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含量论文_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含量,活性,喀斯特,人工林,落叶松,华北。

碳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1](2019)在《基于DNDC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以气温升高为主导的气候变化严重影响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动态变化,然而,关于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耦合效应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增温-放牧试验结合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检测气候变化和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评估气候变化和放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产生负面影响;放牧强度通过增加践踏、落叶和粪便返还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温度、降水结合放牧强度,解释了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63.4%。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壤有机碳波动的主要因素,该因素解释了土壤有机碳变化的61.9%。相比之下,放牧强度解释了其变化的1.6%。持续的气候变化和放牧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草地生态系统管理应考虑到潜在的气候变化,以实现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进,刘子琦,鲍恩俣,张国,李渊[2](2019)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结构改善,植被重建,土壤碳库的维持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5种常见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荒草地和原生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粒径进行分组,对比分析5种林草植被模式下0—40 cm土层垂直剖面各土层土壤中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垂直剖面中,5种林草植被的土壤团聚体在>5,2~5,0.25~2,<0.25 mm 4个粒级中的分布特征,金银花地分别为31.89%,32.85%,28.48%,6.78%;火龙果地为19.11%,32.68%,37.72%,8.49%;花椒地为10.42%,18.39%,57.90%,13.29%;草地为40.38%,20.68%,30.34%,8.61%;原生灌木林为47.04%,17.80%,30.25%,4.91%。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为原生灌木林地(95.09%)>金银花地(93.22%)>火龙果地(91.51%)>荒草地(91.39%)>花椒地(86.71%)。5种林草植被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中,原生灌木林地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最高,花椒地最低。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和GMD均以原生灌木林地较高,说明二者土壤结构较好,稳定性较强。在0—40 cm土层剖面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团聚体有机碳以<0.25 mm粒级含量最高,>5 mm粒级最低。总体而言,原生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原生灌木林地在各层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白洋,谭茂金[3](2019)在《基于委员会机器的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气藏作为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自保”的特征,生烃潜力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指标。总有机碳含量对于反映页岩储层生烃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测井数据进行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经验公式法、?logR法以及神经网络法,其中基于单一或多种测井数据的经验公式法仅利用相关性进行模型构建,结果并不可靠;?logR法对储集层的成熟度敏感,参数难以选择;神经网络法易过拟合、陷入局部极小以及泛化能力不佳,构建的模型不稳定。为此,本文通过BP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作为委员会机器专家,以加权平均算法为组合器构建回归委员会机器。将归一化后的敏感测井数据与相对应的标签数据作为输入进行训练,得到总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型。通过委员会机器和各专家训练性能的对比,结果证实委员会机器较各专家具有更低的相对误差和更加稳定的性能。(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杨跃辉,商兴国,张晓娟,苑少强[4](2019)在《碳含量对500 MPa级特厚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常规碳和低碳的成分设计开发出了屈服强度500 MPa级的特厚调质钢板,对比分析了其组织和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成分设计时,调质处理后获得回火索氏体,具有高的强韧性匹配,因此更适合高强度、大厚度产品的生产;采用低碳贝氏体的成分设计时,经较低温度回火能获得较高的低温韧性,但力学性能的热稳定性较差,因此更适用于较低强度级别的特厚板或薄规格的高强板的生产。(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新花,龚恒强[5](2019)在《空分装置纯化系统出口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原因分析与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8000Nm~3/h制氮装置的工艺流程以及分子筛纯化器的工作原理。描述了8000Nm~3/h制氮装置分子筛纯化系统在更换分子筛后,出口空气中CO_2含量超标的现象,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措施实施后,解决了CO_2含量超标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油和化工设备》期刊2019年11期)

张玲,张东来,毛子军,丁一阳[6](2019)在《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特征与维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土壤碳的有效管理、科学评测中国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动态趋势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功能和地位,采用年代序列法研究小兴安岭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与维持机制。研究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惰性碳积累最高,其次是云冷杉林,蒙古栎林最少。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原始阔叶红松林、白桦次生林、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白桦次生林、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磷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关系;原始阔叶红松和枫桦次生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指数关系,云冷杉林、白桦次生林、蒙古栎林和黑桦林土壤惰性碳含量与土壤全钾呈显着线性负相关。结论: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差异显着,调控土壤惰性碳积累与维持的因子与群落类型、土壤理化性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7](2019)在《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和0.55 g/kg,耕种了3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着降低,耕种了30 a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鲜勇,罗川东,陈德平,丁义超,王静[8](2019)在《碳含量和氮气压力对Ti_2Al(C,N)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碳含量和氮气压力的条件下,采用热压烧结合成Ti_2Al(C,N)。使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物相,叁点抗弯测试强度并用扫描电镜(SEM)分析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碳含量对纯Ti_2Al(C,N)相的生成无明显影响,高氮气压力有利于合成纯Ti_2Al(C,N),却不利于试样的致密化,密度、晶体发育程度和杂相共同影响试样的强度。实际碳含量与理论碳含量比例为0.6,氮气压力40 kPa条件下烧结试样为Ti_2Al(C,N)/TiAl复合材料,其抗弯强度最高,可达330 MPa。(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9年05期)

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9](2019)在《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探求各级团聚体中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17、26和65 a的麻栎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林地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水稳定性影响显着,影响效果随林龄增加而增强,随土层加深而减弱;②林龄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显着,影响程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强;③<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各级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团聚体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雯,韩海荣,程小琴,商添雄,吴然[10](2019)在《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间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相关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氮含量和酶活性降低;同一土层中,中度间伐下土壤碳、氮养分含量显着增加.在0~1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中度间伐处理下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显着增加;在10~50 cm土层,轻度间伐处理下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中度间伐处理下纤维素酶活性显着降低;冗余分析显示,溶解性有机碳在0~10和20~30 cm土层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在1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主要因素;在30~4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主要影响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土壤全磷和易氧化有机碳对40~5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有显着影响,中度间伐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总体最高,土壤pH、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性质优于其他几种处理,能较好地改善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养分循环过程.因此,建议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适度密度调整(1404~1422 trees·hm~(-2)),以促进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碳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区林草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结构改善,植被重建,土壤碳库的维持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5种常见林草植被(金银花、火龙果、花椒、荒草地和原生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对土壤团聚体粒径进行分组,对比分析5种林草植被模式下0—40 cm土层垂直剖面各土层土壤中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垂直剖面中,5种林草植被的土壤团聚体在>5,2~5,0.25~2,<0.25 mm 4个粒级中的分布特征,金银花地分别为31.89%,32.85%,28.48%,6.78%;火龙果地为19.11%,32.68%,37.72%,8.49%;花椒地为10.42%,18.39%,57.90%,13.29%;草地为40.38%,20.68%,30.34%,8.61%;原生灌木林为47.04%,17.80%,30.25%,4.91%。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表现为原生灌木林地(95.09%)>金银花地(93.22%)>火龙果地(91.51%)>荒草地(91.39%)>花椒地(86.71%)。5种林草植被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中,原生灌木林地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最高,花椒地最低。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MWD和GMD均以原生灌木林地较高,说明二者土壤结构较好,稳定性较强。在0—40 cm土层剖面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团聚体有机碳以<0.25 mm粒级含量最高,>5 mm粒级最低。总体而言,原生灌木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好,原生灌木林地在各层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基于DNDC模型的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9

[2].王进,刘子琦,鲍恩俣,张国,李渊.喀斯特石漠化区林草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白洋,谭茂金.基于委员会机器的总有机碳含量测井解释方法[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杨跃辉,商兴国,张晓娟,苑少强.碳含量对500MPa级特厚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J].唐山学院学报.2019

[5].王新花,龚恒强.空分装置纯化系统出口二氧化碳含量超标原因分析与处理[J].石油和化工设备.2019

[6].张玲,张东来,毛子军,丁一阳.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惰性碳含量特征与维持机制[J].森林工程.2019

[7].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J].湿地科学.2019

[8].鲜勇,罗川东,陈德平,丁义超,王静.碳含量和氮气压力对Ti_2Al(C,N)合成的影响[J].钢铁钒钛.2019

[9].王灿,胡海波,范真,连经纬.麻栎林龄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土壤.2019

[10].张文雯,韩海荣,程小琴,商添雄,吴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红外辐射透射大气光谱图水热焦X射线衍射光谱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碳掺杂的TiO2的紫...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叁电极测试体系实物图复合体在空气中的TGA图,升温速...

标签:;  ;  ;  ;  ;  ;  ;  

碳含量论文_王多斌,籍常婷,林慧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