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学困生”脱“困”

科技创新引领“学困生”脱“困”

——农村“学困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开发实施方案

于四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中学733012

一、现状与背景

1.现状。

农村初中学校“学困生”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落后,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目前,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已超过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在农村中学辍学者大部分就是这些学生。

2.背景。

转化“学困生”,是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新时期培养、培育有知识有能力新型农民,关系到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技兴国战略的落实的大事。在农村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就要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针对“学困生”厌学的情况,我们认真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发现“学困生”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课外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时常喜欢制作各种小玩意,而且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学困生”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为转化“学困生”提供了契机。因此,以科技创新实践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真正赋予了学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活动目的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充分挖掘“学困生”内在潜力,转移“学困生”注意力,展示“学困生”特长,提高“学困生”综合能力,培养“学困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困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主题

为了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让“学困生”在学校里学有所获,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依托初中学科特点,开展紧扣各学科教材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内容

利用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各项科普活动

1.“学困生”每人选读一本科普读物,写出简单读后感。通过因特网在网络上学习科技知识,收集科技资料,并互相交流。

2.开展一些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写观察日记。

3.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召开一次科技教育活动。

4.组织学生看一场科普录相片。

5.科技创新制作活动。

创新制作活动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所研究的领域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以实物、模型或设计图为主,有科技含量、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与学生课余生活联系密切,提倡利用废旧物品为材料进行科技制作。

五、活动形式

1.“科技创新小制作”——比如利用身边的旧电器、旧玩具、旧包装等物品,运用科学原理自主创新。比如:发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不足、缺陷,发明创造出可以弥补不足与缺陷的小发明。制作成可以操作使用的实物作品或实物模型。

2.“电脑制作”——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站(网页)设计、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等。

3.也可以只写出创造发明创意,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图纸等。

4.其它科技小发明或者创意等。

5.科普小论文,通过开展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通过学习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结合科技兴国、科技兴县、科技兴校的思想,写一篇科技小论文。体裁不限(如科技小论文、科普童话、科普幻想)。

六、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拟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并成立课题组,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

课题组分工落实,成立子课题组,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落实子课题方案,具体实施子课题研究;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收集资料,经验文章;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学校的教育观。

第三阶段:理论总结与升华阶段。

整理实践实录,提炼实践成果,撰写论文,构建学校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转化“学困生”教育的方法体系。

标签:;  ;  ;  

科技创新引领“学困生”脱“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