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孝[1]2004年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最终都将影响或归宿到课程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现代化的职教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因此,研究和创新职教课程模式就成了中国职教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是在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潮流,并将教育改革的重心转移到课程领域的背景下进行的,其指导思想是以我国现阶段经济、科技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为出发点,以当今世界和我国职教课程模式发展的新趋向、新特点为参照系,以多元智力、建构主义和终身教育等理念为理论工具,通过多种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力图正确分析和评价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和课程模式选择的现状和必然性,并为建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奠定了基础。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第二章介绍了课程与课程模式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第叁章主要就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作了探讨;第四章对国内外几种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评介;第五章着重探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就新的课程模式作了案例分析。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考察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事物的内部逻辑,依次对上述内容进行了研究与阐述,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模式创新做出些微努力。
王社光, 张建文, 惠均芳, 高居红[2]2015年在《就业导向下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本文所指的"课程改革"是广义上的课程改革,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即课程方案改革。笔者在调查分析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企业和学生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就业导向办学指导方针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并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孙宝元, 宋小华, 洪彬彬[3]2009年在《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文中研究说明(续上期)一、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1.健全组织,保障课程改革有序运行从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工作,建立叁个层次的组织体系,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1)建立课程改革领导和工作小组。课程改革
杨延[4]2015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校对专业课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提倡信息化教学和推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项目教学法被教师广泛推广和应用,有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为项目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学习途径、便捷的师生交互平台和小组协作平台。本研究提出将信息技术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以北京市实验职业学校出版与发行专业校对专业课程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研究法、参观性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通过对学习主体(学习者)、课程培养目标及学习内容的分析,完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运用该模式设计课程内容,并在实践教学中应用,检验其有效性。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出版与发行专业校对专业课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获得在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法,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参考。
熊秀芳[5]2006年在《学分制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中职学校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对现有的职教课程实施全面改革。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课程模式不适应学分制的问题,“一专多能模块化课程模式”的改革思路,能较好地适应学分制。
鲁东晴[6]2017年在《“教学做”叁位一体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职学校特点,通过跨校合作、校企合作,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以满足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做的要求,实现"教学做"叁位一体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中职信息化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尹达[7]2017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教学诊断”主体模块课程为政策支持,鉴于教学病理理论、医学诊断理论、教学评价理论和课堂生态理论分别为本研究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依据,因而将上述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案例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考察,发现课堂教学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实践性,尤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亟需改进与完善。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以“问题是什么”为核心,共得到师生有效问卷3689份,访谈师生18人次,选定S省L市S县一所高中学校为观察场地,重点观察教师8人,点面结合全方位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常态化状况,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着诸如形式单一、内容模糊、规范缺失等问题,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单调、诊断能力不足、诊断体系缺失等,从而为本研究准确地定位、定向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工程。以“问题解决的理论”为核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本体探讨,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强调必须坚持主体协同原则、生态发展原则、问题诊断原则等;通过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干预模型,明确了诸如考试测验法、听课评课法、课堂观察法、临床指导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五诊合参法等诊断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掌握诊断技术、理解诊断运行节律,分别建构了基础诊断、核心诊断与拓展诊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相应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诊断、生态诊断与文化诊断标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正确的技术路线。第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以“问题解决的实践”为核心,研究课例共36节,重点研究课例9节,以YY教师的课堂诊断为例开展研究。依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的特点,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分为常规失范、生态失衡与文化失调等3大类;依据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为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等4个步骤;依据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过程分为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出具处方与验证反馈等4个环节。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反思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本研究走向纵深发展的必备动力。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重视问题存在的正向提醒、引导功能。首先要理清“叁对关系”,即诊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关系、教学实践与教学诊断的关系;其次要做到“叁个结合”,即自我诊断与他人诊断的结合、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的结合、诊断自觉与制度规范的结合;第叁要落实“叁大关键”,即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遵循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大力提升师生诊断学力。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是本研究得以深化与改进的根本条件。以“如何保障研究深入开展”为核心,实施评价促进措施、采行智力支持策略、探索制度保障路径,构建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保障体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总根源是以拜分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直接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学生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机制,重要原因是学校素质教育缺少政府的强力推进、依法办学的规范引导、教育智库的智力支持、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以及素质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学习革命等。总之,本研究力图改进并规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方式、内容、过程、模型与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从根本上来说是高效课堂干预行动,能够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但需要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长效机制。本研究尚存在着校本教研化不够深入、反思实践化不够彻底等问题,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诊断、系统化诊断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本研究的未来研究路径。
罗校徽[8]2017年在《中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课程难以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国开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本研究旨在开发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中职课程,并通过实践检验工学结合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性。本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相关阐述。首先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解,追溯出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然后通过文献检索法,搜集、整理国内外有关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大量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工学结合研究成果以及对中职课堂的实际观察与调研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工学结合课程的相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中职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了中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流程。第叁部分在中职工学结合课程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依据课程开发基本流程,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个人网站建设”学习情境为例,进行课程开发示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对网页设计相关职业资格进行分析,了解行业基本情况,熟悉岗位工作内容与要求,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与描述;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并确定课程目标与学习内容;然后对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情境与课业方案进行设计;接着对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中的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四段教学法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了论述;最后总结工学结合课程评价原则,设计了教师、企业、小组和学生多角色参与的评价方式,从知识与技能、网站成果、综合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设计评价标准与评价量表。第四部分在研究者实习学校选取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展开对比实验,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收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从知识与技能、网站成果、综合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效果优于学科领域课程的结论,并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得出学生更喜欢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结论。第五部分在对本研究进行系统性整理的基础之上,总结研究结论与主要贡献,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归纳与总结。
刘杰[9]2005年在《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遭遇严峻形式,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制度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是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重要措施,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在中职教学中,数学课由于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和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要求比较高的特点,成为最难教学的课程之一。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分制下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家非常重视并正在竭力解决的一项课题,为此数学专家与数学教育工作者纷纷对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不懈努力和实践。本文在借鉴并学习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对数学课程在学分制教学改革进行一系列研究和实践: 1.学分制下数学内容体系的整合和制订; 2.学分制下数学课程实施策略的改革和探索; 3.学分制下数学课程考试和评价方法的变化; 4.学分制下数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5.学分制下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结果分析。
吕良燕[10]2010年在《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在2009年已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其设计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文章重点就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内涵、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及理论依据、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中职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韩志孝. 天津大学. 2004
[2]. 就业导向下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 王社光, 张建文, 惠均芳, 高居红.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 基于职业资格标准的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二)[J]. 孙宝元, 宋小华, 洪彬彬. 中等职业教育. 2009
[4]. 信息技术支持下校对专业课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杨延.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5]. 学分制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 熊秀芳.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
[6]. “教学做”叁位一体资源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 鲁东晴.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
[7].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D].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8]. 中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D]. 罗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9]. 学分制下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D]. 刘杰. 福建师范大学. 2005
[10]. 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 吕良燕. 教育与职业. 2010
标签:职业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程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教学诊断论文; 高中语文论文; 数学论文; 学分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