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徐士鸣,刘福森,李见波

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徐士鸣,刘福森,李见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废热,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汽车

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徐士鸣,刘福森,李见波[1](2011)在《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动力联合驱动的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及其工作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汽车发动机废热排放特性、由废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循环特点以及对汽车制冷系统的技术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直接风冷的,以汽车发动机废热和动力联合驱动的新型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根据空调大客空调系统制冷荷负设计工况,对采用R124-DMAC工质的新型混合制冷循环的空调大客,在设计工况(空气温度35℃,冷凝温度55℃,制冷剂蒸发温度3℃,制冷负荷30kW)下,对混合制冷循环进行热力计算。并在两种溶液控制策略下,对吸收制冷子系统内发生器负荷变化对吸收制冷子系统及压缩制冷子系统的负荷特性和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混合制冷循环最大综合制冷性能系数可达32.45。(本文来源于《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2-01)

赵宗昌,张晓冬[2](2009)在《低温余热驱动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以低温余热为驱动热源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根据Schulz所建立的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方程,对此循环过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考察了蒸发温度、压缩比、放气范围等参量对系统的制冷系数,发生温度和循环倍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级氨吸收制冷相比,在同样的蒸发温度下,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可以显着降低热源温度,为有效利用低温位余热进行制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叁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期刊2009-11-26)

赵宗昌,张晓冬[3](2009)在《低温余热驱动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以低温余热为驱动热源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根据Schulz所建立的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方程,对此循环过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考察了蒸发温度、压缩比、放气范围等参量对系统的制冷系数,发生温度和循环倍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级氨吸收制冷相比,在同样的蒸发温度下,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可以显着降低热源温度,为有效利用低温位余热进行制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9年S1期)

张世钢,杨昭,程珩[4](2002)在《一种燃气机驱动的压缩吸收联合制冷循环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利用燃气发动机热泵制冷运行时发动机的余热,本文对一种以氨水为工质对,能够同时利用发动机功和余热的压缩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在单位制冷量总传热面积下,以最大一次能源利用率为优化目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某一典型工况进行求解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2-06-30)

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以低温余热为驱动热源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根据Schulz所建立的氨水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方程,对此循环过程的热力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考察了蒸发温度、压缩比、放气范围等参量对系统的制冷系数,发生温度和循环倍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级氨吸收制冷相比,在同样的蒸发温度下,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过程可以显着降低热源温度,为有效利用低温位余热进行制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徐士鸣,刘福森,李见波.汽车发动机排气废热/动力联合驱动的吸收/压缩混合制冷循环及其工作特性[C].第十届海峡两岸冷冻空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赵宗昌,张晓冬.低温余热驱动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C].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叁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2009

[3].赵宗昌,张晓冬.低温余热驱动的氨吸收/压缩联合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J].化工进展.2009

[4].张世钢,杨昭,程珩.一种燃气机驱动的压缩吸收联合制冷循环优化研究[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

标签:;  ;  ;  ;  ;  

吸收联合制冷循环论文-徐士鸣,刘福森,李见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