孝亲观差异比较及现代价值[J].青春岁月.2013

[10].乔晓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叁峡民居的侧立面六 平陌壁画墓西壁、西北壁、北壁上部图...2.2不同教育水平老年人之间孝道现念的...上:欧阳修像及集古录跋尾图21下:蔡襄像...2.2不同教育水平老年人之间孝道现念的...佛教教义“悟”(选自互联网)

标签:;  ;  ;  ;  ;  ;  ;  

孝亲观论文_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