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尹承山[1]2003年在《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dchard幼虫-蛹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上的美洲斑潜蝇幼虫作为寄主,对该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做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黄腹潜蝇茧蜂幼虫为6龄,一龄幼虫特化成具颚型,并相互攻击,以后5龄幼虫为显头型,蛹为离蛹,在寄主蛹内结茧化蛹。并详细记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 (2)测定了17、21、25和33℃下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线性日度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很好拟合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的关系。在实验温度下,卵、幼虫、蛹和卵-蛹的发育历期变化分别为2.54~7.69、0.50~2.73、7.24~13.09和14.47~32.43天,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48℃、7.74~12.80℃、1.60℃、8.03℃,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10.27~17.89、208.33、303.03日度。蛹在低温下就可以开始发育,由此可以推断,在田间,该蜂可能以蛹越冬。在33℃ 69.8%的蛹休眠。整个幼期的存活率和温度的关系符合双曲线方程:S=0.009T~2+0.410T-3.872(R=0.9583)。卵的存活率在89.6%以上,幼虫的存活率在81.3%以上,蛹的存活率变化幅度大,25℃时为95.5%,33℃时只有8.7%。 (3)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羽化高峰期在8:00~10:00,且多数(91%)当日交尾,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1.51:1);在17℃~33℃下,提供蜂蜜液时,雌蜂和雄峰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峰的寿命,分别从17℃时81天和47天降到33℃时的14天和13天;在25℃下,黄腹潜蝇茧蜂在羽化后12小时体内已怀有卵,羽化后2~7日龄达到怀卵高峰期,在第叁天达最大值,平均每雌怀卵数为24.1粒,之后,逐渐减少。雌蜂羽化后1~2天即可产卵,即使不交尾,该蜂也有产卵能力。在21℃~29℃温度下,产卵高峰期在2~7日龄,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y=-0.057x~2+2.728x-20.601 (r~2=0.934),而且成蜂取食也能致死寄主。另外,本论文对雌蜂的寄主搜索、产卵和寄主取食行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4)净生殖率(R_0)在21℃达到最大(114.7),随温度升高或降低,R_0均减少;内频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两参数均在29℃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5℃和29℃的r_m值大约是17℃的1倍。种群趋势指数和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回归方程为:I+-0.904T~2+41.166T-374.320(R~2=0.993),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在25℃最大(94.21),而33℃时种群趋势指数(0.78)小于1,说明33℃时黄腹潜蝇茧蜂种群将减少。 (5)与较小龄期(24、36小时)的寄主幼虫相比,黄腹潜蝇茧蜂嗜好寄生龄期较大的美洲斑潜蝇幼虫(60小时),24h的寄主幼虫最不适合该蜂寄生;36h的寄主幼虫最适合该蜂取食;而从寄生60h寄主中羽化出的成虫性比,并不比从寄生24h寄主中羽化出的成虫性比大,平均性比为1.54(旱/8)。 (6)黄腹潜蝇茧蜂有很强的取食寄主能力,在实验寄主密度范围内(20-60头/叶),该蜂的取食数随美洲斑潜蝇幼虫密度线性增加;其取食致死数,随寄生蜂密度的增加门千头)逐渐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黄腹潜蝇茧蜂有种内过寄生现象,过寄生数依赖于寄生蜂种群。 ()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功能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Holling 11型功能反应类型适合各个实验温度。在各实验温度下,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数及寄生率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密度下的寄生头数和寄生率在25OC时均达到最高。在ZIaC~33C范围内,瞬时攻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3OC达到最高(0刀648士0.0063/小时),差异极显着。处理时间 在25aC下最小(0.5754上0.2197/h时),17”C和 33”C下的处理时间比 ZIC、25℃和 29℃要长,差异极显着。温度在 21℃~29℃间适合黄腹潜蝇茧蜂的攻击寄生作用。 (8)黄腹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显着。在同一寄主密度下,干扰效应符合Hassed模型。干扰常数(m)与寄主密度间的关系方程为:m。5厂58 NO“MM,什‘-0.879人搜索常数与寄主密度间的关系方程为Q-33.154沁1‘U,h‘-0.998人 自身密度P显着影响该蜂的发现域a,随P的增加,其发现域a逐渐减少,同时,也影响处理一头寄主所花费的时间几。产卵量和寄主密度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方程表示:Ne—ANd(1+BN)。在各个寄生蜂密度下,黄腹潜蝇茧蜂的平均每雌蜂的产卵量(N6)与美洲斑潜蝇幼虫密度NO呈正相关。

郎法勇[2]2001年在《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于1999年9至2001年4月对浙江杭州市蔬菜种植区的斑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首次在室内对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的基础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在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葱斑潜蝇Liriomyza chinensis(Kato)上,常见的斑潜蝇寄生蜂有14种,其中以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和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为不同时期的优势种。黄腹潜蝇茧蜂、底比斯釉姬小蜂、点腹新金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punctiventris(Crawford)、美丽新金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sp.、潜蝇什毛姬小蜂Pnigalio katonis(Ishii)、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p.等7种寄生蜂均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寄生于葱斑潜蝇。黄腹潜蝇茧蜂为中国新记录种。除宽缘金小蜂是寄生于黄腹潜蝇茧蜂的重寄生蜂外,其余13种寄生蜂均为斑潜蝇的原寄生蜂。在不受化学农药的干扰下,作物生长后期斑潜蝇被寄生率可高达69%,寄生性天敌对自然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美洲斑潜蝇(以天虹81-6矮生菜豆为寄主)的各龄幼虫头咽骨的长度可以作为分龄标准。在21-30℃,寄主植物菜豆上的美洲斑潜蝇的虫道长度可用于美洲斑潜蝇龄期的判断。 黄腹潜蝇茧蜂能寄生美洲斑潜蝇的各龄幼虫,但当1、2、3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偏爱寄生2、3龄幼虫。对1、2、3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24、0.35和0.41。试验还表明该蜂对美洲斑潜蝇的控制作用除成功的寄生致死外,还包括因不成功的产卵穿刺攻击所导致的死亡。 黄腹潜蝇茧蜂卵、幼虫和蛹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均呈线性及Logistic曲线关系,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8℃、8.86℃和6.73℃,有效积温常数分别为37.5、103.1和135.1日度;完成一个世代需要8.14℃以上的积温270.3日度。 黄腹潜蝇茧蜂雌蜂不能分辨寄主美洲斑潜蝇的幼虫是否已经被寄生,可在一头寄主内产1-7粒卵,但每头寄主只能育出一头寄生蜂。增加奇主密度可增加黄腹潜蝇茧蜂的寄生数和穿刺致死数。室内试验后代性比一般为0.68∶1-2.67∶1,但是,以二、叁龄幼虫为寄主时性比分别可达5∶1和15∶1。

彭华[3]2006年在《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都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我国是1993年在海南首先发现美洲斑潜蝇的严重为害才引起重视的,紧接着1994年又在云南发现南美斑潜蝇的为害。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这两种斑潜蝇,对我国的蔬菜、花卉等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我国蔬菜生产上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了给这两种检疫性斑潜蝇的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给贵州省斑潜蝇的持续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对贵州省两种检疫性斑潜蝇寄生蜂资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优势种——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Ashmead)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在寄生蜂资源调查方面,通过大量的田间调查发现,贵州省检疫性斑潜蝇寄生蜂资源比较丰富,已确定的寄生蜂种类有6种,分别是:甘蓝潜蝇茧蜂 Opius dimidiatus(Ashmead)、离潜蝇茧蜂 Opius dissitus Muesebeck、冈崎潜蝇姬小蜂 Chrysonotomyia okazakii Kamijo、潜蝇姬小蜂 Diglyphus isaea(Walker)、攀金姬小蜂 Chrysocharis pentheus(Walker)、异角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Girault);其中,甘蓝潜蝇茧蜂为贵州省的优势种之一。 甘蓝潜蝇茧蜂是幼虫-蛹期寄生蜂,寻找斑潜蝇幼虫并产卵是其成功寄生的关键,笔者对斑潜蝇幼虫在豇豆田间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时,发现斑潜蝇幼虫在豇豆田间各层的分布类型属于核心分布型。 本文重点研究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通过室内实验发现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的发育和繁殖均有显着影响。甘蓝潜蝇茧蜂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33℃、10.943℃和10.023℃,有效积温分别为53.982日度、59.126日度和75.433日度;卵-蛹全过程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32℃,有效积温为188.62日度。成虫寿命(y)与温度(x)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方程为:y=-0.9466x+37.07(R~2=0.9875);单雌总产卵量(y)与温度(x)之间呈抛物线相关,其关系式为:y=-0.6403x~2+25.661x-166.83(R~2=0.8674),甘蓝潜蝇茧蜂在温度为20.04℃时,单雌总产卵量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 斑潜蝇幼虫密度和甘蓝潜蝇茧蜂的寄生力之间的关系可用Holling功能反应模型Ⅱ来模拟:N_a=0.4918TN_0/1+0.011N_0,(其中N_a为寄生数,T为总寄生时间,N_0为寄主斑潜蝇幼虫密度),甘蓝潜蝇茧蜂的寻找效应预测式如下:S=0.4918/1+0.011N_0,从模型可以看出,甘蓝潜蝇茧蜂处理每头斑潜蝇幼虫的时间是0.022天,瞬时攻击率为0.4918,在1天内的最大寄生量理论值为22.35头。

尹承山, 陈学新, 郎法勇, 何俊华[4]2003年在《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的生物学特性》文中指出黄腹潜蝇茧蜂OpiuscaricivoraeFischer是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dchard幼虫 蛹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在实验室条件下 ,用菜豆PhaseolusvulgarisL .上的美洲斑潜蝇作为寄主 ,对其成蜂的生物学特性做了初步研究。成虫主要在白天羽化 ,羽化高峰期在 8:0 0~ 10 :0 0 ,且多数 (91% )当日交尾 ,羽化出的成蜂性比明显偏雌性 (雌∶雄 =1 5 1∶1)。在 17℃~ 33℃温度下 ,提供蜂蜜液时 ,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和雄峰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雌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峰的寿命 ,分别从 17℃时 81天和 4 7天降到 33℃时的 14天和 13天。雌蜂羽化后 1~ 2天即可产卵 ,在 2 1℃~ 2 9℃温度下 ,产卵高峰期在 2~ 7日龄 ,平均产卵量随温度变化的方程为 ^y =- 0 0 5 7x2 +2 72 8x - 2 0 6 0 1(r2 =0 934)。而且成蜂取食能够致死寄主。另外 ,本文对雌蜂的寄主搜索、产卵和寄主取食行为做了详细描述。

陈文龙[5]2007年在《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害虫及天敌复合系统是指有相互联系的害虫种群和天敌种群共同构成的生态复合体,本研究针对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进行了研究。经过大量的采集鉴定共发现斑潜蝇8种,即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美洲斑潜蝇L.sativae、番茄斑潜蝇L.bryoniae、菊斑潜蝇L.compositella、豌豆斑潜蝇L.congesta、菜斑潜蝇L.brassicae、黑背斑潜蝇L.trifoliearum、黑胸斑潜蝇L.xanthocer。其中菊斑潜蝇、豌豆斑潜蝇、菜斑潜蝇是贵州新纪录种;黑背斑潜蝇、黑胸斑潜蝇是中国新纪录种。根据重要值,斑潜蝇优势种群为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经鉴定共发现斑潜蝇天敌16种,寄生性天敌有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离潜蝇茧蜂Opius dissitus、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攀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栉角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rnis、横柄金色姬小蜂Chrysocharis crassiscapus、白柄姬小蜂Diglyphus albicapus、点腹青背姬小蜂Chrysonotomyia punctiventris、潜蛾姬小蜂Closterocerus lyonetiae、圆形赘须金小蜂Halticoptera circulus、克氏金小蜂Trichomalopsis sp.、潜蝇啮小蜂Tetrastichus sp.;捕食性天敌有:东方合室舞虻Tachydromia oreintalis、小家蚁Monomorium sp.。其中栉角姬小蜂、横柄金色姬小蜂、白柄姬小蜂、点腹青背姬小蜂、潜蛾姬小蜂、圆形赘须金小蜂6种是贵州新纪录种。根椐重要值排序,甘蓝潜蝇茧蜂、潜蝇姬小蜂、攀金姬小蜂、芙新姬小蜂是天敌优势种群。甘蓝潜蝇茧蜂卵、幼虫、蛹、卵-蛹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633℃、10.943℃、10.023℃、10.232℃,有效积温分别为53.982d℃、59.126 d℃、75.433 d℃、188.62 d℃。温度对甘蓝潜蝇茧蜂繁殖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按照繁殖力高低排序是24℃>21℃>18℃>15℃>27℃>30℃。甘蓝潜蝇茧蜂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30℃时,甘蓝潜蝇茧蜂成虫寿命只有7.8天。甘蓝潜蝇茧蜂寄生率随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甘蓝潜蝇茧蜂自身密度的增加,其发现域变小,存在着相互的干扰作用。杨昌沟蚕豆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的昆虫种类有9种,优势种群为南美斑潜蝇、甘蓝潜蝇茧蜂和潜蝇姬小蜂;杨昌沟菜豆复合系统的种类最多,有14种,优势种群为南美斑潜蝇和甘蓝潜蝇茧蜂;但董家堰菜豆复合系统仅有5种,优势种群为南美斑潜蝇;杨昌沟豇豆复合系统有8种,优势种群为美洲斑潜蝇;杨昌沟黄瓜复合系统有7种,优势种群为美洲斑潜蝇。各复合系统优势种群的消长规律除了董家堰菜豆复合系统呈下降趋势外,其它复合系统优势种群都呈上升趋势,并且天敌有较明显的跟随现象。对复合系统中的优势种群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相关达显着水平者,分别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有杨昌沟蚕豆全生育期饲养样本模型y=22.142+1.255x_1-0.313x_2±-9.364和冬季蚕豆饲养样本模型为y=28.45+3.59x。分别计算复合系统各时期的多样性指数(D)、信息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并描绘了3种指数随时间变化的消长趋势图。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主成份分析结果是,从合并样本来看杨昌沟蚕豆复合系统有2个主份量,对复合程度作用最大的是其它潜蝇和其它寄生蜂的,各时期的复合程度的评价及排序结果是前期和末期的复合程度低;杨昌沟菜豆复合系统有2个主份量,第1主份量是当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程度较大时,其它潜蝇的贡献最大,第2主份量是当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程度较大时,是甘蓝潜蝇茧蜂的贡献最大,当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程度较小时,是其它潜蝇的作用最大,用评价函数对各时期进行评价并排序,复合程度最高的是早期5月8日至5月22日,而中后期6月3日至6月25日各虫态的复合程度较低;董家堰菜豆复合系统有2个主份量,第1主份量是当复合程度较大时,是其它寄生蜂的贡献大,第2主份量当复合程度较大时,其它寄生蜂的贡献最大,当复合系统较小时,其它潜蝇的贡献大,用评价函数评价并排序,董家堰复合系统早期的复合程度较高;杨昌沟豇豆复合系统有1个主份量,对豇豆复合系统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它潜蝇和寄生蜂,利用评价函数评价并排序,7月9日和7月20日复合程度较高,8月10日至8月30日较低;杨昌沟黄瓜复合系统有1个主份量,对黄瓜复合系统的影响最大的是其它潜蝇的作用大,当复合程度小时,是其它寄生蜂的作用大,用评价函数评价并排序黄瓜复合系统后期复合程度较高。本研究在对冬季田间系统调查中发现,南美斑潜蝇和几种天敌各虫态在冬季田间都存在,故进行了冬季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生态学研究,冬季蚕豆复合系统中的昆虫种类共有7种。冬季复合系统中的优势种群为南美斑潜蝇和甘蓝潜蝇茧蜂。用主成份分析冬季复合系统,构建评价函数对各时期复合程度评价并排序表明,冬季复合系统的复合程度随时间逐渐增高。统计黄板对复合系统所诱杀的昆虫种类和数量,黄板对菜豆复合系统的结果可看出对南美斑潜蝇的诱杀效果好,10张黄板24hr诱杀561头,占复合系统个体总数的96%,对天敌诱杀作用低,多种天敌总计才20头,仅占个体总数的3%。黄板诱杀对蚕豆复合系统的结果是南美斑潜蝇和东方合室舞虻的诱杀作用均十分明显。10张黄板10hr共诱杀南美斑潜蝇448头、东方合室舞虻444头,分别占48%和47%,其它为5%。

陈文龙, 彭华, 柳琼友, 顾丁, 李子忠[6]2006年在《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情况,以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问题。在各地调查斑潜蝇寄生性天敌资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目前,在我国已经发现的斑潜蝇寄生蜂有4科14属32种。

杨琪[7]2017年在《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色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及寄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南岛是反季节瓜菜的主要产区,全岛瓜果蔬菜种植量大。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幼虫常潜叶危害,且危害程度重。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对斑潜蝇的自然天敌造成了巨大伤害,还使斑潜蝇获得了抗药性,因此人们必须重新意识到自然天敌在防治美洲斑潜蝇过程中的重要性,生物防治技术亟待发展。黄色潜蝇茧蜂Opius flavus是海南地区美洲斑潜蝇的重要寄生蜂,因此,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幼虫的形态、成虫的生物学特性、营养和温度对成蜂寿命、生殖力的影响以及成蜂的功能反应,为其推广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黄色潜蝇茧蜂幼虫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的头部有一对发达的镰刀形上颚及一对位于单眼之间的白色乳状突:2龄幼虫为显头型,乳状突缩短,无足;3龄幼虫头壳宽度变窄,并且镰刀形上颚开始退化,体表无刚毛;4龄幼虫比叁龄幼虫体型更大,但形态相似,在4龄幼虫的腹部末端,可见许多白色的脂肪粒;5龄幼虫体表有刺,但胸部节间无刺,头部进一步缩小,头与尾占身体比例较小。(2)上午8:00-10:00是黄色潜蝇茧蜂成虫集中羽化的时段。羽化出的成蜂性比(♀/♂)为1.79。多数成虫在羽化当日即可交配,已经交配过的雄虫还可以进行多次交配,而已经交配过的雌虫不再二次交配。寄生蜂搜寻到寄主以后,会用产卵器对寄主进行数次穿刺,并进行产卵。此外,部分寄生蜂在搜寻到寄主以后也会进行取食。(3)用不同的营养配方饲喂寄生蜂,发现其对寄生蜂的寿命有一定影响,结果为:雌蜂在寄主幼虫和20%蜂蜜水同时存在时寿命最长,达25.31d,其次为20%葡萄糖溶液、寄主幼虫加20%葡萄糖溶液,寿命分别为18.52d和17.85d,只饲喂蒸馏水时寿命最短,为1.83d;雄蜂在9个处理下的寿命分别为:1.94d、2.40d、2.27d、13.25d、17.39d、12.89d、13.49d、10.78d和10.52d。黄色潜蝇茧蜂取食葡萄糖及蜂蜜水可显着延长平均寿命。不同营养(寄主幼虫加蒸馏水、寄主幼虫加20%蜂蜜水、寄主幼虫加20%葡萄糖溶液)对寄生蜂雌蜂产卵量的影响,其结果分别为:20.82粒、198.27粒和235.68粒。寄生蜂补充糖源物质,能显着提高雌蜂产卵量,羽化后的3-9d是其产卵高峰期。(4)温度对寿命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雌雄蜂的寿命均减短,22℃时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达到了 34.73d和24.30d;34℃时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11.19d和7.42d;低温能显着延长雌雄蜂的寿命,但雌蜂的寿命显着高于雄蜂,雌雄蜂的死亡速率与温度成正比。22℃、26℃、30℃和34℃的雌蜂的总产卵量分别为:158.83粒、235.68粒、183.92 粒和 15.27 粒。(5)本文研究了 22℃,26℃,30℃及34℃下美洲斑潜蝇密度及黄色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其寄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功能反应能较好的拟合HollingⅡ方程,瞬时攻击率大小依次为26℃>30℃>22℃>34℃。26℃时寄生蜂的寄生能效最强,是34℃时寄生能效的15倍。同一温度环境下,黄色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寄生量与寄主密度成正比;搜寻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搜寻效应与寄主密度之间的关系分别为:S22℃=-0.0119x+0.2074,R2=0.9933;S26℃=-0.0308x+0.2852,R2=0.9655;S30 ℃ =-0.0235x+0.2515,R2=0.9768;S34 ℃=-0.0089x+0.099,R2=0.9789。寄主密度相同时,26℃时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能力最强,而34℃的寄生量最少。寄生蜂密度相同时,寄生作用率与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26℃时达到最大值,而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作用率与自身密度成反比。黄色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对其搜寻、寄生、产卵等活动具有明显的干扰效应。26℃时的搜寻常数最大,干扰系数最低,相反地,34℃的搜寻常数最小,干扰系数最大。高温时寄生蜂的搜寻能力较弱,而适当的温度可提高寄生蜂的搜索能力。

万志伟[8]2005年在《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生理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检疫性害虫—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dchard及其优势种天敌—黄腹潜蝇茧蜂opius caricivorae Fischer这一寄生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黄腹潜蝇茧蜂的毒液器官形态和超微结构、类病毒颗粒存在与否及其分布、毒液的蛋白组分及其对寄主的生理影响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 位于雌蜂腹部近背面的黄腹潜蝇茧蜂的毒液器官属于类型Ⅰ,由一个土黄色、锥状的毒囊、7个透明的椭圆形的毒腺和一个导管构成的,其中毒囊由发达的纵肌环绕。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毒腺由外层的分泌细胞、退化的外胚层细胞和环腔的内膜构成。其中分泌细胞层中,存在大量的细胞器:分泌毒液的囊状细胞器及内质网(最多)、线粒体、高尔基体、液泡和细胞核等,分泌活动十分旺盛。而毒囊由肌肉鞘、分泌细胞、扁平细胞层和内膜构成。毒囊中含有囊状细胞器,因此它的功能不仅是贮存毒液,而且还分泌毒液,但是结构与毒腺的存在差异。毒囊的内膜呈一系列小的内突并沿腔有几丁质增厚。 (2) 黄腹潜蝇茧蜂体内存在两种VLP。在毒腺的分泌细胞层和卵巢上表皮细胞中存在着一种球状VLP,它们内含电子致密物质,直径大约50nm;而在卵巢上表皮细胞中除了以上这种球状VLP外,还存在一种杆状VLP,长约为300nm,宽约为70nm。在初产到寄主体内的蜂卵表面没有发现类病毒颗粒附着,只发现有两条纤丝状物质。在毒囊细胞、被寄生的寄主的脂肪体和体壁内也没有发现类病毒颗粒的存在。 (3) 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黄腹潜蝇茧蜂毒液的电泳图谱约有12条蛋白带,其中绝大多数低于100kDa,大于100kDa的只有2条蛋白带,含量最高的3条蛋白带为20.1、25.9和43.5kDa。杜氏腺约有15条蛋白质条带,其中有5条含量很高(36.5、42.7、51.5、77.0和121.4kDa),分子量低于30kDa的蛋白有4条。 (4) 通过对γ—射线辐射后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和蜂卵的存活率的对照,筛选50、100、150和200Gy这4个辐射强度。结果表明50Gy就能造成对寄主有效的假寄生,即不影响雌蜂的存活和产卵,且蜂卵在寄主中的胚胎发育受阻。 (5) 观察发现黄腹潜蝇茧蜂雌蜂假寄生寄主后,在寄主体内产下的蜂卵没

康育光, 李捷, 赵飞, 孔维娜[9]2011年在《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情况,对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类、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解决生产上斑潜蝇的危害以及我国斑潜蝇的持续控制打下基础。

顾丁[10]2009年在《蚕豆—南美斑潜蝇—甘蓝潜蝇茧蜂之间化学信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蚕豆、南美斑潜蝇、甘蓝潜蝇茧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蚕豆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和甘蓝潜蝇茧蜂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蚕豆挥发物的提取和鉴定及南美斑潜蝇取食对蚕豆挥发物成分的影响,甘蓝潜蝇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和甘蓝潜蝇茧蜂行为学特性的观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I-型、Y-型嗅觉仪、双室玻璃观测器和多刺激源行为反应4种行为观测方法观测了蚕豆挥发物在南美斑潜蝇雌虫和甘蓝潜蝇茧蜂雌虫寻找寄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蚕豆挥发物对南美斑潜蝇雌虫和甘蓝潜蝇茧蜂雌虫均有引诱作用;4种方法所观测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不论是对南美斑潜蝇雌虫还是对甘蓝潜蝇茧蜂雌虫,所有蚕豆处理与其相应的空白对照相比都有着显着的引诱作用;对于南美斑潜蝇雌虫,健康植株或叶片的引诱作用均强于南美斑潜蝇为害的植株(虫害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或叶片;对于甘蓝潜蝇茧蜂雌虫,虫害植株或叶片的引诱作用均强于健康植株和机械损伤植株或叶片,健康植株或叶片与机械损伤植株或叶片之间的引诱作用差异不显着。采用顶空动态收集法分别对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植株挥发物进行了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提取物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从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植株上共提取到60种化合物,其中烷类15种,萜类10种,酮、醇、醛和酯类共11种,芳香族化合物22种:这3种处理有相同组分21种;健康、机械损伤和虫害植株分别具有特有组分13种、3种、10种;健康与机械损伤植株共有不同组分28种,有相同组分22种;健康与虫害植株共有不同组分57种,有相同组分32种;机械损伤与虫害植株共有不同组分48种,有相同组分21种;在各处理间的所有相同组分的种类中均以烷类和萜类占多数,芳香族化合物种类变异性很大。总体看来,各处理之间挥发物的种类与相对含量均有变异性,相对含量的变异性更大。对甘蓝潜蝇茧蜂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的研究表明,各处理蚕豆挥发物引起的EAG反应均强于或显着强于对照;南美斑潜蝇幼虫取食后的蚕豆挥发物引起的EAG反应极显着地强于其他处理;甘蓝潜蝇茧蜂雌雄虫对各挥发物的EAG反应存在差异。对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雌雄虫的触角基、柄节、梗节和鞭节上共观察到6种感觉器,分别为板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鳞形感觉器。对甘蓝潜蝇茧蜂行为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蜂羽化后5~15min即可进行交配,全天任何时间均有进行交配,交配时长为19-102s,但多数在30~40s之间,平均为41.6±8.31s(平均值±标准差);在观察中,发现雌蜂1生仅交配1次,雄蜂可交配多次,但雄蜂对已交配的雌时蜂仍有求偶行为:雌蜂对南美斑潜蝇的大龄幼虫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D]. 尹承山. 浙江大学. 2003

[2]. 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D]. 郎法勇. 浙江大学. 2001

[3]. 甘蓝潜蝇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D]. 彭华. 贵州大学. 2006

[4].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成虫的生物学特性[J]. 尹承山, 陈学新, 郎法勇, 何俊华. 昆虫学报. 2003

[5]. 斑潜蝇及天敌复合系统生态学研究[D]. 陈文龙. 贵州大学. 2007

[6]. 国内斑潜蝇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J]. 陈文龙, 彭华, 柳琼友, 顾丁, 李子忠.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7].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色潜蝇茧蜂的生物学及寄生作用研究[D]. 杨琪. 海南大学. 2017

[8]. 黄腹潜蝇茧蜂对美洲斑潜蝇的生理调控机制研究[D]. 万志伟. 浙江大学. 2005

[9]. 国内斑潜蝇寄生蜂的研究进展[J]. 康育光, 李捷, 赵飞, 孔维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11

[10]. 蚕豆—南美斑潜蝇—甘蓝潜蝇茧蜂之间化学信息的研究[D]. 顾丁. 贵州大学. 2009

标签:;  ;  ;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黄腹潜蝇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