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河南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2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记者是荣耀、良知、正义的代名词,提到记者,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无冕之王”这个称号。的确,记者在不少人眼里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明了这光鲜的名号背后,隐含了多少辛酸,背负着几许压力。如今,记者这一岗位的工作强度和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各业界人士的关注。
一.媒体记者职业压力现状
首先来了解关于压力的权威理论:
压力有其积极的作用,但过度的压力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毒品和酗酒;
研究发现,约有50%-80%的疾病与过度压力和心理疾病有关;
再看媒体记者的现实生存状态:据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记者的平均寿命为45.7岁,平均日工作时为10.56小时,而平均睡眠只有6.19小时,就医学临床观点,正常人必须睡满八小时才有足够的体力,对于终日奔忙的记者而言,8小时的睡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通过笔者对省会某电视频道所做的调查,几乎没有一个记者认为自己是健康的,超过一半的人承认自己目前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而导致这种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职业压力过大,具体表现有:常年的熬夜、不能定时进食、生活没有规律和心理负担过大等。这些压力的来源集中在以下:
1来自于媒体管理制度及工作负荷的压力。
据了解,目前的新闻媒体大都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只要业绩排名靠后,就有可能下岗,而媒体招聘的人员素质一般都较高,很多水平不相上下,只要你有一个月懈怠了一下,就有可能成为压后阵的一员,从而被淘汰掉。在工作任务的驱使下,不少记者没有上下班的概念,没有周末休息日的概念,24小时随时待命。夜半时分在采访,夜半时分在写作,周六周日仍奔跑在采访的路上,这对于记者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然而人的体力、所能承受的精神压力都是有限的,身体长期过度透支,长期过度承受着不能承受的精神压力,血肉之躯迟早是要崩溃的。
2来自于受众给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大,受众的素质随之提高,他们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也更高,他们不再愿意只听媒体的一面之辞,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发表自己的声音。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受众发表意见、观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的立场、观点,甚至是用词,都可能会引起人们在网络上的争议或讨论。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给自己上紧弦,对工作120%的投入,才能够保证节目质量,才能迎合日趋苛刻的受众。节目上时时要求有创新、出精品,丝毫懈怠也不容存在,这样的高要求对记者的压力可想而知。
此外,记者在报道一些社会阴暗面时,必然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会千方百计使尽各种手段予以阻拦,或者对记者进行恐吓、打击、报复。以省内某电视频道为例,几乎每位记者都有被威胁,被厮打的经历;辛辛苦苦作的片子因某位“高人”阻拦而胎死腹中;实事求是作的片子却无端遭到恐吓;有时更莫名其妙成为法院传唤的对象。这使新闻工作者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甚至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压抑、惶恐不安的状态中,如果这种极度的恐惧情绪不能及时排遣出去,难免会出现心理障碍。
3来自于家庭给的压力。
记者职业是24小时随时待命的职业。记者也有家,长年累月在外,随时随地待命,缺乏对家庭的关心和照顾,家庭责任无法担负。纵使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古训,纵使有亲人的理解与支持,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欠债和负疚心理就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些年轻记者多年不结婚,结婚后不要孩子,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谈恋爱,没有空闲照顾孩子。另外,新闻工作者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往往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这样很容易造成“后院失火”。
4来自于自身的压力。
这种压力表现为三个方面:
对自己悲观失望。许多人把媒体当作社会公器,遇到困难或者看到社会上的阴暗面时,喜欢向媒体反映。记者大都是对新闻工作充满理想,充满热情的人,当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自己又无力解决的时候,内心必然产生困惑和沮丧,并由此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
过分追求完美。媒体记者素质普遍较高,对自身要求也高,职业竞争又很激烈,记者总想把节目作的更好,总想在各方面都达到完美。当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刺伤记者的心。
个人发展空间的局限。目前国内媒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更多的目光盯在市场,广告,受众方面,无暇顾及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发展问题。媒体记者本身起点高素质高,但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高速更新,往往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媒体记者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逐渐老化,思维趋于惯性,缺乏创造精神,经验主义越来越严重,专业发展空间太小。另一个是缺少成就感,媒体的工作特点决定媒体记者也许一辈子都呆在同样的岗位上,在一个职位上时间太久,既有“审美疲劳”,又感觉升迁无望。
二.对策的寻求
压力虽然能产生动力,这是它积极的作用,但是过大的压力不仅使记者长期处于疲劳、烦躁情绪下,损害身心健康,使记者产生消极的反应,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我们必须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构筑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来对抗压力。
1媒体记者自身的努力
首先要注意进行心理调适。记者面对各种压力,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把情感从所接触的新闻事件中拔出来,不可过于投入,认清自己的角色,记者毕竟不是国家职能机关,能做到为人民“鼓与呼”,能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但有些事情靠新闻媒体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这也是正常的,要以平常之心待之。
其次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紧张工作之余要尽量丰富业余生活,多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和朋友聊天都是减压的好方法。有时间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者是励志的书籍,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媒体组织管理手段的努力
第一,从人本主义出发,为记者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不能让他们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工作任务不可定得过高。当记者在报道时遇到纠纷,要及时给他们撑腰,不要让他们有孤军奋战的感觉。提供带薪休假,允许他们发泄,为他们提供发泄渠道,鼓励记者宣泄压力。目前,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专门建立“情感发泄室”,其中放置橡皮人,沙袋等供员工发泄。
第二,为记者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大公司,都把员工培训看作公司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将其纳入公司的经营管理之中。在我国,长期以来,媒体处于事业体制下,关注的多是事务性的人事管理,很少关心员工培训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等员工自身的成长。实际上,培训是媒体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是有效缓解媒体记者职业压力的重要方法。还有一点要注意,提倡记者岗位成才,通过制度来鼓励记者破除“官本位”的思想。目前,有一些媒体开始重视这个方法,在记者岗位上评选“首席记者”,“资深记者”,并在荣誉和待遇上给以奖励,这个做法值得提倡。
第三,媒体也应当重视新闻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媒体记者心理健康的引导和维护,定期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来给记者讲授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领导要多与工作在一线的记者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减少记者的顾虑和压力。
目前,新闻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何减轻记者的职业压力也是近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记者也是普通人,社会、组织与家庭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理解和关怀,让他们更加放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刊号:CN11—4279/F
2、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刊号:CN11—2822/C
3、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报刊中心《视听界节目》刊号:CN32—1294/G2
4、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中外企业文化》刊号:CN11—3656/G0
5、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中国培训》刊号:CN11—2905/G4
6、中国管理顾问网,网址:www.topgo.ne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