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循环动脉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宽颈,后循环,分叉部,支架,Lvis,血管内栓塞
后循环动脉瘤论文文献综述
牟磊,秦军,胡胜利,雷军荣,杨青平[1](2019)在《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5例后循环分叉部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果术后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11例,Ⅱ级4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14例,时间3~18个月,平均(7.5±1.3)个月,m RS评分:0~1分10例,2分3例,4分1例。动脉瘤造影复查显示:Ⅰ级栓塞的11例复查动脉瘤不显影;Ⅱ级栓塞3例中,改善1例,复发2例,需要再次治疗。结论 Lvis支架在颅内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短期疗效好,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傅祥明[2](2019)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残疾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着,具有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可以提升预后效果,对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8期)
史琦,张奕民[3](2019)在《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00例(208根动脉)狭窄的后循环动脉频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的狭窄频谱是狭窄近心段高阻力,狭窄处高速湍流和狭窄远心段"小慢波",但椎动脉狭窄远心段频谱呈多样性,频谱变异类型和不同的代偿类型相关。结论:频谱分析提高检出椎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评估狭窄后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任剑,沈光建,张云东[4](2019)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破裂前循环动脉瘤47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破裂的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该院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的47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采用翼点入路的40例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2h内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眶上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瓣大小、颞浅动脉损伤率均明显低于翼点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GOS良好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夹闭破裂前循环动脉瘤,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的优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韦成聪,谢昌纪,周志宇,陈杰飞[5](2019)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9例(40个动脉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单支架27例(单支架组),双支架12例(双支架组)。结果 39例共使用LVIS支架51枚,其中40枚支架释放时一次性完全打开,10枚释放支架后采用导管导丝按摩技术后完全打开,1枚支架打开不完全。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vs. 11.1%)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有效栓塞率(92.6%vs. 91.7%)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DSA复查:单支架组和双支架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7.7%vs. 75.0%)及复发率(7.4%vs. 8.3%)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9例,1分15例,2分2例,3分3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短期影像学随访显示双支架辅助栓塞结果并不优于单支架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田向阳,张岭,孙来广,郭武军,薛艺红[6](2019)在《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颅脑损伤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颅脑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78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39)。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采用哥斯拉哥预后评分(GOS)评估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4h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12、24h全血CD3~+、CD4~+、CD8~+等细胞免疫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良好率为92.31%,较对照组的58.97%显着升高(P <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h对照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显着升高(P <0.05),血清S-100β、MMP-9水平无显着变化(P> 0.05),术后24h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β、MMP-9水平显着降低,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与手术结束时比,术后12、24h两组全血CD3~+、CD4~+水平及术后24h观察组全血CD8~+水平显着升高,且观察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24h两组及术后12h观察组CD4~+/CD8~+显着降低,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2h对照组全血CD8~+水平及CD4~+/CD8~+无显着变化(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较对照组的30.77%显着降低(P <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疗效显着,可降低颅脑损伤程度,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开颅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郗磊,魏铭,高寒冰[7](2019)在《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例后循环血管急性闭塞患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动脉溶栓7例,动脉溶栓并机械取栓7例,直接取栓6例。结果术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血管完全再通11例,部分再通5例,未再通4例,再通率为80.0%(16/20)。行CT复查发现并无脑出血情况。随访3个月,其中恢复良好7例(44.8%),中度残疾1例(6.3%),严重功能障碍7例(44.8%),死亡1例(6.3%)。结论为急性后循环闭塞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较佳,可提高血管再通概率,且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7期)
黄正千[8](2019)在《经后交通动脉入路治疗复杂后循环动脉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后交通动脉入路治疗复杂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后循环动脉瘤病例统计分析,筛选出其中经后循环动脉入路治疗的复杂后循环动脉瘤共4例,对该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动脉瘤特点、路径条件及预后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4例患者,1例为复发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经后交通动脉行基底动脉顶端横行支架植入辅助栓塞;1例为破裂基底动脉顶端分叶状动脉瘤,经后交通动脉行基底动脉顶端横行支架植入辅助栓塞;1例为破裂大脑后动脉P3段分叉处微小动脉瘤,经后交通动脉入路栓塞;1例为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经后交通动脉行PICA支架植入保护载瘤动脉。4例均致密栓塞,载瘤动脉通畅,围手术期未发生出血、缺血事件,经3个月随访4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2分),且未见明显复发。结论:对于经常规手术入路无法满意治疗的复杂后循环动脉瘤,如遭遇瘤体形态不规则、复发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关系密切等情况,经后交通动脉入路在治疗某些复杂后循环动脉瘤时将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4)
马骏,鲁虎臣[9](2019)在《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个性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本中心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病例,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在血管内治疗时的个性化设计。资料和方法:回顾本中心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经血管内治疗的36名患者的38个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其中多发动脉瘤2名(均一期治疗)。12例有出血史。术前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本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4)
孙广胜[10](2019)在《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分离前期动脉瘤破裂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更好研究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出血问题处理和预防工作。方法本文选取了本院2016年~2017年收治的56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开颅手术夹闭术的临床资源研究分析,需要充分结合患者发生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处理经验技巧进行分析研究,做好充分防范措施。结果通过针对56例开颅手术患者的破裂动脉瘤研究,需要及时处理好患者手术后恢复工作。讨论通过麻醉和开颅手术操作可以发现患者每个环节都尽量做到针对动脉瘤破裂问题防范,在间断和短时间提高动脉瘤的应用问题,提高患者阻断动脉瘤技术,有效处理好针对动脉瘤的防范危机情况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4期)
后循环动脉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日常生活能力,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残疾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耗时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着,具有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等优势,且可以提升预后效果,对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论文参考文献
[1].牟磊,秦军,胡胜利,雷军荣,杨青平.Lvis支架在后循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
[2].傅祥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
[3].史琦,张奕民.多普勒超声对后循环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4].任剑,沈光建,张云东.眶上外侧入路夹闭破裂前循环动脉瘤47例[J].重庆医学.2019
[5].韦成聪,谢昌纪,周志宇,陈杰飞.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6].田向阳,张岭,孙来广,郭武军,薛艺红.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颅脑损伤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
[7].郗磊,魏铭,高寒冰.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
[8].黄正千.经后交通动脉入路治疗复杂后循环动脉瘤[C].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9
[9].马骏,鲁虎臣.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个性化设计[C].中国介入神经病学大会2019-第15届国际脑血管病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9
[10].孙广胜.前循环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分离前期动脉瘤破裂的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