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_陈振斌,陈长军,周永山,汪润田,张云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助滤剂,两性,丁烯,碳酸钠,表观。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斌,陈长军,周永山,汪润田,张云飞[1](2019)在《简单测量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黏均分子量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在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时不同聚丙烯酰胺的黏均分子量和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聚合物在不同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时的黏均分子量,并应用相关软件,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同一聚丙烯酰胺样品的分子量测定值随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成指数增加;对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系数a逐渐增大,而指数b逐渐减少,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通过测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表观黏均分子量来计算聚丙烯酰胺原样品分子量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测定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真实黏均分子量(M_(ηA))的适用范围和准确度以及精密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营营,赵鹏飞,刘雷[2](2019)在《碳酸钠作为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水解剂的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碳酸钠(Na2CO3)作为均聚后水解工艺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过程中的水解剂时,水解剂加入量、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氢氧化钠(NaOH)作为水解剂进行对比,探索了Na2CO3作为水解剂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刘伟,唐华东[3](2018)在《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单体纯度、引发体系、合成途径和聚合方法对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并对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邵赛,赵彩凤,张乐平,邵颖,李先[4](2018)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辐射合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体单体,次磷酸钠为链转移剂,通过~(60)Co-γ射线辐射引发,制备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研究了链转移剂含量、吸收剂量、剂量率对APAM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PAM的分子量与吸收剂量呈正相关,而与链转移剂含量呈负相关。在丙烯酰胺∶丙烯酸=180∶60,单体浓度为30%,次磷酸钠为0.15‰,吸收剂量为300 Gy,剂量率为25 Gy/h的条件下,得到的APAM黏均分子量为2.93×10~7。在气动旋转反应釜中,剂量率为25~40 Gy/h,吸收剂量为125~200 Gy,合成的APAM分子量基本相同,最高可达2.88×10~7,且残留单体含量(干基)为0.01%。(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3期)

胡海霞,金雷,王婕,赵静[5](2016)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在加压过滤中助滤作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加压过滤机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加压过滤试验装置,选取了两种不同灰分、泥化严重、可滤性很差的动力煤选煤厂的煤泥,利用该装置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对两种煤泥加压过滤的助滤效果;试验表明,随着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增加,滤饼水分降低,处理量增加;随着煤泥的灰分增加,滤饼水分增加,处理量降低。(本文来源于《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期刊2016年01期)

刘小培,王冬梅,陈瑨[6](2016)在《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RAFT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AFT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窄分布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溶剂、RAFT试剂类型及用量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可以看出聚合反应具有活性可控的特征,丙酮为更合适的溶剂,RAFT 1为更合适的RAFT试剂,且RAFT 1能实现不同分子量PAM的活性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曹金丽,张彦昌,殷园园,李天仚,赵献增[7](2015)在《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流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椎板流变仪,研究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对分子质量为8万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ω(PAM)≤1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呈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ω(PAM)=2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为假塑性流体,ω(PAM)=3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接近于塑性流体.(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赵忠庆[8](2015)在《高品质驱油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工业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油田叁次采油对聚丙烯酰胺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公司没有完全成熟的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利用现有中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生产技术,生产线不进行大的技术改造,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更换部分新型催化剂来生产高品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产品。为了解决驱油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指标的一级品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共有15个指标,分别是产品外观、固含量、粒度、粘均分子量、水解度、溶解速度、筛网系数、残余单体、水不溶物、过滤因子、粘度、特性粘数、剪切粘度保留率、稳定粘度保留率、静吸附粘度保留率),需要重新摸索出一套氧化还原剂配方和一套新的各个工序的工艺操作参数。从溶解配方、聚合反应、干燥工序工艺参数的调整、研磨油与分散剂的配比、研磨筛分工序操作参数的变更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驱油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指标的一级品合格率,为油田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表面活性剂产品,确保油田4000万吨的目标实现,也为了大庆炼化公司减少产品降等级所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通过一系列试验,如:改变溶解液浓度、溶解液pH值、水解剂的量、氧化还原体系剂的量、聚合反应的初始温度、干燥器换热方式、干燥器风温风压、双层筛网眼的直径等11项试验,生产出的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达到了高分子量产品的要求,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达到了本次试验预计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3-01)

黄涛[9](2015)在《16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油田对聚丙烯酰胺产品多样性的需求,满足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本文对聚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利用现有中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生产技术及生产设备,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及操作参数、调整催化剂,对原有的批量生产配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和完善,并投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本文针对聚丙烯酰胺聚合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分析讨论聚丙烯酰胺聚合过程中的反应原理、溶液中催化剂的品种和用量与实验时对应的试验条件等对聚丙烯酰胺质量的影响,系统的分析反应过程中,每个条件的变化对反应速度和聚合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然后通过改变溶解浓度、pH值、催化剂的品种和用量、反应的初始温度,加入水解剂的量、干燥器操作温度压力、调整造粒机刀间距及双层筛网眼的直径等试验手段与方法,解决了原有聚合反应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也提高了聚丙烯酰胺(PAM)的合成效率,增加了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使其达到1600万以上。(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3-01)

王丽英,张旭,孙俊民,张永峰,曹珍珠[10](2014)在《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长时间稳定的水分散体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顺丁烯二酸(MA)及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聚合单体,由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A-044)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AmPAM)水分散体系。研究了分散体颗粒形貌以及单体浓度、单体摩尔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pH值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AmPAM分子由稳定剂包裹以球形状态存在,均匀分散在硫酸铵溶液中,且当分散稳定剂用量为0.45 g/g,单体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铵质量分数为25%,单体摩尔比为1∶8∶1,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5%,温度55℃,pH值为7时,相对分子质量高达4.12×107,体系稳定时间达到240 d以上。(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碳酸钠(Na2CO3)作为均聚后水解工艺生产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过程中的水解剂时,水解剂加入量、水解温度、水解时间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与氢氧化钠(NaOH)作为水解剂进行对比,探索了Na2CO3作为水解剂的可行性和优缺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振斌,陈长军,周永山,汪润田,张云飞.简单测量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黏均分子量的方法[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2].郭营营,赵鹏飞,刘雷.碳酸钠作为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水解剂的探索研究[J].云南化工.2019

[3].刘伟,唐华东.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8

[4].邵赛,赵彩凤,张乐平,邵颖,李先.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辐射合成技术研究[J].应用化工.2018

[5].胡海霞,金雷,王婕,赵静.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在加压过滤中助滤作用的试验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6

[6].刘小培,王冬梅,陈瑨.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RAFT聚合[J].河南科学.2016

[7].曹金丽,张彦昌,殷园园,李天仚,赵献增.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流变性研究[J].河南科学.2015

[8].赵忠庆.高品质驱油用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工业化试验[D].东北石油大学.2015

[9].黄涛.1600万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生产工艺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5

[10].王丽英,张旭,孙俊民,张永峰,曹珍珠.高分子量两性聚丙烯酰胺长时间稳定的水分散体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论文知识图

引发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引发剂浓度与分子量的关系的热失重曲线展聚合物的结构组成。新型微聚合物示意图固定CPAM改变氢氧化镁铝的乳液显微照...

标签:;  ;  ;  ;  ;  ;  ;  

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论文_陈振斌,陈长军,周永山,汪润田,张云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