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反馈方法提高铁饼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易英达,马啸天,李维宾[1](2021)在《精英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训练程序框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程序训练法是运动训练高级阶段的一种有效控制训练进程的方法,解析精英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训练程序,认为:认真厘清动作时序、动作环节、动作要素三者内涵及其联系,是背向旋转投掷铁饼技术训练程序的设计前提;仔细梳理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质量标准三者内容及其联系,是背向旋转投掷铁饼技术训练程序的设计要求;有序且逻辑性地将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质量标准植入训练过程,是背向旋转投掷铁饼技术训练程序的设计关键。
倪保锐[2](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许成成[3](2020)在《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数字化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掷标枪是一项结合轻型器械的多轴性旋转投掷运动项目,优秀的标枪运动员不仅需要掌握复杂的专业技术,更要不断提高体能水平。近年来,河北省田径队标枪组主教练十分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然而,与其它省份相比,河北省标枪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成效较低。因此,本文结合“数字化体能”与“模式训练法”的训练理念,以河北省田径队标枪组运动员为监控对象,建立“数字化”监控、评价、反馈体系,实施“数字化控制”体能训练模式,以提升其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并总结河北省田径队标枪组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欠佳的具体缘由,提出解决方案,最终提升其体能水平与专项成绩。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式,参考学界研究成果,在确定标枪运动员体能素质以及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数字化控制”模式。以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需要参加的比赛时间为依据,将为期40周的“数字化”训练监控过程分为三个训练阶段,即准备期、第一竞赛期、第二竞赛期。循环往复地监控、测评运动员的力量、速度、投掷能力等相关数据,总结运动训练规律。将“数字化”测评结果反馈到各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调整训练目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体能水平。初步证实“数字化”监控训练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并完善了关于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反馈体系。在主教练的指导下,提出调整的时机与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监控、反馈体系的作用。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确定计时30米跑、30米持枪跑、肩负杠铃下蹲、抓举、仰卧头后拉杠铃、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后抛铅球、助跑双手头后投球、上三步投标准枪等为标枪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评指标。根据十项指标的相关性,将其分为专项速度、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专项投掷能力四类专项能力,并且结合标枪运动的特点分析了四类专项能力的重要程度,依次为:专项投掷因子>最大力量因子>专项速度因子>下肢爆发力因子。(2)运动员体能训练以准备期、第一竞赛期、第二竞赛期为时间节点进行三轮数据监控。第一轮,3名运动员的30米加速跑、30米持枪跑、抓举、三级跳远4项体能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平均偏差幅度分别为10.71%、6%、18.35%、15.38%。第二轮,4名运动员的立定跳远、三级跳远、后抛铅球3项体能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平均偏差幅度分别为13.27%、5.88%、17.95%。第三轮,4名运动员的30米加速跑、抓举、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平均偏差幅度分别为8.64%、17.9%、8.35%、10.88%。三轮监控中,每轮都会针对该轮次监控结果,分析原因、提出相关调整方案,然后将调整措施应用到下轮的训练中。(3)经统计全年训练数据得出:窦瑞琳、杜思梦、江攀、武森四名运动员的年度训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76.67%、76.67%、73.33%、93.33%;专项速度、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专项投掷能力等四类专项能力的年度训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79.17%、88.89%、58.33%、86.11%;准备期、第一竞赛期、第二竞赛期三个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目标完成率分别为87.5%、77.5%、70%。(4)“数字化”控制模式下进行的40周的训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与专项成绩均得到了提高。窦瑞琳、杜思梦、江攀、武森等人的体能总得分分别提高了170分、192分、181分、89分,相应增长幅度分别为126.87%、52.03%、95.77%、37.24%。专项成绩分别提高了3.89米、1.9米、6.33米、4.34米,相应增长幅度分别为10.48%、4.12%、10.32%、7.91%。(5)分析、总结4名运动员体能目标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指出运动员未完成某个阶段性训练目标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从完善训练计划、加强运动员监督、调整训练目标等三方面提出训练方案的优化策略。
马晨爽[4](2020)在《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赛前训练及技术分析研究 ——以第13届全运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化训练的不断介入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我国田径项目的发展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但是整体竞争力仍然不高,尤其是与世界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短跨项目的突破吸引了很多目光,但是在国际赛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仍然是中国女子透投掷和竞走项目。中国女子投掷的长盛不衰来自于科学化训练,更来自于传统训练精髓的传承。河北投掷项目在中国田径史上也有着无数光辉,河北女子铁饼曾经的领军人物肖艳玲也将自己的衣钵传递给了苏欣悦和陈扬。这本身就是传统训练精髓的传承。苏欣悦近几年的成长也可堪重任。在职业比赛日趋增多的今天,备战周期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如何在赛事不断增多的今天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成为现在训练学界和训练实践中的难点。[1]练到了才能比出来这句话昭示着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性,而如何将自身的竞技水平表现出来这便是训练安排的精妙之处,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的赛前训练计划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其全运会上铁饼技术的分析,探讨赛前训练安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进行研究,期待能够从铁饼项目的专项属性出发,讨论铁饼项目运动的规律和项目特征,为基层教练员在运动员早期训练和赛前训练的安排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此外对苏欣悦2017年天津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的成功经验总结以及不足进行深层次剖析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苏欣悦下阶段的大赛备战提供一个模板,对于成功经验我们积极延续,对于短板我们也将不断补足,对于下阶段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备战也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研究目的:全运会在国内所有的赛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运动员为之奋斗四年,运动员的成绩好坏与赛场上技术表现有直接关系,而其训练、备战、赛前安排方面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决定了运动员赛场上的技术表现,通过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全运会赛前训练周期安排、训练手段与负荷以及赛场上的运动技术表现的深入研究,总结并归纳出苏欣悦的训练经验,并结合其常年的技术表现对比研究,分析其技术训练安排存在的问题,为教练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为其今后的训练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帮助。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主要以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的赛前训练及技术分析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三维录像解析法以及个案研究法进行相关研究。研究结果:1、苏欣悦备战天津全运会主要采用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的训练安排,包括冬训第一准备期和夏训第二准备期。前期主要任务是体能储备和技术强化,后期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和稳定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2、苏欣悦备战天津全运会赛前:1)体能训练的安排重点是下肢爆发力的强化和旋转爆发力的加强,以及通过肌肉力量的强化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来预防各种伤病。2)心理训练的安排重点主要是稳定的心理状态如何在比赛中得以保持。针对这方面,我们通过相关场景设置、加难法以及模拟训练,对苏欣悦的心理施加刺激,使其在天津全运会铁饼决赛中能够稳定发挥。3)技战术安排中主要是对专项技术的强化。通过对苏欣悦的起转、第二单支撑以及最后用力阶段的重点细节强化,使其在天津全运会呈现出良好的技术状态。3、通过视频解析,发现其在专项技术方面存在的技术缺陷主要表现在旋转过程中上体较快、重心位置较高以及最后用力的左侧支撑不主动等问题。针对其专项技术存在的缺陷,采用抗阻训练、本体感觉训练以及借助弹力带牵拉,使其肌肉产生正确发力感觉,从而进一步强化并加深肌肉的记忆效果。研究结论:1、个性化年度周期性训练特点是苏欣悦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十分重要的。大强度、大负荷量是其年度整体训练周期的主要特点,中等强度的体能训练的准备期,逐渐过渡到大负荷量、大负荷强度的专项训练期。2、针对苏欣悦备战天津全运会赛前的个性化特点,应该采用国内外的先进训练理念与方法,并结合其自身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断的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查漏补缺,达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项竞技能力。3、科学专业的设备对于投掷技术的改善十分重要。因此,针对苏欣悦的技术训练,应该采用先进的影像设备进行多方位全程跟踪拍摄,并实时分析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使其对技术产生直观的感受,以便加强深刻的理解。
黄瑞前[5](2020)在《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残疾人竞技体育近年来在我国取得骄人的成绩,连续几届奥运会金牌榜都遥遥领先,上海市为国家队输送众多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在2020东京残奥会中,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运动员也是国家残奥投掷队的重点夺金点。本研究主要对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运动员备战中2019年度训练进行追踪,对3名重点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生理及心理进行系统的追踪并分析,为运动员在残奥会备战中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服务保障工作。方法:本文以3名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追踪调查法对运动员备战残奥会中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教练,运用个案分析法对运动员赛前周训练安排进行分析,总结运动员赛前调整训练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测试法对3名运动员各周期训练后进行机能评定,探究运动员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监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在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中采用双周期,另加一个备战残奥会的冬训期,第Ⅱ周期较第Ⅰ周期时间较长,2个准备期时间差异不大,第Ⅱ周期比赛期比第Ⅰ周期比赛期长;全年训练内容比例在各周期中有所差异,全年训练内容以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为主,准备期以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比赛期的专项投掷力量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占比例较大;备战世锦赛赛前3名运动员训练量都有明显变化,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训练比例增加,特别是室外投掷训练课比例增加,总投掷量减少,但强度更大,一般力量训练比例减少,王彦章和张亮敏世锦赛赛前训练周增大训练强度,以大强度训练为主,傅昕翰以中大强度为主,而负荷量有明显减少,赛前训练课投掷量在15-25次间;在第Ⅰ周期、第Ⅱ周期、冬训前期结束后对反应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T/C值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运动员各个指标大体在正常范围,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第Ⅰ周期训练结束后傅昕翰血清睾酮较低值,经过调整训练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运动员2019年初心理状态出现波动,经过各种心理调整手段进行辅导,回到稳定的心理状态;全年训练按计划得到正常进行,运动员全年参赛成绩稳定,且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说明全年运动员竞技状态保持平稳,为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中奠定良好的竞技状态。
刘惠文[6](2020)在《郭奇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郭奇是我国成绩优秀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第13届全运会上以7666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郭奇备战第13届全国运动会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任务、内容、负荷、方法等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国内成绩出色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备战大型比赛阶段的训练安排,能够为十项全能项目的赛前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结果:郭奇在备战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周期是20周,主要划分成三个训练阶段从2017年4月17日-2017年9月6日。根据郭奇个人特点制定了训练计划,以完善各专项动作技术,提高专项的能力以达到最佳的水平,稳步提升总成绩为目标。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为6周,主要是以储备体力增强各项身体素质,预防伤病为主。专项提高阶段为12周,将专项提高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赛前准备期和赛前强化期,以提高各项目的专项技术、专项能力和专项素质。第三阶段强化调整阶段为2周,主要是提升竞技能力达到最佳竞技状态,为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郭奇在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训练内容主要是以身体素质训练、各专项技术训练为主,战术训练为辅,各阶段的训练内容不同,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会根据郭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郭齐在三个阶段的训练负荷量的安排上是由高至低的,而训练负荷的强度是由低至高的变化。随着全运会的临近,郭奇训练的负荷量逐渐减少,负荷强度逐渐增大,训练的安排符合运动训练负荷的一般规律。郭奇在备战期间的恢复与放松措施采取了训练后的整理练习、冷热交替的桑拿浴、充足的睡眠、营养物质的补充、康复治疗、按摩和静力拉身等方法在疲劳的状态中尽快的恢复过来,更好的完成教练所制定的训练计划。
张鹏飞[7](2020)在《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体育院校体教专业本科田径课程体系历经多轮改革,日渐成熟。但依然需要与国家教育、社会市场需求相融合,院校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新时期体育院校田径课程设计进一步加强,为给我国东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专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支撑,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以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本科田径必修课程设计为对象,对其目标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设计与课程评价等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在课程设计思想上应包含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对应在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1)通过田径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本学年应该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田径运动教学方法,对所学的项目要做到会讲、会做、会教。(2)通过田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进行田径教学、训练、设计规画田径场地(非标准)以及胜任田径竞赛裁判等工作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田径运动的知识指导全民健身活动。(3)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逐步树立热爱体育事业的理想。基于对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教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课程目标的内容,优化学生学习目标。(2)将课程内容单元化规划,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课程评价多维度开展,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赵杰[8](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年度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训练是促进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年度训练又是构成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基本环节之一。近年来中国在女子铁饼项目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苏欣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苏欣悦能够屡次在大赛中展现最好的竞技状态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她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成熟的教练员团队制订的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法对苏欣悦在2016至2017年备战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的年度训练安排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年度训练计划在大周期的角度上被划分为双周期进行。在准备期中平均每周安排10次训练课;比赛期的训练每周安排5至8次课。总体上,采用周期划分方法合理,但在训练课及小周期内的计划安排有待细化和完善。2.苏欣悦备战全运会的年度训练的训练负荷多采用大负荷量及强度的训练计划,其中准备期力量训练由大负荷量中等强度过渡到大负荷量大负荷强度,合理的训练负荷安排对其在比赛中竞技水平的稳定发挥起到了积极作用。3.虽然苏欣悦在专项技术的总用时上达到了优秀水平,但其技术存在上体过快、位移距离短和重心高度较高的问题,教练针对上述技术问题采取了旋转曲臂拉力带练习的手段进行改正,并在训练中增加了专项技术课的比重。4.训练中所采取的力量和技术的训练方法、手段比较适当和固定,虽然在完成练习的组数、次数以及顺序上有所不同,但符合各周期的运动员训练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训练中对完成动作的质量要求不高、监管不到位,并且过多采用较传统的一般力量训练方法,如深蹲、高翻等,容易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
张翘楚[9](2019)在《斜杠抡摆与托球抡转对提高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饼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训练方法也不断的呈现出创新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以斜杠抡摆和托球抡转为代表的新兴训练方式由于对强化腰腹力量有着独特的效果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铁饼运动员的青睐,由于运动员的腰腹肌肉无论是发力顺序、发力大小、发力时间都会在比赛中对运动员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深入的了解铁饼运动员腰腹发力的特点就是非常关键的了,而当前了解运动员腰腹肌肉发力特征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肌电测量的办法。本研究的对象为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选取河北省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6名女子二级以上成绩的铁饼运动员,分别进行斜杠抡摆、托球抡转两种训练方法,运用肌电测试仪测试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的肌肉肌电变化。结果:1女子铁饼运动员在做斜杠抡摆动作时,腰腹部肌肉发力时序保持一致,均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发力。斜杠抡摆动作肌肉发力时序为:腹内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运动员之间保持顺序一致。肌肉的积分肌电由大到小排序为: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内斜肌→腹直肌。2女子铁饼运动员在做托球抡转动作时,左右两侧的五块肌肉发力贡献率是一致的,均是腹外斜肌发力贡献率最多,其次是髂腰肌,之后依次是竖脊肌、腹内斜肌和腹直肌。女子铁饼运动员在做托球抡转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内斜肌→腹直肌。3经过6周的训练后,发现两组女子铁饼运动员在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髂腰肌的发力时序上出现了极显着差异,说明斜杠抡摆、托球抡转两种训练方法对女子铁饼运动员的腰腹部肌肉发力时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4 6周的斜杠抡摆和托球抡转两种训练方法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的积分肌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的积分肌电出现了显着性差异。斜杠抡摆和托球抡转两种训练方法对积分贡献率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尤其是腹外斜肌、髂腰肌、右侧竖脊肌的积分肌电出现了显着性差异。结论:1女子铁饼运动员斜杠抡摆动作肌肉发力时序为:腹内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运动员之间保持顺序一致;肌肉的积分肌电和积分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均为: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内斜肌→腹直肌。2女子铁饼运动员托球抡转动作肌肉发力时序为:腹内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运动员之间保持顺序一致;肌肉的积分肌电和积分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均为: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腹内斜肌→腹直肌。3经过6周的斜杠抡摆和托球抡转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的发力时序、积分肌电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得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髂腰肌、竖脊肌的发力时序、积分肌电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积分贡献率上,差别并不十分显着。4斜杠抡摆和托球抡转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表面肌电有不同的影响。
于子轩[10](2019)在《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安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掷铁饼运动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百年的发展,铁饼运动已经成为国内外田径大赛中的重要项目,而女子铁饼则是我国田径的传统优势项目。赛前训练是运动员为了取得比赛的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有专门性、阶段性的训练过程。5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跟踪观察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冯彬在2017年参加全运会以及2018年亚运会期间的年度训练周期及赛前训练安排、技术特征、赛前训练内容、赛前负荷安排、赛前周课安排以及赛前竞技状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冯彬备战两次大赛的年度训练均采用了双周期的训练安排,两次备战的赛前训练均划分为3个阶段。备战两次大赛第1阶段的赛前任务与训练负荷有所差异。从训练结果来看两次训练安排符合运动训练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冯彬的掷铁饼技术类型为后速型,总用时和各阶段用时与世界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相近,代表冯彬的技术动作达到了世界优秀水平。3.冯彬在备战两次大赛的赛前训练内容由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和恢复性训练组成,其中技能训练包括专项技术训练和技术辅助训练;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训练和速度、灵敏训练。其中备战亚运会时在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中增加了训练手段。4.冯彬在备战两次大赛的负荷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备战亚运会赛前力量训练的负荷量与投掷量高于备战全运会,备战两次大赛的最大负荷强度相同。5.冯彬在备战两次大赛前训练课都以专项力量课与室外技术训练课为主,备战亚运会赛前专项力量课与室外技术课占总训练课的55%;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力量课与室外技术课占总训练课的56%。6.冯彬在两次大赛前的竞技状态调控以及赛场表现受冯彬自身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备战亚运会期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备战全运会期间,是影响冯彬亚运会比赛的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应用反馈方法提高铁饼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反馈方法提高铁饼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精英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训练程序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专家访谈法 |
1.2.3 程序设计法 |
1.2.4 逻辑分析法 |
1.2.5 应用论证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框架的构思与设计 |
2.2 环节的划分与链接 |
2.3 因素的选择与厘清 |
2.4 标准的构建与提升 |
2.5 程序的框架与结构 |
2.6 程序的应用与反馈 |
2.7 程序的实施与改进 |
3 小结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数字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1 关于标枪体能的研究 |
1.1.2 关于“数字化”在体育训练领域的应用研究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标枪体能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数字化”体能的相关研究 |
1.3 关于已有研究的思考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体能评价指标的筛选 |
3.1.2 男子标枪运动员体能评价标准的建立 |
3.1.3 女子标枪运动员体能评价标准的建立 |
3.2 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监控体系的建立 |
3.2.1 监控时间与任务 |
3.2.2 监控内容与方法 |
3.3 河北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反馈体系的完善 |
3.4 河北省田径队标枪组运动员体能训练数字化控制应用与分析 |
3.4.1 “数字化”控制标准的确定 |
3.4.2 “数字化”训练过程的监控与记录 |
3.4.3 “数字化”训练结果的阶段性评估与反馈 |
3.4.4 “数字化”训练的年度总结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赛前训练及技术分析研究 ——以第13届全运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铁饼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发展 |
1.2 关于铁饼项目的赛前训练研究 |
1.2.1 “赛前训练”概念界定 |
1.2.2 关于赛前训练的阶段划分和赛前训练界定 |
1.2.3 赛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手段的分析 |
1.2.4 赛前训练负荷的分析 |
1.3 关于对掷铁饼技术分析相关研究 |
1.3.1 我国对掷铁饼技术分析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对掷铁饼技术分析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三维录像解析法 |
2.2.4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苏欣悦备战天津全运会的赛前训练安排研究 |
3.1.1 苏欣悦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时间划分分析 |
3.1.2 苏欣悦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内容分析 |
3.1.3 苏欣悦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方法、手段分析 |
3.1.4 苏欣悦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分析 |
3.2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全运会技术分析研究 |
3.2.1 掷铁饼技术阶段划分 |
3.2.2 预摆阶段技术分析 |
3.2.3 腾空阶段技术分析 |
3.2.4 过渡衔接阶段技术分析 |
3.2.5 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残疾奥林匹克投掷项目的特征、分类及发展 |
2.1.1 残奥投掷项目的特征 |
2.1.2 残奥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医学功能分级 |
2.1.3 残疾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与发展 |
2.2 关于运动训练安排相关研究 |
2.2.1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相关研究 |
2.2.2 年度运动训练安排相关研究 |
2.3 国内残疾投掷项目相关研究 |
2.3.1 F11铁饼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3.2 F35男子铅球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3.3 F34标枪训练方面相关研究 |
2.4 国外残疾投掷项目相关研究 |
2.5 残疾投掷运动员身体机能及心理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个案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训练周期划分 |
4.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残奥会2019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
4.2.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目标分析 |
4.2.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内容安排 |
4.3 上海市优秀残奥运动员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及冬训前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
4.3.3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恢复期训练分析 |
4.3.4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 |
4.4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中2019年度周训练课安排分析 |
4.4.1 张亮敏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2 傅昕翰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3 王彦章比赛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4 上海市优秀残奥投掷田径运动员冬训前期周训练安排分析 |
4.5 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安排分析 |
4.5.1 张亮敏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2 张亮敏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5.3 傅昕翰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4 傅昕翰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5.5 王彦章负重抗阻训练负荷分析 |
4.5.6 王彦章年度专项技术训练负荷分析 |
4.6 上海优秀残奥投掷田径运动员2019年训练负荷监控分析 |
4.6.1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第Ⅰ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6.2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第Ⅱ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6.3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冬训前期周期身体机能监控分析 |
4.7 上海市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期中心理调整方法 |
4.8 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2019年度参赛成绩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6)郭奇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2.1 有关赛前训练的研究 |
1.4.2.2 有关男子十项全能训练、成绩方面的研究 |
1.4.2.3 有关男子十项全能体能方面的研究 |
1.4.2.4 有关男子十项全能迁移方面的研究 |
1.4.2.5 有关男子十项全能心理方面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个案研究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文献资料法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的基本情况 |
4.1.1 历年大赛的成绩 |
4.1.2 郭奇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运会成绩分析比较 |
4.1.3 优秀十项全能运动员郭奇的技术特征 |
4.2 郭奇备战全运会的训练阶段划分及训练任务 |
4.2.1 郭奇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的总目标 |
4.2.2 郭奇备战全运会期间的训练阶段划分 |
4.2.3 郭奇备战全运会的各阶段训练任务 |
4.3 郭奇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各阶段训练内容、方法与负荷的安排 |
4.3.1 郭奇的训练课的安排分析 |
4.3.2 身体素质训练课的安排 |
4.3.2.1 赛前速度素质训练课的安排 |
4.3.2.2 赛前力量素质训练课的安排 |
4.3.2.3 赛前耐力素质训练课的安排 |
4.3.3 赛前跳跃类项目训练课的安排 |
4.3.4 赛前投掷类项目训练课的安排 |
4.3.5 赛前速度类项目训练课的安排 |
4.3.6 训练负荷的安排 |
4.4 郭奇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训练恢复方法与手段 |
4.4.1 训练结束部分的整理活动 |
4.4.2 冷热交替的桑拿浴 |
4.4.3 充足的睡眠时间 |
4.4.4 营养物质的补充 |
4.4.5 康复性治疗和按摩放松 |
4.5 郭奇在备战全运会期间的伤病预防与治疗情况 |
4.6 郭奇在第13届全运会上竞技能力的表现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
(7)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田径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东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情况分析 |
3.1.1 哈尔滨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2 吉林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3 沈阳体育学院课程设计现状与分析 |
3.1.4 东三省体育院校课程设计对比分析 |
3.2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师情况分析 |
3.2.1 田径教师人数情况 |
3.2.2 田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
3.3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设计对比 |
3.3.1 教师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2 体教专业学生对田径课程目标的调查 |
3.3.3 田径课程目标设置的思考和建设 |
3.3.4 课程设计思想设计 |
3.4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的课程内容对比 |
3.4.1 教师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2 学生对田径课程内容的调查 |
3.4.3 田径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建设 |
3.4.4 课程内容设计 |
3.5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
3.5.1 田径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现状 |
3.5.2 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3 学生对田径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查 |
3.5.4 田径课程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设 |
3.5.5 课程方法设计 |
3.6 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3.6.1 教师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2 学生对田径课程评价的调查 |
3.6.3 田径课程评价的思考和建设 |
3.6.4 田径课程评价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A |
附件B |
附件C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年度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4.1.1 训练经历的分析 |
4.1.2 历年比赛成绩的分析 |
4.1.3 个人技术特征的分析 |
4.2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年度训练周期划分的分析 |
4.3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准备期和比赛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1 准备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2 比赛期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3 备战期间训练内容安排的分析 |
4.3.3.1 力量素质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3.2 速度素质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3.3 柔韧、协调和灵敏能力训练安排的分析 |
4.3.4 恢复期的恢复方法与手段的分析 |
4.4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周课训练安排的分析 |
4.4.1 周训练安排的分析 |
4.4.1.1 准备期周训练安排的分析 |
4.4.1.2 比赛期的周训练安排分析 |
4.4.2 训练课安排的分析 |
4.4.2.1 训练课中专项技术训练安排的分析 |
4.5 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训练负荷安排的分析 |
4.5.1 准备期训练负荷的分析 |
4.5.1.1 准备期Ⅰ训练负荷的分析 |
4.5.1.2 准备期Ⅱ训练负荷的分析 |
4.5.2 比赛期训练负荷的分析 |
4.5.2.1 比赛期Ⅰ训练负荷的分析 |
4.5.2.2 比赛期Ⅱ训练负荷的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
5.1.2 |
5.1.3 |
5.1.4 |
5.2 研究建议 |
5.2.1 |
5.2.2 |
5.2.3 |
附录 |
附录A 专家学者访谈提纲 |
附录B 运动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斜杠抡摆与托球抡转对提高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肌电研究进展 |
1.3.2 腰腹部力量训练研究进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斜杠抡摆 |
1.4.2 托球抡转 |
1.4.3 腰腹部肌肉 |
1.4.4 表面肌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测量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2.2.7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斜杠抡摆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实证研究 |
3.1.1 肌肉发力时序 |
3.1.2 积分肌电 |
3.1.3 积分贡献率 |
3.2 托球抡转对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实证影响 |
3.2.1 肌肉发力时序 |
3.2.2 积分肌电 |
3.2.3 积分贡献率 |
3.3 斜杠抡摆与托球抡转对提高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对比与分析 |
3.3.1 实验前两组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测试结果对比 |
3.3.2 实验后两组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测试结果对比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附录 |
(10)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赛前训练相关研究 |
2.1.1 赛前训练释义 |
2.1.2 赛前训练阶段安排研究 |
2.1.3 赛前训练内容及手段安排研究 |
2.1.4 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
2.2 铁饼项目相关研究 |
2.2.1 铁饼技术特征的研究 |
2.2.2 铁饼训练的研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基本情况研究 |
4.1.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训练经历研究 |
4.1.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历年成绩研究 |
4.1.3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技术特征的研究 |
4.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年度周期及赛前阶段划分 |
4.2.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亚运会年度训练周期划分 |
4.2.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全运会年度训练周期划分 |
4.2.3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
4.2.4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
4.3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研究 |
4.3.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技术训练安排研究 |
4.3.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力量训练安排研究 |
4.3.3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速度、灵敏素质训练安排研究 |
4.3.4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恢复训练安排研究 |
4.4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
4.4.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
4.4.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
4.5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周课安排研究 |
4.5.1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亚运会赛前训练课安排研究 |
4.5.2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课安排研究 |
4.5.3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亚运会赛前技术训练课安排研究 |
4.5.4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备战全运会赛前技术训练课安排研究 |
4.5.5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技术安排与实际比赛对比研究 |
4.6 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竞技状态的调控与赛场表现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用反馈方法提高铁饼技术动作的教学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精英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训练程序框架设计[J]. 石磊,易英达,马啸天,李维宾.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04)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河北省田径队标枪运动员体能训练数字化控制研究[D]. 许成成.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赛前训练及技术分析研究 ——以第13届全运会为例[D]. 马晨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上海优秀残奥田径投掷运动员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特征研究[D]. 黄瑞前.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郭奇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特征研究[D]. 刘惠文.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东北三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设计研究[D]. 张鹏飞.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8]对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苏欣悦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年度训练研究[D]. 赵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9]斜杠抡摆与托球抡转对提高女子铁饼运动员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对比研究[D]. 张翘楚. 吉林大学, 2019(03)
- [10]我国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冯彬赛前训练安排研究[D]. 于子轩.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