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季刊论文_徐旭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季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季刊,文学,左翼,京派,台湾,现代文学,中国。

文学季刊论文文献综述

徐旭敏[1](2018)在《《文学季刊》和20世纪30年代的“学院”与“文坛”》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文学史中,"学院"和"文坛"具有密切的关联。新文学运动的早期发起者,大多具有高校教师或学生的"学院"身份。大学校园也因其文化资源和氛围上的优势,成为推动新文学的重要阵地。其原因之一,是新文学运动的发生地北京具有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地位,成为文化和思想潮流的推动器。然而,"五四"落潮后,新文化运动迎来(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8年02期)

黄艺红[2](2018)在《走向开放包容的左翼文学阵营——《文学季刊》及其相关刊物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十年代的"文学"系列杂志包括上海的《文学》、北平的《文学季刊》《水星》及至后来上海创办的《文季月刊》《文丛》《烽火》。北上而后南下的《文学季刊》及其后续刊物以潜在的左翼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与非左翼文学的沟通合作,持续推进叁十年代文坛生态的逐步好转,体现左翼文学阵营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左"倾错误的自我纠偏,其文艺路线的展开终以广泛团结作家、联合同道促进文坛的和谐繁荣,追求民族、国家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3期)

黄艺红[3](2017)在《茅盾和郑振铎对左翼文学“左”倾思想之修正——以《文学》《文学季刊》的创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成立初期的左联因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要求盟员写标语、撒传单,走上街头参与革命运动。激进的斗争方式导致盟员的身份暴露,左联出版的机关刊物也因为鲜明的政治立场,不断遭到查封,这些都给左联带来近乎毁灭的打击。为争取左翼文学的生存空间,茅盾与郑振铎合力创办左联刊物《文学》,并使《文学季刊》成为与《文学》性质相同、稿源相通的姊妹刊物,这对壮大左翼文学、团结非左翼作家、沟通1930年代的南北文坛,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崔传燕[4](2017)在《《文学季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季刊》作为叁十年代中期北平影响极大的文学刊物,为当时一批知名作家和不少青年作者提供发声平台,极大地活跃了叁十年代的新文学创作。刊物致力于新文学建设,发表多篇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在当时复杂多变的华北政治危局和刊物自身的经济压力之下,《文学季刊》艰难地维持了两年,共出版2卷8期,以每期300多页的篇幅呈现出一个厚实多样的文学世界。本文主要从以下五部分展开对刊物的研究。第一章,在30年代时代背景和出版环境的整体视野中分析刊物生成发展过程和刊物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定位。刊物创办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在文学史料搜集中分析刊物的办刊态度和经营方法,研究其成功之道。第二章,重点分析编辑对刊物的影响,并简要说明刊物的最终停刊命运。编辑是刊物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其办刊思想和选稿标准影响刊物的面貌。本章通过对刊物主编及其他编辑的研究、对《雷雨》发表过程的梳理,探索编辑变动、编辑权力对刊物的影响,分析政治、人员、经济多方压力对刊物的复杂影响。第叁章,重点分析刊物的小说成就。小说创作是刊物的重点,本章对小说的题材和创作主题进行分析,研究小说中的左翼倾向与反抗意识、人性叙事与启蒙意识,体现出小说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深化,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时代内涵。第四章,重点分析刊物的散文与诗歌成就。刊物中散文和诗歌借鉴西方理论与继承古典诗歌传统并重,进行多样化的诗体建构与多元化的散文尝试,走出创作新方向。笔者在诗歌、散文与小说特点相比较中进一步明确刊物的定位与政治色彩。最后,结语部分概括刊物的文学史意义。从刊物的办刊实绩、聚合力、编辑策略叁个方面介绍刊物的特殊贡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9)

严穆[5](2012)在《瞿秋白等与《文学季刊》创刊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家里珍藏一本1934年1月1日出版的《文学季刊》创刊号(再版本),其中有瞿秋白《读房龙的地理》一文。原题为《房龙的"地理"和自己——读书杂记之一》,现收录《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一)郑振铎、章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创刊号,发行人张道一(北平王府井大街53号),北平立达书局(北平王府井大街路东)出版,北平和济印书局(北平和平门内后细瓦厂)印刷。(本文来源于《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期刊2012-11-01)

[6](2012)在《《杜湖》文学季刊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海卫,是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出生之地,是清代书法家梅调鼎的生息之地,是弘一法师布道之地,还有虞喜、虞翻、袁韶、沈恒、黄震、童居易、王尚文、沈宸荃、彭韶、吴锦堂等众多乡贤出生地,这是值得我们子子孙孙自豪的地方……如今,北大、清华、复旦,都有我们家乡人的身影,蒋学模、戎文佐、沈之良、沈珠江、胡志挥等,他们都是观海卫(本文来源于《参花》期刊2012年03期)

石曼琳[7](2010)在《从两篇女性小说看《文学季刊》的自由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最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文学季刊》有许多特色,而自由主义是其显着特点。这一点可以从《文学季刊》创刊号上的两篇女性小说——冰心的《冬儿姑娘》和沉樱的《旧雨》看出,而《文学季刊》自由主义的成因与特征来源于其左翼办刊倾向与京派的融合。(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吉崇敏[8](2006)在《《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季刊》及其系列期刊作为叁十年代大型的纯文学创作月刊,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套杂志的创刊活跃了北方文坛,促进了南北文坛的了解,消除了南北畛域,它对京派作为一个创作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汇聚了京派年青作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推出并发表青年作家的作品,为京派文学的发展及其黄金时代的到来推波助澜,这也意味着它保留了京派发展、壮大、流变的历史轨迹。这套杂志刊载的散文一定程度上变革和丰富了叁十年代艺术性散文创作的观念和手段,强调散文的意象与诗性建构,运用叙事学的观念和方法,肯定了散文的虚构性,打破了以往散文凝固不变的创作模式,为具有先锋姿态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在《文学季刊》系列杂志上,“人”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的关键词,进步作家们力图从精神上启蒙国民,当然政治、经济的解放也是人的解放中的一个重要层面,没有政治、经济的解放不可能建立健全人格,所以,《文学季刊》上发表的作品从两个层面来关注人的解放工作,一方面对于阻碍人成为人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刻的批判,关注国计民生;另一方面继续推进五四以来未竟的“启蒙”工作,并呈现出独特的民生关怀的人文立场和文化品格。总之,《文学季刊》系列杂志聚合了共同关注民族国家命运的京派作家和左翼文学界,使叁十年代“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互动相生、交相辉映,并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血脉不断、源远流长的文化抗争精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4-01)

英溪[9](2005)在《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季刊》创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 ,台湾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呈现活跃局面 ,2 0 0 4年 3月 1 0日创刊的《中国现代文学季刊》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 ,即是一例。 2 0 0 3年 ,台湾一批爱好文学的同人 ,深感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发起成立了“中国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5年02期)

英溪[10](2004)在《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季刊》创刊》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台湾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呈现活跃局面,2004年3月10日创刊的《中国现代文学季刊》(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即是一例。2003年,台湾一批爱好文学的同人,深感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期望凝聚现代文学的爱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04年04期)

文学季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十年代的"文学"系列杂志包括上海的《文学》、北平的《文学季刊》《水星》及至后来上海创办的《文季月刊》《文丛》《烽火》。北上而后南下的《文学季刊》及其后续刊物以潜在的左翼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与非左翼文学的沟通合作,持续推进叁十年代文坛生态的逐步好转,体现左翼文学阵营对宗派主义、关门主义"左"倾错误的自我纠偏,其文艺路线的展开终以广泛团结作家、联合同道促进文坛的和谐繁荣,追求民族、国家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季刊论文参考文献

[1].徐旭敏.《文学季刊》和20世纪30年代的“学院”与“文坛”[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8

[2].黄艺红.走向开放包容的左翼文学阵营——《文学季刊》及其相关刊物考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3].黄艺红.茅盾和郑振铎对左翼文学“左”倾思想之修正——以《文学》《文学季刊》的创办为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

[4].崔传燕.《文学季刊》研究[D].山东大学.2017

[5].严穆.瞿秋白等与《文学季刊》创刊号[C].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六辑).2012

[6]..《杜湖》文学季刊简介[J].参花.2012

[7].石曼琳.从两篇女性小说看《文学季刊》的自由主义[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8].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

[9].英溪.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季刊》创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

[10].英溪.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季刊》创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

论文知识图

1934年-在北京圆明园旧址郑振铎--图1郑振铎--图2郑振铎--图3郑振铎--图4郑振铎--图5

标签:;  ;  ;  ;  ;  ;  ;  

文学季刊论文_徐旭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