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冷菌论文_徐明亮,游春苹,高海燕,刘振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冷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温,污水,菌株,浊度,乳酸菌,淡水鱼,污泥。

耐冷菌论文文献综述

徐明亮,游春苹,高海燕,刘振民[1](2018)在《乳中耐冷菌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耐冷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和土壤中,也是原料乳中常见的微生物。耐冷菌危害风险存在于乳业生产链每个环节。耐冷菌及其产生的耐热性脂肪酶是影响乳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耐冷菌本身危害通过加热基本可以消除,但是部分耐冷菌产生的耐热性脂肪酶在经过巴士杀菌甚至UHT处理后可能仍然有一定酶活力残留,他们能继续分解乳中脂肪产生游离脂肪酸,导致乳品品质下降,货架期缩短。本文阐述了耐冷菌及耐热性胞外酶的概念及特性,并总结比较了检测脂肪酶活力的方法。检测脂肪酶的活性对于预测、控制原料乳和乳制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郑贝贝[2](2018)在《耐冷菌Bacillus cereus MYB41-22群体感应系统与其温度适应性相关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温微生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一套独特的与低温环境相适应的细胞结构和分子机制,这种机制称为低温适应性。在细菌生长过程中,能够释放特定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能被细菌感知,并以此来调节自身多种基因的表达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目前关于群体感应系统是否参与了低温适应性仍无报道。本论文以本研究室分离得到的一株低温菌Bacillus cereus MYB41-22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7℃,最适生长温度为28℃;同时对MYB41-2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大小为4,428,864bp,GC含量为36.06%,ORF数量为5,481个,编码基因所占的比重为84.38%;确定了PlcR-PapR、LuxS两套群体感应系统存在其基因组中,并找到了调控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的基因codY、hblA,也找到了与低温适应性相关基因desR、cspA。其次,根据其群体感应系统的特征合成了信号分子五肽和七肽。研究证明,合成的信号分子有明确的效果,其最低起效浓度为20 nM。在15℃时,信号分子的加入能使MYB41-22生长能力提高19.5%;而37℃时则会导致MYB41-22生长下降24.4%,这一结果表明群体感应系统的激活在不同温度下对细胞代谢有完全不同的调控机制。论文还对群体感应系统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15℃,群体感应基因plcR、papR转录水平明显高于37℃时的水平;15℃条件下信号分子加入导致群体感应基因codY、desR、cspA转录水平下调,hblA上调;而37℃条件下信号分子加入后群体感应基因codY、desR、cspA转录水平上调,hblA下调。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诱导后很可能先影响了群体感应系统,然后使细菌细胞膜结构、冷激蛋白含量有所改变,进而影响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态。本文以Bacillus cereus MYB41-2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号分子加入后理化性质及群体感应和低温适应性的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初步揭示了群体感应系统在微生物低温适应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刘辉[3](2016)在《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结构和抗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腐败是指食品品质发生变化,而无法被人们所食用。引起食品腐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微生物污染不仅可以出现在食品原料的初期,还可能伴随着成品或半成品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人们通常选择低温保藏或者冷冻的方法,用于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防止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但是耐冷菌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低温或冷冻可以保证食品质量的认识。乳酸菌抗菌肽作为一种天然防腐剂,在抑制耐冷菌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本研究以乳酸菌为研究对象,旨在筛选出可以抑制假单胞菌的乳酸菌抗菌肽,并对抗菌肽的结构和抑菌机理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为抑制食品中耐冷菌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通过96-孔琼脂扩散法,对实验室保存的325株乳酸菌进行筛选。获得两株抑制菌耐冷菌的乳酸菌T1和Q7,通过对两株发酵液中和有机酸实验、过氧化氢排除实验、蛋白酶验证实验以及Tricine-SDS-PAGE实验,确定两株菌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为抗菌肽。通过对两种抗菌肽性质研究,表明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可以有效抑制耐冷菌Pseudomonas flurescens AS1.1802,Pseudomonas putida AS1.1819,Pseudomonas aeruginosa CICC21636,Listeria monocytogenes ATCC19111和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 ATCC25922,Salmonella typhimurium ATCC14028,Shigella flexneri ATCC1202 2,Shigella sonnei ATCC25931,Staphylococcus aureus。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都具有稳定的抑菌活性。蛋白酶E、蛋白酶K、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都可以破坏两种抗菌肽的活性。两种抗菌肽对于不同的化学试剂都有很好的耐受性。通过16Sr DNA和API种属鉴定,确定产抗菌肽的二株菌种属:菌株T1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菌株Q7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Enterococcus faecium T1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Q7的发酵液为原料,依次采用SP-sepharose、CM-FF、Superdex Peptide 10/300 GL对乳酸菌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最终获得高纯度的抗菌肽T1和抗菌肽Q7。LC-ESI/MS测定抗菌肽Enterocin T1分子量为4629 Da、抗菌肽Plantaricin Q7的分子量为4624 Da。通过指纹图谱分析两种抗菌肽序列,并未发现与两种抗菌肽含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对两种抗菌肽的氨基酸成份和序列的分析,抗菌肽Enterocin T1含有41个氨基酸,部分氨基酸序列为:M-A-E-T-F-A-P。抗菌肽Plantaricin Q7含有40个氨基酸,部分氨基酸序列为V-H-A-K-I-K-F-D。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研究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对单增李斯特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都是通过吸附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表面后,插入细胞膜的内部的作用方式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作用方式是以螯合Zn2+后,破坏荧光假单胞菌的外膜,最后作用细胞膜。研究还发现抗菌肽Enterocin T1破坏细胞胞上跨膜电位和pH梯度,抗菌肽Plantaricin Q7只能破坏细胞上的pH梯度。两种抗菌肽都能引起单增李斯特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内K+和磷酸盐离子的泄露。选取牛奶、猪肉、带鱼作为食品模型,研究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在食品防腐中的应用。并以感观评价、菌落总数、TVB-N、pH值为主要指标反应抗菌肽Enterocin T1和Plantaricin Q7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抗菌肽可以有效的抑制荧光假单胞菌,对不同类型的食品起到良好的保鲜效果,并且保鲜效果随着抗菌肽活力的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霍前坤,颜婉茹,杨美洁,杨茹,李丹[4](2015)在《耐冷菌微生物絮凝剂的筛选及对高浊度污水处理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温环境中的活性污泥作为菌种来源,经过培养驯化、分离、纯化、筛选后,测定其对高浊度污水的絮凝率。筛选得到4株具有较好絮凝能力的优势菌,经过驯化培养后能将高浊度污水较好的进行絮凝、沉降。本实验研究絮凝时间、温度、p H值、浊液浓度、碳源浓度等因素对其絮凝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5年09期)

高祥英[5](2015)在《淡水鱼中耐冷菌菌群分析与特征腐败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鱼蛋白质含量高,因此在死后腐败变质迅速,其主要腐败因素是微生物的腐败,淡水鱼的体表、腮以及肠道内携带大量的腐败菌,在鱼类死后很容易导致肉质的腐败变质,由于淡水鱼生活的水域、捕捞的季节以及淡水鱼种类的不同,其携带的细菌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从不同地区采集不同种类淡水鱼样品,分析其携带的耐冷菌的菌群及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菌相变化,并研究不同菌属之间的生长参数以及不同菌株在腐败过程中的腐败特征,为淡水鱼在冷藏过程中的有针对性的抑制腐败菌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分别采集湖南岳阳及江苏扬州地区鳙鱼、草鱼、鲫鱼样品,共分离得到耐冷菌候选菌株143株,其中湖南岳阳样品中共分离得到83株,江苏扬州样品中共分离得到60株。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其中G-菌121株,占84.6%,菌体形状为杆状、球状、球杆状等。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Rep-PCR指纹图谱和16S rDNA测序鉴定对143株耐冷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143株耐冷菌株分为七个属,分别为:黄杆菌属、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从毛单胞菌属。其中,希瓦氏菌属菌株最多,共66株;湖南岳阳样品中希瓦氏菌属占36.25%,其次是不动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分别占25%和13.75%;江苏扬州样品中希瓦氏菌属所占比例高达58.73%,其次是黄杆菌属,占所分离细菌的23.81%。对3种淡水鱼冷藏过程中菌相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为货架期终点的优势腐败菌。(2)选取不同菌属中的典型代表菌株29株,测定其在30℃条件下的生长曲线,不同菌属之间的生长参数存在差异,多数菌株的延滞期在2-6 h左右,在6-20 h内生长迅速,在30-35 h左右进入稳定期,选取30℃条件下比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种属的耐冷菌13株,测定其在5℃条件下的生长曲线,在低温条件下,细菌生长较高温条件下慢,延滞期更长,225 h左右进入稳定期,且高温条件下比生长速率大的菌株在低温条件培养时,其比生长速率也大。(3)采用1.25 g/L的双氧水鱼块杀菌两分钟后,用浓度为106 cfu/L的单一菌悬液进行模拟污染,测定贮藏过程中鱼块的感官变化、细菌总数、TVB-N值以及pH值等指标,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无菌鱼块在冷藏过程中在48 h左右鱼肉达到高品质期终点,开始出现异味,鱼肉组织疏松,弹性下降,96 h到120 h时鱼肉开始变绿,臭味明显。冷藏初期,pH有所下降,随着鱼肉中蛋白质分解,并释放出碱性物质如胺类物质,pH值开始上升。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较其他菌株要大,分别为0.065 h-1和0.0635 h-,希瓦氏菌的产量因子YTVB-N/CFU为1.47 × 10-8 mg TVB-N/CFU,大于假单胞菌的产量因子。(4)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不同条件下草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鲜鱼肉以及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嗜冷杆菌的的鱼肉中分别检测出29、23、25、20、25种挥发性成分,但挥发性成分种类存在较大差异,桔利酮、硝基甲烷、2-羟基丙酰胺、乙酸乙酯和2-硝基乙醇是不同条件下鱼肉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分别为8.3%、28.21%、17.5%、37.7%和17.05%,因此,不同鱼肉中的特征性气味物质不同。(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6-01)

唐亚男[6](2015)在《混合耐冷菌处理冬季伊通河水中污染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延吉和龙市某天然冷水泉为微生物源,经筛选、分离、纯化、鉴定,得到了叁种细菌(Pseudomonas fragi、Pseudomonas lundensis、Pseudomonas koreensis)和叁种真菌(Uncultured Trichosporon clone IBT4A-K2、geotrichum CBS 121.22、 Rhodotorula sp. AL-S1 isolate AL-S1-43),并通过实验考察了其对河道水中COD、TP和氨氮的处理效果,且选用的叁种细菌是首次被应用于污水处理中。论文中以纯化的六种菌为原料,采用海藻酸钠包埋,制备了一系列特定改性的混合菌颗粒,对混合悬浮菌处理河道水效果与固定化颗粒处理河道水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混合悬浮菌处理河道水实验中,对悬浮菌的组合方式、菌体的投加比例以及细胞静息时间进行了探讨;在固定化颗粒处理河道水实验中,对固定化颗粒的投加比例、制备条件及叁种固定化颗粒对污水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经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到:(1)混合悬浮耐冷菌的最佳组合方式为六种菌的全混合;(2)混合悬浮耐冷菌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混合菌静息96h、混合菌液投加量为5%的全混合。(3)最佳条件下混合耐冷菌对河道水中COD的最大去除率为83.53%,TP的最大去除率为47.45%,氨氮的最大去除率为71.79%。(4)叁种固定化方法中海藻酸钠包埋细粒径活性炭与混合菌处理废水的效果最优,其对污水中COD的最大去除率可达87.72%,TP的最大去除率为53.05%,氨氮的最大去除率为93.51%。结果发现,六种菌的混合菌处理河道水中污染物的效果最优;海藻酸钠、活性炭及混合菌的共同使用对河道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固定化混合菌比游离态混合菌对河道水中的COD去除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TP去除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氨氮去除率提高了22个百分点。可见,游离菌经固定化后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本论文的研究对于寒冷地区污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续学者研究从未被应用于污水处理中的叁种假单胞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研究固定化微生物与游离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的比较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高新新,何世颖,杨林章,徐流凤,曹慧[7](2015)在《一株高效降解废水有机质耐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法进行污水处理已被国内外广泛使用,但由于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成为生物污水处理效率的限制因子.本研究从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5株在低温4℃条件下生长良好的菌株,其中菌株DW1在4℃条件下,96 h时可将初始COD为800 mg·L-1的生活污水有机物去除率高达67.7%.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DW1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菌株DW1对COD负荷较高的污水处理效果较好;接种量为3%(体积分数)、p H为7.0时,菌株对污水COD去除率和DHA活性较高.在4℃和25℃条件下,菌株DW1均在96 h对污水COD去除率和DHA活性最高,分别为71.2%、11.35μg·m L·h-1(以TF计)和78.8%、15.11μg·m L-1·h-1(以TF计).(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辉,张兰威,易华西[8](2014)在《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乳酸菌为来源,筛选出一种新型抗菌肽enterocin ZL,其产生菌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ZL14)。enterocin LH具有很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志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多种致病菌。通过对enterocin ZL产量进行测定,Enterococcus faecium ZL14在MRS培养基37℃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末期时,enterocin ZL产量最高。在pH6.0条件下利用饱和度80%硫酸铵沉淀出enterocin ZL,经1000Da分子量的透析袋透析截流后,用SP-sepherose阳离子交换柱,20mM pH6.0磷酸盐缓冲液为平衡液,含1M NaCl的20mM(pH 6.0)磷酸盐缓冲液为洗脱液,10倍柱体积线性梯度洗脱。将有抑菌活性的收集液,用1ml Phenyl(high sub)疏水柱进一步纯化,平衡液为pH6.0 50mM磷酸盐缓冲液含1M(NH4)2SO4,洗脱液为70%的乙醇。收集液纯化出enterocin LH。通过Tricine-SDS-PAGE分离enterocin ZL,并将SDS-PAGE胶进行抑菌,初步确定分子量为8000-12000。Enterocin ZL是一种十分稳定的抗菌肽,除pH8.0外,在pH 2.0-pH 12.0和不同温度范围(4-121℃)都具有很好的活性。但在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E作用下Enterocin ZL失去活性。在全部的分析活性过程中,指示菌为单增李斯特。通过分子量以及其特性分析,Enterocin ZL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肽,并没有己知的序列与之相同。由于Enterocin ZL在抑制致病菌方面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因此在食品防腐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受到重视。(本文来源于《乳酸菌与营养健康:第九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期刊2014-05-21)

高新新[9](2014)在《活性污泥中耐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污水COD去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水温偏低,夏季温热水温较高,水温年较差大,这对污水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寻求一株在低温和常温环境下具有高效降解性的耐冷菌对污水处理具有重大意义。因生物法处理污水具有二次污染小、处理彻底、费用低,技术较简单、能耗低、有机物降解率高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生物法处理污水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微生物,且微生物的生长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温度就是影响生物污水处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低温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多样性展开研究,为了解活性污泥中的耐冷茵的种类并从中筛选一株在低温(4℃)环境中对污水有机物具有高效降解率的菌株提供基础,通过对脱氢酶活性的研究来了解优势菌株在低温(4℃)和室温(25℃)环境中对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情况。用PCR-RFLP技术对低温驯化过的活性污泥中的耐冷茵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活性污泥中的耐冷菌有11种,这些耐冷菌主要来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节细菌属(Arthrobacter sp.)、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 sp.),其中假单胞茵属(Pseudomonas sp.)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最多,为69.6%。说明低温环境中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是假单胞菌。对11种耐冷菌进行低温(4℃)模拟污水处理实验,其中耐冷菌DW1对污水有机物降解率较高,其对低温(4℃)污水COD的去除率达到67.7%,因此,选择DW1作为目的茵株。该菌株菌落呈浅粉红色,圆形、湿润,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结合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DW1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 sp. strain DW1,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8.0,最适生长碳源为葡萄糖,最适生长氮源为酵母粉,并且对盐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研究不同因素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并从脱氢酶(DHA)活性角度考察不同因素(运行时间、初始COD、接种量、pH)对DW1菌株去除污水COD能力的影响;对比研究其对低温(4℃)污水和常温(25℃)污水的降解能力和DHA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为25℃,pH位于6.0~9.0之间,装液量为60 ml/250 ml时,脱氢酶活性较高。DW1菌株对低温和常温模拟污水COD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1.2%和78.8%,DHA活性最高分别达到11.35μgTF/(mL-h)和15.11μgTF/(mL-h).可见菌株DW1对低温和常温污水有机物都表现出了较高的降解能力和DHA活性,表明该菌株在北方地区的污水处理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4-01)

李雅杰,颜婉茹,刘长睿,辛红艳,于海艳[10](2013)在《耐冷菌的筛选及其对低温油脂类废水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冬季室外取得的污泥在10℃下驯化、分离得到11株低温菌;再筛选出生长良好且除油效率高的叁株菌株;将这叁种菌株进行组合,制成低温高效混合菌;在温度10℃,pH值=7,初始浓度为10 mg/L时,除油率可达76%。(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3年30期)

耐冷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温微生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一套独特的与低温环境相适应的细胞结构和分子机制,这种机制称为低温适应性。在细菌生长过程中,能够释放特定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能被细菌感知,并以此来调节自身多种基因的表达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目前关于群体感应系统是否参与了低温适应性仍无报道。本论文以本研究室分离得到的一株低温菌Bacillus cereus MYB41-22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4℃~37℃,最适生长温度为28℃;同时对MYB41-2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结果表明:其基因组大小为4,428,864bp,GC含量为36.06%,ORF数量为5,481个,编码基因所占的比重为84.38%;确定了PlcR-PapR、LuxS两套群体感应系统存在其基因组中,并找到了调控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的基因codY、hblA,也找到了与低温适应性相关基因desR、cspA。其次,根据其群体感应系统的特征合成了信号分子五肽和七肽。研究证明,合成的信号分子有明确的效果,其最低起效浓度为20 nM。在15℃时,信号分子的加入能使MYB41-22生长能力提高19.5%;而37℃时则会导致MYB41-22生长下降24.4%,这一结果表明群体感应系统的激活在不同温度下对细胞代谢有完全不同的调控机制。论文还对群体感应系统及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15℃,群体感应基因plcR、papR转录水平明显高于37℃时的水平;15℃条件下信号分子加入导致群体感应基因codY、desR、cspA转录水平下调,hblA上调;而37℃条件下信号分子加入后群体感应基因codY、desR、cspA转录水平上调,hblA下调。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诱导后很可能先影响了群体感应系统,然后使细菌细胞膜结构、冷激蛋白含量有所改变,进而影响细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态。本文以Bacillus cereus MYB41-2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信号分子加入后理化性质及群体感应和低温适应性的相关基因进行研究,初步揭示了群体感应系统在微生物低温适应性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冷菌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明亮,游春苹,高海燕,刘振民.乳中耐冷菌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18

[2].郑贝贝.耐冷菌BacilluscereusMYB41-22群体感应系统与其温度适应性相关功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3].刘辉.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结构和抗菌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4].霍前坤,颜婉茹,杨美洁,杨茹,李丹.耐冷菌微生物絮凝剂的筛选及对高浊度污水处理能力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5

[5].高祥英.淡水鱼中耐冷菌菌群分析与特征腐败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

[6].唐亚男.混合耐冷菌处理冬季伊通河水中污染物的实验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7].高新新,何世颖,杨林章,徐流凤,曹慧.一株高效降解废水有机质耐冷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8].刘辉,张兰威,易华西.抑制耐冷菌的乳酸菌抗菌肽筛选及其性质[C].乳酸菌与营养健康:第九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汇编.2014

[9].高新新.活性污泥中耐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模拟污水COD去除效果[D].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李雅杰,颜婉茹,刘长睿,辛红艳,于海艳.耐冷菌的筛选及其对低温油脂类废水的降解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论文知识图

固定化耐冷菌对不同碳源降解的...固定化耐冷菌对不同碳源的降解...不同含量磷源对4℃耐冷菌的生长...不同含量磷源对14℃耐冷菌的生...不同含量氮源对O℃耐冷菌的生长...不同含量氮源对4℃耐冷菌的生长...

标签:;  ;  ;  ;  ;  ;  ;  

耐冷菌论文_徐明亮,游春苹,高海燕,刘振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