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粘粒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含量,粘土,孔隙,水压,强度,漓江,波速。
粘粒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平,李荐华,刘鹏,万燎榕[1](2019)在《心墙土料粘粒含量偏高对填筑质量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对心墙土料粘粒含量有明确要求,近年来随着室内试验、大型碾压机具等的不断发展,分析粘粒含量偏高对粘土心墙的填筑质量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分析试样状态对粘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中低坝而言,粘粒含量偏高超出规范规定的上限13.6%以内的粘性土,可通过加大碾压设备的吨位、减小铺料厚度、增加碾压遍数来解决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可达到规范对粘土心墙的填筑要求;粘粒含量超过上述限值的亦可先做碾压试验,确定是否能达到规范对填筑的要求,若不能满足,国内一般采取掺砂、掺砾的方法来处理。结论可为类似心墙土料粘粒含量偏高的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9期)
董爱红,张林,蔡耀辉,赵笑,葛茂生[2](2019)在《不同粘粒含量浑水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不同粘粒含量浑水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笔者研究了粘粒含量不同的泥沙和粘土(2 g/L)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并利用XRD分析灌水器内沉积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泥沙沉积是导致微孔陶瓷灌水器物理堵塞的主要原因。灌溉前期(0~216 h),浑水中泥沙粘粒含量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影响较大,泥沙粘粒含量越高,影响越大,灌水器越易发生堵塞。但是,灌溉后期(216 h后),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均稳定在72%附近,泥沙粘粒含量对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影响较小。进入微孔陶瓷灌水器内的泥沙全部沉积在灌水器内壁,形成一层泥沙膜,泥沙颗粒不会进入灌水器陶瓷微孔中。(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7期)
谢方媛[3](2019)在《渤海新区土的粘粒含量与塑性指数线性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渤海新区区域土的粘粒含量和塑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对其线性相关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应用实例证明回归方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永健[4](2018)在《粘粒含量对饱和砂土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双向电磁振动叁轴试验仪进行了动叁轴试验,研究了粘粒含量为0%、10%、20%、30%、40%、50%的饱和砂土动孔压的变化规律。按轴向应变ε_f=5%为破坏标准,当土体达到破坏后,取每个振次对应的峰值孔压u_p。研究表明:在粘粒不超过20%时,饱和砂土的孔压u_p增长速率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粘粒超过20%后,饱和砂土的孔压u_p开始抑制,粘粒大于40%时孔压u_p得到完全抑制,破坏后的峰值动孔压值基本不变。应用现有的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型对本次试验结果的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对参数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土工基础》期刊2018年02期)
马利超[5](2017)在《高粘粒含量砂性土液化可能性与动强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液化会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液化评价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基于纯净砂和含粉粒砂土的液化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完善,而针对较高粘粒含量砂土液化行为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对于其液化规律和内在实质认识不足。人们早期认为仅纯净砂土会发生地震液化,而具有塑性的较高粘粒含量砂土 /粉土则不发生地震液化。近些年全球范围的多场重大地震中,都出现了细粒土的液化实例,这引起了相关学者对高粘粒含量砂性土液化问题的关注。大量的含粉粒土体液化研究和少量的含粘粒土体液化研究表明,含细粒土体的特性随着细粒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低细粒含量时土体表现为类似纯净砂土的动力特性;随细粒含量增加,土体逐渐表现出粘性土特性;而在接近“类砂土”到“类粘土”转换临界细粒含量(TFC)时,土体同时具备砂性土和粘性土的土体特性,这一细粒含量区间也被称为“过渡带”。本文主要针对高粘粒含量砂土,开展一系列室内试验并结合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粘粒对于土体液化特性的影响。希望通过大量的室内动叁轴试验和合理的对照分析,深入理解粘粒对土体液化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含粘粒砂土地震液化机制,通过建立能够适用于不同粘粒含量的含粘粒砂土CRR-Vs1表征模型,为实际工程场地中含粘粒砂土的液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利用超固结比OCR控制低塑性砂性土结构性的试验方法:“点对点”的液化判别方法是通过室内试验结果反应原位土体特性的典型方法,合理设计试验的关键在于采用有效的方法使得室内土体试样的结构性恢复至原位水平,并同时保证试样的孔隙比及应力状态与原位土体保持一致。已有研究提出了一种预振的方法仅能够有效地恢复纯净砂土试样的结构性,而本文所提出的超固结方法,则可以有效恢复较高粘粒含量且具备一定塑性土体试样的结构性。基于土体试样的应力路径、Hardin公式和线弹性理论推导,验证超固结方法的合理性并给出设计超固结比的计算方法。2.粘粒含量(CC)对砂性土刚度特征的影响规律:针对高粘粒含量(CC30、CC40)砂土开展测试剪切波速的分级固结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到CC30、CC40含粘粒砂土的Hardin曲线拟合结果,与已有的低粘粒含量砂土(CCO、CC10、CC15、CC20) Hardin曲线整合分析,拟合Hardin公式中参数(A,n)与粘粒含量(CC)之间的关系。发现以CC20为界限,Hardin公式中参数(A,n)在较低和较高两段粘粒含量(CC)范围内差异较大且随CC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考虑本文所用含粘粒砂土(萧山粘土&福建细砂)的“类粘土”、“类砂土”转换临界粘粒含量(TFC)是20%左右,因而认为类砂和类粘土的刚度特征差异较大且受粘粒含量影响变化规律不同,应分开考虑。试验过程选择同时考虑砂颗粒和粘土颗粒对土骨架贡献的等效骨架孔隙比作为本次试验的对照标准。3.粘粒含量对砂性土动强度的影响规律:针对CC30含粘粒砂土开展系统的动叁轴液化试验,补充特定密实度CC10和CC20的动强度试验,并结合已有的低粘粒含量砂土(CCO、CC10、CC20)动叁轴液化试验结果,分析特定等效骨架孔隙比(e*)、不同CC含粘粒砂土的动强度曲线,总结粘粒含量对于土体试样动强度曲线的影响规律。发现不同密实状态(e*=1.0105,e*=0.7977,e*=0.6873)含粘粒砂土的动强度随粘粒含量变化规律不同,结合不同密实度砂土受动荷载作用下的体变特性,分叁种情况总结粘粒含量对于含粘粒砂土动强度的影响规律。4.建立含粘粒砂土的动强度剪切波速表征模型:基于不同密实度试样动叁轴液化试验结果建立CC30含粘粒砂土的CRR-Vs1表征模型。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将CRR-Vs1表征模型中重要参数(kN, emin, n,)以粘粒含量(CC)替代后得到能够适用于不同粘粒含量含粘粒砂土液化评价的CRR-Vs1表征模型。基于这一表征模型和原位土体的相关信息(剪切波速、饱和密度以及粘粒含量)可直接得到原位土体的抗液化强度,用于指导实际工程中的场地液化评价问题。5.细粒土液化判别工程实例:某工程地震灾害评价专题中粘质粉土依据土性指标被判定为“类粘-类砂土”,即土体特性既具有粘土特性,同时也具备砂土的部分特性。已有的规范方法在针对该层土体进行液化判别的过程中得到了偏不安全的判别结果。本文采用叁种液化详判的方法对该层粘质粉土进行液化评价:1)通过室内“点对点”液化判别试验确定了该层粘质粉土在实际设防烈度下的液化可能性;2)分别依据室内试验结果和前面提出的含粘粒砂土 CRR-Vs1表征模型建立该层粘质粉土的CRR-Vs1表征模型并对其进行液化分析,得到了与方法1 一致的判别结果;3)基于原位标准贯入试验测试结果对该层粘质粉土进行液化分析确定其在罕遇地震情况的液化可能。对照液化详判结果验证了CRR-Vs1表征模型在细粒土液化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唐小微,李涛,张西文,马玲[6](2016)在《粘粒含量对砂土静动力液化影响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含一定粘土颗粒的砂土在一定条件下易发生静态和动力液化的现象,且粘土对砂土的抗液化影响规律较为复杂。为了研究粘粒含量对砂土液化的影响规律,通过静力叁轴仪和动力叁轴仪试验系统,对粘粒含量分别为0%、5%、10%和15%的砂土进行试验。静力与动力的试验结果表明: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存在一个粘粒含量值(5%~10%)使得砂土的抗液化性能最差。当粘粒含量小于5%时,粘粒会促进孔压的发展;当粘粒含量大于10%时,粘粒会抑制孔压的发展。不同含量的粘粒在砂土颗粒间分别起到润滑与粘结砂粒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赵普意[7](2015)在《粘粒含量对浅层滑坡形成机制及运移范围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5.12”地震触发大量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松散堆积体。据统计,地震共触发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崩塌滑坡总计约3500处(仅四川灾区)。因此,可以估算出由地震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固体松散物质总体积约为:52.5×108m3。由于这些松散堆积体自身稳定性较差,因此在降雨等外界条件下,极易形成浅层滑坡,触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对于浅层滑坡的形成机制以及发生滑动后,对后续泥石流的影响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更具有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滑坡转化为泥石流,涉及滑坡的形成机制,同时滑坡的影响范围对后续可能产生的泥石流产生巨大影响。该问题处于滑坡动力学与泥石流形成学的交叉点。本文在野外勘察的基础上,以震后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物理试验方法,深入研究震后松散堆积体引发浅层滑坡的形成机制。通过大量室内水槽试验,考虑粘粒的影响,获得了不同粘粒含量下,浅层滑坡的启动模式、滑动影响范围。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粘粒是浅层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粘粒含量为0%的试验中,由于缺少粘粒使得堆积体渗透性强,持水能力差,保水性弱,容易形成稳定的渗流通道,从而使得孔隙水压力容易消散。同时由于粘粒具有降低摩擦、润滑的作用。粗颗粒之间缺少粘粒,使得堆积体内摩擦角大,整体稳定性强,不能产生浅层滑坡。(2)粘粒含量过大的堆积体直接诱发泥石流而不是浅层滑坡。当堆积体内粘粒含量过大时,其粗颗粒与粗颗粒之间存在的孔隙,大部分被粘粒所充填,使得堆积体自身渗透性差。试验过程中,堆积体后缘流入的水远远大于水的渗透速度,从而堆积体后缘产生积水,随着积水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坡度的影响下,产生地表径流,从而形成稳定的沟道。因此粘粒含量较大时,堆积体没有形成浅层滑坡,而是泥石流。(3)浅层滑坡的形成机制为“静力液化”过程。水在渗透的过程中,带走大量的粘粒含量,导致堆积体后缘产生沉降。由于水中含有大量的粘粒,当渗透到坡脚位置,粘粒堵塞堆积体前缘的排水通道,使得堆积体内含水量不断增高,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体有效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堆积体稳定性变差,形成浅层滑坡。(4)不同粘粒含量下浅层滑坡启动模式不同。粘粒含量较少时,堆积体后缘沉降小,同时少量的粘粒不足以完全堵塞前缘的排水通道,前缘有水流出。由于前缘流出的水量小于后缘入渗的水量,使得堆积体内含水量整体还是处于不断增大状态,最终导致滑坡。堆积体粘粒含量较多时,后缘沉降大,同时大量的粘粒聚集在坡脚能完全堵塞住前缘排水通道,使得堆积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滑坡。(5)在不同粘粒含量试验中,用超孔隙水压力判断浅层滑坡下滑情况。浅层滑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激增,导致土体有效应力减小,抗剪强度降低。超孔隙水压力越高,颗粒间有效应力越小,稳定性越差,外界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生浅层滑坡时,影响范围越广。根据堆积体底部整体超孔隙水孔压的变化,得出不同位置处,土体稳定性的情况。根据靠近前缘的超孔隙水压力来判断在滑动发生过程中,滑出土体的稳定性,推断出滑坡的下滑情况。(6)不同粘粒含量下浅层滑坡滑动后影响范围不同。粘粒在堆积体发生滑动时,能降低土体之间的摩擦,减少能量损失,因此粘粒含量越多滑动距离越远。同时粘粒还具有增强土体粘聚力和胶结程度,粘粒含量较多时,滑动距离趋于稳定而滑动方量以及堆积厚度却呈直线增长。(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巴刚[8](2014)在《非饱和滑带土中粘粒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对其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定量分析不同的滑带土颗粒级配情况下粘粒含量及含水量对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等强度参数的影响机制及变化规律,利用卡拉水电站田叁滑坡体滑带土,进行了不同级配、不同粘粒含量及不同含水量组合的多组直剪试验方法,以揭示岩质边坡结构面中粘土矿物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对边坡岩体强度参数c、φ影响机制及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水量不大于塑限时,c值随粘土矿物含量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大,当含水量大于塑限时,c值随着粘土矿物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粘粒含量为35%时c值最低;φ值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在粘粒含量小于25%时φ值减小的速度较快,当粘粒含量大于25%时减小的速度减缓;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试验成果作以解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28期)
马玲[9](2014)在《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地震以及人为的不当开发都有可能诱发滑坡灾害,其中降雨和地震引起的滑坡灾害最为常见,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山多、雨量充沛、地震频发,是世界上发生滑坡事故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近年来,因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人工堆填和开挖边坡。这些边坡土体并不是纯砂,而是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粉粒和粘粒又统称为细粒。多年来,现场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表明,含一定细粒量的砂土,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类似松砂液化的性质。因此,研究降雨和地震条件下,含细粒边坡的液化问题,从而探讨边坡的稳定性,对滑坡灾害的预报和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意义。而粉粒与砂粒性质比较接近,在考虑细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时,可直接采用粘粒含量。为此,本文将围绕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对密实度和围压对砂土的液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静力叁轴试验仪对纯砂进行了不同初始相对密实度(Dr=10%/20%/30%)、不同围压(σ3=50kPa/100kPa/200kPa)条件下的CU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纯砂易在低密实度高围压下发生静态液化。2.粘粒的存在会影响砂土的抗液化能力,本文针对初始相对密实度Dr为20%,粘粒含量Pc分别为0%、5%、10%和15%的饱和砂土,在围压分别为50、100和200kPa的均压固结条件下,进行了CU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静力条件下,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规律并非单调的,其抗剪强度随粘粒含量的变化呈向上开口的近似抛物线型,在抛物线的最低点砂土的抗剪强度最小,抗液化能力最差,最易发生静态液化;最低点对应的粘粒含量范围为5%~10%,在此次试验中因考虑的粘粒组数较少,最低点出现在粘粒含量为5%时。3.为探讨循环动力作用下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本文针对初始相对密实度Dr为20%,粘粒含量Pc分别为0%、5%、10%和15%的饱和砂土,在固结围压为200kPa的均压固结条件下,首先采用天水红山双向激振叁轴仪进行了循环动叁轴试验,再利用CKC叁轴仪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循环荷载作用下,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的影响规律也不是单调的,与静力试验所得规律一致。4.自然界及工程实践中的许多边坡失稳都是因为持续降雨引起坡体发生静态液化所致,本文基于非饱和土的渗透特性和降雨入渗基本理论,结合上述静力试验的结果,借助Geostudio(07版本)对此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粘粒含量对均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不是单调的,其安全系数随粘粒含量变化的关系曲线呈向上开口的近似抛物线型。(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22)
邢杰[10](2013)在《粘粒含量对砂壤土水分常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水分常数是评价土壤改良效果的主要指标。文章通过研究不同掺粘量对砂壤土水分常数的影响及机理分析。旨在为内蒙古旱作农业砂壤土改良、扩蓄、提高生产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表明:砂壤土掺粘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明显下降,当掺粘量为5%时,饱和导水率降低约为砂壤土的36%;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和萎蔫含水量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效含水率随着掺粘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6期)
粘粒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不同粘粒含量浑水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笔者研究了粘粒含量不同的泥沙和粘土(2 g/L)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并利用XRD分析灌水器内沉积物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泥沙沉积是导致微孔陶瓷灌水器物理堵塞的主要原因。灌溉前期(0~216 h),浑水中泥沙粘粒含量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影响较大,泥沙粘粒含量越高,影响越大,灌水器越易发生堵塞。但是,灌溉后期(216 h后),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均稳定在72%附近,泥沙粘粒含量对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影响较小。进入微孔陶瓷灌水器内的泥沙全部沉积在灌水器内壁,形成一层泥沙膜,泥沙颗粒不会进入灌水器陶瓷微孔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粒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吴平,李荐华,刘鹏,万燎榕.心墙土料粘粒含量偏高对填筑质量影响的分析[J].陕西水利.2019
[2].董爱红,张林,蔡耀辉,赵笑,葛茂生.不同粘粒含量浑水对微孔陶瓷灌水器堵塞的影响[J].南方农机.2019
[3].谢方媛.渤海新区土的粘粒含量与塑性指数线性回归分析[J].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19
[4].陈永健.粘粒含量对饱和砂土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J].土工基础.2018
[5].马利超.高粘粒含量砂性土液化可能性与动强度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唐小微,李涛,张西文,马玲.粘粒含量对砂土静动力液化影响的试验[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
[7].赵普意.粘粒含量对浅层滑坡形成机制及运移范围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5
[8].巴刚.非饱和滑带土中粘粒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对其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科技视界.2014
[9].马玲.粘粒含量对砂土抗液化能力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10].邢杰.粘粒含量对砂壤土水分常数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