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萍(哈尔滨市传染病院15003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319-02
【摘要】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病后获得持久免疫力。
【关键词】麻疹传染护理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以上可发病,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冬春季为多,全年均可发生。发病年龄为6个月至5岁,近年由于人口流动和免疫空白,青少年和成人发病已有上升。6个月内的婴儿由于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很少发病,故接种麻疹疫苗从8个月开始。由于接种麻疹疫苗获得免疫力,使麻疹流行的强度减弱,造成发病年龄后移。近年来,出生2~3个月的婴儿发病逐渐上升,与其母体体内麻疹抗体水平下降有关。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免疫空白点亦造成局部麻疹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人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核一巨核细胞系统吞噬,并在此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高热和皮疹。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是一种全身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
【护理评估】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特别是在流行季节,又有与麻疹病人的接触史,要引起警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做出判断;了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
【主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麻疹病毒感染造成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皮疹,与皮肤血管受损有关。
3.有液体不足的危险与发热及摄人量减少有关。
4.气体交换受损与并发支气管肺炎、喉炎有关。
5.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增加、黏稠不易咳出有关。
【主要护理措施】
1.呼吸道隔离。病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室温不可过高,18~20℃,湿度55%~60%,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
2.卧床休息,特别是发热期,患者感疲乏无力,直至疹退咳止。
3.饮食一般无忌口,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防止角膜混浊、软化、穿孔。多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白开水,以利毒素的排泄。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神志和皮疹的变化,早期发现并发症如肺炎、喉炎、脑炎等,如出疹不透要及时报告医生,加服“五粒回春丹”透疹。
5.高热护理,出疹期高热应以小剂量药物降温或温湿敷,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
6.注意口腔卫生,加强鼻、眼的护理,避免继发感染,婴儿多喂白开水,较大患儿用清水漱口。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经常用生理盐水清洗眼部的分泌物,保持清洁。日问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
【健康教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群众多的公共场所。冬春季节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3.保护易感人群对没有抵抗力的人群进行预防注射。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做好家庭隔离麻疹患者如果没有并发症,可在家休息,一旦出现并发症或麻疹症状重者应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995.
[2]骆冬梅,陈丽娜.小儿麻疹的特点及护理[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
[3]张艳梅.小儿麻疹的护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3).
[4]黄波,张委.东兴区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