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气模式论文_端另波,张彤,李伯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气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压,呼吸,模式,新生儿,机械,气道,窘迫。

通气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端另波,张彤,李伯安[1](2019)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指数及血气分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指数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呼吸机支持呼吸,观察组给予适应性压力支持(ASV),对照组给予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即刻和治疗后6 d呼吸频率、氧代谢指数、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PaO_2、pH高于治疗前,PaCO_2、RR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aO_2、PaCO_2、RR、pH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aO_2、DO_2、SaO_2高于治疗前,VO_2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aO_2、VO_2、DO_2、SaO_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在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有助于提升肺通气功能、促进自主呼吸回复,改善机体氧供需平衡,具有较好的效果,优于SIMV+PSV模式。(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23期)

王立宪,崔承棕[2](2019)在《不同通气模式结合Autoflow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的顺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结合Autoflow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的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所有患儿均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心内直视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32)和常规组(n=132)。实验组术后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常规组术后接受双相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模式,于采用相应辅助通气模式不同时间点记录两组气道阻力、血气分析、肺的顺应性。结果实验组TO PaCO2(39.12±6.82)mmHg、PaO2(168.92±61.93)mmHg、pH(7.39±0.12),和常规组的(38.71±6.79)mmHg、(168.15±62.23)mmHg、(7.41±0.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0,P=0.310;t=0.100,P=0.460;t=1.290,P=0.100)。实验组T2气道顺应性(47.27±10.22)mL/mbar、T3气道顺应性(51.73±10.15)mL/mbar,显着优于常规组的(44.53±9.34)mL/mbar、(46.93±8.46)m L/mbar(t=2.250,P=0.010;t=4.110,P=0.000)。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应用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效果更为显着,其能够明显降低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峰压,提升患儿肺的顺应性,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影响小。(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彭嘉健,梁斯娜,何明丰,李旷怡[3](2019)在《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模式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LHF)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ALHF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n=40)和CPAP组(n=38),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用BiPAP和CPAP模式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血气分析、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观察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BiPAP组PaO2、SaO2较CPAP组改善更明显(P<0.05),BiPAP组(n=40)的总有效率95%与CPAP组(n=38)的94.7%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均疗效显着,在改善氧合方面BiPAP模式存在优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2期)

韦兆吉,张晓妍,段宝民[4](2019)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学参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用于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对呼吸机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机械通气方案,观察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对比两组呼吸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气指标。结果呼吸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VT更高,RR、Rins、Pmean、Ppeak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治疗后观察组CO、S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BP、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液p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O2、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相比,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能进一步改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学参数以及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部分血气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8期)

袁小锦,黄英明,谢显龙,老启芳,何伊里[5](2019)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循环及并发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腹腔镜术后复苏患者循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2月于我院行全麻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共91例,均行机械通气,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容量控制通气(VC)模式、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吸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观察在ICU时与脱机时的心率(HR)变化量、平均动脉压(MAP)变化量、血乳酸(Lac)变化量,脱机时呛咳呕吐反应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HR变化量、MAP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Lac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PSV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叁种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但VC模式的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28期)

丁辰颖,赵智慧[6](2019)在《PCV-VG通气模式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通气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呼吸支持手段。压力控制容量保证是新兴的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期间可根据设置的潮气量及患者的肺顺应性确定气道压力,从而减轻了患者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本文就压力控制容量保证模式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翟炳辉[7](2019)在《不同通气模式运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模式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气管插管拔出成功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NICU收治的1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拔气管插管后随机分为NCPAP组与NIPPV组,每组各70例,两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无创呼吸支持模式,观察记录两组1周内的拔管成功率以及无创通气初次以及24 h后的血气值,并比较两组3级以上脑室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NIPPV组的1周内拔管成功率显着高于NCP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初次及24 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PPV组的BPD发生率显着低于NCP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IVH、ROP、PDA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NCPAP模式比较,NIPPV模式治疗NICU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有利于提高气管拔管成功率与降低BPD发生率,更加安全可靠,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徐淑光,况佳[8](2019)在《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激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激反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一组和二组各30例,一组采取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二组则采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和动脉血氧分压以及静态顺应性经对比一组更优,但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统计为10.0%,二组则为23.3%,经对比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有效果,但采用ASV模式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和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更利于老年患者。(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9期)

张晓磊,陈炎龙,张占锋,张雨朋,耿安领[9](2019)在《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不同通气模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88例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观察组采用适应性压力支持(ASV)模式。对比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有创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1.36%(5/44),低于对照组(31.82%,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3 d p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动脉氧分压均有所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ASV模式的效果更加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黄丹,王维洁,耿姗姗,花静[10](2019)在《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通气模式不同进行分组,治疗Ⅰ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60例和治疗Ⅱ组(无创正压通气模式)60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及FEV_1/用力肺活量(FVC),观察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PaO_2、PaCO_2、FEV_1、FEV_1%Pred、FEV_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PaO_2、FEV_1、FEV_1%Pred、FEV_1/FVC%高于同组治疗前,PaCO_2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Ⅱ组患儿PaO_2、FEV_1、FEV_1%Pred、FEV_1/FVC%高于治疗Ⅰ组,PaCO_2短于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治疗Ⅰ组,治疗Ⅱ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治疗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iPAP通气模式联合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氧分压、肺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23期)

通气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结合Autoflow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的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所有患儿均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心内直视术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32)和常规组(n=132)。实验组术后接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常规组术后接受双相气道正压(BIPAP)机械通气模式,于采用相应辅助通气模式不同时间点记录两组气道阻力、血气分析、肺的顺应性。结果实验组TO PaCO2(39.12±6.82)mmHg、PaO2(168.92±61.93)mmHg、pH(7.39±0.12),和常规组的(38.71±6.79)mmHg、(168.15±62.23)mmHg、(7.41±0.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0,P=0.310;t=0.100,P=0.460;t=1.290,P=0.100)。实验组T2气道顺应性(47.27±10.22)mL/mbar、T3气道顺应性(51.73±10.15)mL/mbar,显着优于常规组的(44.53±9.34)mL/mbar、(46.93±8.46)m L/mbar(t=2.250,P=0.010;t=4.110,P=0.000)。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应用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效果更为显着,其能够明显降低气道平均压和气道峰压,提升患儿肺的顺应性,并且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影响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气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端另波,张彤,李伯安.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代谢指数及血气分析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

[2].王立宪,崔承棕.不同通气模式结合Autoflow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肺的顺应性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9

[3].彭嘉健,梁斯娜,何明丰,李旷怡.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韦兆吉,张晓妍,段宝民.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学参数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5].袁小锦,黄英明,谢显龙,老启芳,何伊里.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循环及并发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

[6].丁辰颖,赵智慧.PCV-VG通气模式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7].翟炳辉.不同通气模式运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9

[8].徐淑光,况佳.无创呼吸机不同通气模式对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激反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9].张晓磊,陈炎龙,张占锋,张雨朋,耿安领.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19

[10].黄丹,王维洁,耿姗姗,花静.两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可取得空气离子信号的装置气路图一9自定义通气模式运行界面2-6人机交互界面通气模式示意图...通气模式研究试验平台虚拟测量...4-18EPAP=l6cmH20时,...叁种通气模式下肺内气体分比例...

标签:;  ;  ;  ;  ;  ;  ;  

通气模式论文_端另波,张彤,李伯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