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传播作用论文_吴阳,陈芳清,吕坤,官守鹏,谭向前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传播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子,胡蜂,栽培植物,拟态,鸟粪,长臂猿,植物。

种子传播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阳,陈芳清,吕坤,官守鹏,谭向前[1](2017)在《香溪河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特征及其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通过水流进行二次传播是消落带植物种子扩散的主要方式.为揭示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的规律及其对种子库形成的作用,通过野外取样和实验室萌发实验,对香溪河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密度特征及其随海拔高度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分别包含42种和50种植物,其种子平均密度分别为1 876.27(±518.87)粒/m~2和7 322.18(±678.44)粒/m~2.二次传播种子数量占土壤种子库的20.40%.二者的物种生活型组成均以一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其中,二次传播种子的优势种主要为狗牙根和双穗雀稗,而土壤种子库优势种主要为龙葵和齿果酸模等.受反季节水位消涨的影响,土壤种子库和二次传播种子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呈现出大体相同空间分布特征,但二者有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子密度均以消落带中部最高,上部次之,下部最低;而种子二次传播则以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各海拔梯度之间二次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种子的物种组成的相似性指数大体上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不断升高,以消落带底部海拔高度150 m处最低,并在消落带顶部海拔高度175 m处相似性开始下降,总体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两者的共有物种达37种.上述结果表明种子二次传播是消落带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来源,对土壤种子库的形成与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胡超[2](2012)在《胡蜂对白木香种子传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木香是我国珍贵的药用植物,也是着名的香料植物,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病虫害的威胁,现已经成为濒危物种。白木香种子有很特别的悬挂方式,在果实开裂后,利用近两倍果实长度的纤维,通过搭桥式的转折而连接两侧果皮的顶端和种子附属物的末端,将种子最大限度地悬挂在果实之外而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本实验通过对白木香的实地观察,发现了胡蜂采摘白木香种子附属物的特异行为,进一步通过分析胡蜂采摘白木香种子的时间,采摘位置等数据,我们推论出,通过胡蜂这一昆虫的传播是白木香种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我们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了白木香的种子本体、种子附属物和果皮叁个部分的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并对这些样品做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叁个部分中大量存在碳原子在10~30之间的烷烃和烯烃及衍生物,其中主要有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9-烯十八酸、二十烷等。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我们在种子附属物中找到了Z-11-十烯醇。研究表明,这种化合物是中华蜜蜂的毒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是蜜蜂的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此外,我们也在种子附属物中发现了其他一些类似于蜜蜂报警信息素的化合物。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白木香的种子拥有行为拟态。种子附属物和种子本体的形状因其类似于胡蜂的食物如一些蜜蜂的幼虫或者是虫卵,从而导致胡蜂对其进行攻击,同时,白木香种子附属物通过散发烯醇、烯烃、烯酸这一类化学信号,当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进入大气湍流,被敏锐的胡蜂所察觉。因此,胡蜂传播白木香种子可能是白木香种子的拟态和化学信号的诱导的双重作用导致的。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物学的热门领域之一,本研究对胡蜂和白木香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提供了一些数据和研究基础,同时也对白木香的保护以及人工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策略和科学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5-31)

李新华,董怡霄,徐石清,黄蓓[3](2009)在《南京灵谷寺森林中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9月—2005年11月,在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的灵谷寺森林中,研究了鸟类对湘楠(Phoebe hunanensis)种子的取食与传播作用。乌鸫(Turdus merula)、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黑领噪鹛(G.pectorali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等5种鸟类取食湘楠的肉质核果后,主要以将果核呕出的方式传播种子。发芽试验显示,湘楠种子的萌发并不依赖于鸟类消化道的处理,但鸟类呕出种子的早期出苗率较高,且鸟类可以在较大空间范围内将其种子传播至一些适宜于种子萌发及幼苗定居的生境中。可能由于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1961年从外地引种栽培于灵谷寺森林边缘的27棵湘楠母树已经繁衍出数千棵实生苗及小树,并在母树周围约300m范围内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及栽培的桂花林中成功地定居下来,既增加了灵谷寺森林中常绿树种种类,又促进了该地森林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范朋飞,黄蓓,蒋学龙[4](2008)在《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对无量山一群黑长臂猿进行观察,研究黑长臂猿在植物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观察记录黑长臂猿一天的排便次数并收集粪便。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长臂猿粪便确定长臂猿取食的果实种类。以森林中采集的果实种子为对照标本,对粪便中的种子进行鉴定,并记录各种种子的数量,测量其长度、宽度和重量。结果表明观察期间黑长臂猿共取食31种果实,其中有1种在被取食时尚未成熟,另有2种果实的种子在取食后遭到破坏,还有1种植物的种子不能被长臂猿吞食而得不到传播,黑长臂猿可为27种植物传播种子。黑长臂猿个体平均每天排便2次,粪便的平均湿重为22.7g,每份粪便平均含有1种植物的种子;在不包含小种子(直径<3mm)的情况下,平均每份粪便中含有12粒种子。总的来说,黑长臂猿是有效的种子传播者。(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张智英[5](2006)在《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云南思茅地区景谷县和西双版纳勐仑镇,研究蚂蚁传播舞草种子及避免啮齿类取食种子的影响,以探讨蚂蚁在舞草种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蚂蚁传播舞草种子的距离一般较近,但均超过种子自身的扩散距离。几种主要蚂蚁的传播曲线显示:传播的距离各自都有一高峰,平均传播距离为0.93~2.53m。阻止蚂蚁搬运,景谷和勐仑实验点啮齿类对舞草种子的取食率分别为28.3%和16.5%;而阻止啮齿类取食,蚂蚁搬运的舞草种子率白天可达77%,晚上为35.7%。成熟的舞草种子日释放时间与蚂蚁活动的时间吻合,蚂蚁可先于啮齿类将种子搬走。这表明舞草与蚂蚁互惠共生,使其种子既得以扩散,又减少了啮齿类的取食,从而促进种群的繁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11期)

鲁长虎[6](2006)在《动物对松属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松属植物约110种,根据种子传播方式可分为风传播松和动物传播松。风传播松占绝大多数,种子多具有适应风力的翅。动物传播松大约23种,都具有大、可食用、无翅或短翅的种子,无法借助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松的分布生境多为贫瘠的山地,而且多位于高海拔地区。目前已知9种松树的动物传播种类,其余14种可推测为动物传播。动物传播者包括鸦科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动物将获得的种子分散贮藏,未被重取的种子可能萌发,完成传播。动物传播是定向传播,微生境多适合种子萌发。啮齿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10 m,而鸦科鸟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公里。动物传播的松树会出现树丛和多树干现象,一般由同一贮点内贮藏的多粒种子萌发造成的。动物贮藏的种子大部分被重取,称传播后取食。一些具有大种子的风传播松在种子落地后,啮齿类和鸟类会再次埋藏而形成二次传播,可看做是一个单独的传播类型,即风-动物传播松。动物传播者与依赖传播松树之间可看作是互利共生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6年05期)

鲁先文,孙坤,马瑞君,张辉,苏雪[7](2005)在《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李新华,尹晓明[8](2004)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春夏季节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2年 4月至 8月 ,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收集了 1 98份鸟粪样品 ,从中分离、鉴定出 95 73粒结构完整的种子及果核 ,分别隶属于 1 2科 1 5属 2 0种植物 ,另有 1 6粒种子属于 1未知种类。单份鸟粪样品中可含有 1~ 4种种子 ,平均 1 .5± 0 .7种 ;但单份鸟粪样品中种子数量变化很大 ,约为 1~ 5 83粒 ,平均 4 8.4± 70 .7粒。鸟粪样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种类主要有构树 (Broussonetiapapyrifera)、蛇莓 (Duchesnea indica)、桑树 (Morus alba)、山莓 (Rubus corchorifolius)、日本珊瑚树 (Viburnum awabuki)、蓬(Rubushirsutus)和美洲商陆 (Phytolacca americana)等 7种 ,并且它们的种子数量也多达 92 1 3粒 ,占种子总数的 96 .1 %。鸟粪样品中种子出现频次的月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出植物果实的成熟期和鸟类对果实的取食频率。白头鹎 (Pycnonotussinensis)、乌鸫 (Turdus merula)等鸟类则主要以呕出种子的方式传播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白玉兰 (Magnolia denudata)等体积较大的种子。此外 ,鸟类还以衔取果实的形式传播种子。 2 0 0 0~ 2 0 0 2年 ,已经观察到 8种鸟类取食 1 8种植物的肉质果实 ,其中灰喜鹊 (Cyanopica cyana)、乌鸫、白头鹎和山斑鸠 (Streptopelia orientalis)等 4种留?(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7期)

杨显峰[9](2004)在《帽儿山地区食肉质果鸟类对药用植物种子传播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植物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结合鸟类环志,通过野外观察、笼养、胃检等方法,对帽儿山地区食肉质鸟类在药用植物(山荆子、黄檗、槲寄生、刺五加)种子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食肉质果鸟类嘴裂都大于其采食的肉质果的平均直径,从生物学特征上表现了适于传播特征。(2)从群落的角度,食肉质果鸟数量和肉质果植物结实量在2002和2003两个相邻的年份呈明显的年度内季节性变动。(3)食肉质果鸟对几种药用植物的种子有重要的传播作用,如山荆子、黄檗的果实较重,落在母树下的种子由于自毒现象以及啮齿类的捕食,种子的萌发率及幼苗存活率极低,如果仅借助重力的传播很难完成大面积的扩散和演替,该地区药用植物的肉质果为食果鸟在秋冬季的特定的时段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同时肉质果植物的种子借助食肉质果鸟类的消化道得以传播和扩散。(4)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食肉质果鸟和植物之间形成了相互间互利互惠的协同进化关系,但食肉质果鸟类和药用植物之间不是一对一协同进化,而是呈现出弥散式的协同进化关系。(5)肉质果鸟类对药用植物的种子的传播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时间和空间变换对种子传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统计分析中P-P图检验发现,食肉质果鸟传播的植物的幼苗多呈不均匀分布,在树苗和幼树阶段多呈聚集分布,在大树阶段多呈离散分布。(6)通过对叁种生境(山坡、林缘、公路边)的样方内山荆子的幼苗的分布的研究发现,啮齿类在山坡这种人工阔叶混交林取食山荆子的果实的强度最高,林缘次之,公路旁的生境最弱。通过T检验发现,山坡内山荆子的实生苗分布同其它两种生境相比差异性最显着,单位面积实生苗分布的株数最少。(7)由于气候、果实的数量、适口性等原因,食果实鸟取食频率有明显的差异。真正的具有传播作用的食肉质果鸟是整吞果实,果肉被取食消化,种子经过消化道后,粪便随机的排泄在母树下,或者远离母树,由于数量大,自然会有部分的种子到达适宜萌发的生境,由于黄檗、山荆子、刺五加肉质果的种子在母树下更新率极低。通过食肉质果鸟的消化道后,与人工剥离果肉和完整果实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相比,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提高,但种子传播的真正的意义在于肉质果的种子借助鸟类的消化道被带到远离母树的适宜的生境。(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4-05-01)

芦文珺[10](2002)在《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啮齿动物贮食习性的研究 ,表明啮齿动物在植物种群的繁衍中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02年03期)

种子传播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木香是我国珍贵的药用植物,也是着名的香料植物,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和病虫害的威胁,现已经成为濒危物种。白木香种子有很特别的悬挂方式,在果实开裂后,利用近两倍果实长度的纤维,通过搭桥式的转折而连接两侧果皮的顶端和种子附属物的末端,将种子最大限度地悬挂在果实之外而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本实验通过对白木香的实地观察,发现了胡蜂采摘白木香种子附属物的特异行为,进一步通过分析胡蜂采摘白木香种子的时间,采摘位置等数据,我们推论出,通过胡蜂这一昆虫的传播是白木香种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我们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了白木香的种子本体、种子附属物和果皮叁个部分的挥发性物质的提取,并对这些样品做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叁个部分中大量存在碳原子在10~30之间的烷烃和烯烃及衍生物,其中主要有十四烷、十五烷、十六烷、9-烯十八酸、二十烷等。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我们在种子附属物中找到了Z-11-十烯醇。研究表明,这种化合物是中华蜜蜂的毒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同时是蜜蜂的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此外,我们也在种子附属物中发现了其他一些类似于蜜蜂报警信息素的化合物。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白木香的种子拥有行为拟态。种子附属物和种子本体的形状因其类似于胡蜂的食物如一些蜜蜂的幼虫或者是虫卵,从而导致胡蜂对其进行攻击,同时,白木香种子附属物通过散发烯醇、烯烃、烯酸这一类化学信号,当这些挥发性化合物进入大气湍流,被敏锐的胡蜂所察觉。因此,胡蜂传播白木香种子可能是白木香种子的拟态和化学信号的诱导的双重作用导致的。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物学的热门领域之一,本研究对胡蜂和白木香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提供了一些数据和研究基础,同时也对白木香的保护以及人工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策略和科学的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传播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吴阳,陈芳清,吕坤,官守鹏,谭向前.香溪河消落带种子二次传播特征及其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2].胡超.胡蜂对白木香种子传播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2

[3].李新华,董怡霄,徐石清,黄蓓.南京灵谷寺森林中鸟类对湘楠种子的传播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9

[4].范朋飞,黄蓓,蒋学龙.云南无量山黑长臂猿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J].兽类学报.2008

[5].张智英.蚂蚁在舞草种子传播及避免其被啮齿类取食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2006

[6].鲁长虎.动物对松属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

[7].鲁先文,孙坤,马瑞君,张辉,苏雪.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5

[8].李新华,尹晓明.南京中山植物园春夏季节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J].生态学报.2004

[9].杨显峰.帽儿山地区食肉质果鸟类对药用植物种子传播作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10].芦文珺.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J].青海草业.2002

论文知识图

一1凤仙花种子一7刺五加个体分布散点图一1存菜植株的垂直结构(仿Brt犯ketLa,...不同功能群生物量的分布与变化一42003年秋冬季传播山荆子果实的鸟类数...农业宣传农业科教、新闻影片

标签:;  ;  ;  ;  ;  ;  ;  

种子传播作用论文_吴阳,陈芳清,吕坤,官守鹏,谭向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