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乳液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核壳乳液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壳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苯硼酸,糖蛋白,皮克林乳液聚合,分子印迹

核壳乳液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都炳强,赵涛,何金兴[1](2018)在《皮克林乳液法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印迹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蒸馏沉淀的方法制备了聚(二乙烯基苯-co-对乙烯基苯硼酸)微球(poly(DVB-co-PBA))。合成的poly(DVB-co-PBA)微球不仅对糖蛋白具备较好的亲和性,同时还可作为皮克林乳液稳定剂,制备油包水(W/O)的皮克林乳液体系。将模板分子辣根过氧化物酶、功能单体丙烯酰胺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以及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溶解到水中作为水相,合成的poly(DVB-co-PBA)微球溶解到甲苯中作为油相,混合两相后加入引发剂,利用皮克林乳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印迹材料。合成的材料其表面具备糖类亲和性的颗粒poly(DVB-co-PBA)组成,而内部由亲水性的水凝胶组成,通过选择吸附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吸附动力学试验、吸附竞争性试验和重复性能试验评价合成的印迹材料的选择性以及吸附性能。在糖蛋白和非糖蛋白的对照组中,合成的材料表现出对糖蛋白的高亲和性,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糖蛋白)的吸附量(27.37 mg/g)是对于牛血清蛋白(非糖蛋白)的吸附量(0.64 mg/g)的42.77倍。在糖蛋白的对照组中,印迹材料对模板蛋白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其印迹因子为5.0。(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孙乔乔[2](2018)在《氧杂蒽-9-硫酮调控细乳液聚合制备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细乳液中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组针对常规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缺点,提出了氧杂蒽-9-硫酮(XT)调控聚合体系,该体系反应条件较温和,对大多数单体的聚合都有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开展了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的研究,制备了交联PMMA微球,进一步利用PMMA大分子引发剂的再引发能力,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的聚合规律研究。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过氧化二碳酸二(对叔丁基环己酯)(TBCP)为引发剂,XT为调节剂,进行MMA细乳液聚合,讨论了引发剂/XT比例、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聚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着引发剂/XT比例的增加、引发剂用量的减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两种引发体系制备的聚合物数均分子量(Mn)均随转化率近似线性增长,且随转化率的增加,TBCP引发体系制备聚合物的Mn增长更加显着,较低的聚合温度有利于XT的调控;两体系均成功制备了粒径约为100nm且单分散性良好、形貌规整的PMMA微球,扩展了 XT调控聚合在非均相聚合领域的应用。2.交联PMMA微球的制备。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制备了交联PMMA微球,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尺寸与形貌的影响,SEM图表明交联剂用量为MMA质量的3%时,成功制备了粒径约为110 nm且单分散性良好、形貌规整的交联PMMA微球。3.PMMA/PBA核壳粒子的制备。将上述XT调控细乳液聚合所制备的交联PMMA微球用于BA的种子乳液聚合,制备PMMA/PBA核壳粒子,采用DLS、SEM和TEM表征微球形貌,结果表明:核层交联剂为单体质量的3%,MMA/BA质量比为1:1,且BA的加料方法为平衡溶胀法时,可制备结构明晰、形貌规整的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给利用XT调控聚合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微球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7)

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陈立义[3](2017)在《核壳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型含氟苯丙乳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出一种用于棉织物整理的阳离子型含氟苯丙乳液。方法选用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PFE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及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等5种单体为原料,以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含氟苯丙乳液。通过FT-IR、GPC、DSC及激光粒度仪对共聚乳液进行了表征。结果由于有机氟链段的自趋表能力,导致乳胶膜的疏水性随核壳比例的变化很小,但玻璃化温度Tg会因硬单体含量的增加而略有上升。同时,引发剂用量的增加会提高单体转化率,降低凝胶率,增大其质均分子量。FT-IR测试表明,聚合物中成功地引入了氟碳基团及其他官能团,激光粒度仪测得乳液的平均粒径为0.196?m,分布较窄。SEM显示经过整理后的棉织物表面较光滑平整,通过测定评级,防水达到95分,拒油达到6级,效果良好。结论核壳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型含氟苯丙乳液反应过程平稳,将其用于纯棉织物的整理可使织物表面获得优异的防水拒油性能。(本文来源于《表面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李治,李维虎,汪飞,花亮亮,安斌[4](2017)在《辐射聚合制备核壳交联型的氟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叁羟甲基丙烷单烯丙基醚(TMPME)作为扩链剂引入到聚氨酯分子主链中合成出水性聚氨酯乳液,之后将其与含氟的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BMA)物理共混形成核壳型的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通过~(60)Co射线引发核中HFBMA的双键与壳中聚氨酯TMPME侧链上的双键发生反应,从而使作为核的含氟丙烯酸酯和作为壳的聚氨酯产生核壳间的交联。与传统的PUA核壳乳液相比,此种核壳交联的乳液在成膜时,由于聚氨酯分子链和丙烯酸酯分子链之间存在化学键的连接,增强了聚丙烯酸酯和聚氨酯分子水平上的相容性,因此PUA涂膜的硬度、力学性能和耐候性得到大幅提高。而氟的引入使得PUA涂膜具有良好的耐水解性和耐化学品性。(本文来源于《涂料技术与文摘》期刊2017年01期)

林少森,闫军,李洪广,杜仕国[5](2016)在《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纳米粒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壳结构纳米复合颗粒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呈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绍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2类制备方法,综述了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研究近况,主要分析了传统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以及无皂乳液聚合等制备技术,展望了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10期)

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张建新[6](2016)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核壳乳液聚合法的基本原理、合成方法及粒子形态,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核壳乳液聚合法在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应用进展,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该在于核-壳聚合物乳液的功能化,以适应高性能涂料、阻透材料、纺织染整等领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有机氟工业》期刊2016年03期)

黄春燕,成煦,王海波,杜宗良[7](2016)在《硅烷偶联剂对聚硅氧烷及核—壳结构硅丙乳液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以及两者的混合物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作为共聚合单体,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硅氧烷乳液。然后以聚硅氧烷乳液作为种子乳液,以丙烯酸酯混合单体为原料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乳液。研究了偶联剂种类及用量分别对聚硅氧烷和硅丙乳液聚合过程以及硅丙乳液浇铸膜吸水率的影响。采用TEM观察了硅丙乳液乳胶粒的形貌。结果表明,在聚合体系中加入硅烷偶联剂可以提高聚硅氧烷乳液的稳定性;以聚硅氧烷乳液为种子乳液可以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硅丙乳液,偶联剂的种类及用量对硅丙乳液聚合产生不同的影响,采用较低含量混合偶联剂的硅丙乳液的聚合稳定性、乳液稳定性及其浇铸膜的耐水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6年07期)

高静雅,杨清萍,卿宁,黄顺礼[8](2015)在《核壳结构丙烯酸酯聚合乳液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年来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不同树脂、有机硅、有机氟及纳米二氧化硅对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方法,并展望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5年11期)

朱文君,陈存华[9](2015)在《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乳化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液聚合常出现凝胶率过高、乳液粒径过大、分布过宽、乳液在配制涂料的过程中易破乳以及涂料最低成膜温度过高的问题.利用自制马来酸酯乳化剂便宜、无毒无污染、反应性好等特点,作为无皂乳液的反应性表面活性剂来解决上述问题.选用性质不同的乳化剂复配,得到的乳液成膜后对成膜能力、耐水、耐酸碱能力进行对比,确定复配和乳化能力更好的乳化剂,并通过粒径和电位等的测试来确定乳液的性能.最终得到马来酸酯乳化剂与OP复配的比例为1∶1,乳液的吸水率为8.27%,固含量为48.06%,凝胶率为8.16%,单体妆化率为98.01%.乳液的粒径控制为3.325dnm,PDI为0.233.(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杨军胜,许伟,郝丽芬,安秋凤[10](2014)在《阳离子可聚合乳化剂制备含氟核壳无皂乳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制备阳离子含氟核壳无皂乳液,对影响乳液聚合反应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和优化;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接触角测量仪表征共聚物化学组成、乳胶粒形貌、共聚物膜表面化学元素及其疏水性。结果表明,顺丁烯二酸–乙酯撑基[叁甲基氯化铵]–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0)醚酯(R303)用量为总单体质量3%,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VA-50)用量为总单体质量0.7%,氟单体为总单体质量16.5%,反应温度T为70℃时,可以制得稳定的阳离子含氟核壳无皂乳液。FT-IR及1H-NMR测试结果证明氟单体完全参与共聚,TEM和XPS表征结果表明乳胶粒具有核壳结构,且氟元素在乳液成膜过程中容易迁移到涂膜表面并富集。与传统乳液聚合所得乳液相比,涂膜疏水性有一定提高。(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核壳乳液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乳液中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是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课题组针对常规可控自由基聚合的缺点,提出了氧杂蒽-9-硫酮(XT)调控聚合体系,该体系反应条件较温和,对大多数单体的聚合都有调控作用,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开展了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的研究,制备了交联PMMA微球,进一步利用PMMA大分子引发剂的再引发能力,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制备了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的聚合规律研究。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或过氧化二碳酸二(对叔丁基环己酯)(TBCP)为引发剂,XT为调节剂,进行MMA细乳液聚合,讨论了引发剂/XT比例、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聚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着引发剂/XT比例的增加、引发剂用量的减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两种引发体系制备的聚合物数均分子量(Mn)均随转化率近似线性增长,且随转化率的增加,TBCP引发体系制备聚合物的Mn增长更加显着,较低的聚合温度有利于XT的调控;两体系均成功制备了粒径约为100nm且单分散性良好、形貌规整的PMMA微球,扩展了 XT调控聚合在非均相聚合领域的应用。2.交联PMMA微球的制备。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通过XT调控MMA细乳液聚合制备了交联PMMA微球,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尺寸与形貌的影响,SEM图表明交联剂用量为MMA质量的3%时,成功制备了粒径约为110 nm且单分散性良好、形貌规整的交联PMMA微球。3.PMMA/PBA核壳粒子的制备。将上述XT调控细乳液聚合所制备的交联PMMA微球用于BA的种子乳液聚合,制备PMMA/PBA核壳粒子,采用DLS、SEM和TEM表征微球形貌,结果表明:核层交联剂为单体质量的3%,MMA/BA质量比为1:1,且BA的加料方法为平衡溶胀法时,可制备结构明晰、形貌规整的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给利用XT调控聚合制备具有特殊结构的微球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壳乳液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都炳强,赵涛,何金兴.皮克林乳液法聚合制备核壳结构的辣根过氧化酶印迹材料[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孙乔乔.氧杂蒽-9-硫酮调控细乳液聚合制备PMMA/PBA核壳纳米微球[D].北京化工大学.2018

[3].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陈立义.核壳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型含氟苯丙乳液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7

[4].李治,李维虎,汪飞,花亮亮,安斌.辐射聚合制备核壳交联型的氟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7

[5].林少森,闫军,李洪广,杜仕国.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纳米粒子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

[6].罗源军,罗源兵,刘波,吕太勇,张建新.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应用进展[J].有机氟工业.2016

[7].黄春燕,成煦,王海波,杜宗良.硅烷偶联剂对聚硅氧烷及核—壳结构硅丙乳液聚合的影响[J].塑料工业.2016

[8].高静雅,杨清萍,卿宁,黄顺礼.核壳结构丙烯酸酯聚合乳液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5

[9].朱文君,陈存华.丙烯酸酯无皂核壳乳液聚合乳化剂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杨军胜,许伟,郝丽芬,安秋凤.阳离子可聚合乳化剂制备含氟核壳无皂乳液[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

标签:;  ;  ;  ;  

核壳乳液聚合论文-都炳强,赵涛,何金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